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阿长与〈山海经〉》课件(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阿长与〈山海经〉》课件(共5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4 13:5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统编版 七年级下册
阿长与《山海经》
鲁 迅
导入新课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 长妈
妈给儿时的鲁迅讲了一个美女蛇的故事,吓得鲁
迅夏夜乘凉都不敢朝墙上看。长妈妈是鲁迅儿时
的保姆,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一个主要的
人物,鲁迅在作品中几次提到她,甚至还专门写
了这篇《阿长与〈山海经〉》。《山海经》是我
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
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
作者把没有文化的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了一起,
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
去课文中探个究竟。
1、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方法和作用;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4、理清作者情感脉络,体悟作者对阿长的敬慕与爱戴怀念之情
学习目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
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
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他以“鲁迅”这一笔名
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
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
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
心集》《且介亭文集》《而已集》等。
作者简介
《朝花夕拾》:鲁迅散文集,收入1926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10篇。
这本散文集以一个侧面表现了鲁迅
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狗·猫·鼠》《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无常》
《父亲的病》《琐记》
《范爱农》
文学常识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
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
《山经》5卷,《海经》13卷。山海经内容主
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
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
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
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
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
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
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知识链接
辟头(pī) 惶急(huáng)
骇(hài) 孤孀(shuāng)
掳(lǔ) 灸疮疤(jiǔ chuāng bā)
诘问(jié) 书斋(zhāi)
霹雳(pī lì) 茉莉(mò li)
惧惮(dàn) 懿(yì)
掷(zhì) 震悚(sǒng)
字音字形
①惶急:恐惧着急。
②诘问:追问,责问。
③惧惮:害怕,畏惧。
④渴慕:迫切地羡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渴:
迫切地。
⑤咒骂:恶毒地骂。
⑥疮疤:疮好了留下的疤,常比喻痛处、短处或
隐私。
⑦震悚:因恐惧而颤动。
⑧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
情况捉摸不透。
词语释义
本文是什么文体?
回忆性散文。
整体把握
本文围绕阿长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情表现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整体把握
→饶舌多事
→多事
→粗俗、不拘小节
→规矩多、迷信
→无知、淳朴
→热爱关心孩子
作者为什么重点写买《山海经》一事?
因为买《山海经》透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题,所以重点详写。
整体把握
这些事情体现出作者对阿长怎样的态度?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整体把握
不大佩服、讨厌
→不耐烦
→空前的敬意
→敬意淡薄完全消失
→新的敬意
由此可见,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
整体把握
作者在文中写了长妈妈很多事,为什么独独选择一个《山海经》放在文题中呢?
《山海经》一事在“我”与长妈妈
的交往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彻
底颠覆了“我”原先对长妈妈的一切不
好的印象,“我”终于由“厌”长妈妈、
“烦”长妈妈到“敬”长妈妈,发生这
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就是《山海经》。
整体把握
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介绍长妈妈的身份
及名字的来由。
第二部分(3-18):写“我”对长妈妈
由“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到这种敬
意消失的过程。
第三部分(19-29):写长妈妈给“我”
买《山海经》,“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
敬意。
第四部分(30-31):表达了“我”对
长妈妈的怀念和祝愿。
整体把握
文章开头不厌其烦地罗列出对阿长的哪几种称呼?有什么作用?
“长妈妈”是“我的母亲和许多别
的人这样称呼她”;“阿妈”是“我”
平时对她的称呼;“阿长”是祖母和
“我”憎恶她的时候的称呼。
这里不厌其烦地将三个称呼罗列出
来,一来是强调阿长与“我”非同一般
的关系,二为后文“我”抒发对阿长深
切的怀念之情打下基础。
合作探究
“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
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
叫她阿长。”作者为什么要用“憎恶”
“谋死”这样的词语呢?
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
去”,被她一脚踏死了。阿长的举动
本是突然受惊的应激反应,而孩童时
的“我”却认为阿长故意害死了自己
的宠物、玩伴。“谋死”“憎恶”大
词小用,夸张地表现儿童天真的性情,
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合作探究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阿长切切察察的特点,表现了阿长粗俗、好事以及我对他的不太佩服。
合作探究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
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
字。”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把阿长睡觉时的样子比喻成“大”字,语言生动形象,这一细节说明阿长睡相不好、粗俗,“我”对她“不大佩服”(讨厌)。
合作探究
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作者是怎么描写的?由此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吃福橘。
主要运用了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伸出,按住,摇,笑,塞” 这几个动
词、“惶急、笑将起来”的神态和“恭喜
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
有代表性的语言表现了阿长对美好生活的
追求、向往,生动的再现了一个虽愚昧守
旧但淳朴、善良可爱的阿长的形象。
合作探究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
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
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
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
钻过去的……
这些是概括介绍,这些烦琐的规矩
既说明长妈妈受封建礼教毒害之深,又
写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
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
地告诫“我”。
合作探究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伟大的神力”该怎样理解?
这里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
“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出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合作探究
“夜间的伸开手脚,古领全床,那当
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作者是否真的认为“情有可原”,
“应该我退让”?你的理由是什么?
用“当然”“倒”这样的词语来表示调侃的语气,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当然,这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看的。
合作探究
最让“我”对阿长产生敬意的是什么事情?
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合作探究
梳理出买《山海经》一事“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渴慕——念念不忘——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产生新的敬意。
合作探究
“我”对《山海经》的“渴慕”是怎样引起的?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合作探究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我对书的渴慕?反映“我”什么性格特点?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但一坐下我就会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好奇心强,爱探索。
合作探究
阿长是如何得知“我”想要《山海经》
的?阿长为什么主动过来问?
“我”对书的念念不忘,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阿长主动过来问是因为阿长对作者非常关心、爱护。
合作探究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这
句话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作者瞧不起阿长。因为阿长是一个文化水平低的保姆,根本不可能知道《山海经》的内容。但“我”也想倾吐自己的渴望与郁闷的心情。
合作探究
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
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
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哥儿”的称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
“三哼经”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了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山海经》,所以当听了这话时,“似乎遇
合作探究
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就显得真实自然,毫不夸张了。因此这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阿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却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非常吻合人物的特点。
合作探究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表现“我”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
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
包。”
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
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兴奋
的心情。
合作探究
阿长为“我”买来了有画儿的‘三哼经’,“我”对她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
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她确实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我”对她能帮“我”着件事没抱过希望,但她却记住了“我”的渴求,并在告假回家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帮“我”买来了“我”渴慕却无法得到的《山海经》,这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无异于“伟大的神力”。
合作探究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
心爱的宝书。”为什么会这么“心
爱”?
这是渴慕已久的,得来不易;
是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买来的,
曾使“我”“全体都震悚” 。
合作探究
本文为何对长妈妈买《山海经》的过程一笔带过,而对此前后的内容却写了不少?
①对长妈妈买《山海经》的过程一笔带
过,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想象她跑了多少路,费了多少心,在想
象中更觉得那是一种“伟大的神力”。
②写远房叔祖交代了“我”渴慕《山海
经》的原因,接着写为何求之不得,又
是如何念念不忘,写这些突出说明阿长
为何使“我”喜出望外。
合作探究
③又写了“我”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
后搜集绘画的书,写这些更能烘托出阿
长为何令人尊敬,阿长的热心对“我”
的成长的重要影响。表达出“我”对阿
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突出文章中心。
合作探究
最后两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怎样的情感?
记叙、抒情。
补充介绍阿长的不幸身世,包含思念和歉疚,感激和同情;最后以深情的祝祷,照应童年懵懂的祈福,将全文情感推向高潮。
合作探究
这是一篇鲁迅中年怀念早已逝世的阿长的文章。第30段,鲁迅交代了阿长凄凉不幸的一生。这一段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
“三十年”要重读,体现时间的久远,鲁迅的怀念之深。后半段要延续缓慢低沉的朗读基调,以表现出中年鲁迅对阿长离去的沉痛之感与思念之深。
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对阿长既揭短又赞扬?这样写矛盾吗?
不矛盾。
第一,作者所揭之“短是从儿时的
眼光来看的,而从现实的眼光来看,这
些事则是对孩子的关心、教育;第二,
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从作者的本意来
看,“揭短”是抑笔,是为后面“褒扬”
作铺垫的。所以说,阿长对孩子的关爱
并非只体现在买《山海经》这件事上,
而是前后一致的。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代与阿长相处
的一些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位迷信、不
拘小节,有很多小缺点,但真诚、关心
孩子,渴望平安的劳动妇女形象。抒发
了作者对阿长的感激、同情、怀念之情。
既然作者这么感激、怀念她,为何题目直呼阿长?
(1)本文前一部分多用抑笔,对她“不
大佩服”、“讨厌”、又是“不耐烦”、
“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不符
实;
(2)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看
似矛盾,却令人好奇;
(3)用“阿”字有亲呢的意味,符合作
者当时已经是四十六岁的中年人的口气。
合作探究
(1) 欲扬先抑的手法。
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是为了
突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怀念之请。先
写了她名字的来由,讨厌她的絮叨、对
“我”的管束严格、繁多的礼节,其实这
一切都是为了反衬后文“我”对她的敬佩
和怀念。
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收到跌
宕起伏的艺术效果。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
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
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写作特色
(2)详略得当的选材特点。
略写的内容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
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
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
的敬意。
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
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
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
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
感激之情。
写作特色
(3)人物描写的多样性。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得益于作者综
合运用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以及
白描手法。所谓白描是一种客观的不加任
何烘托的描写,即用质朴简洁的语言,抓
住描写对象最传神的一个或几个侧面作出
勾勒,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来表现自己。
本文的白描多用语言和动作来进行勾勒。
写作特色
(4)过渡与照应的运用。
文章中有过渡性语句,如文中“但是
她懂得许多规矩”,“然而我有一时也对
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当我哀悼隐
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
图的《山海经》了”等。也有过渡性段落
“这种敬意……我惧惮她什么呢!”这些
过渡使文章能够很自然地由一件事写到另
一件事,行文紧凑,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写作特色
照应:是指文章有些内容前后呼应,
前面讲了,后面也有着落。如文中在开头
写道“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后文是
这样照应的,“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
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
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通过照应强调了阿长的不被人重视,
地位低下。文中照应的例子很多。照应不
是重复,而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前后映
衬,加深读者的印象。
写作特色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
的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留下的儿时印象,
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
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事实。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
得却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
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直率。《山海经》是作
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将对
长妈妈的感激变成永久的怀念,以浓情的笔
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
课堂小结
不大佩服、讨厌
→不耐烦
→空前的敬意
→敬意淡薄完全消失
→新的敬意
常喜欢切切察察
限制我的行动
睡觉挤得我无法翻身
懂得许多规矩和礼节
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谋害我的隐鼠
为我买《山海经》
板书设计
略写
详写→
阿长与《山海经》
《朝花夕拾》中还有许多美好的回忆,
请在其余篇目中自选两篇,各列举一个
情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
《五猖会》一文中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嘟嘟”,地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
《无常》一文中,无常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放她的儿子还阳半刻。
拓展延伸
读完经典文学作品,总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些人物的言行留在我们的心里,挥之不去。请你根据已给出的文章标题,仿照示例,写一句话。
示例:一座荒园,尽显童真童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长与<山海经〉》
拓展延伸
四本小书,寄托怀念感激
1、填空。
(1)鲁迅,原名_________,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阿长与<山海经>》选自_________
___,这是鲁迅唯一的一本_______集。
文学家
课堂检测
周树人
思想家
革命家
《朝花夕拾》
散文
2、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1)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 ( )
(2)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 ( )
(3)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 ( )
(4)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 )
记叙
描写
议论
抒情
课堂检测
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
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
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
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
‘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
(4)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 )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课堂检测
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4、下列对课文标题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将阿长这个不识字的劳动妇女与民间神话《山海经》联系起来,看似矛盾,实则令人好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称“长妈妈”为阿长,显然是因为儿童时期讨厌她,到了中年这种情绪仍未消去。
C.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表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
D.题目用的是作者四十多岁写作时的口气,用阿长称呼是合适的。
B
课堂检测
5、文中两次提到阿长拥有“伟大的神力”,你如何理解其含义?从“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两种视角分析其在情感色彩上各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指敌人攻城时能够抵挡大炮的神力。
情感:儿时敬仰,现在调侃。
第二次指没有文化的她竟帮“我”
买来《山海经》的神力。
情感:儿时赞美,现在感动。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