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6 10:2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绥中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淮南子·要略》记载:“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由此可知,该书认为秦国( )
A.具备法家变革的土壤 B.社会道德水平低下
C.落后的民风催生变法 D.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董仲舒的政治礼法架构,始终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构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政治智慧与历史信仰。这个“中心”指的是( )
A.儒家学说 B.天人合一 C.道法自然 D.“大一统”
3.表1所示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推行的部分重要措施。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是( )
表1
措施方面 具体内容
政治 特设政事堂;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之弊
经济 以农为本,劝课农桑;实行租庸调制
考试制度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A.“文景之治” B.“开元之治” C.“开元盛世” D.“贞观之治”
4.北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们从唐朝学者“尚法”的天花板中,开创出“尚意”书风,给书坛带来了一缕清风,他们倡导书法注重意趣,强调个人情感的宣泄。以下作品与这一创作风格相一致的是( )
A. B. C. D.
5.元朝在中央设有御史台,在地方上设有江南道行御史台与陕西诸道行御史台。此外,在全国还划分了二十二个监察区域,并设置了相应的肃政廉访司。据此可知,元朝( )
A.监察体制较为完善 B.行政机构实现重组 C.地方权力逐渐膨胀 D.御史台权力被削弱
6.据学者统计,到明朝后期,苏州府有40%~50%的人住在苏州城里,有30%~40%的人住在苏州城附近,住在乡下的人只有10%~20%,当时的苏州府已经高度城市化。对此理解最为合理的是(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B.城市经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城市化潮流在当时已席卷全国 D.苏州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7.有学者曾指出:1752年到1800年之间,有1.05亿万银元(约合2625万英镑)流入中国,而1808年到1856年之间,有3.84亿银元反向流动,贸易的天平显然由于“繁荣”的鸦片贸易而倾斜了。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中国外贸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B.鸦片走私贸易产生的恶劣影响
C.清王朝放弃了传统的华夷观 D.西方在中西贸易中的顺差扩大
8.魏源主持编撰的《海国图志》出版于1842年以后,在东亚地区流传甚广,其“师夷长技”的观点不仅催生出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还启发了日本“和魂洋才”与朝鲜“东道西器”思想的产生。这可用于说明( )
A.东亚已经完全沦为殖民地社会 B.《海国图志》启迪了东亚地区的近代化
C.东亚新旧势力之间的妥协合流 D.东亚对西方的学习已经深入文化层面
9.戊戌变法伊始,康有为就把矛头直指传统的官僚体制,当李鸿章问道:“然则六部尽撤,则列尽废乎?”康有为明确表示:“弱亡中国皆此物也,诚宜尽撤。”当康有为奉诏请训,荣禄问其如何改革时,康有为回答:“杀二三品以上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由此可见,康有为主张的变法( )
A.具有民主色彩 B.符合晚清实际 C.带有激进特点 D.违背变法初衷
10.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专制独裁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任何打击 B.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
C.辛亥革命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仍然激烈 D.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11.1921年8月1日,蔡和森在《新青年》上发表评论,认为“劳动解放绝不是一个地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问题,乃是一个世界的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乃是国际的社会主义,我们绝不要带地域的民族色彩。……中国的阶级战争,就是国际的阶级战争”。据此可知,蔡和森认为( )
A.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具有国际性 B.中国的革命必须走国际路线
C.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劳动解放 D.中共的革命方式为阶级斗争
12.五四运动之后,全国掀起“罢课、罢教、罢工、罢市种种风潮,同时各种白话小刊物也风起云涌”,“政治运动、社会运动、家族运动种种潮流日盛一日”。据此可推知( )
A.新文化运动是时代的主流 B.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C.五四运动的影响较为广泛 D.民主和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13.1935年10月,林伯渠作了一首诗来纪念长征胜利:“一年胜利达吴起,陕北风光慰所思。大好河山耐实践,不倦鞍马证心期。”诗中提及的地点“吴起”位于图1中的( )
A.② B.① C.③ D.④
14.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政府通过伪满洲国政权选派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向他们灌输亲日思想,以培养“日满融合”的“楔子”,服务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据此可知,日本的这一侵华政策( )
A.确立了在中国东北的殖民占领 B.已经全面转向思想渗透
C.带有强烈的“以华制华”色彩 D.改变了日本侵华的目标
15.在1943年苏、美、英三国首脑参加的德黑兰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强烈要求中国同美、苏、英组成“世界四警察”,以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罗斯福提出这一要求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B.中国已成为世界政治强国
C.美国希望建立与中国的同盟关系 D.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16.作为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中美三个联合公报都提到了台湾问题,特别强调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就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出了政治承诺。由此可知( )
A.台湾问题的解决需要美国的同意 B.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C.台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国际问题 D.中美关系稳定取决于美国的承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肩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成为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以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和1861年的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由彼此对立开始走上相互勾结的道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根本利益——统治、剥削中国人民,而当时首先表现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只有这样,清政府才能保住它的统治,外国侵略者才能保证不平等条约的实施。《北京条约》刚刚签完字,外国侵略者就纷纷提出帮助清政府对太平天国作战的建议;1862年,清政府正式宣布了“借师助剿”的方针,英法两国公使也向清政府宣布放弃“中立”,“帮助官军”镇压太平军,中外反动势力由此正式勾结起来。
——摘编自范卫平《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材料二
1900年,某英国侵华代理人曾总结道:“盖中国人数千年在沉睡之中,今也大梦将觉,渐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思想,故义和团之运动,实由其爱国之心所发,以强中国、拒外人为目的者也……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必有义和团之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
——摘编自吴民贵《慈禧太后与义和团——兼与丁名楠先生商榷》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的历史使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近代的农民阶级在反侵略斗争中的作用。(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种文化观从19世纪60年代初产生到戊戌变法前后30余年长盛不衰,成为清朝部分官方或非官方、主流派或非主流派文化人士尊奉的文化观念、准则与规范,辛亥革命以后逐渐式微。可以说,作为转型社会的一种文化模式,“中体西用”文化观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冲突的产物。
——摘编自袁钰《“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形成和发展——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
材料二
1874年到1875年,洋务派代表李鸿章等人纷纷上奏要求进一步推广洋务运动,提出了“练兵、造船、简器、筹饷、用人”等自强新政的主张,引发了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一场论战。这场论战的实质是小农经济与工业近代化之争,进一步表明“西学”与“中学”的冲突已经进入一个较深的层次,同时也表明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国,洋务运动必然失败和顽固派随时可以以任何一个理由抹杀一切变革的萌芽。
——摘编自曾永玲《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一场论战》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留美学生任鸿隽等人看到科技对抵御侵略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性,产生了创办科学期刊、“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国以后,他们成立科学社,并于1915年1月创办《科学》杂志。《科学》杂志以“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为宗旨。有学者统计,《科学》杂志共出版了32卷期刊共8964篇论文。在《科学》杂志刊行的35年间,科学社不断为其提供人员支持、经济援助和稿件支持;《科学》杂志则为科学社提供学术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使越来越多的学者为世人所知。《科学》杂志及科学社试图以西方科学知识和观念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使科学融入社会的各方面,对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郭静《<科学>杂志与近代中国科学观念的建构及传播》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文化观下中西科技、思想文化的交流与冲突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学》杂志得以长期发行的原因及意义。(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现状,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951年12月,毛泽东指出:“完成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一切必要的轻工业都应建设起来。……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1953年6月,毛泽东讲道:“为了保证国家的独立,我们在编制五年计划时要把建设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以增强国防力量,向社会主义前进。”
——摘编自《毛泽东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辑要》
材料二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他指出: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过去朝鲜还在打仗,国际形势还很紧张,不能不影响我们对沿海工业的看法。现在,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
——摘编自何玉长、李波《毛泽东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回顾与思考》
材料三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里谈道: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大家知道,轻工业和农业有极密切的关系,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目前还没有人看得很清楚。
——摘编胡怀国《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土地制度:百年变革的理论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工农业发展认识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背景。(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2为根据北宋陈舜俞《庐山记》“虎溪三笑”故事所作的一幅画。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东晋时期,佛教净土宗法师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修行,三十年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他送客或散步,从不越过寺前的虎溪。相传如果越过虎溪,寺后山林的守山虎定会大吼。某日,儒生陶渊明、道士陆修静两人远道来访,三人相聚,相谈甚欢。后来,慧远送客归家,不觉越过虎溪。瞬时,守山虎大吼,三人惊觉,倏尔会心大笑。
根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紧扣题意,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A 2.D 3.D 4.C 5.A 6.A 7.B 8.B 9.C 10.C
11.A 12.C 13.B 14.C 15.A 16.B
17.(1)历史使命:抗击西方列强侵略。(2分)
原因: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无力独立镇压太平天国);西方列强侵略特权受到威胁(扩大侵略的需要);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清政府和西方列强具有明显的共同利益。(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评价:中国近代农民阶级数量庞大,是反侵略斗争的主力军;农民阶级朴素的家国情怀感染和激励了其他阶级的反侵略斗争;农民阶级的探索为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提供了宝贵启示;(4分,答出两点即可)农民阶级容易产生盲目排外倾向,不能领导反侵略斗争取得胜利;通过建立工农联盟,农民阶级可以发挥革命主力军的作用。(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交流的表现: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科技;中国传统观念的变化。(4分,答出两点即可)
冲突的表现:封建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科技;民间对西方文化的排斥。(2分,答出一点即可)
(2)原因: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近代教育、传媒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西方的学习不断深入;科学救国的理念;科学社成员的支持。(4分,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促进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中国学术研究的近代化。(4分,答出两点即可)
19.(1)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和保障国防安全建设的需要;苏联工业化经验的示范。(6分)
(2)变化:由优先发展重工业到主张工农业并重与协调发展。(2分)
背景: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一五”计划后期工农业发展不平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国际环境趋于缓和:苏联工业化模式弊端凸显的影响: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深入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
20.示例
主题:中国古代儒学、道教与佛教经历了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流”的趋势。(2分)
阐述: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它与东汉民间兴起的道教和官方正统思想儒学构建起了“三教并立”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本土化,在民间得到迅速传播,威胁到了儒学的统治地位。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中期韩愈等人提出复兴儒学;两宋时期,朱熹等人吸收佛教、道教的教义,将儒学世俗化、思辨化,“三教合流”趋势进一步得到发展。(8分)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儒学、道教与佛教经过不断演化、相互借鉴与交融,体现出开放兼容、与时俱进的特征。
(2分)(“示例”仅作为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