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郴州市2022-2023学年苏仙区上学期多校线上期末联考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下面是我国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示意图,考古发现这些遗迹具有中华文化的共同属性。这说明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次高峰
C.中华文化的地域性
D.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秦朝的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且以右为尊。丞相的工作职责是
A.主管军事系统 B.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C.负责监察系统 D.代替皇帝处理政事
《资治通鉴》记载:西汉初期,匈奴“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边境贸易),嗜汉财务,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战争阻断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
B.匈奴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
C.经济交流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D.汉朝和匈奴之间以和平交往为主
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西汉晚期的甘肃旱滩坡纸等。《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从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得知
A.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 B.纸是西汉主要书写用品
C.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 D.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
如图是一张残缺的中国古代某时期的政治制度体系表。对这张体系表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①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和分权制衡
②相权被分化,君权加强
③门下省官员和御史都有一定的监督权力
④符合近代的“分权制衡”理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
唐初,“均给天下民田”达到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唐中叶以后,“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成了土地转移、让渡的基本方式与基本原则。这一转变
A.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 B.稳固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
C.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D.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表现
北宋丁骘《请禁登科进士论财娶妻疏》中言:“窃闻近年进士登科,娶妻论财,全乖礼义。衣冠之家随所厚薄,则遣媒妁往返,甚于乞丐,小不如意,弃而之他。”这说明
A.北宋官商勾结政治腐败 B.买卖婚姻得到官方认可
C.婚姻嫁娶推动经济发展 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观念
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特别是《小学》《四书集注》,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这反映出
A.宋代重视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
B.朱熹认为只有儿童才能接受天理
C.道德教化应以书院教育为主要方式
D.宋代官方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这一条款说明中国
A.长期封闭的国门被迫打开 B.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C.关税自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D.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天津之后,要求清政府的军队不得驻守天津。因此袁世凯从自己的新军中调拨了 3000 人,军装换警装后进驻天津。之后,慈禧颁旨,令全国各地都效仿袁世凯设立的警察及其制度。材料表明中国近代警察的出现
①缘于列强统治中国的需要
②脱胎于传统的衙役
③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
④是军警结合的产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表)。由此推断
主题\时间 1880—1889 1890—1899 年 1900—1907 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妇女(篇)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报纸数量急剧增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江西这片红色土地拥有“人民军队的摇篮”、“中国革命的摇篮”、“共和国的摇篮”的美誉,与之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C.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形成
D.湘赣边秋收起义、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点:它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这个关键点是
A.毛泽东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式形成
C.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D.七大把毛泽东思想正式写入党章
1935 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A.社会各界达成抗日共识
B.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
C.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D.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
某次大战前夕,朱德总司令指出:“我们正以全力与敌人进行决战。二十年来的革命战争,向来是敌人找我们决战。今天形势变了,是我们集中主力找敌人决战。东北决战已把敌人消灭了,现在,正在徐州地区进行决战。”此次大战应该是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辽沈战役 D.淮海战役
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 年 1 月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 月,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 500 余人进行 15 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此后,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 1.5 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
A.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 B.新中国体现依法治国理念
C.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 D.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刘少奇同志的英名,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奋斗历史紧密相连。”下列事迹按时间先后排序准确的是
①积极投身反对“二十一条”的斗争,写下“誓雪国耻,毋忘国耻”
②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物质力量和群众基础
③代表党中央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在中共七大上做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作出完整概括和系统阐述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②①④③ D.④①②③
如表反映了当时我国
1984 年 北京停用牛奶供应证
1987 年 北京停用侨汇券
1991 年 北京停用糖票
1992 年 北京停用肉票、蛋票、肥皂票、居民购货证
1993 年 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
A.商品流通走向了市场化 B.入世市场资源供应充足
C.分配制度出现根本变化 D.实现了由富国到强国的目标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秦朝郡县制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利)[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工律》中这样的内容:“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即使在官营手工业系统,这样讲究标准化的要求,也是值得重视的。《工律》还规定,县和工室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其衡器的权、斗桶和升,至少每年应当校正 1 次。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四 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地方行政架构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及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
(3) 根据材料三,概括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4) 综上,谈谈你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明至清中叶出现社会阶层变化与人口危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从明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与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人们的私有观念亦空前强烈,农村贫富两极分化空前迅速,首先表现在争夺土地上,以地权分化为其主要内容。这种分化通过权势占夺和私人买卖两条途径得到实现。争占社会财富的主要势力,由内廷皇族集团转为外廷官僚集团,由中央转向地方,以缙绅为代表的各地官豪势要趁机而起,大肆争占土地,积聚财富。这种分化扩大了贫困群体,激化了人际关系,加剧了社会矛盾,明王朝也陷入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
——摘编自林金树《明代中后期农村的贫富两极分化》
材料二 康熙帝在其统治的后期,已经明显地感到庞大的人口对社会形成的压力。人口增长过快,直接造成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大规模流迁。由于中国各地区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在经济发展较早的腹地,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尖锐,并由此引发出新的问题,即人口的长时间、大规模的流迁。人口稠密区的劳动者,由于生活压力,被迫离开地少人多的故乡,迁往地旷人稀的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在那里定居生活,繁衍后代。人口的长时间、大规模流动,严重冲击着社会旧有的制度和统治,人口压力与阶级矛盾相交织,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 分析材料一中农村贫富分化的原因,并概括其社会影响。
(2) 材料二表明当时出现了什么现象?与材料一中现象相比,二者有何共同点。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中)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材料二: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十一层)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邓小平文选》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共八大方针形成的重要背景。
(2)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是怎样阐述的?
(3) 材料二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指出 50 年代我国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具体表现及原因。
答 案
1-16 AABCC BCDAD ADDBC CDABA
21.
(1) 秦朝地方行政机构是与秦朝中央行政机构相配套的,机构完备,结构严密,各司其职,相互制约,工作效能高。
(2) 历史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的人管理百姓,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根本原因: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3) 措施:对器物有标准化的要求;政府机构对衡器要定期校正。
作用:有利于公平交易,促进商品贸易的繁荣和统一市场的形成;有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加强中央集权。
(4) 中央集权制度是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政治制度,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它有效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22.
(1)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私有观念盛行;权势力量争夺土地。
影响:扩大了社会贫困人群;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统治危机。(任答 2 点即可)
(2) 现象:人口激增;人口大规模流迁。
共同点: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都引发社会危机。
23.
(1) “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解析:从材料中“‘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的借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可知,中共八大方针形成的重要背景是“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2)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尽快把我国尽快地从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解析: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简单,根据所学进行回答即可,八大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 表现:“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适合,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原因: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规律,在经济建设上犯了左倾错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具体表现:1958 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其出现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