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组材(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组材(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4 15:1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组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刺刀锋芒
胥得意
这次执行任务,整个仪仗队全副武装披挂上阵,枪上的刺刀闪着银辉。
以前执行任务,刺刀并不开刃,银灰色的刀锋倒是显得庄重,可那种光芒里却透不出冷峻的杀气。
自从严峻当上仪仗队大队长后,他要求仪仗兵要把刺刀的刀刃开出来。配发下来的那块长方形的磨刀石和擦枪工具一并成为战士们的必备物品。每次执行任务回来,除了要通体擦枪外,多出的一项内容是磨刺刀。新兵韦民提出过疑问,这只是礼仪配枪,又不打仗,磨刀做什么。而现代战争即便是打仗,似乎也不用拼刺刀。
面对这个问题,严峻不屑于正面回答,只是告诉韦民,让你磨你就好好磨,磨久了你就知道为啥了。韦民闷不作声地磨着刺刀,刺啦,刺啦,刺啦……在这一声声锐响中,韦民觉得时间虽然走得有些慢,但比以往多了一些内涵。
磨刀石呈暗褐色,石面有些粗糙,像韦民的皮肤。这种粗糙,沾上水接触刀刃之后,随着一滴滴暗黄的石粉掉下来,却又显得细腻。这种细腻一点点地变成了韦民的心情。每一次磨完刺刀,他都会惊诧地发现磨与不磨的区别。磨之前的刺刀虽然看起来凛冽,但是拇指肚抚上去轻刮一下时,感觉是一块钝铁温和地划过皮肤。而磨过的刺刀却不是这样,手指只需轻轻一碰,一股冷飕飕的风声就会直直地钻入耳朵,并且他的眼前会突然幻化出一些奇怪的画面,有时是刺刀扎向胸膛,有时是刀尖上沾着鲜血。他知道,这些画面大多来自以前看过的电影。看这些电影时,先辈们和敌人拼刺刀时的呐喊声就会贯入耳朵。每次把枪交到枪库,韦民的目光都有些恋恋不舍。有一次,他猛一回头,竟然看到大队长严峻在几米远处用眼睛盯着他,那目光有些复杂,他一时读不太懂,有几分冷峻,几分欣赏,几分温度,似乎还有几分轻蔑。
从那以后,韦民只要磨刺刀,眼睛都会悄悄地寻找大队长的身影和目光。他想把磨了三个月刺刀的感受说出来,可是,他发现大队长并不是只在关注他一个人,而是认真地巡视着每一个仪仗兵磨刀的动作。
那天晚上,集合的号声响得有些急。所有仪仗兵都以最快的速度集合到了操场。大队长已经提前站在了操场上,灯光从后面打过来,勾勒出他魁梧的轮廓。他面前站着仪仗队员,他们青春的脸庞迎着飞来的光,一张张面孔生动而又紧张。
大队长的声音虽有些低沉,但深情有力量:又一批抗美援朝的烈士遗骸明天归国,两天后,我们到烈士陵园为前辈们站岗。韦民的心怦怦直跳。入队以来,他一直跟随着队伍升旗降旗或是迎接外宾,眼下这一任务是第一次参加,有庄严更有悲壮。就在这时,他的眼前跳跃起一团亮光。他使劲地眨眼,那是刺刀的锋芒。
第二天,是执行任务前最后一次擦枪,当然包括磨刺刀。韦民一边细致地磨,一边试着刀锋,接着再磨,嘴里絮叨着什么。严峻悄悄蹲下来,听到韦民愤愤低语:就不是装样子,就要磨快,就要磨快。
严峻伸出的手在空中晃了两下,还是轻轻地搭在了韦民的脖颈上。韦民一个激灵,一抬头,眼里含着的泪珠一下抖到了脸上,迅速滑进了衣领。严峻笑了一下,看你,磨刀咋还一脸汗。韦民不好意思地笑了,脸庞微微红涨,眸子仿佛被什么洗过,闪闪发亮。严峻悄悄地小声说,好好磨,明天接我爷爷回家。韦民的耳朵里,仿佛一下子响起了一声炸雷。
烈士安葬那天,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礼炮每响一声,韦民的胸腔就鼓胀一下,到了最后,他觉得呼吸竟然不够用,满耳朵里都是鼻息的喘动。尤其是当仪仗兵两两抬着覆盖着鲜艳红旗的棺椁在他眼前缓缓走过时,他似乎感觉到天空中有无数双眼睛在深情望向他的刺刀。
泪水就在眼眶里噙着,只要眨一下,便会掉下来。韦民不敢眨眼,严峻大队长在布置任务前的最后一次训话就要求了:有几十家媒体的摄像机向全世界全程播出,要保持好中国仪仗兵的威严,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许动一下,连眼也不可以眨。他和所有战友一起从心底喊出了“是”!
然而,意外却发生了。一名记者扛着摄像机跑得过于匆忙,一下子从台阶上滑了下来,韦民的余光看到他快速滑向自己锋利的刺刀。韦民身子没动,只是下意识地抬起手,紧紧攥住了刺刀的刀尖。瞬间,他感觉一股冰凉划开了洁白的手套,然后是一股温热,接着,那种温热顺着手腕无声地流进了袖口,然后是小臂、大臂……
韦民一动没动。他在余光里看到,自己的手套像是刚才眼前升起的国旗一样,正在一点儿一点儿变红,而那名记者已经站稳身子,正把镜头对准了他的刺刀。
(有删改)
1.有位文学评论家说:“好材料是小说创作的基础,好作家更要善于组织材料。”请谈谈本文在组材方面的特点。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脚穿鞋
莫言
①据说,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人就开始给马蹄挂掌(钉蹄铁),这事当时还有个很有趣的说法,叫作“马穿凉鞋”。中国史书中关于给马挂掌的最早的记载是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我坦率地承认上面这些知识,都是“百度”来的,是不是可靠,我也不知道。但下面的故事,却是我亲身的经历,绝对可靠。
②我估计像我这个年纪的在农村出生的人,都看到过给马或者给骡子挂掌的场面。那场面很精彩,很刺激,看一次就能记一辈子。挂马掌的人,基本上都是健壮、精干的男人,因为这活儿,既需要技术,又需要胆量。因为并不是每匹骡马都是好脾气,它一旦不高兴,一尥蹶子,就够人受的。马掌匠大多数都是铁匠,需要根据骡马的蹄子,随时修改蹄铁的大小。大多数的马掌匠都是在铁匠铺子里等活儿。他们的铺子前,用五根粗大的圆木,交叉竖起个木架子。他们将骡子或者马弄到架子下,用两根结实的帆布带子,兜在骡子或马的前后腿之间,然后将它们吊起来,这样,无论多么暴烈的累马,也就失去了尥蹶子的能力。
③我要说的是一个犹如凤毛麟角一样稀罕的下乡找活儿干的马蹄匠。下乡找活儿干,就意味着没有了器械的保护,马蹄匠要跟骡马亲密接触,风险很大。单纯因为这,还不值当我使用“凤毛麟角”这样的高级形容词,我之所以使用这个形容词,因为这个马蹄匠是个女的,而且是我的表姐。这个表姐不是那种八竿子拨拉不着的瓜蔓子亲戚,她是我母亲的堂哥的独生女儿。
④我这个表姐身材并不粗壮,甚至还可以说她有几分苗条。她也不丑,甚至还可以说她比较漂亮。就是这样一个人儿,学了这样的手艺。我堂舅是个铁所,也是马蹄匠。我堂舅并不愿意让自己的独生女儿继承自己的手艺,生产大队安排了一个小伙子给他当学徒他又不要。我表姐很喜欢这活儿,因为喜欢,所以上心,我堂舅没怎么教,她自己就看会了。
⑤我表姐在我们村子里大显身手赢得了高度赞誉的那次,是给我们第二生产队里那匹性情极为暴烈的骡子上蹄子那个中午。那时我堂舅已经很老了,只能给我表姐当助手。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个女马蹄匠给第二生产队的疯骡子上蹄铁,全都跑来看热闹。
⑥我们第二生产队那匹疯骡子,是真疯。它能同时飞起两条后腿踢人,又能十分灵巧地飞起一条后腿踢狗。它还能站立起来,用两只前蹄,像拳击手一样擂人,当然,用嘴咬人,它也十分擅长。我们队长和会计贪便宜把这家伙买回来,简直是买回了头猛兽。每次要将它套进车辕,都需要动员全队的壮劳力。一旦把它套进车,它就拉着车狂奔,速度之快,我说出来大家也不会相信。也就是说,这头疯骡子,身上有不可思议的神奇的力量,它使我们队里马车的速度大大提高。有一次它从县城给公社供销社拉了一车煤,蛟河农场的一辆捷克产的胶轮拖拉机趾高气扬地超越了它。它野性发作,嗷嗷地叫着,拉着车就追,车上的煤被颠得纷纷落地。拖拉机司机刚开始不以为然,呼喊了一些嘲笑骡子的口号,骡子大怒,狂追不止,车越跑越轻,速度越来越快。拖拉机驾驶员一时慌乱,竟然把车开到了路沟里,差点出了人命。这件事流传甚广,使我们村子里的人尤其是我们这些孩子感到无比地骄做。骄傲归骄傲,但供销社的煤是要赔的。我们全队的人拿着笤帚去沿路扫煤,但还是缺了一半分量。
⑦话说我堂舅把疯骡子拴在街边一棵柳树上,稍一懈怠,就被骡子一口咬住了胳膊。我表姐一个箭步冲上去,对着骡子的耳朵眼儿一声尖叫,那骡子像当头挨了一棍似的,两条前腿一弯就跪下了。我表姐迅速地用细麻绳将它的上唇拴起了一个疙瘩,然后将连接着细麻绳的粗绳子扔到树杈上,往下一拉,那骡子就乖乖地把头仰了起来。表姐将绳子交给我堂舅,我堂舅把绳子死劲往下一抽,那骡子痛苦得浑身颤抖,再也没有心思飞起蹄子尥人了。
⑧我表姐从容不迫地给疯骡子剔除了旧蹄铁,用扁铲给它修平了趾甲,然后给它钉上了合适的新蹄铁。四个蹄子全部弄好,花费了大概半个小时,真是又快又好,观者无不称赞。一切收拾妥当后,我表姐将骡子上唇的麻绳松开,还轻松地拍了拍它的脑门。我堂舅将缰绳递给生产队的饲养员。众人飞快地散开,等待着疯骡子的疯狂。但奇怪的是,我们队里的疯骡子竟然没有折腾,它跟在饲养员身后,乖乖地走着,仿佛一个刚穿上新鞋的小媳妇,个头也高了两寸。
⑨过了几年,在添油加醋的传说中,我表姐成了武功高强的女侠,那疯骡子,成了她仗义行侠时的坐骑。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⑩我表姐后来被推荐上了农学院畜牧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县兽医站工作。她嫁给了一个部队的军官,后来随军去了贵州。现在,她应该有七十多岁了,自从那个她征服了疯骡子的中午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她。
二〇一五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到高雄渔港,见秋刀鱼丰产,心中喜悦,遂出一上联:“秋刀出鞘渔民笑。”在此之前,为保障渔民出海安全,曾护航,这个上联,包含了这层意思。我想了好久,也没对出贴切的下联。忽然想起挂马掌的事,于是勉强对出一个下联:“马脚穿鞋骑士高。”“高”在这里当动词用。
选自《上海文学·一斗阁笔记(三)》2020年第1期
2.本文中“马脚穿鞋”这一核心情节后半部分才出现,分析这样组材的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下
蔡东
她主动加了我的微信,说,刘亚,我也在深圳。
约了几次,大半年之后,终于定下来时间地点,人物是我和她。
六角托盘擎过来两杯茶,透明杯子里绿莹莹的,薄片正舒展成叶子,有的芽头朝上,立于水中;有的缓缓落下,躺在杯底。她倒吸一口气,赞叹着真好看,一边却说,不用来这类地方。这类地方,大概就是指四季恒温、落地窗通透、植物和美器环绕的玻璃屋。
她还那么爱美,拿起手机拍杯中碧色。我趁机细看她的样子。长白发了,眉心刻着深深的竖纹,但比起同龄人来她仍显得年轻。她看看四周,说,我住宿舍,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不然就叫你过去了。我低下头,喉咙一阵发紧,知道她想认认我家的门,但久居城市已不适应具有速度感的亲昵,哪怕我们曾经那么熟悉。
我和她像两棵水草,一高一矮地生在河边。同伴们是几棵杏树、成片的连翘,爬满斜坡,向着远处蔓延。家在河的另一边,黄昏时分,我们爬上河沿准备回家,才发现裤脚上沾满了苍耳。
我是她的小跟班,她是为我摘苍耳的人。我和她年龄相差十几岁,但我们亲密得更像姐妹。杏烟河是我俩的嬉游之地。月光下,杏树枝根根分明,水边堆满热闹的花影,抬头一看,干枯的树枝上冒出密密的杏花,酸胀的春天舒畅了。
那晚浩浩的月光在河面上晃荡,我抬头看到朗照的月亮,突然觉得它待在空旷的天上那么孤单。她扭捏了一晚上,凑到我耳边扔下一句话,我处对象了。
原来人生是一段接着一段的,好像一下子,我们走进了各自的新生活。我交上了年龄相仿的朋友。
事实上,我们再也没有像以前那么亲密。有时,我会想起杏烟河的河水,日日夜夜往前流,但没人知道它流到哪里去了。
还是在亲戚家,影影绰绰地听说,她哭闹了几场,到底把婚订了。
她说,你长大了,我是变老了。我看着她,小姨你哪里老,气色比我强。她笑笑。
我注意到,她拿起纸巾把桌上的水渍抹干净,没有水渍也来回抹。她说这些年奔走多地,最早做保洁,后面跟古法经络的传承人学习治疗亚健康,也做过住家保姆。我明白了。在各个年龄段女性都讨厌被叫成阿姨的时代,她从事着可以笼统地被称为阿姨的各种工作。她说,城市人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
攒了很多话想对她说,又怕表现出过了火的熟络,毕竟我们在彼此的生活中失踪已久。我瞅瞅周围,人越来越多,闹哄哄的,更远的地方,看得见风景的窗子边,坐着的人像两对夫妻,关系还没到可以家庭聚餐的亲密程度,往往就选在外头聊天。
我和她曾共享大好月色,共享一段充满情味的日子。那时,我瘦得撩起衣服能清晰地看到一根根肋骨,此刻,我正处在跟发胖、网瘾、职业低谷、焦虑型购物搏斗的人生阶段,睡前辗转,杂念如潮,醒来的一刹那,身体像刚晒干的直挺挺的旧毛巾。家里也越来越狭小,万恶的满减和凑单造成了囤积……
有些时刻,发现月亮竟行至窗前,先是一怔,接着心底涌上来模糊的旧事。我到底也跟它疏远了。漫长的时光里,其实它一直在那里,照亮暗夜,移动潮水,譬喻悲欢,唤起思念,让分离的人们在抬头望月的一刻再度发生深刻的联结。
捋捋刘海,从哪里开始说起呢,就从家里的三个人开始说吧。
家里还有三个人,跟我一起住,李榕添、周细龙和董娟玉。
这么多人?她很惊讶地看着我。
赶紧去通知晓茹,这是最后一面。
我跨上自行车,骑得飞快,耳边只有呼呼风声。路灯昏黄,半个月亮,正努力发出微弱的光。
远远地看见她的房子。
快走快走,姥爷不行了。我呼哧呼哧喘气,天都快塌下来了。
她摇晃着站起来,又坐下去,说,等我把这壶水烧开了。
我在她制造的真空中窒息了,全身不能动,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接下来的守灵,我哪肯理她,不光是愤怒,还有一些沉重的东西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中考那年,消息乱飞,传她离了婚,带着小孩走了。事后孔明说活该,厚道些的说认命。
黄昏的几缕阳光斜照进来,把人的影子投到远处的地板上。我接着给她介绍,李榕添是衣柜,周细龙是餐桌,董娟玉是电脑。
她睁大眼睛,嘴唇抖动,复又平静下来,抓住我的手握一握。她说,刘亚,记得那个家北窗下的石榴树吗,有那么几年,我叫它刘亚。
茶已经放凉。她说要出去溜达溜达。我跟着她往外走,像一下子回到了多年前。这一刻,我辨认出胸口突然涌上来的热流是什么,是庆幸,庆幸在我能理解更复杂的人世时,还有机会跟她相见。
推开门,洒水车缓缓走过,喷出的水流落在路面和路旁的绿化带上。她指着前方说,快看快看。我循着她的视线,看见一道小小的彩虹,阳光和水滴造就了它,缺了小半边,依然梦幻鲜艳。
她问,你家里能做饭吗?我点点头,能做,就是东西不全,不太像个家。她试探着问,要不去家里看看?我想起那个进门堵着一堆鞋子的住处,毫不犹豫地说,当然可以。
橘红的月亮出现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散射出母系的、心智成熟又充满感情的光,安抚夜空,也慰籍人世。
我跟着她拐进旁边的小超市,她问,现在爱吃什么,我说,你做的都好吃。她细细挑选,把失散的白莱豆腐五花肉归拢在一起。我拎起袋子,挽住她的胳膊,从超市里出来,往家的方向走去。
(有删改)
3.本文在材料组织上颇具特色,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答案
1.组材:小说采用了全知视角的叙事方式,叙述自由灵活,让读者更加全面而立体地了解人物,把握故事情节。小说以磨刺刀为线索,着重描写了以韦民为代表的中国当代青年军人的成长过程,小说在“镜头对准了他的刺刀”中结束,在为了救护记者而选择用手护刀刃、鲜血恣流的高潮中收尾,呼应标题,给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
2.答案示例:先强调我亲身经历的真实感,用健壮、精干的男性职业来陪衬,用“凤毛麟角”形容这类人稀少,以她的苗条和漂亮来衬托手艺之高,用骡子疯狂情形来反衬;通过五次铺垫后,再描绘表姐给马脚穿鞋的神奇过程;不断的设置悬念,烘托出表姐特立独行,层层推进中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3.①小说以月光为线索,串联全文。“我”和她由亲密到隔膜再到和解,月光的变化伴随着情节的发展,并对情节有一定暗示作用。
②小说利用时空交错(蒙太奇手段/穿插式/截取生活横断面),把对过去乡村生活的回忆与当下异地重逢的现实交错写来,互相映衬,拓宽了小说意境。
③小说采用对照式写法塑造人物形象。虽都受到都市生活的冲击,但她乐观从容,“我”却略显焦虑颓废,更加清晰地展示出不同的时代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