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线上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菏泽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线上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2-04 13:5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菏泽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线上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小题,共30分,每个题目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多选错选不得分)
1.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
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图2中的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
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密度效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种群密度效应包括两个重要的法则:①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物种个体平均重量W与密度d的乘积是个常数Ki,最后Ki总是基本一致,即产量恒定法则;②随着密度增加,种内竞争加剧,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减少,即自疏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产量恒定法则保障了种群成员间既不互相吸引也不互相排斥
B.自疏现象导致种群内不同个体各自占据的生态位差异性增大
C.出现产量恒定法则的原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D.自疏现象是正反馈调节的结果,也是对不利生长环境的一种适应
3.科研人员对某湖泊中一个岛屿上的社鼠种群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C.社鼠种群增大过程中,种群的雌雄性别比例下降,且雌性死亡率低
D.性别比例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
4.如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错误的是
A.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该种群性别比例失衡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
C.若图①所示为海洋中某鱼类种群,则n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大量放养了该种鱼类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扮
5.微塑料一般指的是毫米级别甚至微米级别的塑料碎片,微塑料可阻碍水中的光线传播,极易被海洋生物误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微塑料可降低海洋藻类的光合作用
B.微塑料释放的有毒物质可沿着食物链进行传递,并通过生物富集,最终危害人类
C.海洋生态系统在旅游观赏、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体现了它的间接价值
D.海洋污染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6.种群增长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调查某种群一段时间内某些特征的变化,得到下图A、B曲线,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种群增长率为0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B.若曲线A表示增长速率,当其为0时,则该种群可能达到K值
C.若曲线A表示“S”形曲线的增长率,则第6年时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
D.若曲线A表示出生率,B为死亡率,则前6年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但将面临种群退化的问题
7.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A.2×104条 B.4×104条 C.6×104条 D.8×104条
8.某实验小组为探究烟草浸出液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取烟草植株的烟叶,称重后与蒸馏水混合、煮沸制成烟草浸出液,将烟草浸出液经过处理后分为浓烟草浸出液组、稀烟草浸出液组,另设一对照组,然后向3组均加入等量适宜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烟草浸出液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只起促进作用
B.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等量的样液进行计数
C.烟草浸出液中的部分成分可能为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营养
D.浓烟草浸出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有K值,稀烟草浸出液中的无K值
9.退耕还湿是湿地面积恢复的主要措施,湿地生态恢复以自然恢复为主,而湿地斑块之间的水体连通是湿地生态恢复的基础,其可以通过改变土壤的化学组分,保持土壤种子库的迁移和流通,从而影响地表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湿地群落由相同时间内生活在区域中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
B.沼泽斑块之间的水体连通可即沼泽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不同湿地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空间结构存在差异
D.影响湿地生态恢复进程的因素是外界环境变化和人类的活动
10.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大量动植物等生物,其中由7种生物组成的某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最短的食物链含有4个营养级
B.B、E全部生物个体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
C.食物链是因捕食关系而形成的,图中生物间只存在捕食关系
D.A为生产者,若A的数量减少,则其他生物的数量一定减少
1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合理增加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不会被破坏的基础
C.一片已破坏的草场在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
D.极地苔原环境恶劣,生物种类数量少,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12.如图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甲、乙、丙是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1-4是乙中的四种生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CO2
B.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
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和3同化量之和除以1的同化量
D.由于某种因素使得乙中2的数量减少,则在短时间内4的数量会减少
13.科学家发现,番茄茎秆部位的软毛能够将昆虫牢牢“粘住”,等它死亡掉在土里之后,番茄就能“大快朵颐”了。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番茄能以昆虫“为食”,所以番茄是消费者
B.番茄“食用”了昆虫,因而获得了昆虫的物质和能量
C.番茄固定的太阳能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D.番茄茎杆软毛的形成是适应环境的表现
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或化学能
B.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存在倒置情形,能量金字塔则不存在倒置情形
C.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果
D.在农田中除草、治虫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5.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北起东莞桥头镇,南至深圳水库。下列关于深圳水库生态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库中各种鱼类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一个水生生态系统
B.水库中多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树成了生物多样性
C.东深供水工程中随水而来的鱼卵和鱼苗不会对当地生物造成影响
D.水库中鱼类的多样性和空间分布可以反映人类活动对鱼类资源的影响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每个题目至少有一个答案正确,多选、错选不得分,漏选得1分)
16.下图表示物种乙在第5年时进入某地域后,60年来物种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以及当地原有物种甲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种甲和物种乙的种间关系是捕食,不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B.图中cd时间内,物种乙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J形
C.该地域物种乙的环境容纳量介于b、c对应纵坐标数值之间
D.物种甲和物种乙的种群数量相互影响
17.烟粉虱成虫的迁飞易受风的影响,多落在相对较高的植株上产卵。烟粉虱的天敌多为以花粉、花蜜为食的昆虫。现选取与黄瓜、玫瑰邻作的番茄田及单作番茄田为研究样地,调查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番茄田烟粉虱的种群密度,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邻作番茄田改变了烟粉虱种群的垂直结构
B.邻作黄瓜可以有效降低番茄田中烟粉虱的出生率
C.邻作玫瑰利用了捕食关系控制番茄田中烟粉虱的数量
D.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可有效降低烟粉虱的危害
18.布氏田鼠是某草原的主要鼠种,主要啃食牧草,在牧草短缺时,会挖掘牧草的根来弥补食物的匮乏。鹰、隼等布氏田鼠的天敌偏向捕食休重较大的布氏田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能量和信息沿“牧草→布氏田鼠→鹰”食物链单向传斑
B.布氏田鼠和牲畜对牧草的取食加快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鹰、隼对布氏田鼠的捕食偏好不会影响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
D.过度放牧时,布氏田鼠过多挖掘草根能加速草原的风沙化
19.长江十年禁渔令颁布后,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人工养殖。如图是一个生态环境改善型鱼塘物质循环流程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螺蛳位于食物链的第三、四营养级,可以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增加沉水植物的种类有利于促进其对鱼、虾、蟹粪便中有机物的吸收
C.对鱼、虾、蟹的捕捞强度过大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D.不同年龄段的某种草食性鱼分布在不同水层,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20.如表为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在一段时间内的能量流动情况,其中A、B、C、D分别代表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GP代表各成分的同化量,X代表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能量类型 成分 GP X R
A 25.2 6.7 18.5
B 3.9 0.8 3.1
C 214.3 78.5 135.8
D 1678.6 635.7 1042.9
分解者 368.8 50.1 319.7
(注:表中能量数值单位为:108kJ/(m2·a))
A.表中R代表各营养级生物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其中一部分会流向分解者
B.该段时间内,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289.8×108kJ/(m2·a),次级消费者流向三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4.5%
C.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推知,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D→C→A→B
D.据表可知,该时间段内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增加的,且每个营养级能量的去向中R所占的比例最大
三、非选择题(共55分)
21.(11分)图甲是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的比较,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能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乙表示种群的数量变化。
(1)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是_________(填“r对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形成一种“S”形增长曲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_________(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
(2)在调查草原鼠的种群密度时,用标记重捕法得到的结果是N只/km2;鼠的记忆力较强,由此推测该调查结果与真实结果相比__________(填“偏大”“相等”或“偏小”)。某干旱地区由于环境变化导致降水增加,鼠的种群密度明显升高,导致该鼠种群密度增加的直接决定因素是__________。这体现了_________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3)图乙是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是__________。若鼠的数量出现图乙中的曲线Ⅰ的增长趋势,出现该增长趋势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请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鼠害的方法:__________。
22.(10分)一位生态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他挑选了甲、乙、丙三种食性相同并且无捕食关系的鱼,在4个条件相同的池塘中各放入1200条鱼(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鱼的存活率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鱼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1)有人据此推测捕食者主要捕食乙和丙,你认为该说法是否正确 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2)无捕食者时,鱼类之间的__________可能导致乙消失,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甲可获得的资源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3)本实验中三种鱼的生态位比较___________(填“近”或“远”),因此它们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原因是__________。
(4)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渔业生产中,为了使人工池塘中养殖的鱼类能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可采取何种措施 __________。
23.(12分)某江南水乡的农民对传统的稻田进行了改良,利用稻田养鲤鱼,既可获得鲤鱼,又可利用鲤鱼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植食性害虫,鲤鱼排泄的炎便又可肥田,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请分析回答问题:
(1)稻农对传统的稻田进行改良的目的是__________;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能够正常进行。
(2)据题干信息分析,该稻田中存在的食物链有__________条;鲤鱼与植食性害虫的关系是__________。
(3)该稻田需人工源源不断地输入氮肥,原因是__________;假定施加氮肥促进水稻和杂草生长的效应相同,每种生物从上一营养级不同生物处获得的能量相等且能量传递效率为10%,从理论上分析,水稻生物量消耗每增加1000kg,杂草生物量消耗可增加___________kg。
(4)一段时间内,由于附近工业废水的排入使该稻田遭受了轻度污染,但水稻和鲤鱼的产量并未受到大的影响,说明该稻田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通过__________等方式很快消除污染;而__________是该稻田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24.(11分)2020年沙漠蝗虫在东非及西亚罕见暴发,威胁了2500万人的粮食安全和生计。为治理蝗灾,人们研究了沙漠蝗虫的产卵量与环境相对湿度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
(1)沙漠蝗虫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调查蝗虫产卵数量常用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欲预测沙漠蝗虫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需对该蝗虫种群的___________进行研究。
(2)天气越干燥,沙漠蝗虫种群数量越少,据图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沙漠蝗虫的产卵量随着湿度的增大而减少,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3)沙漠蝗虫所在的一条食物链的能量流动如下图所示,数据表示同化量[单位为×103/(hm2·a)],同化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原因是__________。沙漠蝗虫和沙云雀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在10%-20%区间,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研究人员提出,可以通过大型的捕蝗机械和建立栅栏等物理手段来防治沙漠蝗虫,除此之外,请提出控制蝗灾的两项措施:__________。
25.(11分)图1为巴拿马运河区的Gatun湖食物网示意图。丽鱼是亚马逊河流域的一种本地鱼,曾偶然地被带入了巴拿马运河区的Gatun湖,随后生态学家对Gatun湖的生物生存状况和生态环境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调查研究。
(1)Gatun湖的___________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丽鱼既是一种可食用鱼类,又是一个捕食者,它的存在对当地鱼类种群造成了灾难性影响,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也非常大。原来很常见的6~8种鱼类现在已完全消失或极为少见,丽鱼取代北梭鱼成为一个顶位肉食物种,也间接导致了其他捕食性动物数量的减少,北梭鱼、黑燕鸥和鹭鸟等几乎不见踪迹。从群落角度分析,引入丽鱼后对Gatun湖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
(2)科研工作者对Gatun湖中丽鱼的生态位进行了持续研究,最终结果如图2所示。生态位是指__________。引入的丽鱼能更好地在新生境中定居下来并迅速增长,其入侵最初几年的种群增长呈“J”形。但一段时间后,种群呈“S”形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综合图1、图2推测,在Gatun湖中,成年丽鱼最初主要是捕食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造成北梭鱼、黑燕鸥种群数量下降。
(3)近些年来,当地人对该湖做了大量的恢复工作,这需要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条)等生态学基本原理。采取物种的重新引入和生境的恢复或重建等一系列的措施,以便能够再建一个结构和功能完整的自然群落或生态系统。在恢复生态过程时,还需借助于排除入侵物种,引入和培植本地物种,考虑所要引人和培植的本地物种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从而确定引入和培植生物的____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
高二生物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5小题,共30分,每个题目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多选错选不得分)
1--5CCDAC 6--10CACBA 11-15BCDCD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每个题目至少有一个答案正确,多选、错选不得分,漏选得1分)
16.AB 17.BCD 18.AC 19.ABD 20.ABC
三、非选择题(共55分)
21.(11分)(除特殊说明外,每小题1分)
(1)r对策 S
(2)偏大 出生率增大 非生物
(3)建立数学模型(2分)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2分)
将粮食等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鼠类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鼠类的天敌(2分)
22.(10分)(除特殊说明外,每小题1分)
(1)否 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多,甲和丙存活率降低,而乙的存活率升高,则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2分)
(2)种间竞争 减少
(3)近 生态位较近的种群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相同点更多(2分)
(4)选择生态位不同的鱼类(食性和生存空间不同的鱼类)、投放适量的捕食者(2分)
23.(12分)(除特殊说明外,每小题1分)
(1)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分)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2分)
(2)3捕食和竞争
(3)水稻和鱼不断地输出使部分氮元素不能返回该农田生态系统(2分) 1200(2分)
(4)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 负反馈调节
24.(11分)(除特殊说明外,每小题1分)
(1)消费者 样方法 年龄结构
(2)相对湿度越低,沙漠蝗虫产卵数量越少 随着湿度的增大,蝗虫天敌数量增多,通过捕食可抑制沙漠蝗虫的种群数量;寄生生物大量繁殖抑制沙漠蝗虫的数量(2分)
(3)同化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流入分解者(2分) 沙漠蝗虫的同化量有一部分流入第三营养级的其他生物(2分)
(4)利用药物进行化学防治;利用天敌、信息素等进行生物防治
25.(11分)(除特殊说明外,每小题1分)
(1)所有生物 物种丰富度明显降低,群落结构变得简单(2分)
(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分) 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2分) E
(3)整体、协调、循环、自生 (合适的)种类和比例 既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确保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