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稻束》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金黄的稻束》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10 15:54:01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导入语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郑敏(1920--- ), 福建闽侯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1952年在美国布朗大学研究院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60年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讲授英美文学至今。1949年出版《诗集:1942--1947》,成为“九叶”诗派中一位重要女诗人。 “九叶派”诗人郑敏:不老的“最后一叶” 如今,九叶诗派的八片叶子已随风凋零,留下的这一叶也许并不感到寂寞。诗人的书柜上,贴满了写着诗句的纸条,其中一条这样写道:
  “良心是白天的星星,灵魂是黑夜的太阳,同样是那看不见的永恒。”诗人不老。现在,90岁的老人还带着博士生,书桌上摆满了各种外文著作。究竟是什么让她充满活力?
 答案就在郑敏多年前写下的诗句里:
 “鸟儿的翅膀为什么不沉重?/它的身躯为什么不知疲劳?/它没有浸在快乐里,它的眼睛永远在寻找。”(《寻找》)   从建国初到1979年郑敏中断了新诗写作。直到“三中全会”以后,在时代的感召和友人的鼓励下又写起了新诗,出版诗集《心象》、《寻觅集》和诗学专著《诗与哲学是近邻》。 郑敏,1920年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1961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任英美文学教授。   郑敏在大学读书时期开始写诗。受浪漫主义文学及歌德等人的影响较深,倾向于写抒情哲理诗。九叶诗派代表人之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敏四十年代的作品曾由巴金先生收入文学丛刊,名为《诗集1942—1947》。   1947年之后,郑敏的诗歌创作出现三十余年的沉寂。1979年诗人重新投入创作,1984年出版诗集《寻觅集》。1981年《九叶集》收录了作者四十年代诗作二十首。《寻觅集》曾获第二届全国诗集奖。九叶诗派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九叶诗派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金黄的稻束诵读欣赏
金黄的稻束站在 /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 围着我们的心边 ,/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写作背景 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手闪进我的视野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举目看远处,只见微蓝色的远山,似远又似近地围绕着,那流水有声无声地汩汩流过,它的消逝感和金黄的稻束们的沉思凝静形成对比,显得不那么伟大,而稻束们的沉思却更是我们永久的一个思想。作者自述 回忆40年代大学时的哲学课和文学课,它留在我心灵深处的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哲学和文学,特别是诗,酿成的酒,它香气四溢,每当一个情景触动我的灵魂时,我就为这种酒香所陶醉,身不由己地写起诗来,也许这就是诗神对我的召唤吧,日后阅历多了,思维也变得复杂起来,我的诗神也由一个青春的女神变成一位沉思的智者,他递给我的不再是葡萄美酒,而是一种更浓烈的极香醇的白酒,我的诗有时有些不胜任,但生命是不会倒退的,正如江河,我只能向大海流去,永不返回。【启导】这首诗因为一个随处可见的农村生活景象,触发一种不同寻常的诗情,深刻的哲思蕴涵在诗的形象之中。我们要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思考诗歌的内蕴。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这些诗句中看出。
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金黄的稻束 第一节 “ 金黄”修饰“稻束”,有什么意味? “站”与“立”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疲倦”、“皱了”与“美丽”矛盾吗? 在用“满月”“ 远山”为“稻束”添加了美丽的背景之后,诗人为什么要将稻束的意象转化为雕像? “满月”除了作为背景,还有何深层含义?“ 金黄”修饰“稻束”,有什么意味? “站”与“立”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金黄的稻束,意味着收获;同时,金黄又给稻束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高贵的美感。 “堆”只是客观的描述,而 “站”运用拟人修辞,写出了稻束挺立秋天田野的身姿,是收获的见证和象征。 “疲倦的母亲”与“皱了的美丽的脸”有何关系? 母亲赋予生命,母亲是劳动者,母亲肩负生命的艰辛和希望,母亲因此而疲倦;
“皱”是因为疲倦,也是因为时光的流逝,诗人因此称其为“美丽”,这是动情的赞颂。“满月”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欣喜,烘托了母亲的无私胸怀。“满月”除了作为背景,还有何深层含义? 诗人为什么要将稻束的意象转化为雕像? 因为雕像既具有静默无闻的特征,本身又具有可礼赞的价值。金黄的稻束能成为人类可纪念的东西是因为它有着伟大的劳作、伟大的疲倦、伟大的奉献。如同母亲的疲倦、美丽和坚韧已经超出了一切言说。
小结第一部分:作者由稻束联想到收获联想到生产的母亲(劳动者),歌颂了劳动者的美丽、坚韧和无私。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金黄的稻束 第二节“伟大的疲倦”如何理解? 如何理解最后几句? “肩荷” 这个词汇是用于“稻束”还是用于“母亲”的?如何理解?“伟大的疲倦”,这如何理解? 诗人赋予母性的疲倦和坚韧以超越一切的伟大的品质,这是一种肯定和赞颂。
“肩荷” 这个词汇是用于“稻束”还是用于“母亲”的?如何理解? 运用“肩荷”这个颇含男性意味的词语,来描写看似柔弱的稻束与瘦弱的母亲,使读者在感觉反差时更能体会母亲的艰辛与伟大。 稻束在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沉思什么呢? 历史如河流一样川流不息,生命如稻束一样萌芽——生长——成熟——老去,生生不止,生命在完成之后转化为静默的雕像,回味着“伟大的疲倦”,镌刻在人们的心中。站立的稻束的意义由此升华了,诗人也在这种深思中表达了她的无限的时空观,以及朴素的人文关怀精神。 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 最后几句,着实有了一定的哲理深度,把历史比做一条长河,而母亲就是站在河边守护小河的保护神,更进一步提升对母亲的赞美。
“不过”“而”的语气表明:稻束(母亲)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这种坚韧美丽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种永恒的思想结晶。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对母亲劳动者的赞颂,而具有了更深刻广泛的哲思。 小结第二部分:母亲无言的坚韧和美丽激起我们对生命和历史作深刻的思考,深刻阐释了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
1、“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
2、诗人是如何将“诗”(意象和语言)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考)融合在一起的?
3、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为何不给人零乱、费解的感觉?
思考探究1、“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它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象征。
它是收获的象征。
它是母亲的象征。诗人将收获与创造丰收成果的劳动者联系起来,尤其突出了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的形象。母亲是典型。
母亲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成为诗歌当中既真又美的意象,通过这个意象,诗人启发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2、诗人是如何将“诗”(意象和语言)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考)融合在一起的?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
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作“母亲”或是“雕像”,而是据此展开联想和沉思。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金黄的稻束”、“静默”的“雕像”、母亲的疲倦、母亲无言的坚忍和美丽,都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无尽的沉思。
诗的最后一句“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顺理成章,“抽象的思”和“感性的诗”完美地合为一体。 3、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为何不给人零乱、费解的感觉? 这得益于诗人意象创造的技巧圆熟,尤其是组织得非常和谐。它在跳跃的地方都作了有机的过渡,用一根无形的线索把多个意象贯串起来。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跃,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见”作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让人感到突兀。在省略中我们能感到诗人在这里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全诗把“稻束”与“疲倦的母亲”连了起来。这联结的线索就是由诗人对那个一切都被颠倒了的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问题的认识引起的,即为什么劳动者却是贫穷者,对社会贡献得越多,自己却丧失得越多。诗人把这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样一根艺术线索贯串起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
一、有“声”有“色”的语言
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使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主义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也沟通了古典诗歌对意境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境关系的重视。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有“声”有“色”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品味语言二、融合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意象
诗中的意象塑造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从强烈的主观投入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如“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的满月”“高耸的山巅”;第二,通过诗人的感官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感知的形象,如“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无论哪种方法所形成的意象都具有独创性,而且它们也是通过诗人心理的仰证或想象才得以实现的。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创造,吸收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的经验,并且有所融合、创造。
知识迁移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DD(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知识迁移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母亲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