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齐威王)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题 目 解 说
题目中的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齐桓晋文之事”,指齐桓公、晋文公用武力称霸于诸侯的“事业”。本文记录了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重要词句讲解
(1—14)段
1.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曰:“牛何之?”对曰:“将以( )衅钟
4.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就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安养百姓而称王于天下,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之
疑问代词,怎么,那里
什么区别
哀怜
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文言知识
(15—20)段
1.夫子之谓也
2.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3.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内心有所触动
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之谓:说的就是……
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表被动
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
之:提宾标志。又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重要词句讲解
(21—33)段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盖亦反其本矣!
难道
使……危险
开辟
使……来朝
统治中原
何不
回到
难道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军士臣下受到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然后才心里痛快吗?
……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重要词句讲解
任务一
一、第一部分(1—20),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 ”。
第二层:从“ ”至“ ”。
第三层:从“ ”到“ ”。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以“ ”一句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 ”。第二层,明确“ ”的政治主张。第三层,阐述齐王之不王,是 的道理。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二、第二部分(21—33)实际上围绕“ ”写了两个层次的意思,其一:实行霸道的 ,其二:实行王道的 。
三、第三部分(34—35)详细地分析 ,可从两个方面概括。第一: ;第二:
把握结构,梳理思路
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
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
未之有也
臣未之闻也
王道
保民而王
不为也
应不应当实行王道
好处(天下归心)
害处(招惹祸灾)
如何实行王道
制民之产(富民)
谨庠序之教(教民)
1. 齐宣王一开始本来想要听孟子讲述什么?孟子和齐宣王这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齐宣王与孟子的政治理念,两者根本差异在何处?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孟子的为政主张。
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
“保民而王”
任务二
品读、鉴赏孟子的论辩艺术
齐宣王:想实行“霸道”,完成霸业,希望从孟子口中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是如何称霸的。
孟子:想推行自己的“仁政”“王道”主张,希望齐宣王能够采用自己的主张,实行“王道”。
以民为本
霸道——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王道——以儒家的仁义治理天下。
孟子的为政主张
社会背景:
战国中期,是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
根据《中国历代战争年表》记载:春秋时期有记录的战争次数395次,平均每1.34年爆发一次;战国时期有记录的战争次数230次,平均每0.91年爆发一次。
根据《西周春秋与战国军事战争比较研究》论证: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晋楚双方投入兵力约七万人,其他战争双方投入战场兵力总和不超过十万;战国时期,战争规模空前扩大,伊阙之战秦军斩杀韩魏二十四万,城父之战秦国投入二十万攻楚。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投入超百万人。
问题: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中,民众幸福吗?
(34—35)段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等到了犯罪,然后接着就加以处罚,这样做是陷害百姓。
这样使自己摆脱死亡还不足以做到,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仪呢?
重视学校教育,反复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足
重视
疑问代词,哪里
如果
朗读第35段,孟子认为什么样的生活可以让民众获得幸福感?
“制民之恒产”
“谨庠序之教”
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
对他们施以礼仪道德的教育
物质
精神
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朗读第35段,孟子认为什么样的生活可以让民众获得幸福感?
2.结合齐宣王前后的表现,从哪里可以看出,齐宣王最后被孟子的论辩打动了?
第13段:王笑曰:“是诚何心哉?……”
第24段:王笑而不言。
第34段: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3.请找出在谈话过程中出现的三个波折,孟子是如何因势利导一步步打动齐宣王的?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避而不答
转移话题
欲擒故纵缩短距离
由小及大由此及彼
打消畏难情绪
树立齐王信心
掌握聊天主动
欲擒故纵步步紧逼
消除心中“大欲”
孟子:“……王请度之。”
齐王:……
(20段)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21段)“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4:鉴赏孟子的论辩艺术
鉴赏角度 例句(内容) 效果
内容的逻辑性
论证方法
语言特点
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
说理形象生动,简洁有力
气势磅礴,音调铿锵,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感染力。
保民—不忍之心—推恩—摒弃武力,富民教民
句式多变,善用排比句
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类比论证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小结: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
1、我拿杯子喝水。
2、我拿了你的杯子。
1、我用毛笔写字。
2、我用毛笔,不用铅笔。
第1句中的“拿、用、凭”,是介词,表工具;与后面的名词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修饰动词“喝”。
第2句中的“拿、用、凭”,是动词,在句中作谓语。
1、他凭实力考上了浙大。
2、我们不凭运气,我们凭实力。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蔺列传》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蔺列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秦亦不以成予赵。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蔺列传》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表工具。译为:拿,用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1)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蔺列传》
(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来”、“以致”等。
(1)、他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
(2)、我们要尽一切力量来考上大学
(3)、他事先没做调查研究,以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4)、由于不注意安全操作以致出了严重的事故。
表目的
表结果
1、然而隐忍以行
2、谈笑以死
3、纵情以傲物
(相当于“而”,表修饰)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连词,相当“而”表并列)
以=而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动词: 以为,认为。
通假字,同“已”,已经
1、表工具、手段。译为:拿,用,凭借
2、提宾作用。译为:把
3、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5、表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4、表目的、结果。译为:来;以致
7、动词:以为,认为。
8、通假字,同“已”,已经
6、相当于“而”,表修饰、承接、并列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