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测试历史试题答案
1--10 ACBBA DBABB
11--20 ADABA CBABB
21--30 DCCDA CCABA
31--40 ABCAB ACBAD
41.(1)影响:推动了南方地区的开发;助推了南方地区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南北经济的交
流;扩大了漕运和海运的规模。(每点 2 分,任 3 点 6 分)
(2)表现: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农产品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区
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商人资本雄厚;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每点 2 分,任 4 点 8
分)
(3)特点: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动性增强;贸易不断扩大;进口产品以工
业品为主;中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低。(每点 2 分,任 3 点 6 分)
42.(1)五四运动。(2 分)
理解: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新的革命纲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新的群众基
础:工人和农民(每点 2 分,任 4 点 8 分)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 分)
原因:反法西斯的战争是正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合作,正面战场和敌后战
场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每点 2 分,共 8 分)郑州市第七十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测试
历史试题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如图是江苏丹徒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周王将宜地封给一个贵族,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
由此可知,该文物的主要历史价值是( )
A.证实了周王朝实行分封制
B.说明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
C.反映了周天子的权威削弱
D.体现了周王对功臣的重视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 )
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
C.促进了民族认同 D.推动了战国变法
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有人指出,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得益于( )
A.设立中朝、加强皇权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实行察举、选拔官吏 D.分设刺史、巡视监察
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贤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 )
A.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
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九品中正制选官侧重门第等级
D.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学者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止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其意在说明( )
A.五胡入主中原改变了民族的分布
B.五胡内迁促进中原人民南迁开发江南
C.充满活力的少数民族比汉民族先进
D.在战乱和流徙中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下面是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材料表明( )
A.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B.当时民族政权并立
C.民族隔阂逐渐消失 D.统一全国的条件已成熟
“(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史料突出说明,北魏孝文帝( )
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
C.锐意改革旧俗 D.潜心文学创作
唐初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世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
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 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
C.儒家主流地位空前强化 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
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提到:“三百年来,科举之设,草泽(草野的意思)望之起家,簪绂(显贵的意思)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该材料主要揭示科举制的实行( )
A.极大地巩固了唐朝的统治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实现了贵族和平民的平等 D.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推行( )
A.简化税收名目和增加财政收入
B.消除了贫富不均的现象
C.使土地兼并现象得以完全消除
D.增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宋人邵博在《邵氏闻见后录》中记载,古制,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随后,宋太祖( )
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 B.废除宰相,权分六部
C.依决策程序分割相权 D.分化事权,强化皇权
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将领并不随之调动。这种做法( )
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杜绝了地方动乱发生
C.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 D.增强了官兵的凝聚力
有学者描述:“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该描述说明( )
A.南北服饰交流频繁 B.辽朝职官因俗而治
C.辽宋制度相互借鉴 D.契丹生活方式改变
《金史·兵志》记载,女真族初起时期,“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这表明猛安谋克制度( )
A.带有氏族制和军事化特点
B.与战国军功爵制比较接近
C.是纯粹的军事化管理体制
D.随季节迁徙更换防御中心
元代“四等人制”下的汉人、南人中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先灭金所得者为汉人,后灭宋所得之江南人为南人”。蒙古统治者将汉人、南人进行区分的目的是( )
A.加强民族团结交融 B.促进民族的平等发展
C.分化管理加强统治 D.中央与地方互相牵制
《宋会要辑稿·实货》记载:佃客只要在每年收获之后,交清地租,就可以和地主商量去留。如果地主非理“拦占”,佃客可以向县官申诉。这一现象表明宋代( )
A.政府注重保护农民的利益 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C.佃农转化为国家固定税户 D.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消除
“裹贴纸”是印有经营内容的包装纸,既用于包裹货物,又具有广告的功能。宋代,出现了专门制作各类“裹贴”的作坊。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两件元代“裹贴”,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商用“裹贴”实物,出自杭州铺家。据此可知宋元时期( )
A.商业比较发达 B.印刷术的进步
C.交通比较便利 D.经济重心南移
宋朝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取代了传统的“选士必论族姓阀阅”“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亦成为宋朝的普遍现象。这种变化反映出宋朝( )
A.国家大统一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B.门第观念的淡化和阶层流动的加强
C.经济重心南移带动科技与文化进步
D.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清初的思想家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论说,他们把“理”和“欲”统一起来,认为“有欲斯有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到好处,即天理也”。这些主张( )
A.动摇了理学的官方地位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要
C.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加速了社会转型的步伐
以下是某同学做的历史课堂笔记,该笔记的主题应是( )
措施 目的
废中书省和宰相、权分六部 皇帝独揽大权
设内阁 协助皇帝决策
设特务机构 严密控制臣民、法外行事
…… ……
A.明太祖加强皇权 B.明朝的君相关系
C.明成祖加强皇权 D.明朝的皇权强化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海航技术的高超
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顾炎武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两者共同反映了( )
A.维护封建统治的使命感 B.继承传统儒学的教育观
C.弘扬为国为民的责任感 D.追求个人名誉的荣辱观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它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该材料旨在说明( )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历史的偶然
B.鸦片贸易引发战争是历史的必然
C.鸦片战争的结果并非历史的偶然
D.鸦片战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西方史学家这样描写近代某一事件后的中国:“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开始互相打交道了。现在冲破了长久以来包围着她的愚昧和迷信,享受到更为宽广之文明的自由”,实质上这一事件( )
A.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始
B.使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渗透内地
C.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D.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康广仁曾说,“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据此可知,康广仁( )
A.肯定了戊戌维新的积极意义
B.批评了戊戌维新的守旧软弱
C.分析了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
D.赞扬了戊戌维新的斗争精神
魏源在《古微堂内集》中明确提出“治天下国家”的概念,怎样治理国家?他提出了两个关键词:一是“师夷”,二是“变古”。受到魏源这一思想影响,晚清时期先进中国人最初实践上的探索是( )
A.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C.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D.清末新政 辛亥革命
一 《四洲志》《海国图志》
二 《资政新篇》
三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以下是某同学进行历史主题研学时查阅资料内容,可概括出他的研学主题是( )
A.救亡图存的探索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民族危机的加剧 D.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在全国15个巡抚中,1840年有7个满人和8个汉人任此职,1864~1866年间,均由汉人充任,1867~1869年间,有14个汉人和1个满人担任此职。从1851~1911年,65.4%的总督和77.8%巡抚是汉人。这些变化( )
A.证明满汉矛盾得到缓和 B.表明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C.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是列强干涉内政的结果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
A.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C.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下图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 )
A.建立起中国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 B.使民主科学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C.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D.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和阶级基础
我们对于五四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意义和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五四运动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来,材料表明五四运动的意义在于( )
A.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 B.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
C.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 D.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下图所示是1926年12月广东国民党党员的职业构成情况。这一现象( )
A.奠定了国民党改组基础 B.表明国民党已成农民党
C.是国共合作推动的结果 D.说明土地革命成果显著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其重大意义在于( )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D.实现了红军的战略转移
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重要活动
时间 会议 主要内容
1927年8月7日 八七会议 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1935年12月17日 瓦窑堡会议 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1937年2月9日 《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 停止一切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
对以上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
A.中共不断纠正党内的右倾和“左”倾错误
B.中共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政策调整
C.民族危机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中共在民族危机关头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
杨得志将军在回忆录《横戈马上》说:“即便是突遇伏击,指挥官仍举着军刀,指挥钻在汽车底下的士兵出来拼命往坡上爬,敌人想占领制高点……林彪部署的3个团将乔沟内的日军分割成数段,并迅速进入沟内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该文描写的战役是( )
A.平型关战役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会战 D.百团大战
历史地图是学习战争史的重要资源,如图为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四次大会战大致地理位置。以下结合史实对图示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①处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B.②处会战抗战初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战役
C.③处会战结束后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D.④处会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在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中写道:“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但是我们渡过了困难。”渡过经济困难的主要手段是( )
A.“打土豪、分田地” B.开展大生产运动
C.实行“三三制原则” D.发动百团大战
下图为某同学整理的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采取的土地革命政策。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是( )
1927——1935年,“打土豪、分田地”。
1935——1946年,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1946——1949年,解放区彻底平分土地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际政治力量的态度
C.民族危机的加深 D.国共关系的演变
下表是“克林德碑”的相关信息,其变化说明( )
时间 事件
1900年 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北京东单牌楼与清军发生冲突,被清军当场击毙,即“克林德事件”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后,醇亲王载沣赴德国谢罪,清政府在克林德被杀处建立牌坊,即“克林德碑”
1918年 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中国成为一战战胜国。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碑”
1952年 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扬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和平碑”
A.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B.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D.维护民族尊严与正义的基础是国家实力
二、材料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战事稀少,社会环境较为安定。在此期间,南方逐渐成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政权偏安一方,南方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此时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上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已达到一定的发达水平,农业生产甚至超过北方。此外,自唐至宋元,状元的分布有明显向南推移的趋势。到了元代,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甚至开发前所未有、规模浩大的漕运和海运,也足见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和其影响力。
——摘编自商字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及其影响分析》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 中外贸易不断扩大,其主要进口品为鸦片和棉纺织产品,中国主要的出口品仍为茶叶等农副产品。我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产品、初级矿产品、手工制品,其科技含量很低,生产规模较小,仍处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态势中。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19世纪70年代以后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而正常的商品交易则越来越扩大。
——摘编自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根据材料一,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对宋元产生的影响。(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6分)
4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寻找通往伟大复兴光明道路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无限光明、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从五四运动开始,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南昌起义的枪声,掀开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振兴的新的一页。从那时起,他们从井冈山一路走来,走过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万里长征,走过艰苦卓绝、浴血荣光的14年抗战,走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解放战争,走过戍边御敌、投身建设改革的辉煌岁月.....
——《人民日报》社论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事件,并谈谈对“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的理解。(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从井冈山走出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浴血荣光的14年抗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