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文言文阅读之
选择题
分析概括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往往采用客观选择题(四选一)的形式进行考查。题干在表述时一般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经常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角度进行设误,来考查对文意的综合理解。这是近年来全国卷持续考查的成熟题型。
从2020年新高考开始,文言文阅读新增加了一道主观类分析概括题,题型为简答,主要考查对文中特定信息的筛选与整合,立足于局部内容的理解,侧重于事件的由果溯因等。这是一种全新的题型,表明高考对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整体把握,局部细查——做准选择题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题的选择题选项命制时,大都采用“概括+分析”的形式,常常是先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再举文中相关事例印证分析,且一般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故应先比“分析”,再析“概括”,重点关注分析印证部分。每一选项的分析部分文字较多,信息量较大,往往是文中多处文句的综合理解,因此应将这一部分仔细分层,认真比对,逐一攻破,作出判断。
1
高考大回放
2
考点大筛查
高考大回放
晒演真题
【例1】
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
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
【解题流程】
①“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与原文“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对照,表述正确。②“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与原文“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对照,意思没有改变,表述无误。
通过以上分层发现,分析部分印证了概括部分的“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故本项正确。
【参考译文】
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道路停宿。其中有放牛的人,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始终没有人敢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用法律严格地纠察所属郡县,声名大震。
考点大筛查
角度一 比对时间、地点
命题设误
1.时序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2. 空间错位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3. 比对方法 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厘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例2】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鲁)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
【解题流程】
从空间错位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为“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与蜀汉相邻,常被蜀军侵扰掠夺”,所以饱受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故本项错误。
【参考译文】
曹真去世后,宣帝接替曹真任职,就推举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鲁芝)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与蜀汉相邻,常被蜀军侵扰掠夺,人口不断减少,盗贼到处都是,鲁芝竭力镇守防卫,重新创建城邑和街市,几年时间,以前的景象全都恢复了。后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德行,大家亲自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任天水太守)。
角度二 比对人物
命题设误
1.误解形象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2. 张冠李戴 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3. 比对方法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例3】
(谢)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
【解题流程】
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从原文“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可以看出“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的是“谢混”,并非“谢弘微”。故选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参考译文】
谢混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和同族兄弟的儿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为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起宴饮相处,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富有才华、能言善辩,谢弘微却常常以简要的话使他们信服,谢混特别敬重和珍视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
角度三 比对关键词语
命题设误
1.曲解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2. 归纳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内容。
3. 比对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例4】
(范)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
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布曾激怒驸马都尉王诜生纯礼的气,王诜即借宴请辽使之时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
【解题流程】
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原文是“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此处的“惮”是“害怕、畏惧”的意思,原文的意思是曾布畏惧他,没有达到“恐惧”的程度,选项把关键词“惮”理解错了;选项“最终遭到免职”错,从原文“罢为端明殿学士……”可知,纯礼只是被降职了,并没有被免职。故选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参考译文】
范纯礼沉稳坚毅、刚强正直,曾布畏惧他,激怒驸马都尉王诜说:“皇上想要任命你为承旨,范右丞不同意。”王诜发怒。恰逢王诜招待辽国使者,纯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总是直称皇上名字,纯礼被降职为端明殿学士、颍昌府知府,掌管崇福宫。
角度四 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命题设误
1.无中生有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2. 以偏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3. 比对方法 将选项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例5】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许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
【解题流程】
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中没有提到这一信息。
【参考译文】
契丹发兵二十万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割让)代州的土地,本该今年朝见天子的使者不敢去,就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充任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议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人谈到代州的事情,没有话来驳斥他们,就会有失国家大体。”于是命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居民骑在房梁上一起观看,说:“看看宋朝的状元。”等到(和契丹人)练习射箭时,许将先射中。
【参考译文】
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之事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两国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许将)回来禀告,神宗称赞他。
角度五 比对文中关系
命题设误
1.改变因果 命题人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
2. 事件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使考生难以厘清头绪。
3. 比对方法 辨析时厘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例6】
褚无量字弘度,杭州盐官人。幼授经于沈子正、曹福,刻意坟典。尤精《礼》、司马《史记》。擢明经第,累除国子博士,迁司业兼修文馆学士。
褚无量有很好的学问。他幼年跟随沈子正、曹福学习,专心攻读,尤其精通《礼记》和司马迁的《史记》,并凭借《礼记》和《史记》被提拔为官。( )
【解题流程】
褚无量,字弘度,是杭州盐官县人。少年时跟随沈子正、曹福学习经学,用心研读古代典籍,尤其精通《礼记》和司马迁的《史记》。高中明经科,多次升迁后任国子博士,升任司业兼任修文馆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