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宁夏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4 15:4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宁夏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宁夏吴忠·统考二模)下图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确立与强化示意图。其中相关措施不符合史实的是( )
A.秦朝 B.汉朝 C.明朝 D.清朝
2.(2022·宁夏吴忠·校联考三模)自秦朝设立丞相以来,丞相制度经历了多次变化:北宋设立副宰相,明朝废除丞相。纵观这一现象可知(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C.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 D.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3.(2022·宁夏固原·统考一模)“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遇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注重考查诗赋 B.打破门第界限
C.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4.(2022·宁夏银川·校考一模)下列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设置宣政院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 玄奘西行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C 郑和下西洋 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D 颁布“禁海令” 完全抵御了外国侵略
A.A B.B C.C D.D
5.(2022·宁夏中卫·校联考模拟预测)观察下列一组图片,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祖国统一 B.中外交往 C.民族团结 D.抵抗侵略
6.(2022·宁夏银川·校考一模)下表是某一同学对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进行的分类整理。其中①处应填
类别 中国古代人物
第一类 宋太祖、明成祖、康熙帝
第二类 张骞、玄奘、①
第三类 华佗、张仲景、李时珍
A.郑和 B.岳飞 C.司马光 D.关汉卿
7.(2022·宁夏吴忠·校考一模)习近平曾说:郑和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节纠纷,打击海盗。中国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交了很多朋友。这意在说明郑和船队是
A.和平的使者 B.文明的传播者 C.贸易的推动者 D.航线的开创者
8.(2022·宁夏石嘴山·统考模拟预测)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和诗人,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之所以被称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
A.赶走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 B.抵抗了英国殖民者的侵略
C.收复了被外国势力占领的新疆 D.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倭患
9.(2022·宁夏固原·统考二模)下图明北京城以宫城为中心,由唯一的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对称展开。明北京城的这一设计突出显示了(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皇权的核心地位
C.军机处总揽朝政 D.封建统治的衰落
10.(2022·宁夏吴忠·校联考一模)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夷州、隋炀帝时三次派人到达流求、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根据这些史实可知
A.对台湾地区的管理得到了加强 B.台湾和这几个朝代交流频繁
C.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台湾和这几个朝代关系和睦、融洽
11.(2022·宁夏固原·统考二模)探寻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中央政府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辖
B 北宋出现“夜市”“交子”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D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唐朝国内民族交往频繁
A.A B.B C.C D.D
12.(2022·宁夏吴忠·校联考三模)下列年代尺中历史事实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管辖 B.加强了对东南地区的有效管辖
C.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有效管辖 D.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辖
13.(2022·宁夏银川·校考二模)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 B.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
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根除了人口增长压力
14.(2022·宁夏吴忠·校联考三模)读下图,古代货币的发展变化( )
A.佐证了抑商政策的合理 B.说明古代贸易额减少
C.呈现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D.见证了古代商业的繁荣
15.(2022·宁夏吴忠·校联考模拟预测)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等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提高办事效率 B.加强皇权统治
C.增强国家实力 D.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16.(2022·宁夏银川·宁夏银川二十四中校考一模)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有(  )
①西周的分封制 ②隋唐的科举制 ③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2022·宁夏吴忠·统考二模)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 )
A.“重农主义”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18.(2022·宁夏银川·校考一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百家争鸣各派思想家们的思想主张都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B.东汉末年名医华佗著有《伤寒杂病论》
C.《天工开物》是明朝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D.京剧彰显地方特色,在清朝发展成为主要剧种
二、综合题
19.(2022·宁夏固原·统考二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末五代时,藩镇骄横,兵乱频仍……而宋代开国时,中国社会承袭唐末五代,已饱受军人之祸了,所以宋代自开国起就知尚文轻武。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历经汉魏至明清,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
——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并简述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皇权与相权之争结束于何时(朝代)?再列举两项这一时期为强化皇权采取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什么特点?
20.(2021·宁夏石嘴山·统考二模)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组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黄朴民《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政治上、汉朝思想上“大一统”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实在是关系到整个中华大地再次统一的重大事件,这是因为文明的内容与程度的相对接近才是国家统一昌盛的真正基础。
——李凭、袁刚《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明发展脉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意义。
材料三 清代“大一统”的理念和实践更多地表现在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其实质是如何处理边疆民族问题。
——赵云田《说说清代“大一统”的理念和实践》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时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写出两点即可)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所学,明朝废除了中书省,即废除了宰相,而不是设立中书省,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项都符合相关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自秦朝设立丞相以来,丞相制度经历了多次变化:北宋设立副宰相,明朝废除丞相”,可知,丞相权力不断被削弱,君主专制日益加强。B项正确;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不符合史实,排除AC项;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股取士使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诗经,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故C正确;D错误;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故A错误;B项是科举考试的积极影响,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C。
4.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C项正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是西域都护的设置,排除A项;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的是鉴真东渡,排除B项;颁布“禁海令”不能完全抵御了外国侵略,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朝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马可 波罗是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在中国游历17年,后回国,写成《马可 波罗行纪》,激发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加强国际交往;郑和从1405—1433年七次下西洋,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增进中国和亚非国家的交往。从三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可以反映的共同主题体现了中外交往,故选B;ACD不是三个人的共同点,排除。
6.A
【详解】表格中第一类人物“宋太祖、明成祖、康熙帝”都是皇帝,第二类人物“张骞、玄奘”都是外交人士,第三类人物“华佗、张仲景、李时珍”都是医学家。结合所学知识,郑和是明朝著名的外交家,曾经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流,与“张骞、玄奘”同为外交人士,A项正确;岳飞是抗金英雄,是军事将领,与外交无关,排除B项;司马光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与外交无关,排除C项;关汉卿是元朝著名剧作家,与外交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郑和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节纠纷,打击海盗。中国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交了很多朋友”可知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也打击了海盗,调节了纠纷,说明郑和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故选A;BC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A。
8.D
【详解】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D符合题意;赶走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 的是郑成功,A排除;戚继光抗击的是日本侵略者,B排除;收复了被外国势力占领的新疆的是左宗棠,C排除。故选择D。
9.B
【详解】明北京城以宫城为中心,由唯一的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对称展开,宫城即皇宫,因此这一设计突出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即其皇权的核心地位,B项正确;这一设计显然与商品经济的繁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军机处设立于清朝雍正年间,排除C项;题干中的这一设计显示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并不是反映封建统治的衰弱,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夷州……清朝设置台湾府”可知,台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正确;元朝之前台湾不归中央政府管辖。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建立了联系,“频繁”、“和睦”与否在材料中看不出来。排除B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清朝设置驻藏大臣,这体现出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辖,A项正确;北宋出现“夜市”“交子”说明商品经济发达,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进一步强化的皇权,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体现了唐朝开放的外交政策,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清朝册封西藏宗教首领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等,材料所列的历史事件都是为了有效管理西藏地区的,西藏位于祖国的西南地区,A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稳定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人口激增,因此明清时期的人地矛盾异常尖锐,但是由于玉米和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增强了抵御饥荒的能力,极大的解决了人口饥饿问题,缓解了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压力,故B项符合题意;仅从高产作物的引进并不能说明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排除A项;南宋时我国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高产作物的引进只能缓解而不能根除人口增长压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信息,秦半两钱、汉五铢钱、北宋纸币、明清银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铜币到银锭的变化,说明了商品经济的繁荣,D项正确;题干图片信息反映了古代商业的繁荣,不能佐证抑商,排除A项;说明古代贸易额减少,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是对君权与相权的调整。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明朝废丞相,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大大加强了。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由此可见,材料中的措施的共同目的是加强皇权统治,B项正确;提高办事效率不是材料中措施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与增强国家实力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与地方管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特征。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标志着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③④均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西周的分封制不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唐的科举制是一种考试制度,也与上述特征无关。所以答案选D。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宰相制度的废除;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军机处的设立
1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由此可见,“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评论的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C项正确;历代封建政府都是实行“重农主义”政策,排除A项;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B项;封建王朝建立之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18.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清朝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此后徽剧与汉剧融合并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逐渐形成了一种彰显北京地方特色的戏曲并成为主要剧种,这就是京剧,D项正确;百家争鸣中各派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并不是都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如秦朝推崇法家学说,汉朝推崇儒家学说,排除A项;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排除B项;《天工开物》是明朝后期一部重要的关于农业、手工业的综合性科学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排除C项。故选D项。
19.(1)避免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巩固统治;巩固了宋朝的统治,但也削弱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在边疆战争中屡战屡败。
(2)明代,设立锦衣卫,将大都督府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
(3)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在唐末五代时,藩镇骄横,兵乱频仍”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避免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巩固统治;这巩固了宋朝的统治,但也削弱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在边疆战争中屡战屡败。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历经汉魏至明清,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可知,皇权与相权之争结束于明代;这一时期,为强化皇权采取的措施有,设立锦衣卫,将大都督府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历经汉魏至明清,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可知,这体现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0.(1)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思想:汉武帝“罢数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2)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以后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答出一点,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措施:设驻藏大臣;平定葛尔丹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答出一点,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详解】(1)依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政治上大一统表现为采用封建专制主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董仲舒“罢除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2)根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汉化改革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以后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采取了平定了葛尔丹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设驻藏大臣等措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