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4 18:1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课程标准:了解当代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时空坐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1947年
1954年
1984年
1990年
1997年
2012年
2017年
1941年
内蒙古
自治区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党章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颁布
宪法正式确立
的政治制度
提出“三个离不开”
中共十八大
提出“五个认同”
(两个共同2003年)
《共同纲领》
确认的制度
1949年
2014年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概念解读——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是对境内各民族所采取的政策。
我国的民族政策概括地讲,就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支柱。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实现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
依据材料,指出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分析该政策的主要作用。
特点:①基本原则就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②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支柱。
主要作用: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实现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
概念解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①民族地域分布因素: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②历史因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团结、交往和交融的历史传统;有对国家统一的高度认同感。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原因
民族问题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③历史经验: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④现实原因: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社会结构不合理,存在剥削、民族歧视和压迫,不利于民族团结和交融,不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指出“被压迫民族” 具有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权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8卷
列宁强调“实行民族和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行彻底的民主主义。保证一切民族和语言的完全平等,取消任何民族特权,不得侵犯少数民族权利,实行广泛的区域自治和完全的地方自治。”
——《列宁选集》第22卷,第139页
我们党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政权建设的总原则以及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创造性地在单一制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使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构想变成生动现实。
——人民日报《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17.08.08)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①“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②“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自治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宪法的颁布,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01
02
2、法律基础
建国前
建国后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与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有何突出变化?这些规定有何意义?
变化:强调了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意义:使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少数民族的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建立起来。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古格王国遗址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材料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不能到处用苏维埃的方式去组织民族的政权”,而主张成立民族自治攻权。一些红军领导人如彭德怀、邓小平等认为陕甘宁地区的回族人民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汉族人民并没有差别,但由于回族不同于汉族的特殊状况以及革命斗争的需要,在当地进行土地革命的时候,应与汉族地区有所区分,因此要在回族区域、回汉杂居区域,建立民族苏维埃政权,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政权的组成部分。1936年5月,党颁布了《关于回民工作的指示》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同年6月,红军一举解放了宁夏同心(县)城和海原县东部的大片地区。同年10月,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县级少数民族自治革命政府。——据周万军:《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创立》等整理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的历史背景。
材料 1954年6月,宁夏省撤销建制,合并于甘肃省。后来,党中央考虑到我国回族有700多万人,遍布全国各地,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在祖国大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回族人民的意愿和回族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建议在回族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宁夏建立自治区。 ——摘编自郑彦卿、陈卫鹏:《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就与经验》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宁夏撤省建自治区的现实因素。
红军长征到达宁夏;党对土地革命时期民族政策的反思;豫海地区回族人口多且分布集中;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回族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在祖国大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回族、汉族与其他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况;党和国家尊重回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愿;调动少数民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的需要;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考量。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选修与必修的融通区别
纲要涉及部分:民族区域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第26课,第160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选必增加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背景、过程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背景: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3课,第73页,“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过程: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3课,第73—74页,“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二、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1、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2、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
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政治
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意义)
1、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2、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调动各族
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的发展;
3、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重点辨析:民族区域自治≠完全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并非完全自治,也不是“民族自治”。自治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不是由某一民族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选修与必修的融通区别
纲要涉及部分:无
选必增加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优势等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3课,第74—75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 的民族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3课,第75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四、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2012年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两个共同”,增进“五个认同”
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共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中共十九大以来(2017年)民族共同体意识
提出: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地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和经济特区的区别和联系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选修与必修的融通区别
纲要涉及部分:无
选必增加部分: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3课,第76—77页,“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古代以来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
时代 历史阶段 民族关系的阶段特征
古代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 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隋唐时期 大一统下的民族大交融、大发展
辽宋夏金时期 政权并立、民族交融持续
元明清时期 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近代 近代早期 传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观念存续
19世纪末以来 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发展的新阶段
现代 新中国时期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日益巩固
认识 整体表述 各民族迁徙汇聚交往、交流互补、冲突交融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综述材料: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选读)
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 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千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份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疆域内部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形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提升材料:“中国”“中华”概念,体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材料一: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
——《礼记·王制》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约含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城,秦、楚、吴、越尚不在其内,……秦统一天下后“中国”范国更扩展至长城以南、临洮(今甘肃)以东广大地区。秦朝为确立大一统的帝国模式,即专制集权的国家制度和整齐划一的文化形态,所做的种种努力,垂之久远,为后世列朝所沿袭。
——摘编编自冯天瑜、杨华等:《中国文化史》
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的含义及疆城变化。
材料二: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 ——[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
则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城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不以血统言,可决之也。故欲知中华民族为何等民族,则于其民族命名之顷,而已含定义于其中。 ——杨度:《金铁主义说》
依据材指出“中华”与“中国”的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杨度缘何认为“中华民族为何等民族”。
“中国”原意为中原地区,是指以开封至洛阳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致为今河南省。秦统一后,“中国”地域已经扩展至长城以南、临洮(今甘肃)以东广大地区。
“中华”虽然也有“中国”的意思,但是已经超越地理概念,更多呈现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同一文化的认同感。“中华民族”是自秦以来伴随中国疆域的不断拓展,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交融相互认同而形成的具有同一心理认同感的“民族群体”。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材料三: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 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 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
少数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和汉族人民一起积极投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东北的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在九一八事变后就积极参加抗日斗争。……蒙古族人民从1933年就参加了抗日斗争……回族人民在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帮助下,在河北、山东、冀鲁豫等地组织数十支抗日武装,参加抗日游击战。
——摘编自王松林、郭大钧:《中国现代史·上》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小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1.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之一。
2.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作为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执行国家法律和大政方针,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这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国家保证宪法、法律赋予的管理本民族地区自治权的实施。
4.国家统一领导和享有民族自治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5.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小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
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本课总结:问题探究
2.“两个共同”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既坚持党的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党的民族政策,又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民族问题实际,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指出了民族工作的总原则。
3.“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
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只有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五个认同”的重要作用,才能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有力地促进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安定团结的和谐发展局面,也才能从根本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三个离不开”精辟地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关系,既充分考虑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又着眼于我国民族关系的长远发展,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发展的共同愿望,是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选择性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学习拓展:
1.“四个要”不仅是经济问题,还包括民生、教育、生态等多项内容;不仅是经济社会建设,还包括边疆建设等。
2.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发展要紧扣民生,以民生为导向。在发展经济时,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通
3.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要牢记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过加强基础设施、城镇化和生态建设,不断释放民族地区的发展潜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