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实用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灯笼》实用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6 11:04:3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2张PPT)
统编版 八年级下册
灯 笼
吴伯萧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今天,让我们走进吴伯箫的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导入新课
1、 了解作者,理解并掌握重要生字词。
2、 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叙写有关灯笼的记忆,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3、 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 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着的情感变化及升华。
学习目标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曾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其作品主要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散文集《北极星》。他的散文常常以小见大、构思精巧,富有真切的生活实感,语言质朴清新。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略有改动。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这些关于灯笼的记忆,既有文化上的,也有情感上的。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意绪纷繁。
背景链接
灯 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喜庆的象征。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知识链接
焚身(fén)   恐吓(hè)  
神龛(kān) 溺炕(niào)
斡旋(wò) 静穆(mù)
怅惘(wǎng) 铿然(kēng)
官衔(xián) 马前卒(zú)
可悯(mǐn) 垂珠联珑(lóng)
字音字形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斡旋:调解周旋。
静穆:安静而严肃。
思慕:怀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恐吓: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掌故:历史上的制度、文化沿革以及人物事迹等。
词语释义
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不散”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灯笼。
整体把握
数一数,文中提到了哪些灯笼?
用于照明的灯笼,村头挂的红灯笼,元宵节龙灯、跑马灯、字谜灯,族姊远嫁时轿前轿后灯、官衔灯,朱红纱灯,宫灯,塞外帐营灯笼等。
整体把握
课文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1)挑灯迎祖父;
(2)上下灯学;
(3)村口挂灯;
(4)元宵看灯,伴灯入梦;
(5)族姊远嫁,红灯高挂;
(6)纱灯描红;
(7)想象宫灯;
(8)诗词中的灯。
整体把握
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总说喜爱灯笼的原因。
第二部分(3-12):通过对灯笼的回忆、联想,表现了浓浓的家国情怀。
第一层(3-5): 通过追述与灯笼有关的旧事,表现孩童时代家中那暖暖的亲情。
第二层(6-7): 在对家乡的追忆中,展示家乡淳朴的乡情和民俗风貌。
第三层(8-10):在对灯笼的认知中,感受到了朝代的更替变迁。
第四层(11-12):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愿做保家卫国的“马前卒”。
整体把握
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内容:本段主要写了小孩子与大人都喜欢火和亮光。
作用: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情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写灯笼做铺垫。
合作探究
读第2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并作分析。
①“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
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
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将“灯笼”的光与“太阳”的光、
“月华”“繁星”的光相提并论,强调
了“我”对“灯笼”的情有独钟。
合作探究
②“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运用比喻和拟人,将回忆的思绪比喻成一张网,把脑海里众多的思绪说成是“挤”在一起,生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与灯笼有关的记忆非常多,表达对灯笼的喜爱之情。
合作探究
排比,叙写乡情民俗,概述灯笼的缘结得很多,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语言气势,可见作者对灯笼如数家珍,非常喜爱,也使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爱更加深厚、强烈。
合作探究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灯笼和祖父有什么关联?
祖父晚年去城里说事,回来晚的时候,“我”和长工李老五带着灯笼去接他,到家时,家里的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轻易不提”“一路数着”形成对比,突出祖父善解人意,非常顾及年幼的“我”的感受,祖父是慈爱的,也是博学的。
合作探究
第4段单独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起过渡和强调的作用。
由对祖父的回忆过渡到对慈母的回忆。一句话单独成段,强调这句话给“我”的印象之深,对“我”的影响之大。
合作探究
第5段作者由灯笼想起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
母亲嘱咐“我”打了灯笼照路;
母亲在“我”上灯学回家后,接过灯笼,递给“我”消夜食品;
母亲为“我”特别预备了一支小的纱灯。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第8段“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这句话的含义?
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宅第的代称。文中“朱门”褪色则是说原为京官的族姊之家如今成了“破落户”,衰落了。该句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
合作探究
第10段写处境可怜的汉献帝有什么作用?
暗示当时中国面临的险恶处境,表达了作者的担忧。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亮起了人的耳目的”,即受到典故中爱国精神的感召与激励。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暗含着作者报国的信心和决心。为下文表现家国情怀作铺垫。
合作探究
“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一句中的“马前卒”指的是什么?
愿意为英雄的前驱,做勇于献身的战士,表达了“我”保家卫国的志向。
合作探究
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全文,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同时表达也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合作探究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1) 灯笼寄托着作者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2) 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3) 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4) 记录、传承家族历史。
(5) 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的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合作探究
作者在文中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由儿时对祖父、母亲的怀念转入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最后升华为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
合作探究
课文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课文将描写、叙述、议论、抒情融于一体,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创造了散文的艺术境界。
第1段“虽不像扑灯蛾, 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是议论,接下来“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是叙述,叙议结合,十分自然。
第2段先描写了作者联想到的与“灯
合作探究
笼”有关的情景,段末“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是议论,既总结了这一段的内容,又表明相关记忆之丰富,表达了一种怀念之情。
第11段作者叙述了“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挑灯看剑”后,顺势发出誓言“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
卒”,直抒胸臆,也是议论,表明心愿。最后一段是议论,顺承前一段,进一步抒情明志,强化了课文的主题,提升了思想境界。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本文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灯笼”在课文起怎样的作用?
“灯笼”是全文的叙事线索,全文的几个故事都是由“灯笼”串连起来的。
“灯笼”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合作探究
(1)使用方言,地方味浓。
如写除夕“燃滴滴金”、上下“灯学”以及写回家睡觉用“家来睡”等,都富有浓浓的家乡味道。
(2)乡情民俗,诗词典故,信手拈来。
如第2段,写灯笼引“我”想起“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第8段,引《宋史·仪卫志》中的记载;第11段,联想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这些乡情民俗、诗词典故,作者信手拈来。
写作特色
(3)描绘朴实动人。
如第2段,写灯笼引“我”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第3段,写“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 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 这些描绘就非常朴实,写出了农村中的那种淳朴的生活。
写作特色
这篇散文用典雅蕴藉的语言带我们回忆了与灯笼有关的许多往事,蕴含着灯笼的民俗意义和文化价值。文章融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以小见大,写出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和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堂小结
挑灯迎祖父
上下灯学
村口挂灯
元宵看灯
族姊远嫁
纱灯描红
想象宫灯
诗词中的灯
板书设计
灯笼
喜爱灯笼
家国情怀
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我喜欢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爆竹声中一岁除”的春节,让我们憧憬新年的美好;“花市灯如昼”的元宵,让我们祈愿日子的红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但愿人长久”的中秋,让我们品尝团圆的甜蜜
1、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么?
( )
(2)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
( )
(3)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
( )
反问
引用
排比、反问
课堂检测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
B.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C.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D.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
C
课堂检测
3、关于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中,作者由小小的灯笼引发出对亲人的怀念,对岁月的缅怀乃至家国情怀。
B.本文以“灯笼”为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同时,“灯笼”也是文章的线索。
C.作者运用叙事化的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D.文章多处引用或化用诗文典故,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C
课堂检测
4、 “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李想、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人,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课堂检测
5、最后一段表达“我”强烈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表达“我”怎样的情怀?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也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