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风的形成

文档属性

名称 8风的形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4-03-10 19:1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风的形成 (1)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的结论,并运用类比探讨风的成因。
4、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条件。
二、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及五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教学难点是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
三、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会注重创设一定的情境,放手让学生去学,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现个性化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使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例子。
(在这里我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
揭示课题
还有哪些力可产生风?
这部分提出一个开放的发散思维的问题开头,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能调动起来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生兴奋点出现之后进行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二) 充分参与 教学新课
自然界中是什么力量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的?
这个环节的第一个问题我准备充分让学生去大胆想象,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的科学态度,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进行类推。
出示实验箱
首先认识实验箱的结构。
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把学生分为四人一个小组进行。
(设计步骤时,可以让几个学生相互补充,使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指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先将线香点燃,放进实验箱左边的小孔旁,观察线香的流动路径,打开箱盖,将蜡烛点燃放进右箱。看一看,线香烟的流动路径,最后再观察蜡烛熄灭以后烟的流动路径。
(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参与其中,主要评价学生参与科学活动是否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而不是成功与否,科学实验是允许失败的)
最后大家讨论,得出结论。
当燃烧的蜡烛放入左侧,箱内的温度变高空气会变轻上升,右箱的温度相对较低,于是冷空气流入右箱,这样就形成了风。
(三) 画龙点睛 巩固运用
让学生运用刚才的结论,推测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讨论,互相补充,得出结论:在太阳的照射下,地表各处的气温不同,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就变轻上升,气温低的地方冷空气就会移动补充,这样就形成风。
(四) 巧妙设疑 延伸课题
运用附录中的案例,在风向相同的情况之下,在不同的地点阳光下,树阴中,小巷里吹泡泡为什么空气流动方向不同?
出示飞机场—海港风向袋的图片。询问学生这些有什么作用,最后补充提问运用今天的知识,你能说出为什么夏天刮东南风,冬天刮西北风?
(这样就让学生的科学学习不仅停留在课堂上而且延伸到了课外去学习探索)
五、板书
风的形成
热地方 气温高 空气轻

冷地方 气温低 空气重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上进行,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 “观察上升的空气” 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对流知识解释暖气片使室内变热的原因,联系生活实际。
针对这一课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能推测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用模拟、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目标:
愿意利用所学的热对流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
教具学具准备
铁架台、蜡烛、火柴、细线、风的形成演示箱(纸风箱)、蚊香、湿毛巾、实验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风吗?。(学生回答,借此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同学们来看这样一个现象,当时是冬天,把教室门打开一条缝,将两条纸片分别站在门缝的底部和上部,你会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思考片刻,部分学生回答)
3、小结:同学们,一个小小的现象可以引我们想这么多,我觉得如果弄明白风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其他问题你自己可能就会解决了。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风是怎么形成的。(切入课题)
二、师生科学探究活动。
(一)首先进行活动一:观察上升的空气
1、下面我么来做一个有关的实验,叫做“纸螺旋圈转起来”,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进行操作。(学生先了解教材提示,教师出示实验提示:①剪一个纸螺旋圈,圈中间系住一根线;②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高度,使螺旋圈自然下垂;③点燃蜡烛,放在螺旋圈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④移走蜡烛,过一会儿再放回原处,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2、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研究。根据观察小组内推测纸螺旋圈转动可能与什么有关。
3、谈话:刚才很多小组已完成了这个实验,哪个小组能把你们小组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学生谈出热空气上升带动纸螺旋圈转动起来。)
4、谈话:现在我们再返回来,看看刚上课时的那个问题:门缝上部和底部的纸片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运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过来补充)
5、关于热空气上升的实例你还知道哪些?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了解人们对热空气上升的利用等。(学生多种回答)
设计意图:
设计纸螺旋圈动起来的实验,主要是使学生的手、眼、脑充分参与进来,认识到以上物体的运动是由于热空气上升的缘故。
(二)接下来进行活动二:风的形成
1、谈话: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需要用到纸风箱,请大家观察自己面前的纸风箱是怎样的。
2、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教材上的实验提示。(学生自读理解提示)教师强调三点:
①前后对比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和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
②实验过程中纸风箱要不透风;
③纸风箱易燃烧,实验中要小心。
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期间学生小组之内可以用图画、文字进行实验现象的记录。
4、学生按照“我们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汇报实验结果。师生梳理,重点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a.实验中蚊香的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
b.为什么点燃蜡烛后,在洞口附近有风?
5、(学生在汇报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自己得出风的成因的结论。
以上两活动的设计都是按照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及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来安排设计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三大手段。根据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小学科学学习的特点,我这样安排设计了学习活动。另外,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点拨,这也正好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理念。
三、本课小结
谈话总结:通过本节课几个活动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风的形成的原因:(学生一块说)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四、拓展延伸
1、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能用草图标出室内空气流动的方向。(小组讨论,部分学生谈一谈)
2、查阅有关资料,认识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3、举出更多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实例。

课后反思
在教学《风的形成》一课时,我首先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课堂,提炼学生问题,探索有关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生活服务。
1、快乐课堂,快乐学习,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
从课堂的引入到实验,再到课堂结束,我们都处在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应该是素质教育提倡的境界,科学课堂要首先达到这种境界。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实验指导中,我仅说明了实验材料、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等,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实验步骤等,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因为探究实验的目的不在于得到全班同学统一认同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在实践中获得具体的体验。
2、重视交流和总结
学生实验的交流和总结是实验的点睛部分,课堂上要利用不同的方式来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实验成果,不管是零散的、不完整的,还是系统的,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出一份力。
3、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师生交融
教师设计教学时要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例如,现在电的充分使用,已使得很多学生不会,甚至不敢划火柴,见了火苗就懵了,可谓太胆小了。这节课,我让男女同学搭配组成实验小组,互相鼓励,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始终记着,只要我不违反实验操作规则,我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