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练习
一、选择题
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 100 年叫做一个“世纪”。历史上,刘邦于公元前 202 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
A.公元前 3 世纪 B.公元前 2 世纪 C.公元 2 世纪初 D.公元 3 世纪初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材料反映了汉初
A.经济萧条 B.战乱不断 C.土地兼并 D.赋税沉重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马的毛色一样),而将相或乘牛车。”为改变这一境况,汉高祖采取的措施是 。
A.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王 B.大量征兵、催缴赋税
C.分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D.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由此可见,汉初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
A.提倡节俭 B.加强中央集权 C.以德化民 D.发展社会生产
西汉初年,汉文帝借“缇萦救父”之事而下诏废除“肉刑”。这反映了汉初统治者
A.重视“以德化民” B.减轻赋税和徭役
C.勤俭治国 D.鼓励农业生产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的政策是
A.分封诸侯 B.以德化民 C.休养生息 D.惩处贪官污吏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下列属于其措施的是
A.统一货币 B.统一度量衡
C.让士兵还乡务农 D.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史书记载,公元前 2 世纪,中国人发现了西沙群岛并且在南海航行。该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
A.西汉 B.东汉 C.南北朝 D.秦朝
下列与西汉初年的社会现实不吻合的是
A.经济萧条 B.社会一片荒凉
C.牛马充足 D.有些将相出门乘牛车
西汉建立之初,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下列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是
①汉高祖
②汉武帝
③汉文帝
④汉景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汉初社会经济凋敝,朝廷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清明的统治时期——“文景之治”,下列与之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注意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B.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
C.文帝景帝奖励耕作,关心农桑
D.文景之治的出现,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很大的关系
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A.刘邦 B.刘秀 C.刘备 D.刘裕
史书记载: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放弃)以利民”。该材料说明了汉文帝
A.注重以农为本 B.废除严刑峻法 C.提倡节俭治国 D.免徭役赋税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诗句中的“汉祖”是
A.嬴政 B.项羽 C.刘邦 D.李斯
“成由俭,败由奢”是中国流传已久的古训。下列帝王中,具备节俭美德的是
A.秦始皇 B.秦二世 C.汉武帝 D.汉文帝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首诗指的是汉高祖
A.与项羽展开楚汉之争 B.推翻暴秦,建立西汉
C.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 D.乘胜追击,统一全国
某同学在学习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时笔记上有“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向食,死者过半”的记录。这一记录最可能是分析休养生息政策的
A.背景 B.内容 C.影响 D.启示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注重农业生产 B.重视以德化民
C.关注民主与法治 D.提倡勤俭节约
“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这个“新的朝代”是
A.西汉 B.东汉 C.东周 D.西晋
西汉刚建立时,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为此西汉政府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重用人才 C.休养生息 D.严刑峻法
二、复合题(共2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选出)醇和(纯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有的)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减轻)田租,什伍而税一(收入的十五分之一用来交税)。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夫农,天下之本也。
——汉文帝
材料三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把它们当作货币使用,并没有认识到它们真正根本的作用)……令郡国务劝农桑(下令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
(1) 由材料一可知,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造成此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2) 材料一中的“上”是哪位皇帝?
(3) 材料二、三体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具有的相同思想是什么?
(4) 你从秦亡汉兴的史实中获得了怎样的启迪?
中央电视台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通过对一件件文物的梳理与总结,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让国宝活起来。看图说史,回答问题。
(1) 【先秦时期】
材料一 如图
i 图一出现于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我国原始社会时期。请写出这一时期我国两个典型的原始聚落遗址的名称。
ii 图二是西周大贵族祭祀用的器物,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社会等级制度。请问这一制度是什么?
iii 图三的主人生活在我国哪一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是怎样的?
iv 图四与商鞅变法中的哪一措施有关?当时的秦国国君是谁?
(2) 【秦汉时期】
材料二 如图(图五)。
图五为研究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其中在政治上,秦朝沿用了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治国理念?在文化上,秦朝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什么?
(3) 材料三 如图(图六)。
图六帛画的主人辛追经历了秦亡汉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汉初高祖实行了什么政策?
答案
一、选择题(共20题)
1.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纪年方法和年代换算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据“公元纪年把每 100 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 20 年叫某世纪初,最后 10 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刘邦于公元前 202 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公元前 3 世纪。故选: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
2.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的“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以看出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故 A 符合题意;西汉初年,国家已经统一,没有战乱不断的情况,故 B 不符合题意;土地兼并和赋税沉重在西汉初年不存在,故 CD 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
3.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如何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髙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他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采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故选:D。
【知识点】休养生息政策
4.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时期,经历了秦始皇以来连年战争和过重的徭役,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为了维护统治,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重点发展农业生产,所以答案选 D。
【知识点】休养生息政策
5. 【答案】A
【解析】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 20 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西汉初年,汉文帝借“缇萦救父”之事而下诏废除“肉刑”。这反映了汉初统治者重视“以德化民”。
故选 A。
【知识点】“文景之治”
6.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选项 C 符合题意,选项 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知识点】休养生息政策
7. 【答案】C
【解析】西汉初年,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故选 C。
【知识点】休养生息政策
8.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关键信息是“公元前 2 世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西汉统治时期,西汉是公元前 202 年建立,结束于公元 9 年的王莽改制,公元前 2 世纪是指公元前 199 年——公元前 100 年,A 项符合题意;BCD 三项的朝代都不正确,排除;故选 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
9.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经过秦汉之交战争的破坏,汉初经济萧条,社会一片荒凉,牛马不足,有些将相出门乘牛车,故 C 符合题意,ABD 均不符合题意。故选 C。
【知识点】休养生息政策
10.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西汉建立之初,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下列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故①符合题意。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与休养生息不符,故②不符合题意。汉高祖之后,汉文帝、汉景帝继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故③符合题意。汉高祖之后,汉文帝、汉景帝继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故④符合题意。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 D。
【知识点】“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
11.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汉前期的历史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文景之治”
12. 【答案】A
【解析】方法一:根据“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末年农民起义之后,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最后打败了项羽,统一全国,于公元前 202 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公元 9 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因此秦朝之后,新朝之前是西汉,而西汉的建立者是刘邦。所以选项 A 符合题意;而选项 B 刘秀是建立东汉的皇帝;选项 C 刘备是三国时期建立蜀国的皇帝;选项 D 刘裕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不符合题意,故选 A。
方法二:本题考查朝代的更替及其建立者。秦朝之后是西汉,西汉的建立者是刘邦。故选 A 项。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
13.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句话体现的是汉文帝提倡勤俭节约,为恢复社会生产,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故选 C。
【知识点】“文景之治”
14.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从沛县起兵,最后灭亡秦朝的汉祖,即西汉的建立者汉高祖刘邦。嬴政即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是秦朝的建立者;项羽在楚汉之争中被刘邦打败,他没有建立西汉;李斯是秦始皇的丞相;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
15.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景之治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和秦二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不具备节俭美德。具备节俭美德,促成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是汉文帝,所以此题选 D。
【知识点】“文景之治”
16. 【答案】B
【解析】由“西灭无道秦”及结合所学可知,诗歌讲述的是公元前 202 年刘邦推翻暴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的事迹。B 正确。
ACD 均不符合诗歌含义。
所以本题选 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
17.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由题干“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一片荒凉景象。这说明当时战乱多,土地荒芜,人口锐减,反映的是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故 A 符合题意。内容、影响、启示和题干无关,故 B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
【知识点】休养生息政策
18.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 20 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故 ABD 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在封建社会实行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统治再清明,不可能关注民主与法治来挑战自己的权威,故 C 不正确但符合题意。
【知识点】“文景之治”
19. 【答案】A
【解析】据“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新的朝代”是西汉,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的帝王是汉武帝。前 207 秦朝灭亡以后,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A 符合题意。公元 25 年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时间不符,B 不符合题意。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建立东周。时间不符,C 不符合题意。公元 266 年西晋建立。时间不符,D 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故选 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
20. 【答案】C
【解析】西汉建立初年,由于长期战争破坏,经济萧条,百姓流离失所,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 B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C。
【知识点】休养生息政策
二、复合题(共2题)
21. 【答案】
(1)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2) 汉高祖。
(3) 以农为本,重视农业发展
(4) 顺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残暴统治必然招致灭国的横祸,温和的统治能使社会安定,人民接受统治并促使社会向前发展。
【解析】
(1) 依据题干“民失作业……而将相或(有的)乘牛车。”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面临的社会状况是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造成此局面的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2) 依据题干“上于是约法省禁,轻(减轻)田租,什伍而税一(收入的十五分之一用来交税)。”结合所学知识,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实行十五税一。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汉高祖。
(3) 依据题干“夫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把它们当作货币使用,并没有认识到它们真正根本的作用)……令郡国务劝农桑(下令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从而得出材料二、三体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具有的相同思想是以农为本,重视农业发展。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4)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秦亡汉兴的史实中获得了的启迪是顺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残暴统治必然招致灭国的横祸,温和的统治能使社会安定,人民接受统治并促使社会向前发展。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知识点】休养生息政策、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秦的暴政
22. 【答案】
(1) i 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
ii 分封制。
iii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回答“社会动荡”也可)。
iv 统一度量衡;秦孝公。
(2) 法家;小篆。
(3) 秦的暴政;休养生息政策。
【解析】
(1) i 图一(贾湖骨笛)出现于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我国原始社会时期。这一时期我国两个典型的原始聚落遗址有: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
ii 图二(大克鼎)是西周大贵族祭祀用的器物,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社会等级制度,这一制度是分封制。
iii 图三的主人(越王勾践)生活在我国春秋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回答“社会动荡”也可)。
iv 图四(商鞅方升)与商鞅变法中的统一度量衡有关;当时的秦国国君是秦孝公。
(2) 图五(睡虎地秦墓竹简)为研究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其中在政治上,秦朝沿用了战国时法家学派的治国理念;在文化上,秦朝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小篆。
(3) 图六(辛追墓 T 形帛画)帛画的主人辛追经历了秦亡汉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汉初高祖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知识点】商鞅变法、西周分封制及作用、法家思想与韩非子、休养生息政策、原始农业的产生与发展、河姆渡人的生活特征、王室衰微、秦的暴政、巩固政权的措施、吴越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