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课型:新授课 课时: 主备人:
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序”的相关知识。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
3、掌握文章的重点文言知识。(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有言曰“自由与爱情!我都为之倾心。为了爱情,我宁愿牺牲生命,为了自由,我宁愿牺牲爱情。”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哲理执著探索的踪迹与思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兰亭集序》。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序”的相关知识。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掌握文章的重点文言知识。
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阅读课文,读准字音(3分钟)
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
自学指导一(3分钟)
阅读课下注释及相关资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作者介绍: 2、写作背景: 3、文体知识::
自学指导二(4分钟)
1、翻译第一、二自然段
(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
3、作者的快乐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这两段描绘了怎样的意境(一幅怎样的画面或场面)?
自学指导三(5分钟)
1、翻译第二自然段(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2、诗句中出现两个“恐”字,说说诗人“恐”的内容各是什么?这种“恐”反映了屈原怎样的心情?体现他怎样的品德?
3、诗中以“江离”、“辟芷”、“秋兰”三种香草以及剥皮不死的“木兰”、经冬不枯的“宿莽”比喻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这些香草美人的句子对塑造诗人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5、你学了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点拨一..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浓厚。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序及分类: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书序:为书做的序言,如本文。
诗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如《孔雀东南飞》。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
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如《滕王阁序》。
点拨二.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 目的:修禊(xì)事也。
人物: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感受:信可乐也
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3、 群贤……集 人和(贤) 崇山……右 美景
一觞……情 赏心 天朗……畅 良辰
仰观……娱 乐事
4、描绘了一个山高林密,清流映带,惠风和畅,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
点拨三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往事已逝,命运难测”的痛惜。作者借此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作者悲古人,悲时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
课堂小结,构建思维导图。
本文描写了兰亭集会宴饮的欢乐情景,抒发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视,对人生、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一种积极处世的人生态度。
整理知识,背诵记忆。
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八、当堂训练,巩固运用。
问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激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交往) 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感既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2.与“信可乐也”中的“信”相同的一句是:( )
A.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B.言必信,行必果
C.文信美矣 D.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答案】B【解析】修:高。化:自然。喻:明白。
【答案】C【解析】A言语真实;B讲信用;C实在,的确;D名词,凭证,信物。
九、课后作业
1.把新授课所学的内容再看一遍。2.把新授课所涉及的知识背会,默写一遍,交给课代表课,代表交给老师。3.把本节课的错题上错题本。4.把本节课没做完的题做完。5.把所有资料上的题全做完,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十、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