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宁夏固原·统考一模)与下图所示的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A.上承夏商,创立分封 B.诸侯争霸,铁犁牛耕
C.百家争鸣,诸国变法 D.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2.(2022·宁夏吴忠·校联考三模)在学习历史时,会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年代尺上①②两个历史时间所属的世纪和年代分别为(注:每一个单位为100年)( )
A.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公元4世纪70年代
B.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公元4世纪80年代
C.公元前3世纪20年代,公元5世纪70年代
D.公元前3世纪30年代,公元5世纪80年代
3.(2022·宁夏银川·银川唐徕回民中学校考一模)秦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材料中“体制”的创立
A.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C.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4.(2022·宁夏石嘴山·统考一模)在睡虎地秦简《田律》中记载:如果下了及时的雨和谷物抽穗,应即书面报告受雨抽穗顷数,如有旱灾、暴风雨、害虫等灾害损伤了禾稼,也要报告受灾顷数。距离近的县,文书由走得快的人专程递送,距离远的县由驿站传送,在八月底以前传送。材料反映出秦朝
A.灾害频发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B.政府鼓励农业发展
C.最早确立皇帝制度 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5.(2022·宁夏银川·校考二模)《史记·李斯列传》载:“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这评价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皇帝制 D.世袭制
6.(2022·宁夏固原·校考一模)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认为周朝“失在于制,不在于政”,认为秦朝“失在于政,不在于制”他所说的周朝“制”和秦朝的“制”分别指的是( )
A.分封制、郡县制 B.郡县制、分封制
C.分封制、科举制 D.科举制、郡县制
7.(2022·宁夏吴忠·校联考模拟预测)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等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提高办事效率 B.加强皇权统治
C.增强国家实力 D.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8.(2022·宁夏吴忠·统考二模)“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秦朝改变这一局面的重大措施是
A.实行郡县制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设置丞相
9.(2022·宁夏银川·统考中考真题)《史记》记载:“秦钱半两,重为其文。”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据此可知( )
A.秦始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B.“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铸币
C.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制度 D.“半两”钱作为秦朝法定货币在全国流通
10.(2022·宁夏固原·校考一模)中国象棋的产生与发展与军事战争密切相关,象棋棋盘上对峙双方之间有“楚河汉界”,与下列哪次战争有关( )
A.巨鹿之战 B.楚汉战争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1.(2022·宁夏石嘴山·统考一模)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这反映了当时( )
A.摒弃秦朝政治制度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12.(2022·宁夏石嘴山·统考模拟预测)从下表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秦始皇 汉武帝 唐太宗
郡县制 “推恩令” 完善科举制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封建经济的发展 C.儒家思想得到重视 D.分封制逐步瓦解
13.(2022·宁夏银川·统考中考真题)以文教治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汉化的知识分子努力建立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以与大一统的统治秩序互为表里,为此( )
A.司马迁著成《史记》 B.董仲舒创建新儒学
C.班固著成《后汉书》 D.晁错提出“削藩策”
14.(2022·宁夏银川·银川唐徕回民中学校考三模)识读下表,对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西汉初年 西汉末年 东汉初年 东汉后期 南北朝后期 唐朝前期 五代十国 两宋时期
人口(万) 1500 6000 3000 6000 3000 8000 3000 10000
A.人口增减受社会治乱影响 B.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北方人口一直多于南方 D.人口数量长期保持稳定
15.(2022·宁夏固原·校考一模)下表列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反映出东汉中后期的政局情况是( )
皇帝 和帝 荡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起义不断 B.社会安定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光武中兴
16.(2022·宁夏吴忠·校联考模拟预测)一千多年来,东来西往的商贾不绝于道,形成了多种文明传播的形式,比如实物的传播,技术的传播,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等等。这最能体现
A.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B.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C.丝绸之路推动了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
D.丝绸之路让世界了解了中国的儒家文化
17.(2022·宁夏吴忠·校联考一模)2021年10月12日广西合浦汉墓群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近年来,在合浦汉墓群出土了印度六棱柱性玻璃饰、波斯陶瓷、罗马玻璃碗等大批文物,据此可知
A.欧亚国家传入中国的物产主要是陶瓷制品
B.合浦因海外贸易发达成为汉代最重要商港
C.中国与欧亚一些国家在汉代有经济文化交流
D.汉代海外贸易所得占国家财政收入比重很大
18.(2022·宁夏固原·校考一模)“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下列人物中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李冰 B.蔡伦 C.贾思勰 D.毕昇
19.(2022·宁夏银川·银川一中校考一模)当下,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全球众多科研机构正全力寻找抗击病毒的有效药物,中国中医药对抗病毒的独特效果也受到关注。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很多医术高明、品德高尚的医学家。以下属于“医圣”张仲景的成就是( )
A.开创了中医“望、闻、问、切”的传统诊断方法
B.编写《本草纲目》,首创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C.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D.总结了我国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20.(2022·宁夏银川·银川唐徕回民中学校考一模)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南阳的张仲景祠,指出: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张仲景的主要成就是
A.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
B.总结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
C.编写药物学巨典《本草纲目》
D.著有《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理论
21.(2022·宁夏中卫·校联考模拟预测)2021年12月中旬,国家文物局正式宣布发现汉文帝刘恒的霸陵。霸陵规格与《史记·孝文本纪》中“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记载相符,这一发现也纠正了元代以来骆天骧《类编长安志》等史料关于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圆嘴下”记载的谬误。这说明( )
A.《史记》的历史记载是完全准确的 B.与历史遗迹年代越接近的史料一定越真实
C.历史研究需要结合多种材料进行考证 D.考古发现一定比历史记载更有史料价值
二、综合题
22.(2022·宁夏固原·校考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及至秦始皇……。弱天下之民……。然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山东豪俊逐并起而亡秦矣。”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在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气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陈胜吴广起义在历史上有何地位?
23.(2022·宁夏固原·校考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1)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小史同学认为,汉武帝为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接受了哪位人物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大一统王朝的?
参考答案:
1.D
【详解】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后称秦始皇)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据题干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可知,①相关史实是秦朝,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完成了统一,D符合题意;上承夏商,创立分封的是西周,A排除;诸侯争霸,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B排除;百家争鸣,诸国变法的是战国时期,C排除。故选择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和判断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统一的相关史实。
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一百年为一个世纪,十年为一个年代,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百位数加一,十位数不变。所以公元前221年为公元前3世纪20年代,472年是5世纪70年代,故C项正确;选项A在换算世纪的时候,百位没有加一,A项排除;选项B在换算世纪的时候,百位没有加一,472年的年代误加了一,B项排除;选项D472年的年代误加了一,D项排除;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封建政治制度萌芽于战国,确立和巩固在秦汉,是由三项基本制度构成:皇帝制度、等级官僚制度和地方郡县制度。其中皇帝制度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影响并制约这其他两项制度的发展,所以说秦开创的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故选A;儒学主导在汉武帝时期,B错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C错误;材料体现的封建政治制度的格局,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不会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D错误。
4.D
【详解】根据材料“如果下了及时的雨和谷物抽穗,应即书面报告受雨抽穗顷数,如有旱灾、暴风雨、害虫等灾害损伤了禾稼,也要报告受灾顷数。距离近的县,文书由走得快的人专程递送,距离远的县由驿站传送,在八月底以前传送”可知,材料涉及的是地方发生的事情要及时报告中央,这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灾害及时汇报,没有涉及社会矛盾,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鼓励农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皇帝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斯说的是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巩固统一。B正确;秦朝废除了分封制。A错误;“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与皇帝制度、世袭制无关;CD错误。综上故选B。
6.A
【详解】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周王实行分封制。此后,伴随着王室衰微,诸侯实力的增强,中国历史出现了诸侯争霸称雄的局面。因此说周朝“失在于制,不在于政”的“制”指的是分封制。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但是,秦朝的暴政却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因此说秦朝“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的“制”指的是郡县制,A项正确;B项顺序错误,排除B项;科举制是隋朝确立的,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7.B
【详解】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是对君权与相权的调整。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明朝废丞相,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大大加强了。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由此可见,材料中的措施的共同目的是加强皇权统治,B项正确;提高办事效率不是材料中措施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与增强国家实力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与地方管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题干史料“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封邦建国”实行分封制。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加强对中国的统治,在地方,秦朝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建立分封制,实行由中央直接关系的郡县制。A项符合题意;为了促进全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秦始皇下令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BC两项不合题意;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丞相,掌管行政。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是解题的关键,可知反映的西周的分封制。据所学可知,秦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上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郡县制。
9.D
【详解】根据材料“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和所学可知,秦始皇为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秦始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排除A项;本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便是来源于这段历史,B正确;巨鹿之战中项羽打败秦军主力,与刘邦无关,故A错误;C项是东汉末年时期,排除C;D项是前秦与东晋的战争,排除D。
1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采取的治国思想是“黄老的无为而治”,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因此根据材料“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可知B项正确;汉朝对秦朝的政治制度是继承和发展,排除A项;汉武帝统治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C项;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B。
12.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中央集权加强了,“推恩令”消弱 了王国势力,中央集权加强了,完善科举制强化 了皇帝选拔官吏的权力,中央集权加强了,这些均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政治,不是经济、思想,排除BC二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以文教治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汉化的知识分子努力建立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以与大一统的统治秩序互为表里,为此,董仲舒创建新儒学,汉武帝将新儒学确立为正统思想,这就在思想上巩固了统一,B项正确;司马迁著成《史记》、 班固著成《后汉书》只是史学上的成就, 晁错提出“削藩策”是政治措施 而不是思想措施,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4.A
【详解】分析题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人口在王朝建立后不断增长,到王朝灭亡后再次下降,可以总结人口增减受社会治乱影响,A项正确;分析题干,可以总结人口增减受社会治乱影响,BCD三项与本题不符合,均排除。故选A项。
1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皇帝年幼,造成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利用宦官压制外戚,又造成宦官专权,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飞扬跋扈,甚至操纵皇帝的废立,使东汉中后期皇帝的平均即位年龄及寿命相对较小,C项正确;起义不断在题干信息中不能体现,排除A项;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局动荡,排除B项;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初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一千多年来,东来西往的商贾不绝于道,形成了多种文明传播的形式,比如实物的传播,技术的传播,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可得出这条商贾之道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文化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C项正确;A项太片面,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排除B项;丝绸之路让世界了解了中国的儒家文化表达片面,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7.C
【详解】材料中广西合浦汉墓发现了古代印度、波斯、罗马的大批文物,说明了早在汉代时期,中国就已经与欧亚一些国家有了经济文化交流,C项正确;题干只列举了合浦汉墓出土的三件文物,不能说明欧亚国家传入中国的物产主要是陶瓷制品,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合浦是汉代最重要商港、以及海外贸易占财政收入比重情况,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18.B
【详解】根据材料“,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提高了纸的质量,降低了纸的成本。B项正确;李冰修建了都江堰,排除A项;贾思勰是农学家,代表作是《齐民要术》,排除C项;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除D项。故选B项。
19.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C正确;扁鹊开创了中医“望、闻、问、切”的传统诊断方法。A错误;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华佗首创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B错误;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D错误。综上故选C。
20.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张仲景,汉代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理论,故D符合题意;华佗主要成就是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扁鹊总结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李时珍编写药物学巨典《本草纲目》,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21.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家文物局通过新的出土文物进一步纠正了以往史料关于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圆嘴下”记载的谬误,说明历史考古有时会对一些文献资料的证据进行必要的验证或补充性修正,进而说明历史研究需要结合多种材料进行考证,C项正确;“《史记》的历史记载是完全准确的”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与历史遗迹年代越接近的史料不一定越真实,二手史料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排除B项;“考古发现一定比历史记载更有史料价值”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2.(1)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
(2)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解析】(1)
根据材料一铁制工具图片和牛耕图片可知,在春秋时期在农业生产领域出现新的生产工具即铁制农具和牛耕。
(2)
根据材料二“及至秦始皇……。弱天下之民……。然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进行起义反抗。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23.(1)仁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3)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质,平抑物价;北击匈奴。
【解析】(1)
根据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
(2)
根据材料可知,“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指的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采纳了建议,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为了培养儒学人才,扩大儒学影响,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
(3)
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西汉的大一统局面,如在政治上,针对王国问题和豪强地主威胁中央统治,扰乱社会秩序的问题,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经济上,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质,平抑物价;军事上,大举反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