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内容。
2.学会默读课文,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3.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学习牧羊人坚持不懈、执着种树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
1.学会默读课文,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2.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学习牧羊人坚持不懈、执着种树的精神。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给学生一次特殊的情感体验。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作者情感难度不大,但如何运用对人物的描写来写人,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牧羊人那样,还需教师加以引导,希望借这篇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学习方法:
1.自主圈画法 2.默读法 3.合作探究法 4.教师引导法
五.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六.学习过程: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一).新课导入: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看,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枝头莺歌燕舞,树下溪水流淌。真是如诗如画的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 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的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同学们,想认识他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让。乔诺的文章《植树的牧羊人》,看看他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二).进入新课
初读:
赏奇景
1.请欣赏下面两幅图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句。
植树前:
植树后:
2.小结:两幅图对比鲜明,一个是不毛之地,一个是生机勃勃。那么这不毛之地是怎样变成勃勃生机的呢?
细读:
听奇事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文章讲述了一位50多岁丧失亲人的牧羊人,去阿尔卑斯山高地放羊,三十多年如一日的在那里种树,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绿洲,变成富裕的村庄的故事。
2.出示图片小结。
研读:
说奇人
(过渡语:谁创造了这个神奇?再读课文,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牧羊人的描写,适当做批注。
结合示例,以“牧羊人是一个……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
示例: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课文中说:“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
交流点拨
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生活;
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他是一个有着非凡毅力和坚定信念的人;
他是一个不计名利不图回报的人
他是一个勤劳的人;
他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
他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他是一个……
师板书: 好人: 认真做事 坚持不懈 无私奉献
师小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以自己的坚毅顽强改变了荒山,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他无私的品质值得我们永远敬佩。
(过渡语)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的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和听说过这样的人吗?
(三).拓展延伸
阅读“201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好书记杨善洲的故事。请仿照他的颁奖词为植树牧羊人写一则颁奖词。
好书记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简历】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特别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
颁奖词的要求:
高度概括,简洁精炼
词意吻合,富有特色。
语句清新,文笔优美。
饱含深情,洋溢着崇敬之意。
杨善洲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植树的牧羊人颁奖词:
(四).结束语:
是啊,一个牧羊人就这样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让绿色流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所以我们要:(出示大屏幕,生齐读)
植树造林,绿化家园
课后练习: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废墟( ) 干涸( ) 坍塌( )
戳( ) 酬劳( ) 流淌( )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我在倒蹋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
(2)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了。( )
(3)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
(4)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逢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
3.请你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填写相应的成语。
(1)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如果________(比喻追究底细),恐怕谁也解释不清。
(2)自从开渠引水之后,从前的________(贫瘠荒凉不长庄稼的地方)就成了肥沃的良田。
(3)他是一个________(充满正气,不吝啬)的人,总是会想尽办法帮助其他人。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5. 以“牧羊人是一个……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
示例: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课文中说:“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
6. 品析语言
(1.)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出来。
(2).三年以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3).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7.说说你对“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一句话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