衡阳县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
地理试卷(创新班)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金乌”是中国神话中的神鸟。下图为汉代石刻“日中三足乌”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今天看来,日中“乌鸦”其实是某种太阳活动,最有可能是( )
A.黑子 B.耀斑 C.日珥 D.太阳风
2.该现象增多时,地球上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光热资源增多 B.干扰有线电短波通讯
C.极光现象 D.各地降水减少
下图为碳在各个圈层的迁移转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代表溶蚀作用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对碳在各个圈层的迁移转化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
A.导致南北极冰川融化 B.减轻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
C.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D.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②—④
6.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导致( )
A.大气吸收①辐射减少 B.大气吸收②辐射增多
C.地面吸收③辐射减少 D.地面吸收④辐射增多
读“长江口以东海区海水盐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造成年平均盐度等值线向海洋一侧凸出的主要原因是( )
A.寒流 B.降水 C.地表径流 D.暖流
8.咸潮入侵时,长江口以东海区海水的实际盐度最接近年平均盐度的可能是图中的哪条曲线?( )
A.a B.d C.b D.c
堰塞湖是因山体岩石崩塌导致的滑坡体等堵截河谷而形成的湖泊。读某堰塞湖形成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堰塞体最有可能来自( )
A.西侧 B.南侧 C.东侧 D.北侧
10.受该堰塞湖影响较大的聚落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土壤是在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并受人类活动影响。有些土壤命名是依据土壤的颜色。下图是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在影响土壤形成的各自然要素中,决定土壤颜色的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D.地貌
12.黑土富含有机质是最肥沃的土壤类型,世界三大黑土区均分布在北纬45°附近,据此推测黑土形成的环境为( )
A.干热环境 B.冷湿环境 C.湿热环境 D.干冷环境
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地貌类型复杂,地壳运动活跃。在气候及地质活动的双重作用下,该区域内泥石流、崩塌及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图1为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图2为各分区不同规模地质灾害分级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研究发现,综合分区Ⅰ小、中型地质灾害的主要动因是( )
A.植被覆盖状况的改变 B.道路建设破坏沿途坡面的稳定
C.人口增长带来的过度垦殖 D.超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14.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区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点集中分布在( )
A.地质地貌复杂,山高谷深地带 B.岩层深厚坚硬,对称分布地带
C.石灰岩面积广,溶洞发育地带 D.火山喷发活跃,内能释放地带
研究发现,迁移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城市群是其主要集中地,且沿海集中区有连绵化的趋势。下图示意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5.东部地区人口迁移呈现省际迁移为主导的特征,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 B.政策 C.环境 D.资源
16.2010年,中、西部地区省内人口迁移比重增长较大。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有利于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 B.加剧中西部地区人才外流
C.拉大中西部地区城乡经济水平的差距 D.留守儿童数量大幅度增加
读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中的城市共有几个等级(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8.图示地区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①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
②改变局部大气环流,使降水减少
③城市建筑物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④城市建设使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变慢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滑坡和泥石流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图为“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在泥石流和滑坡灾害中的应用,正确的是( )
A.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采集雨量信息
B.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与共享
C.运用遥感技术模拟滑坡、泥石流动态过程
D.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采集滑坡体位移数据
20.该地7月泥石流的发生频次明显高于滑坡,其原因是( )
A.地震多发 B.雨季降水量大 C.人类破坏严重 D.地势陡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6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钢铁厂布局的合理性。(6分)
(2)说出图中①②③最适合布局高级住宅区的地点及原因。(6分)
(3)若要在A、B、C新建一大型批发超市,说出最佳选址地并阐述理由。(4分)
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位于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阿拉伯(如下图)石油资源极其丰富,生产石油的沙特阿拉伯经济发展较快,而且生活富足,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前来打工谋生。沙特阿拉伯政府也希望通过吸引外来人口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目前,在沙特阿拉伯约有1000万外籍劳工,他们大部分工作在石油、服务、建筑等行业,印度、巴基斯坦的劳工是沙特阿拉伯外籍劳工的主要生力军。
(1)根据人口迁移“推拉理论”,写出沙特阿拉伯吸引外籍劳工的拉力条件。(4分)
(2)印度、巴基斯坦劳工是沙特阿拉伯外籍劳工的主要生力军,分析其原因。(6分)
(3)简述沙特阿拉伯外籍劳工对自身、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积极影响。(4分)
2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等压线是等值线的一种,能够很好地反映一个区域的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和天气变化。下图为世界某地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比较A、B两地水平气压梯度的大小,并说出判断理由。(6分)
(2)说出A、B两地的风向。(4分)
(3)判断A、B两地气温的高低状况,并给出合理的解释。(6分)
2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海水温差发电是指利用表层海水与深层海水的温度差来进行发电,海水温差越大,发电效率越高。图a为太平洋沿某条经线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随纬度分布图;图b为该经线上甲、乙、丙三处海域水温随深度的变化图;图c为海水温差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
(1)描述太平洋表层水温随纬度变化特点及海水温度垂直(随深度)变化特点。(4分)
(2)判断a图中的甲、乙、丙与b图中①②③的对应关系。(6分)
(3)根据海水温差发电原理,判断甲、乙、丙三处海域最适宜海水温差发电的是哪处?理由是什么?(4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由材料分析可知,“金乌”很可能是古代人们肉眼看到太阳上有黑点时,就想象太阳里面住着三足乌鸦。太阳表面的黑点,实际上是太阳光球层中温度比其他地方低一些的区域,看上去亮度比其他地方暗一些。由此看来,古人所见三足乌,实际上是太阳上的黑子,故A正确;古代科技水平有限,肉眼观测到耀斑、日珥、太阳风的可能性不大,故BCD错误。故选A。
2.答案:C
解析:该现象增多时即太阳活动较频繁,对地球的影响是在两极有极夜现象的地区产生极光现象,故C正确;太阳活动对地球上光热资源影响不大,故A错误;太阳活动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故B错误;太阳活动会影响气候,有的年份降水增加,但有的年份降水会减少,故D错误。故选C。
3.答案:B
解析: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燃烧化石燃料,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对应图中的②环节,B正确。①环节是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A错误。③环节是火山活动产生的,与人类无关,C错误。④环节是植物体中碳转化成化石燃料形式存在,与人类无关,D错误。
4.答案:C
解析:对地表碳循环作用表述正确的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C正确。减轻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的是臭氧层,A错误。导致海平面上升是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不是地表碳循环的作用,B错误。增强大气保温作用,不能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D错误。
5.答案:B
解析:近地面大气受热过程主要是图中①代表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地面吸收④代表的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增温,地面增温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放出能量,也就是图中的②环节,②表示的地面辐射的热量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所吸收,使近地面大气增温。所以图中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顺序是①—④—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答案:B
解析:大气中吸收太阳短波辐射的主要是臭氧,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没有明显变化,A错误;大气中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量增多,B正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量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C错误;地面吸收④辐射没有明显变化,D错误。故选B。
7.答案:C
解析:长江带来大量淡水(地表径流)注入河口海域,使得河口海域盐度较低,导致年平均盐度等值线凸向海洋高盐度区,C符合题意;降水在图示区域差别不大,不会导致年平均盐度等值线向海洋一侧凸出,排除B;图示海域的寒流和暖流大致呈南北流向,与图中年平均盐度等值线凸向不同,因此洋流不是造成年平均盐度等值线向海洋一侧凸出的原因,排除AD。故选C。
8.答案:A
解析:长江口附近水域的年平均盐度大致向东增加。咸潮入侵时,较高盐度的海水向长江口侵袭,使得长江口附近水域的盐度偏高,使得长江口以东海区年平均盐度等值线向西推移,但仍保持向海洋一侧凸出的形态,因此图中a曲线符合题意,b、c、d曲线不符合题意。故选A。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堰塞体是因山体岩石崩塌导致的滑坡体,图中显示,堰塞体的南部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最可能出现滑坡,故选B。
10.答案:D
解析:堰塞湖垮塌后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图示中的⑤处于堰塞湖下游,可能会被淹没;该堰塞湖堵塞河道,河流下泄不畅,堰塞湖及河道水位上涨,会对图示等高线850米以下区域构成水害威胁,④⑤位于此范围,会因河湖溃堤可能被淹没。故选D。
11.答案:A
解析:土壤的颜色主要由腐殖质含量及矿物质成分决定,矿物质来源于成土母质,A正确。生物、气候、地貌对土壤颜色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BCD错误。故选A。
12.答案:B
解析:北纬45°附近,在冷湿环境下,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速度慢,腐殖质积累,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高,形成黑土,B正确。干热环境,枯枝落叶少,且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速度快,土壤有机质含量少,A错误。湿热环境,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再循环旺盛,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土壤肥力差,C错误。干冷环境,枯枝落叶少,有机质来源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D错误。故选B。
13.答案:B
解析:综合分区Ⅰ主要包括横断山区南部地区及青藏高原南部区域,人口密度高于综合分区Ⅱ和Ⅲ,道路的修建密度和强度高于综合分区Ⅱ和Ⅲ。该区因山高谷深,河流纵贯,降水集中多暴雨,修建道路会破坏山坡的植被和水系,进而破坏坡面物质的稳定性,最终酿成小型及中型地质灾害。B正确。
14.答案:A
解析:地质地貌复杂,山高谷深的地方,山坡陡峻,裂隙发育,岩石破碎,松散物质多,重力作用显著,易促发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A正确。
15.答案:A
解析: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较多,社会福利完善、收入高,吸引中西部地区大量劳动力迁入,省际人口迁移所占比重最大。政策差异不大,不是主要因素。中西部地区环境、资源比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优势,但不是迁移原因。A正确。
16.答案:A
解析:2010年,省内人口迁移比例的增长最大,主要是农村人口迁移到城镇定居,有利于提高当地城市化水平。可以缩小城乡经济水平的差距。省内人口迁移比例的提高,有利于减少人才外流、减少留守儿童数量。A正确。
17.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共有四个不同城市的图例,故图中城市等级共有四个。故选D。
18.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区城市化产生城市“热岛”现象,城市降水增多,形成“湿岛”;城市建筑物面积扩大,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城市建设使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加,出现内涝等.故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A。
19.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用于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不能进行雨量采集,因此A项错误;遥感技术(RS)用于获取地理信息数据,不能进行数据分析与共享及模拟滑坡、泥石流动态过程,因此BC错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用于给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空间定位与导航,可以用其采集滑坡体位移数据,D正确。故选D。
20.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泥石流的发生必须有水的参与,7月为我国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更易引发泥石流灾害,B正确;地震多发、人类破坏严重及地势陡峻在其他月份也存在,不能够导致泥石流发生的频次明显高于滑坡,ACD错误。故选B。
21.(1)答案:靠近煤矿和铁矿,原料充足;位于郊区,地价低;靠近铁路,交通便利;位于城市盛行风垂直的郊外,对城区大气污染小;与城区之间有绿化带隔离。
解析:钢铁厂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煤、铁等原料、燃料,靠近煤铁产地,节省运费;靠近公路、铁路,交通便利,便于原料运入,产品运出;钢铁厂生产过程会产生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布局在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对城市大气污染小;原料城市和农田的郊区,地价低,对城市环境影响小;在钢铁厂与城市之间有绿化带,利于保护城市环境等。
(2)答案:②;远离工业区和主要交通线;位于城市上风上水向;靠近公园和湿地,环境优美。
解析:高级住宅区一般选择在距城市中心较远,远离工业区和交通干线周围环境较好的地方,图中②地远离城市中心,据工业区、交通干线较远;位于河流上游,盛行风上风向;周围有公园、湿地,环境质量好,符合高级住宅区的区位条件。
(3)答案:A;靠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位于郊区,低价低。
解析:大型批发超市一般选择在交通便利,地价较低的地方。图中A地,靠近公路、铁路,交通便利,距城市较远,土地价格较低,适合大型批发超市布局。
22.(1)答案:劳动力短缺,就业机会多;政府吸引外来人口的优惠政策;经济发展快,收入高,生活富足。
解析:人口迁移主要是迁出地的推力,以及迁入地的拉力导致的;沙特阿拉伯吸引外籍劳工的拉力条件可结合材料从就业、收入、生活、政策等方面回答,沙特阿拉伯人口较少,劳动力短缺,迁入到沙特阿拉伯后,就业机会多;由于石油资源的开采,经济发展快,生活富足;政府制定相关的人口政策,吸引外力人口迁入等。
(2)答案:巴基斯坦和印度人口多,劳动力丰富;巴基斯坦和印度距沙特阿拉伯较近;巴基斯坦和印度经济落后,工资较低,而沙特阿拉伯的工资较高,吸引力强;都以白种人为主,语言和习俗相似,方便工作交流。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度,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人文地理特征等),印度、巴基斯坦都是人口大国,人口多、剩余劳动力丰富;距离沙特阿拉伯较近,有利于人口的迁入;两国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廉价,工资较低;印度、巴基斯坦也与沙特阿拉伯一样,以白种人为主,人们的生活习惯基本类似,工作生活方便。
(3)答案:对自身的影响: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更好的生活等;对迁入地的影响: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促进经济的发展等;
对迁出地的影响:减轻迁出地的资源和环境压力。
解析:分析沙特阿拉伯人口迁入的积极影响,需从对迁入地,对迁出地和对迁入人口三方面展开;对外籍劳工的积极影响:迁移到沙特阿拉伯的人们可以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对沙特阿拉伯的积极影响:可以缓解沙特阿拉伯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促进国家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等;对人口迁出国的积极影响:对印度,巴基斯坦等人口迁出国来说,人口迁出可以减轻自身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获得外汇收入等;人口迁移还有利于加强人口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文化交流。
23.(1)答案:A地水平气压梯度大于B地。理由:A地等压线较B地密集,所以A地的水平气压梯度较B地大。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应根据等压线疏密情况来判断气压梯度力的大小。读图可知,A处等压线更密集,说明单位距离内气压差更大,故A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比B地的大。
(2)答案:A地为西北风;B地为东南风。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判读风向时首先应画出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气压梯度力,再在北半球向右偏的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偏30°~45°得到具体风向,故可判断出A为西北风,B为东南风。
(3)答案:B地气温高于A地。解释:B地纬度较低,且受到来自海洋的温暖的东南风影响;A地纬度较高,且受到来自内陆的寒冷的西北风影响。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A地区的纬度较高,并且受到从北方来的冷气团的影响,所以A地的气温相对较低,而B地纬度较低,同时受到来自于南方的暖气团的影响,所以B地的气温相对较高。
24.(1)答案:纬度变化特点:纬度越高,表层海水温度越低。垂直变化特点:随深度增加,水温降低;1000米水深以下,水温变化小。
解析:根据图a可知,太平洋表层水温变化的特点是:随着纬度增加,海水温度越低。根据图b可知,太平洋水温垂直变化特点是:随着深度增加,水温降低,在1000米水深以下,水温变化小。
(2)答案:甲—①,乙—②,丙—③。
解析:根据图b可知,①海域表层水温在25℃以上,②海域表层水温大约是12℃,③海域表层水温大约是18℃。根据图a中甲、乙和丙的纬度位置可知,甲地纬度最低,水温最高,丙地纬度最高,水温最低,故甲应该对应①,乙对应③,丙对应②。
(3)答案:甲处。甲处表层海水温度高,与深层海水的温差大,发电效率高。
解析:根据b可知,甲处表层水温高,与深层海水的温度差异大,发电效率高,而乙、丙海域表层水温与深层的水温差异较小,发电效率较低。故甲海域适宜海水温差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