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概括情节(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概括情节(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4 15:1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概括情节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木笛
赵恺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式、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着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竞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小说情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共汽车咏叹调(节选)
刘心武
车在西单站停靠了,可没开。
有两个小伙子,是从车上下来的。他们气冲冲绕过车头,闯到驾驶室边,一个拽开门就骂:“你XX的工会大楼干吗不停?!”一个竟伸出手去要拽司机:“有你这么开车的吗?!你下来!”
工会大楼是前一站。发车时本是说工会大楼停而西单不停的,当时,大家伙一个劲儿嚷:“西单停!”“西单停!”他才前一站不停停西单。
他心想你们非要在工会大楼下车干吗刚才不嚷嚷?真是谁心善谁吃亏。前一阵大北窑那儿修路,车堵得厉害,常有忍耐不住的乘客跑过来求他:“师傅,开门让我们下!”不在站上不能开门,这是制度。他本可以置之不理,可他心软,好几次都把门开了,让想下去的下去。这回他又心软。“我们都到西单下!”一片嚷声。他本是将就大家伙,没想到倒惹出了麻烦来。
看这二位那个横劲,怎么着?找茬儿打架吗?他满脸溅朱地指着他们叫嚷起来:“你们想怎么着?嘿,你们要敢拽我你就真拽,这车我今儿个还真不开了!”
底下两个小伙子倒没真拽,但跳着脚骂个没完。
韩冬生气得浑身哆嗦。他转过身来,朝着车厢呼喊:“嘿,你们说说,是不是刚才车上都嚷着要我西单停车?!”
车上的乘客竟没有一个应声作证。
韩冬生大受刺激。他转身冲着车下二位对吵起来。交通警走拢车前,问韩冬生怎么回事儿。
韩冬生气咻咻地望着两个寻衅者消失的地方,赌气地说:“你们逮不着流氓就罚我吧!今儿个我还真不干了!”他掏出印着红1、黄2、蓝3、绿4的一叠“北京市机动车驾驶员违章记录证”,一下子递到交通警手里。
交通警很冷静,把四张卡片都还给了韩冬生,对他说:“你先把车开走吧!”
韩冬生把胳膊抱在胸前,梗着脖子宣布:“我这车出毛病了,开不了了!”
连续几辆出租汽车从街心驶过。
韩冬生望着出租汽车顶上安装的有“TAXI”字样的顶灯,心里更不是滋味。
他把那顶灯叫成“坟头”。“那些顶着坟头的家伙”,他这么称呼出租汽车司机。他从羡慕他们,到嫉妒他们。
韩冬生今年三十一岁。父亲是一家饭馆的“白案”。两个妹妹也在饭馆,一个给“红案”切菜备料,一个端盘儿。他弟弟是全家的骄傲,在西郊一所大学里工作,尽管是在大学修建队当瓦工。大学里曾给每位教师配置一部《辞海》缩印本,本来行政部门的干部以及工人不一定需要那么厚的一大块纸砖,但福利均等的不成文规则使他弟弟也领到了一部。他弟弟立即倒手转卖,便得了四十块钱。这类事多了,韩冬生心里便堵上了冰坨——我们公司怎么一年才发两双手套?
韩冬生赶上了最后一茬“上山下乡”。在村里种地的时候,他常常一边抹着汗水一边幻想:什么时候能当个工人就好了!后来房山的一个小煤矿招工,他欢天喜地地去了。去了才知道当矿工比种地还苦,于是他幻想哪一天能调回城里就好了!一九七九年还真遇上了难得的机会,父亲的一个“把兄弟”在公共汽车公司的一个车队当队长,靠这个“后门”,他转到城里公共汽车公司来了。临调走时,矿上让他在一张纸上按手印,那上头写着他自愿从四级工降为二级工。他没犹豫,蘸着大红的油墨按了。他在公共汽车公司从二级工从头干起。先卖了两年票,后来才学了开车。头两年他还算安心。可这一年多来,他心上长毛了。关键是出租汽车的勃兴,公共汽车驾驶员远没有出租汽车司机自在和实惠。
看着川流不息的出租汽车,韩冬生越发想坚持他的罢工行动。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品的情节结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妮子和她的大披肩
大妮子牵马出了村。
在山前,她看见一条俄罗斯大披肩。红花绿叶的半截炕大,四边还缀着一拃长的穗。大妮子上前摸摸,那东西柔软、滑腻。
卖披肩的吆喝起来:“买吧买吧,进口的,出口的,‘美地因柴那’‘恰盆尼斯’,还有这玩意儿,新到的俄罗斯大披肩。不懂吧,俄国先前叫苏联,有一个叫叶利钦的生是给改了名。”卖披肩的喊着喊着揪住披肩往肩上一披,专冲着大妮子扭起腰身转了几转。
大妮子眼花缭乱一阵,问:“多少钱?”“四十五。”
大妮子不说话,手在口袋里一阵摸索。有钱,就一张五块的。昨天的钱她交了柜(“柜”就是她爹),就剩下这一张压底儿。大妮子是个策马载客的。
大妮子反问一句,“少了多少钱不卖吧?”“二十五,给你来个亏本儿大甩卖。”大妮子思想一阵,又上前摸摸披肩说:“给我留着吧,后半天我再来买。”
“说定了。”大妮子和卖披肩的搭着话,她的马早在她身后着了急,直拿蹄子锛地,像催她上路。大妮子回头一望,原来火车上的人早就拥下来,正往沙滩里走,一群一伙,五颜六色的,都是旅游的。大妮子常想,有什么游头,石头瓦块的地方。一条百十里的狼沟,一开发一改名就变成了旅游点,叫胜地。狼沟现在就叫“仙人探花峪”,什么仙人探花,都是些千奇百怪的大石头。
她左截右截截住个胖人。胖人五十岁年纪,红脸,谢顶,肚子挺出去老远,只身一人,走得很慌忙。“骑马吧。”大妮子说。“不骑,走走路。”胖人在鹅卵石上一跳一跳地说。大妮子想,这肉大身沉的,还净装出些轻便。
“五六里地石头子儿路,可不般走平地,你这岁数也不般年轻人。”大妮子把马一横,横在胖人面前。“别挡道呀。”胖人说。“不是挡道,是欢迎。咱们洽谈洽谈。”“新词还不少,我不是生意人。”“那,咱们对对话。”“我不是领导,当领导的才给群众对话呢。”“不对话也行,我迎接迎接你,接待接待你,还不行吗?”“可不要这么说,接待可不敢当。”“我总不能眼巴巴地看着你走五六里石头路吧。你看我这伊犁马也光围着你转圈儿,也是挽留。”“行,骑一回。”胖人一跺脚。
马在前头一溜小跑,大妮子在马后也一溜小跑。胖人在马上揪紧马鬃,好一阵翻滚才安定下来。“哎,小姑娘,”胖人说,“还没讲价钱呢。”
“给二十。”大妮子摸摸口袋,心想二十加五块,正好一条披肩钱。“多少?”胖人费劲拔力地向后扭身子。“二十。”“不对,都是十块,刚才我听别人讲过价。”“有十块的,有二十的。”“怎么个区别法儿?”“看人。”“看人?”“对,看胖瘦。”“那……我下来。”“下来,行,给十块,都一半路啦。”“二十就二十吧,胜利属于你。”胖人说。他们一起走过乱石滩,一起走过漫水桥,桥下有条河,初秋的太阳把河水照得很耀眼。河滩地上有一片萝卜,有红有白。大妮子弯腰捡个白的拔下,在河水里洗洗,举给胖人说:“吃萝卜吧,自家的。”
胖人接过萝卜,又在衣服上蹭蹭,咬口尝尝觉得很解渴,说:“你这马不是伊犁马。”“你怎么知道?”大妮子有些不快。“我喂过马,就在伊犁。”“我不信。”大妮子说,“你不是个喂马的。旅游鞋,鸭舌帽,花毛衣,还有眼镜。”“我说的是从前。喂马,给马治病,什么都干。”“现在哪?”“北京八中。”“敢情是个教书的,不能算富。”“那你还要我二十。”“二十谁拿不起,又是来旅游的。”“放心吧,不翻悔。”他们走上一条羊肠小道,大妮子信手撅根柳子轰轰马又说:“你给说说伊犁马什么样?”“四蹄踏雪,额有白星。”胖人说。“你这,张北马。是蒙古马和高血马的杂交,跑不起来。”
大妮子本知道她的马不是什么伊犁马,可现在她就愿意她的马是伊犁马——骑马的胖,马又好,二十块钱就更心安理得。大妮子想着想着,猛轰她的马,马四蹄如飞猛跑过来,不久就到了仙人探花峪。原来这是一条正开着海棠花的大峡谷,四壁悬崖上怪石林立。胖人想,什么仙人探花,倒更像是鬼怪聚会。“谢谢,再见。”胖人下了马,转身就走。“钱呢?谢谢可不当吃不当喝。”大妮子上前一步。“我白给你讲伊犁呀?”胖人笑笑。“你白吃我的萝卜呀?”大妮子也笑笑。
大妮子翻身上马,调转马头往回跑,伸手摸摸口袋,口袋里已是二十五块钱。一想起俄罗斯大披肩,她就忍不住朝马猛加几鞭,她觉得她的胯下就是一匹不折不扣的伊犁马。
转眼那大披肩就出现在她的眼前。大妮子下了马,就要上前去拽那披肩了,却突然迟疑起来。她倚住马头又开始出神。卖披肩的说:“来呀,来拿你的披肩呀!”大妮子站着不动。卖披肩的说:“没拉上客吧?赊给你。”大妮子还是站着不动。卖披肩的拽下披肩往大妮子跟前走,大妮子闪开披肩跳上马,离弦箭似的跑了起来。
现在,只有大妮子知道大妮子的心事:她真要围上大披肩,仿佛立刻就要往一个男人怀里扑一样,那男人老板鞋,绅士裤,梳着油头。
大妮子想,我得留着点儿我自己。
1992年
3.小说的线索是什么?小说情节是怎样围绕线索逐步发展的?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回来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五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丢之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水灵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已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着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老房子里。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把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叠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把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着我向人家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新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籍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4.下列各项中概括小说情节正确的一项是()
A.不见簪子→爷爷寻找→父亲回来→菜地里找→老屋里找→找到簪子
B.不见簪子→爷爷寻找→田垄上找→菜地里找→老屋里找→找到簪子
C.不见簪子→爷爷寻找→田垄上找→父亲回来→菜地里找→老屋里找→找到簪子
D.不见簪子→爷爷寻找→父亲回来→田垄上找→菜地里找→老屋里找→找到簪子
答案
①要求更换曲目,被拒离开考场。②遇见“孩子方阵”,伫立纪念碑前。③吹奏悼念亡魂,被大师听见。④终被乐团破格录取。
2.①乘客闹事,韩冬生与乘客吵架;
②交通警前来调解,韩冬生宣布车不开了;
③看着几辆出租汽车,韩冬生心生不平,展开心理活动;
④韩冬生想坚持罢工。
3.线索是“大披肩”。①大妮子喜爱披肩,欲买钱却不够;②大妮子为挣钱买披肩,揽客要高价;③大妮子放弃披肩。
4.D
文章1——4段写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文章5段写爷爷帮奶奶寻找簪子;
文章6——8段写父亲回来帮奶奶寻找簪子;
文章9——10段写奶奶和父亲在田垄上找簪子;
文章11——12段写奶奶和父亲在菜地里找簪子;
文章13——17段写奶奶和父亲在老屋里找簪子;
文章18——20段写父亲帮奶奶找到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