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科学下册1-7《种子的传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科学下册1-7《种子的传播》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2-05 19:5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种子的传播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观察不同植物种子,描述种子的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植物繁殖后代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学生交流讨论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并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播种子的实例。本课是在第6课对果实和种子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建构有些植物通过产生种子繁殖后代的观点,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跨学科概念。教科书的研讨部分既是对第一部分的梳理和总结,也在记录表上呈现了果实、种子的特点与相应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教师应让学生整理他们观察到的植物的名称、果实或种子的外部形态特点以及种子的传播方式,在小组内部先交流讨论,再由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总结汇报。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和描述不同植物的果实或种子的外部结构,培养学生记录、整理和描述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植物通过种子的传播实现生命的延续。
【学情分析】
学生在整个单元学习过不同环境中植物的某些结构和外部形态不同,也经历了种植和观察凤仙花的生命过程。虽然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或生活经验对种子的传播方式有一定了解,但还不能将种子的传播方式与果实和种子的外部形态特点相关联。要指导学生根据果实和种子的特点,联系植物的生长环境对种子的传播方式进行推测。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知道有些植物通过产生种子繁殖后代,能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播种子的实例,认识到植物果实与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与传播方式有关。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根据植物种子的外部特征能分析推理种子的传播方式。
探究实践:观察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能记录、描述不同植物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
态度责任:在观察果实和种子的过程中,能如实记录和报告观察的信息,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愿意保护身边动植物和环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并描述植物传播种子的不同方式,能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播种子的实例。
难点:根据植物种子的不同外部特征能分析推理种子的传播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1.凤仙花、苍耳、槭树、莲蓬、番茄、鬼针草等各种不同的果实和种子 ;2.活动记录单(4人组)。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房顶上的植物照片
1.课件出示一幅植物图片,如房顶上或窨井盖里植物。
提问:这些植物的种子是怎么传播过来的?从哪儿来?
2.讲述:植物的种子有这么多的传播方式,种子的传播方式又与什么有关呢?引出课题:种子的传播。(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在低段语文课接触过与植物种子的传播相关内容,所以会产生许多猜想,比如风吹的、鸟叼过来的等等。教师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观察植物果实和种子,探究种子的传播方式(预设30分钟)
1.探究凤仙花种子的传播方式(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成熟的凤仙花果实,活动记录单
学生分组观察成熟的凤仙花果实,记录用手轻捏果实发生的现象。
提问:成熟的凤仙花果实有什么特点?轻捏的瞬间发生了什么?凤仙花种子怎么样了?
请在种植凤仙花过程中已经观察到凤仙花爆裂现象的学生讲一讲他的发现。
课件播放爆裂瞬间的慢镜头视频,让学生亲眼目睹这个过程种子是如何被弹到远处。此外,课件出示油菜果荚和种子的图片,其在成熟时也是能够爆裂开,通过弹力传播种子。
2.探究苍耳种子的传播方式(预设12分钟)
材料准备:苍耳果实,活动记录单
(1)学生分组观察苍耳果实,描述、记录苍耳的形态特征。
提问:苍耳果实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特点对种子传播有什么作用?
(2)学生交流汇报苍耳种子传播方式。
(3)师生交流苍耳种子的传播方式。
教师引导:苍耳通过动物传播种子。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种子是靠动物进行传播的?
(4)课件出示鬼针草、牛蒡的图片,以及番茄、樱桃的图片。
提问:这四种植物是如何通过动物帮助传播种子的?
3.探究更多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其他几种传播方式的典型果实:槭树、野茼蒿、莲蓬果实,放大镜,装水的水槽,活动记录单
(1)学生分组观察记录,选择其中1-2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进行观察。
(2)教师学生先进行组内研讨交流,再进行组间交流。
(3)课件播放有关视频验证推测。
(4)课件展示相关植物图片,了解这些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教师引导: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及周围的环境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莲蓬和莲子、椰子等通过水传播种子,番茄、樱桃等通过动物食用后传播,苍耳、牛蒡等有刺、钩的种子通过黏住动物皮毛进行传播,槭树、蒲公英等通过风传播。
【设计意图】提供多种果实与种子实物结合该植物生长环境介绍,多角度的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生物外部形态特征的载体,帮助学生提取与种子传播相关的果实和种子的主要特征。交流研讨可以在活动中适时进行,要基于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所收集的信息进行讨论。
三、交流种子传播的意义(预设5分钟)
1.教师出示房顶上的植物图片,回到这节课开始的问题。
提问:植物种子怎么传播到房顶上的?植物将种子传播出去有什么意义呢?
2.教师小结:如果所有的种子都掉落在植物周边,受土壤中营养物质及生活空间的限制,将不利于种子的萌发及植物的生长。因此植物将种子传播出去,这些种子获得更多的可能性,使它们的种群得以延续。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植物生命周期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疑难解答】
蒲公英是大多数孩子都玩过的,也比较熟悉的植物之一,学生能从生活经验中知道蒲公英种子很轻、有绒毛的特点。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蒲公英却不容易采集,怎么办?
可以在课前提前收集,用保鲜袋包住蒲公英种子进行收集。借助风传播的植物不仅有蒲公英,还有槭树,枫杨等。它们的果实较大,翅果结构明显,更有利于学生观察果实与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实际,选择学生熟悉而且教师易找的典型的植物果实和种子组织学生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