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课件(共7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课件(共7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4 18:1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5张PPT)
第 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12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时空坐标
16世纪
《战争与和平法》
维也纳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国联
《联合国宪章》
非战公约
二战后国际法发展
国际法院
1625
1648
1815
1920
1928
1945
1946
17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16-19世纪,西方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维也纳体系推动外交制度发展
1917
十月革命开辟国际法新阶段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大批新兴民族国家独立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壹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
含义:民族国家是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其成员效忠的对象是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
基本要素:
(1)统一的领土疆域
(2)共同的民族心理
(3)统一的国内市场
(4)统一的通用语言
(5)统一的文化特征
(6)统一的政权制度
形成过程
专制王
权国家
中古封
建国家
近代民
族国家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
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生活
教皇加冕
材料集中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特点?请简要概括。
材料: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政治上:由于封君封臣制度的存在和日耳曼传统的影响,人们只知道有领主,而不知道有国家
经济上:领主庄园制使中世纪的西欧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淡薄。
在意识形态乃至社会领域:却是统一由基督教会所统治、支配,形成一个统一体——基督教世界
一、民族国家产生的背景
1、历史因素:英法百年战争,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增强。
2、政治因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专制集权国家形成
3、经济因素:中世纪后期以来城市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4、思想文化:
①宗教改革打击教会势力,强化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②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契约论等思想观念强化了国家意识
③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形成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早在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就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拓展阅读:英语的形成
早在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就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Ⅰ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百年战争后,法语逐渐被英格兰人视为敌人的语言……1362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英格兰所有法庭诉讼和辩论都必须使用英语……15世纪中叶,英格兰宫廷和上流社会,英语已经成为正式的社交语言……英国著名神学家约翰·威克里夫在1388年左右完成了把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翻译成英语的修订工作……英国文学家杰弗里·乔叟将文学形式建立在口头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升华了英语的社会文化地位,建立起国王与英国民族语言之间的情感联系,增强了英格兰的民族认同。
——摘编自岳蓉著:《英国民族国家研究》
依据材料,概括英语成为英国民族语言的主要原因。
①英语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
②英法百年战争的推动;
③15世纪中叶后,英语成为宫廷和上流社会的正式社交语言;
④神学家和文学家的努力,升华了英语的社会文化地位。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拓展阅读:法语的形成
古法语真正用于官方文书始于13世纪初, 而法语的民族性地位也从此走上历史的轨道。1337年, 法、英百年战争爆发以后, 法国长期处于战乱, 中央集权削弱, 法语语言发展不受约束, 和拉丁语相比, 法语语言发展变化很大, 产生了与古法语有显著差异的中古法语。15世纪末法国又逐渐趋于统一, 语言也逐渐趋向统一。皇室权力在行政司法领域的增强逐渐巩固了法语的地位, 反过来, 法语的繁盛发展的也成为推动国家政权建设进程的决定性因素。
——摘编自高玲:《法语的历史变迁和语言地位》[J],载《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450年前后,在大法官公署的文件中,法语取代了拉丁语;在王室官员、特别是高等法院的法官们推动下,法语得到广泛而深入的传播;在公共法令中,法律条文是以法语——“母语”书写的。
——摘编自 [法] 乔治·杜比:《法国史》,吕一民等译
1549年《七星诗社》最早提出统一民族语言的主张, 促进了法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这种坚决的主张同时回应了那个时代法语地位在政治、司法和文学领域的要求。17世纪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在欧洲强盛的君主政权, 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在欧洲大地军事征服的荣耀, 从政治上确立了法语的国际地位。
——摘编自高玲:《法语的历史变迁和语言地位》[J],载《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语在法兰西历史上“民族性”并走向“国际性”语言的历程及其原因。分析这一发展历程的带来的影响。
历程上看,其一从13世纪到16世纪,法语逐渐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原因主要是百年战争后激发了法兰西的民族情感;法国王权的强化和国家走向统一;官方的大力推广;民间社团的主张。
其二是17世纪到19世纪,法语走向欧洲,带来国际性影响。原因是路易十四的强势统治,法国国力强盛;拿破仑帝国在欧洲地区的军事征服。
影响:①促进了法国王权的强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家政权的建设;
②推动了法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
③拓展了法国在欧洲的国际性影响。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高考真题】(2022·全国乙卷·33)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 )
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
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拉丁文是天主教的官方语言,意大利是教廷所在地,《法国研究》不用拉丁文,《论钱币》与意大利人竞争,均体现出法国民族意识的增强,这正是随着法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日益壮大,希望摆脱天主教控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而这种意识的因缘,正是人文主义广泛传播带来的影响。故本题选择A项。
5、民族意识: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传播了自由平等的思想,促进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增强。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由于西欧的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的,因而国家也就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已经是由公民(19世纪末以前仅指有财产的公民)组成的,“这些公民居住于共同地区,在其共同的政府里拥有发言权,并知道其共同(想像的或真实的)传统和其共同利益所在。”
民族主义的这种近代形式在法国革命时代和拿破仑时期得到了最大的促进。革命的领袖们为了在欧洲旧政权的进攻中生存下来,不得不动员国民军队。法国革命还以其他几种方式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发展,它要求所有的法国公民都说法语即“中央的或国家的语言”,并建立了公立小学网,教授法语并灌输对国家的热爱。法国革命也促进了报纸、小册子和期刊的出版,这些读物由于写得浅显、通俗而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法国革命还创立了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之类的民族主义仪式和象征。所有这些进展合在一起使得民族主义得以压倒人们对宗教和地区的忠诚。
如前所述,对国家的这种认同感也从法国传到了邻国,这一扩散也是对法国侵略和统治的一种反应。民族主义因为工业革命而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因为工业革命凭借其新的大众传媒(便宜的报纸、书刊和小册子)有可能对公民进行有效的、无所不包的教导。这样民族主义也就成为了19世纪欧洲历史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以后它又成为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摘编自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7版)
(1)依据材料,围绕欧洲“民族主义的近代形式”,展开历史解释。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种民族主义得以在近代欧洲乃至世界拓展的影响。
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形式表现为不再是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而是在人民主权下,生活在共同地区,拥有在共同政府中发言权,并知道其共同传统和其共同利益所在的共同体中的公民群体。如在法国大革命中,革命政权首先通过强调法语为统一国家语言,灌输对国家的热爱;其次同通过报纸传媒、革命出版物等,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爱国主义;最后来创立了国家意识的崇拜仪式,如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等,促进人民对国家的忠诚。
随着法国大革命的推进和拿破仑对外的战争,启蒙思想和民族主义也向法国外的欧洲地区,乃至世界范围传播。这种近代形式有利于欧洲各国打破中世纪封建秩序,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国家的统一。民族主义传播到广大亚非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也推动了反对殖民统治与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如近代中国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等。但是近代民族主义在传播中也演化为大国沙文主义和希特勒的纳粹主义,成为大国侵略他国,乃至于导致法西斯侵略的思想来源。
至尊法案是1534 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促使国会通过的有关宗教改革的法令。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首领,拥有任命教会各种神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拒绝接受这一法案者以叛国罪处死。改革后的英国教会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国王既是世俗领袖,亦是宗教领袖。
二、民族国家确立过程:王权专制国家——主权独立国家
1、英国:1534年英国颁布《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都铎王朝的英国国王)亨利七世清楚地知道,14-15世纪王权的衰落并不是君主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缺乏强大的国王,以及君主们在财政问题上对议会的依赖性……在任命、提拔和奖赏政府官员时主要依据个人的能力和忠诚程度……把官职任命看作进行政治控制和加强王权的武器……此外,为了强化王权,英国还实行婚姻外交,加强与欧陆强国西班牙的联盟。同时亨利七世对觊觎王位的政敌采取铁血政策。大约在1504年,一位驻英国的威尼斯观察家写道:“在过去的20年中,有3位具有王族血统的王子、4位公爵、40位伯爵以及300多位其他人死于暴力。”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著:《英国通史》,阎照祥著:《英国政治制度史》
依据材料,了解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强化王权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影响。
主要表现:通过联姻加强王权和国力;对政敌采取铁血政策进行镇压;不拘门第罗致人才扩大专制王权的社会基础;充实王朝的财政收入以摆脱议会的经费掣肘。
影响:国王的经济独立性和政治实力同时加强,王权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当时英国新兴市民阶级和贵族都希望英国实行宗教改革,因为他们都垂涎教会的财产,而且市民阶级也迫切要求推翻天主教的统治以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亨利八世在市民和贵族的支持下,借口凯瑟琳离婚案决定与罗马天主教廷决裂。
1532—1534 年间,议会通过了“教士首年薪俸法”和“禁止税收上缴教廷法”,要求英国主教的第一年薪俸、教区征收的什一税以及教会以各种名义征收的税,一律停止上缴罗马教廷,改为上缴英国国王。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王室的财政收入。议会还同意英王有权任命英国主教而无需向教皇请示。
这一年议会通过“至尊法”,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安立甘公教)的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纠正错误、镇压异端和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力。另一项法律宣布切断与教皇的一切来往,凡否认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者,均处以叛国罪。1537 年亨利八世还批准英文版《圣经》在英国发行。这在英国影响极大,因为英国人从此可以自由阅读《圣经》了。
而对群众运动的复活,1539 年初,亨利八世的宗教思想又回潮了。他又回到天主教的立场上来,声称天主教的任何信条都是金科玉律,不能变更。据估计,亨利八世在位期间,因宗教问题而被处以极刑者达数千人之多。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依据材料,概括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的主要原因。
了解亨利八世《至尊法案》的主要内容,分析《法案》带来的重要影响。
原因:①新兴市民阶层和贵族垂涎教会财产,市民阶层要求推翻天主教的统治以利于工商业的发展;②亨利八世得到了市民和贵族的支持,也希望扩大自己的王权。
内容:《至尊法案》中,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法案》使国王的经济独立性和政治实力同时加强,王权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2、法国: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朕即国家)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秉政前就决心凭借君权神授强化绝对君主专制。为此,在他亲政后,他宣布自己“代表整个民族”、“朕即国家”、“法律出自我”等;命令僧侣会议必须听命于国王,任何大臣无国王命令不得发布任何政令;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各省(或称郡)的控制。路易十四凭借比较完整的立法,促进了法兰西的政治经济统一,也有利于王国内“公共秩序的维持”。
——摘编自张芝联著:《法国通史》
依据材料,了解法王路易十四加强个人王权的主要表现。
其一是强化国王的权威;
其二是加强中央集权;
其三统一立法,促进法国的政治经济统一。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补充材料:凡尔赛宫
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是绝对君权的代表。他曾经做出这样的表述:“朕即国家!”他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太阳王”,以表现自己的神圣权力。凡尔赛的一切事务都以“太阳王”为中心。宫廷官员围绕在他左右,满足他的任何需要。所有重要的贵族都把自己的家安置在凡尔赛四周。路易十四鼓励他们生活在宫廷中,这样一来,他就可以派人密切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而那些有政治抱负的贵族也聚集于此,试图借国王来增强影响力。路易十四本人作为凡尔赛宫风格、品味的最终决定者,毫不吝惜地雇佣画匠、雕刻匠、建筑师以及作家,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创造。
居住在凡尔赛的贵族掌管宫廷纷繁复杂的仪式,出席各种宴会、音乐会、舞会、观看歌剧、戏剧表演,路易十四则与大臣们管理国家事务。路易十四实际上是在用奢华的招待、没完没了的娱乐活动来换取绝对的权力。路易十四和他的顾问们在凡尔赛宫制定法律,控制一支庞大的军队维持整个国家的秩序。他们还通过支持新兴工业、修建道路、挖掘水渠、废除国内税收、鼓励出口贸易等措施来发展经济。此外,他对外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拓展了法国的疆域,使法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摘编自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750年至今)
设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凡尔赛宫的修建”为主题,展开历史解释。
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此后的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波旁王朝建立,王权得到不断增强。在路易十四漫长的执政中,他更是极大强化了王权的影响力。修建凡尔赛宫,将全国贵族聚集到宫中居住,一方面加强对贵族阶层的监控,另一方面也利用奢华的宫廷招待、丰富的娱乐活动来取悦笼络贵族。路易十四利用这些强化了对国家的统治,并开创了波旁王朝的繁盛时代。但是专制王朝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为日后的大革命爆发埋下了伏笔。
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思考:专制王权在历史上有什么进步作用?
①结束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②是新兴城市(经济)的保护者,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是早期民族国家的象征,有利于国家观念的形成。
专制王权国家为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专制王权国家
分裂
割据
新兴资产阶级与王权结盟,寻求统一
拥戴国王
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抛弃国王
资产阶级革命
民族国家
以上图示反映了是什么原因推动民族国家产生?
欧洲资本主义
进一步发展
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阐述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的原因?
资产阶级开始兴起,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唯物
史观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补充材料:世俗权力胜出与民族意识强化
英国都铎王朝三位君主: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爱德华六世(1547—1553年在位)、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那么固执地推行发起反对教皇权控制的宗教改革运动,就是因为他们渴望摆脱罗马教廷的羁绊,使英格兰民族走上真正的独立道路。“民族感情激发了这场运动,而独立是其目的。”
———摘编自姜守明:《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与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J],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法国国王取得了对高级教职的任命权和教会财产的支配权后,路易十四还在1682年召集法国的高级教士会议,并通过《四条款宣言》重申,王权独立于教权,教皇不得做出任何侵害法国教会自由和权利的事情。
——摘编自吕一民著:《法国通史》
补充材料:宗教改革塑造民族国家雏形
宗教改革还进一步促进了近代国家的成长。因为各国君主和政府官员权力的加强都是以牺牲教会权威为代价的。信奉新教的统治者否认教皇自封为世俗最高统治者的权威,进而在自己的领地上将新教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新教虽未造就近代民族国家,但它却帮助近代国家从宗教权威的樊笼里解放了出来。
——摘编自王觉非主编:《欧洲五百年史》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补充材料3: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选读)
法国民族国家的构建的基本要素是领土、人口、主权和政权。其构建过程经历了黎塞留之前、黎塞留时代、路易十四时代、大革命时期。
法国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经历了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国家获得新的民族认同两个阶段。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也是中央集权和封建王权不断加强的过程。在前黎塞留时代,法国虽然是处于无序的状态,但是历代法王的一些措施为法国民族国家的构建准备了基础。在黎塞留时代,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促进绝对君主制基本形成,这是法国建立民族国家的关键一步。路易十四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法国进行不断整合,绝对君主制最终形成,法国新的民族共同体正式形成。法国大革命时期,通过民族与国家融合的方式,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就协调了起来并形成了一种以新的民族共同体对国家的认同为基础的国家形态从而取代了王朝国家。这种全新的国家形态就是民族国家。
——摘编自李兵、张子华:《法国民族国家的构建及对欧洲格局的影响》[J],载《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5期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法国大革命初期对旧制度的冲击与否定,人权和平等在法律上的确立,这一切极大地激发起了广大人民的民族热情……1790年7月14日法国革命一周年时,举行了一次联盟节,迸发了民族感情,增进了法兰西人民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增强了民族团结……在法国革命的疾风暴雨之下,“国王已经逃跑了,但民族仍在”,“我们终于摆脱了国王,获得了自由”。在这里,民族的观念与情感已经完全转移到另一个新的层次,开始把国王从民族、国家之中完全分离了出去。
拿破仑战争之前,德国人对德意志是同一个民族的认识是很模糊的。但是,在法国入侵占领下,在与法国的对立中,德意志民族开始认识到他们应该是一个共同的民族,也应该是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
——摘编自李宏图著:《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依据材料,分析其史料价值。如果要以“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为主题进行研究,你觉得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列举至少一种材料,并说明选用的理由。
这段材料属于二手的学者研究文献,其内容是法国大革命后法国民族意识的增强和拿破仑战争的对外侵略激发了德意志民族的民族意识,可以用于研究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的主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果要补充材料,可以补充法国大革命的一手文献材料记录,或者法国大革命的国家仪式崇拜的一手实物史料,与二手文献材料形成历史的互证。
三、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
1、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2、各国纷纷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
3、出现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
4、形成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
5、形成独立的国家主权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民族国家有以下四个特征:版图在空间上是严格界定的,时间上是延续持久的;国家权力相对集中;已经与其他社会政治组织形式区分开来;在其领土内,通过中央集权,实现权力垄断,巩固国家利益。
——摘编自岳蓉著:《英国民族国家研究》
依据材料,指出近现代民族国家最重要的特征。
拥有严格界定的国家疆界,明确的国家主权意识;
具有民族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大多以国族一体的共和国形式呈现;
采取中央集权,强调国家利益
小结: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这些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深入认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1、冲击了中世纪神权一统的局面,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
3、民族国家成了欧洲政治的基础,启动了现代世界和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的进程
4、有利于社会治理,促进西方国家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5、也为统治者绑架民众的意志,走向民族沙文主义,加剧对外侵略和扩张准备了条件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选修与必修的融通区别
1.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纲要涉及部分:近代英、法专制王权国家的建立;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等
(1)近代英、法专制王权国家的建立:《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 3课,第16—17页,“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权力,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这些王国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宗教改革:《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第 8课,第46—47页,“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3)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第9课,第50—51页,“1789年7月14日,法国民众攻占了象征专制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由此爆发。拿破仑率领法军入侵一些欧洲国家。……”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选修与必修的融通区别
1.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选必增加部分:亨利八世《至尊法案》、民族国家意识的不断加强等
(1)亨利八世《至尊法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2课,第68页,“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2)民族国家意识的不断加强: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2课,第68页,“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各国纷纷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贰 国际法的形成和外交制度的建立
一、国际法产生及发展
1、国际法产生的背景
(1)历史渊源
①古罗马自然法精神的历史渊源
②地理大发现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与交往
(2)现实需要:欧洲三十年战争后,众多民族与主权国家建立,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3)理性呼唤:文艺复兴等思想运动打破了神学观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希望通过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三十年战争,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的矛盾以及宗教纠纷激化的产物。战争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这场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一、国际法出现的及发展
1、国际法产生的背景
(1)历史渊源
(2)现实需要:
(3)理性呼唤:
(4)理论基础:格劳秀斯提出国家主权学说,奠定国际法的基础
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的观点
①国家的主要特征就是拥有主权,主权属于君主;
②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条约的约束
③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2、国际法的形成
(1)理论基础:1625年,荷兰人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2)实践经验: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产生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的意义
①确立了国际关系中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②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③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拓展阅读:国家主权
国家主权是指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集团的最重要属性,是一个国家固有的在国内的最高权力和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国家都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本国的情况,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国家形式,组织自己的政府,独立自主地决定、处理本国的内部和外部事务,其他国家无权进行任何形式的侵犯或干涉。
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近代欧洲)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Ⅰ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依据材料,概括国家主权的最主要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近代国际法形成的影响。
最主要特征是国家作为区别于其他社会集团的政治实体,根据本国情况,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国家形式,组织自己的政府,独立自主地决定、处理本国的内部和外部事务,其他国家无权进行任何形式的侵犯或干涉。
国家主权的不容侵犯引发了国与国之间冲突和纷争,促使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补充材料1:国际关系与国际法(选读)
国家不能孤立而存在,任何国家都不能不与其他国家发生交往。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是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等等。在国际关系中形成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就是国际法的内容。
——摘编自王铁崖著:《国际法》
补充材料2:国际法的特征(选读)
国际法是法律的一个特殊体系,它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征:国际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国际法的制订者是国家;在强制实施方面,国际法与国内法也不同,从强制执行机关来看,国际法集中而国内法分散。在国际上,国际法的强制实施主要依靠国际法主体——国家本身,依靠国家本身的行动。
——摘编自王铁崖著:《国际法》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法国著名政治思想家、法学家、近代资产阶级主权国家学说提出者让·博丹(1530-1596年)在他的著作《主权论》中,第一个系统提出和论述国家主权学说。他认为,主权是一种抽象的至高权力,归属于国家。主权超乎国家和臣民而存在,不受法律限制。它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永久性;第二,最高性;第三,不可分割性。博丹认为主权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立法权;宣布战争、缔结和约的权力;任命官吏权;最高裁判权;赦免权;有关忠节、服从的权力;铸币权;度量衡的选定权;课税权。博丹的国家主权学说摆脱了宗教神学的影响,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国家主权的产生、性质与内容,为当时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论证,同时也对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摘编自西方政治思想史编写组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依据材料,了解国家主权理论的内容、特征,分析其重要影响。
博丹认为主权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立法权;宣布战争、缔结和约的权力;任命官吏权;最高裁判权;赦免权;有关忠节、服从的权力;铸币权;度量衡的选定权;课税权。
博丹的国家主权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永久性;第二,最高性;第三,不可分割性。
该理论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国家主权的产生、性质与内容,为当时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论证,同时也对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3、国际法的发展:
1815年欧洲各国建立起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进步意义:①国际法应用范围扩大:欧洲——美洲、亚洲等;②欧洲各国之间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局限性: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背景 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
会议 1815年6月9日,由英、俄、奥、普、葡、法、瑞典七国签署了《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
特点 ①建立在英、俄、普、奥四国均势基础之上。
②违背历史潮流,维护封建统治。
③是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国家基础上形成的统治秩序,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
④具有掠夺性和历史的倒退性。
⑤保持德意分裂
评价 它以均势原则、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为指导思想,在拿破仑帝国瓦解后的欧洲,建立起新的政治均势,并暂时维持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和平与协调。
“补偿原则”的确立与实施,使维也纳会议成了一个分赃的会议,使维也纳体系表现出鲜明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在“补偿原则”之下,维也纳会议的主宰者们按照大国的意图任意修改欧洲国家的疆界,划分新的欧洲政治版图,损害了许多中小国家的利益,埋下了国家冲突的祸胎,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一战。
瓦解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英法VS沙俄)爆发后,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深入认识】维也纳体系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拿破仑用战争向欧洲输出革命,欧洲的封建君主非常惧怕,他们联合对抗法国。虽然当时已处于蒸汽时代,工业资本主义已成为发展潮流。但是由于欧洲大陆保守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资本主义力量,拿破仑战败。在制裁法国的基础上,战胜的欧洲封建君主们召开了维也纳会议,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该体系建立后,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世界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仍然停留在欧洲。欧洲这种独领风骚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摘编自周才方:《拿破仑战争与维也纳体系的兴衰》[J],载南京高师学报,1998-05-15
依据材料,了解维也纳体系建立的背景和内容,分析该体系的影响。
维也纳体系是在拿破仑帝国覆灭后,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传播,工业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发展潮流。但是欧洲保守势力为主的封建君主们害怕资本主义力量传播会危及封建秩序,而英国一贯在欧洲大陆维持势力均衡,防范其他大国崛起危及其霸权地位。
该体系以主要政治力量,即大国或者大国联盟为构建核心;存在于一定时期内通过主要政治力量的相互制约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力量对比态势;格局的内涵多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世界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依然在欧洲,一直延续到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解决争端的重要机制——欧洲协调制度
欧洲协调,也有译成欧洲大国的一致,表示在拿破仑战争后所有复辟君主力图保持关于领土和政治现状的意见一致。1818年11月18日,五大国(编者按:指英、俄、普、奥、法)代表签订两个文件,即一个议定书和一个声明,重申彼此亲密团结和牢不可破的友谊,并共同维护和平。宣布今后开会应由各国代表事先商定时间和地点,如涉及其他国家的利益问题,应正式邀请该国代表参加谈判,让各有关国家保留这种特权。卡斯尔雷(编者按:英国外交大臣)坚持议定书上载明这一限制性的条文,目的是防止俄奥两国滥用五大国签订的条约,千涉其他国家的内政。宣言声明五大国君主的亲密团结的日的是维持欧洲安宁和和平,保证和约各条款的忠实履行。在大国之间和大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应严格遵守国际关系的准则,保证每个国家的独立地位和整个国际社会的稳定。在大国国际会议上,无论是讨论彼此有关的共同利益问题或者干涉别国内政问题,都应本着上述精神进行。声明表示,它们应该树立一个正义、和谐和节制的榜样。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设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欧洲协调制度的理解。
拿破仑帝国覆灭后,为了维持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同时英国为了保持其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的霸权地位,也主张欧洲均势平衡,因此欧洲大国之间形成维也纳体系的国际格局。该体系以大国的平衡为国际秩序的基准原则,通过大国之间的协商,以国际条约的形式来保障均势下的稳定。
这种体系是以大国利益为优先选择,往往牺牲小国利益为大国利益妥协交换的筹码,其结构极易发生位移变化。一旦大国之间不再信任,则该国际格局体系很快趋于崩解。两次大战的惨烈杀戮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人类在反思战争之殇的同时,也致力于构建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一战后的国际联盟和二战后的联合国正是这种努力的产物。
二、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1、建立: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意义: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新途径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2、外交制度的发展:
1815年欧洲各国建立起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选修与必修的融通区别
2.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纲要涉及部分:无
选必增加部分:
(1)《战争与和平法》奠定国际法的基础: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2课,第68页,“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2)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确立: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2课,第68—69页,“1648年,交战各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选修与必修的融通区别
2.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3)近代外交制度的逐渐建立: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2课,第69页,“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不再满足仅仅派遣临时使者与他国保持联系,而是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4)维也纳体系的确立: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2课,第69页,“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例题演练:近代中国的外交演变
中国外交,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近代西方“条约体系”逐步转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晚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清末“外务部”的产生,既顺应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需要,又为清王朝维持国家主权与独立形态提供了重要工具;民国北京政府外交部的成立,从形式上改变了国家外交机构,满足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抗战争爆发后,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优化结构布局,……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近代中国外交体制发生的主要变化。(10分)
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形成近代外交体制;从被动到主动,逐步改变了外交态度;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改善中国国际环境。(4分)
打破了“华夷观念”,接受西方思想观念,增进了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中国有识之士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但始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处境。(6分,注意辩证分析)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叁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2)表现
①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②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建立集体安全机制的初步尝试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对国际联盟的认识
积极作用:
有利于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各国交往,处理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局限性:
①国联被英法控制,没有美国,苏联很晚加入,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②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国际法难以实施。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设计,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设计了一个超国家的行为主体“国联”。但是由于该体系的主要设计者之一美国退出《凡尔赛和约》,而苏联受到排斥。没有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新兴世界大国的参加,大国之间的均势就难于维持,国联的权威性也就不够。后来日本、德国等先后退出国联,更证明了国联并不是进行大国合作的有效机构。而其他超国家的行为体和相关机制还不健全。因此,该体系的建立是一个不完善的、短命的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仅没有解决欧洲战前就存在的矛盾,更没有解决战后产生的矛盾。相反,它使帝国主义国家争霸的矛盾越演越烈。希特勒企图称霸欧洲和世界的行为,打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的均势,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次,欧洲民族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民族国家之间在领土和人口上的斗争,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的重要力量,也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战的爆发,宣告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破产。 ——摘编自笔者整理史料汇编世界现代史卷
依据材料,认识国际联盟在一战后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的不足。
国联没有美国、苏联的参加,难以维持大国之间的均势,权威性大打折扣;日本、德国先后退出国联,更说明其运作机制并不健全。
历史史实证明,作为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国际组织,始终只是欧洲大国支配世界霸权的工具,在面对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法西斯军国主义侵略时,其机制无法制裁侵略,更谈不上能有效维护世界和平。二战结束后,国际联盟正式宣告解散,为联合国所取代。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条约随同对德《凡尔赛和约》生效,其宗旨是:“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国联的基本任务是解决国际争端,维持世界和平。国联的第二个目的是对国际事务如卫生、社会、人道等问题的关心,在改善国际劳动条件,禁止毒品交易等方面,国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摘编自刘德斌著:《国际关系史》
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反映了20世纪的世界已发展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是史无前例的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的重要发展。国联在促进社会福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并对国际秩序和国际组织的运作提供了经验。但是它作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组成部分,存在巨大缺陷。在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存在的情况下,国联实际成为英法所操纵的、并时时为美国所支持的维护它们建立的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外交工具;它所规定的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或称“普遍一致”原则、“普遍否决权”等),实际使国联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的发生;它并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和权威性,美国始终不是它的成员,苏联长期被拒之门外, 30年代法西斯国家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相继退出,不受约束,从而使集体安全有名无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国联名存实亡,1946 年4月国际联盟正式宣告解散。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国际联盟的兴起与解散”为主题,展开历史阐释。
(2)从材料中提取关联性的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国际联盟是依据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而建立,宗旨在于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它的成立第一次在人类国际舞台构建了一种解决国际争端,仲裁国家矛盾的超国家组织,为推动国际政治稳定和国际法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该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组成部分,实际为英法操纵,美国没有参加,苏联长期被拒之门外。30年代法西斯国家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相继退出,不受约束,从而使集体安全有名无实。国联的政治实践便否定了它所标榜的基本宗旨,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反而在客观上助长了侵略,最后也不可避免地使自己遭遇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国联名存实亡,1946 年4月国际联盟正式宣告解散。
论题可以拟定为“‘全体一致’原则是国联无法发挥其实际效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关联材料信息为国联产生的宗旨和国联实际运作的矛盾。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补充材料:均势理论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选读)
均势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西方思想家的历史经验及对理想世界秩序的思考……奥古斯丁更倾向于用均势概念来界定国家间战争与国家间关系 , 即战争与和平问题……大卫·休谟第一次对均势进行了系统论述,在他看来:“保持国家间的均势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经验,而且是一种必须遵守的规则。 ‘帮助一个大国获得别国无法抵抗的优势 ,这永远都是不对的 ,必须有一个权力的平衡分配 ’”……而卢梭不再单纯地从国家生存或扩张的角度出发 , 把维持均势看作是国家在处理外部环境时应该采取的计策 ,而是用均势的概念来建构一种国际体系,把均势原则当作国际政治的一个规律。……均势理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有:在国际政治中,不少国家奉均势理论为圭臬,基于均势原则制定外交战略;是解释国际关系现象的重要工具;给国际关系既带来和平也带来战争威胁。
——摘编自魏炜:《均势的理论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载《国际观察》,2006年第1期
【补充知识】一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1.鲁尔危机
鲁尔危机是指法、比以德国不履行条约义务为借口,在1921年1月出军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而德国采取“消极抵抗”政策而酿成的危机。
(1)背景
法德两国分别为了维护安全和重新崛起,在赔款问题上展开了激烈斗争。
(2)影响
①法德两败俱伤,经济形势恶化。
②赔款问题主导权落入美、英手中。
“鲁尔危机”是如何解决的?
【补充知识】一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2.道威斯计划(鲁尔危机的解决)
(1)背景:鲁尔危机使美英获得赔款问题的主动权。
(2)提出:1924年,美国银行家道威斯等人提出。
(3)内容:美英等国向德国提供贷款,协助德国复兴经济以解决赔款问题。
(4)影响:
①是对《凡尔赛和约》的一次重大调整,由赔款削弱德国变为复兴德国经济再取得赔款。
②德国经济得到复兴,法国削弱德国计划受挫,美国在经济上渗透进欧洲。
德国是最大的受惠者。使它的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法国成为最大的受损者,没有削弱德国还把赔款的主导权送到了美英手中。
【补充知识】一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3、《洛迦诺公约》---1925(欧洲安全问题)
(1)背景:①长期对抗导致法、德两败俱伤,两国开始探索和解之路。
②1925年2月,德国提出在莱茵地区有利害关系的国家缔结公约,法国同意。
③英国主张促成法德和解。
(2)签署
①时间:1925年10月。地点:瑞士洛迦诺。
②成员国:德、比、英、法、意、波、捷克
③议题:欧洲安全问题。
(3)实质:是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4)影响:①德国的政治地位进一步提高;②该公约暂时解决了安全问题,改善了法德的紧张关系,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时期。③孕育着新的不稳定因素,使法国的边界安全置于英国和意大利的空头保证之下。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洛迦诺会议现场
《洛迦诺公约》把法国的安全寄托在英意的空头保证下,使法国觉得自己安全问题仍未得到真正的解决,因此希望与美国结成同盟,使法国的安全得到美国的保障。(法国的安全保障问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2)表现:
③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是,公约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非战公约》又称《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白里安凯洛格公约》或《巴黎非战公约》。1927年由法国外长A.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F.B.凯洛格倡议,1928年8月27日由比利时、法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1929年7月25日生效。《非战公约》是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强大压力下签订的,在国际关系中对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有一定的作用,在国际法上也有一定的意义。
影响: 限制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日后审判法西斯战犯的依据;对二战的发生未能起到实际的制止作用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非战公约》的缺陷在于:
首先,它笼统地使用“战争”一词,而未明确区分侵略战争与自卫战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
  其次,它使用“废弃战争”一词,而未使用当时一些国际文件已经使用的“禁止使用武力”,这就使侵略者有可能以不宣而战为手段或借口它所进行的武装侵略不是“战争”而开脱罪责。 
  第三,公约的拘束力因美、英、法等国的保留而受到削弱。 这些保留超出了自卫权的范围,是帝国主义国家强权政治的表现。
《非战公约》在国际法和战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实际并没有起到制止侵略战争的作用。
补充阅读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1928年8月27日,美、法、英、德、日、意等15国在巴黎签署了(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通称(非战公约》或<白里安一凯洛格条约》。苏联在公约签宇那天才受到邀请,后表示同意加人。至1933年,共有63个国家加入该公约。
公约的全部内容共3条。第一条声明各缔约国谴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争端,废弃以战争作为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二条规定各缔约国只能用和平方法处理或解决彼此间的争端或冲突;第三条约定各方以各自的宪法程序批准该公约。尽管各大国在签署条约时都提出了保留条件,从而使公约实际上化为乌有,而对于蓄意谋划战争的侵略者来说,公约也只能是一纸空文,但是,《非战公约》毕竟是20年代和平主义要求与和平主义运动的最高成就,它为各国政府放弃战争而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奠定了法律基础,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国际文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德日主要战犯的审判,就是根据该公约的有关条款进行的。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
一战结束后,西方列强为了争夺殖民利益,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由于该体系存在着许多无法克服的弊端,于是战后各国竞相展开军备竞赛,给世界和平再次埋上阴影。
而《非战公约》的签订则顺应了世界各国人民追求永久和平的愿望,固然该条约没有阻止二战的爆发,但在世界现代史和国际关系史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为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教训。
《非战公约》毕竟是20年代和平主义要求与和平主义运动的最高成就,它为各国政府放弃战争而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奠定了法律基础,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国际文件。
依据材料,谈谈对《非战公约》的认识。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遭破坏
(2)表现
①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
a.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
b.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
c.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②1946年,国际法院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海牙国际法庭,全称联合国国际审判法院,是联合国六大主要机构之一和最主要的司法机关,是主权国家政府间的民事司法裁判机构。国际法院是具有明确权限的民事法院,没有附属机构。国际法院没有刑事管辖权,因此无法审判个人。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1)背景:
(2)表现
①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
②1946年,国际法院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类国际组织数量的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即国际法主体增加
④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在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人权、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
(3)评价:
国际法的发展对于世界和平和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仍有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严重威胁国际和平。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深入认识】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对国际法发展作用的异同
比较项 国际联盟 联合国
异 原则 强调“全体一致”原则,不利于国际法的实施 强调“大国一致”原则,有助于国际法的实施
成员 特征 成员国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难以发挥国际法维护和平的作用 更具普遍性,因此对国际法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具有更大作用
作用 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不利于国际法的发展 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作用突出,更能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同 宗旨 都宣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宗旨,有利于国际法的发展 性质 都是政治性的国际组织,有助于国际法实施范围的扩大 影响 都出现过大国强权政治的现象,干扰了国际法的实施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选修与必修的融通区别
3. 20 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纲要涉及部分:一战后国际联盟的建立;二战后联合国的建立和安全理事会“大国一致”原则等
(1)一战后国际联盟的建立:《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第14课,第87页,“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
(2)二战后联合国的建立和安全理事会“大国一致”原则:《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第17课,第104页,“1945年10月24日成立的联合国,作为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选修与必修的融通区别
3. 20 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选必增加部分:1928年《非战公约》的签订、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等
(1)1928年《非战公约》的签订: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2课,第70页,“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2) 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2课,第71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美国不遵守承诺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全球移民协议、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基于规则的国际体制正在受到威胁,令人吃惊的是,造成威胁的不是别国,而是主导构建这一体系的美国。”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的感慨道出了世人的强烈不满。对国际经济秩序和通行规则的破坏,必然阻碍全球经济增长,减弱各国之间战略互信,极具破坏力的疑惧、敌意将螺旋式上升。
——据人民日报署名文章:国际规则不是提线木偶——看清美国某些政客“合则用、不合则弃”的真面目,载《人民日报》2019年6月12日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国际法依然存在局限性的主要原因。认识这些局限带来的严重危害。
主要原因,其一是作为主导一系列体系的美国的不诚信行为,退出一系列条约协定;其二从本质上而言是美国推行单极霸权,维护本国利益的需要。
这种行径必然造成对国际经济秩序和通行规则的破坏,必然阻碍全球经济增长,减弱各国之间战略互信,造成国际局势的动荡,危害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与之相关的国际法也不能搞孤芳自赏、自说自话。应当妥善处理好“中国特色”与“世界公认”的关系,在对外阐释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关的国际法理论时,运用世界通用的国际法话语,言之有物,扎实有据。同时,通过政府和学术界等多层面的国际交流与研讨,争取形成最广泛的共识和共同国际法立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上是一个新概念,其国际法内涵还需进一步阐述厘清,由中国倡议转变为国际共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此,我们既要有战略信心,也要有战略耐心,不强加于人,不急于求成,采取开放包容、灵活务实的态度,尽可能通过沟通交流,逐步增信释疑,凝聚共识,争取最大公约数。
——摘编自徐宏:《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J],载《国际法研究》,2018年第5期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问题探究:
1.国际法规范了对战争行为的限定,尤其对侵略行为的谴责,构建了国际社会集体安全防御机制,形成了具有国际仲裁和协调的超国家组织。
2.国际法的发展为国际关系提供了制度化的司法保障,具有深远的意义。
学习拓展:
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课堂小结】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专制王权国家形成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民族国家建立
背景
过程
一战后国际法发展
背景
表现
特点
背景
表现
国际法的形成
近代外交制度建立及发展
二战后国际法发展
特征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深入认识】影响国际法的主要因素
①国际关系与国际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对国际法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它使国际法从冷战时期的共存走向冷战时期的合作,国际合作日益成为主流。
②国际组织的变化:国际组织的数量呈爆炸性增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职能日益膨胀。
③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欧洲历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以调整国家间政治关系为任务的国际法,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形势下,也迅速向经济领域伸展。
④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海洋资源的开采、外层空间的利用、国际环境的保护、核武器的扩散、打击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新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等成为人类共同的命题。
⑤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国际法的丰富过程,加速了国际法的体系化的形成。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深入认识】国际法的发展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国际法是国家之间为建立正常的国际秩序而进行自我约束和相互约束的一种法律规范。
2、国际法是国家之间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为自己确立各种具体的国家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依据。
3、国际法是衡量和裁判国际行为是非对错的法律标准。对一切国家都具有拘束力。
4、国际法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减少战争行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探究】近代以来,中国如何应对近代外交体系与国际法?
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总理衙门),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筹办夷务始末》
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清朝企图维护旧制;不懂国际法,对外交变革反应迟滞。
晚清时期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晚清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1876年,郭嵩焘出使英国,留任驻英公使。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办理对外事务。
1911—1912年,海圻号巡洋舰出国访问,途径英国、美国、古巴等国。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民国时期
欧战既胜,公共目的已达,而中国本身国际地位,毫无进步……为关系各方利害计,亟宜将中外条约重行修正,俾适合于中国现状暨国际公理平允之原则。
——《北京政府要求修改不平等条约致公使团照会》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提出的外交方针提出:“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界地、领事裁判权……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
——杨丹伟《国际化进程中的民国外交》
对国际法认识加深;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民国时期
1927年,中国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改定新约运动”,废除了部分不平等条约。
1945年,董必武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签字。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利用国际法收回国家主权。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新中国
1954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97年和1999年,中国分别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
2003-2007年,在北京举行六轮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
以中国智慧发展国际法治;
以中国实力影响国际关系。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视角:中国近代外交地位演变(2015·天津文综·13)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6分)
【高考真题】
内容: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2分)
心态:以天朝上国自居。(2分)
背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2分)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视角:中国近代外交地位演变(2015·天津文综·13)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2)材料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6分)
【高考真题】
地位:屈辱的服从地位。(2分)
原因:19 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木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视角:中国近代外交地位演变(2015·天津文综·13)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4分)
(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2分)
【高考真题】
依据: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2分)
分析: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贞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2分)
因素:综合国力,国际环境,对世界的贡献等。(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