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1·宁夏固原·统考二模)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需要解决资金、原料和运输问题,洋务派认识到,国家“必先求富而后能强”。下列属于洋务派将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A.开设江南制造总局
B.创建福州船政局
C.成立轮船招商局
D.修筑京张铁路
2.(2022·宁夏固原·统考一模)如图漫画( )
A.反映了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B.揭示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C.肯定了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 D.讽刺了晚清官员的盲目排外
3.(2022·宁夏固原·统考二模)陈旭麓说:“(洋务运动)并不是以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别置一新物,可以称为布新而不除旧。”“不除旧”的后果是( )
A.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2021·宁夏·统考中考真题)中国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指出,洋务派的事业在一定意义上超出了封建的范围,又有保卫封建的一面。这是因为洋务运动
A.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抵抗列强侵略
C.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创办近代民族工业,实现“实业教国”
5.(2021·宁夏石嘴山·统考二模)民族英雄是国家的柱石,民族的脊梁。下列人物属于民族英雄的是( )
①郑成功 ②戚继光 ③左宗棠 ④邓世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6.(2021·宁夏吴忠·校联考一模)近代日本军队为了炫耀战功,将定远舰部分舰体结构运回日本,修建了一座“定远馆”,大门还特意挑选了带有弹孔的定远舰的钢板。上述情况发生在某次战役后,该战役后清政府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7.(2022·宁夏银川·宁夏银川二十四中校考一模)“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两句话都:
A.赞扬开发边疆的奉献精神 B.盛赞同一位历史人物
C.哀悼战死疆场的民族英雄 D.歌颂抗击侵略的伟大壮举
8.(2022·宁夏吴忠·校考一模)如图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方位示意图。它反映出西方列强的侵华特点是
A.由内地扩大到沿海地区 B.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
C.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被迫开放 D.仅限于东部沿海地区
9.(2022·宁夏吴忠·校联考一模)如图是创作于20世纪初的时事漫画。该漫画揭露的史实是
A.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10.(2021·宁夏银川·银川唐徕回民中学校考一模)1896年春,谭嗣同写下《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之所以如此悲愤伤感是因为(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戊戌变法失败使得维新派痛心疾首 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1.(2021·宁夏中卫·校联考模拟预测)有学者认为,近代史上,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战后则是“投资+特权”,这里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2022·宁夏银川·统考中考真题)1898年,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结合中国的时政分析,出版了《天演论》。该书宣传“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理论,将进化论的范围扩展到社会演变。严复旨在( )
A.阐述技术革新的迫切性 B.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C.鼓吹民主共和的必要性 D.强调民主科学的进步性
13.(2022·宁夏中卫·校联考模拟预测)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到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敢把乾坤力挽回”。这些诗句共同体现了中国近代进步人士强烈的
A.实业救国思想 B.君主立宪思想
C.民主共和思想 D.爱国主义思想
14.(2022·宁夏银川·校考一模)维新派对中华民族的愚昧落后深为忧虑,但却不为民愚而悲观失望。在他们看来,中国之所以人才乏绝,并不是“天之不生才也”,而是“教之道未尽也”。维新派这一思想( )
A.直接导致了科举制的废除 B.有利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
C.推动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 D.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15.(2022·宁夏银川·银川唐徕回民中学校考三模)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而戊戌变法的参与者谭嗣同临终愤慨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两个不同的事件却有着相类似的结局,主要说明( )
A.他们失败的相同根源在于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B.他们都没有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
C.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D.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自救运动和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
16.(2021·宁夏吴忠·统考模拟预测)下列和康有为、梁启超有关的历史史实是( )
A.发起了洋务运动 B.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C.领导了辛亥革命 D.参加了新文化运动
17.(2021·宁夏石嘴山·校考三模)吴于廑先生在《世界史·总序》中这样写道:在日本维新30年后,中国一部分力量微弱的开明派也推动维新,但是“百日”而已,转瞬失败。材料中“微弱的开明派”主要指( )
A.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
C.陈独秀、李大钊 D.孙中山、黄兴
18.(2021·宁夏银川·统考模拟预测)张华同学在编写一个历史剧本,他找到了以下图片,请为他的剧本取合适的名称(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9.(2022·宁夏银川·校考二模)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慈禧太后不顾--切地扼杀了一场旨在进行“现代化的尝试”。这场“现代化的尝试”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完成了反帝任务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思想解放
20.(2021·宁夏中卫·校联考模拟预测)对以下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②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作用远不是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A.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说明戊戌变法废除了旧制度
C.②属于历史史实 D.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
21.(2021·宁夏银川·银川市第三中学校考一模)1900年农历庚子年,义和团在中国北方部分地区烧教堂、毁铁路、烧车站和拔电线杆。义和团烧铁路火车时,“顺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遂蜂起应之,约四万余人”。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义和团的“爱国”行为深得民心
B.兴建的铁路等先进事物是激起人民反抗的根本原因
C.下层民众对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抵抗与排斥
D.义和团代表着广大穷人的根本利益
22.(2022·宁夏吴忠·统考二模)对下面图示解读准确的是( )
A.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 B.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
C.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历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23.(2022·宁夏银川·校考二模)清廷称其“战平发捻诸匪,厥功甚伟”,尤其称其在庚子事变中通过外交斡旋,力保清廷不灭的功绩。谭嗣同称其“办洋务至精至当,惜晚节不终”。此人应是( )
A.林则徐 B.严复 C.李鸿章 D.康有为
24.(2021·宁夏中卫·统考三模)经历了两个甲子的磨难与成长,历史不会重演,从以下两幅图片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大国关系影响国际格局 B.军事力量决定国际地位
C.科技实力决定外交关系 D.综合国力影响国际地位
25.(2021·宁夏银川·银川市第三中学校考一模)2020年,在全球疫情蔓延失控的时候,一些西方国家因错失防控良机,导致疫情扩散,却上演甩锅中国,要让中国付出“新庚子赔款”的闹剧。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强迫签订的赔款数目最庞大的被称为“庚子赔款”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二、综合题
26.(2021·宁夏固原·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们认为传统的一套措施已经不能应付新的形势,必须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才能挽救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于是他们打起“自强”、“求富”的牌子,主持推行洋务“新政”。
——龚书铎、方攸翰《中国近代史纲》
(1)材料中的“他们”指的是谁?他们推行洋务“新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中的“他们”能否真正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请举例说明。
27.(2022·宁夏银川·校考一模)阅读下面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节选),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节速)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75年……………………………………………………左宗棠收复新疆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如果把以上11件大事作为一个学习单位,请为这个学习单元拟一个最恰当的单元主题。
(2)从上述大事年表中,找出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两个事件,并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1.C
【详解】“必先求富而后能强”体现的是求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洋务派掀起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自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包括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故AB体现的是自强,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为求富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故C符合题意;修筑京张铁路的是詹天佑,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B
【详解】由漫画内容,结合所学,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治标不治本,导致洋务运动失败,因此漫画寓意是揭示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B项符合题意;漫画没反映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排除A项;漫画反映是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无关,排除C项;漫画肯定了晚晴官员向西方学习,不能体现盲目派往,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洋务运动“不除旧”是指其单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治标不治本,最终洋务运动失败,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A项正确;洋务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属于其“布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作用,排除BC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鸦片战争的后果,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19 世纪 60 年代--90 年代,清政府中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是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因此可以说“一定意义上超出了封建的范围,又有保卫封建的一面”,A项正确;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排除B项;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是维新派的主张,排除C项;“实业教国”是晚清民族资本家提出的救国方案,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击日本倭寇;左宗棠抗击阿古柏,收复新疆;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壮烈殉国,他们都是民族英雄。故A正确;BCD错误。综上故选A。
6.D
【详解】根据材料“定远舰”可知,这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1894年9月,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首先开炮,定远舰被日军鱼雷击中搁浅,为了避免定远舰被日军掠走,管带刘步蟾下令炸毁定远舰。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故选D;ABD都与定远舰无关,排除。
7.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反映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此目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赞扬邓世昌黄海海战的壮烈表现,显示出了北洋海军的气节与威名。所以这两句话歌颂抗击侵略的伟大壮举。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8.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主要在沿海地区,之后签订的相关条约把通商口岸扩大到了内地,B项正确,排除A项;同时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D项太绝对,不符合材料及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张《时局图》创作于《马关条约》签订之后。《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项正确;图片中占据四方的动物分别代表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列强,并没有展现出经济侵略势力的扩张。与题不符。排除A项;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与题不符。排除C项;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的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896年春,谭嗣同写下《有感》一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甲午战争失败,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B项正确;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排除C项;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由材料关键信息是“投资+特权”并结合所学知,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极大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所以C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失去更多主权,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最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12.B
【详解】根据题目可知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是在1898年,当时中国正值甲午战败,天朝的颜面尽失。国内有识之士都主张变法图强。梁启超康有为先领导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后光绪皇帝采取康梁建议在1898年实施戊戌变法。而严复在这时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是在论证中国在面对外来的竞争时,需要顺应时代,变革图存,B项正确;技术革命是在洋务运动时期理论指导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民族共和是孙中山的主张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D项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口号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林则徐的名句体现出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感,谭嗣同的名句体现出台湾被割让的爱国思想,秋瑾的名句体现出救国的思想。三句诗体现出共同思想是爱国主义,故D符合题意;实业救国是通过兴办实业进行救国,排除A;君主立宪是维新派思想主张,排除B;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倡导的思想,排除C。故选D。
14.B
【详解】中国之所以人才乏绝,并不是“天之不生才也”,而是“教之道未尽也”,在此维新派已经认识到中国教育的落后,因此这一思想有利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故B正确;科举制的废除是在1905年,故A错误;在此之前的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属于思想解放潮流,故C错误;维新思想没有奠定新文化运动的基础,故D错误。
15.D
【详解】李鸿章所说的话是对洋务运动的感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失败的原因是只学习先进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故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是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故B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李鸿章等掀起的洋务运动不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故C和洋务运动无关,不符合题意;李鸿章等掀起的洋务运动没有改变封建制度,这是失败的根源。戊戌变法属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结局说明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自救运动和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故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首先需认识李鸿章所说的话是对洋务运动的感慨,然后结合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领导阶级、主要内容排除ABC三项,得出答案。
1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掀起维新变法运动。B项正确;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发起了洋务运动,排除A项;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排除C项;陈独秀参加了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B。
17.B
【详解】依据“在日本维新30年后,中国一部分力量微弱的开明派也推动维新,但是‘百日’而已,转瞬失败”并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60年代,日本大力学习西方开展明治维新,30年后,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维新派人士也希望仿效日本变法图强,于1898年开展了戊戌变法运动,但是只有一百多天,变法就被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镇压下去,宣告失败,B正确;林则徐、魏源在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40年代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A排除;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1915年发动新文化运动,C排除;孙中山、黄兴等为代表的革命派在20世纪初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和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D排除。故选B。
18.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三幅图片都与维新变法有关,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慷慨就义标志着是百日维新的失败,所以合适的名称应该是戊戌变法,故选B;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中都没有公车上书的内容,排除ACD。
19.D
【详解】根据题干“慈禧太后不顾--切地扼杀了一场旨在进行‘现代化的尝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代化尝试”是指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最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变法失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D正确;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们的目的不是反帝,排除B;戊戌变法失败,没有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富国强兵,排除AC。故选D。
20.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作用远不是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是对戊戌变法这一史实的评价,是历史结论,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选项D符合题意;①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是对历史事实的表述,不属于历史结论,也没有涉及废除旧制度的内容,A排除;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不属于历史史实,C排除。故选D。
21.C
【详解】由题干可知在义和团运动期间,由于铁路运输方式传入中国而失业的脚夫积极响应运动,这正是下层民众对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抵抗与排斥,C符合题意;材料“顺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遂蜂起应之,约四万余人”,是在说因“失车船店脚之利”而“蜂起应之”,并非“爱国”行为深得民心,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下层人民的抵制,兴建的铁路等先进事物并非人民反抗的根本原因,B项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只是反映某地失业脚夫对西方人的憎恨,不能看出义和团代表着广大穷人的根本利益,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22.A
【详解】根据材料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民族工业,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排除D项。故选A项。
23.C
【详解】题干的“战平发捻诸匪,厥功甚伟”称赞的是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和北方的捻军起义。庚子事变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李鸿章是签订《辛丑条约》的清政府代表之一,因此说“晚节不终”。“办洋务至精至当”称赞的是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绩。故C符合题意;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排除A;严复与办洋务无关,排除B;康有为领导了戊戌变法,排除D。故选C。
24.D
【详解】1901年的辛丑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2021年的辛丑年,中美双方平等进行战略对话。由这两幅图片中可以得出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即综合国力影响国际地位,故D正确;材料没有国际格局的信息,故A错误;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军事力量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故B错误;国家利益决定外交关系,故C说法错误。
25.D
【详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1901 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是: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辛丑条约》 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副沉重枷锁,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通过这一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故D符合题意;《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ABC。
26.(1)洋务派。维护清政府统治
(2)不能。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洋务派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
【详解】(1)依据材料“他们认为传统的一套措施已经不能应付新的形势,必须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才能挽救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可知“他们”指的是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依据材料“才能挽救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可知他们推行洋务“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
(2)结合所学知识,洋务派并没有真正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成就之一北洋舰队更是全军覆没,这标志着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7.(1)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或屈辱与抗争;沉沦与自救;危机与奋起)
(2)事件:林则徐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说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事件: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说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解析】(1)
根据材料“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节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中国近代史大事既有西方列强的侵略史实,又有中国人民不屈反抗的史实,故如果把题干材料中的11件大事作为一个学习单位,这个学习单元拟一个最恰当的单元主题为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
(2)
根据题目要求从上述大事年表中,找出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两个事件,史实恰当,言之成理即可。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只要因果关系对即可。如事件:林则徐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说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或事件: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说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