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延安》优秀课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回延安》优秀课件(共5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6 11:47:0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52张PPT)
统编版 八年级下册
回延安
贺敬之
“……千家万户/哎咳哎咳哟/把门开/哎咳
哎咳哟/快把咱亲人迎进来/咿儿呀儿咳哟/围定
亲人/哎咳哎咳哟/热炕上坐/哎咳哎咳哟……”
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山丹丹开花
红艳艳》,让我们想起了黄土高原,想起了黄
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想起了革命圣地——
延安。今天,让我们随着贺敬之的脚步重回延
安,体会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圣地时的心情和
感受。
导入新课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积累诗中“登时、糜子”等词语。
2、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把握这首诗的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分析诗中的比兴、夸张等手法。
4、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目标
贺敬之,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yì)县(今山东枣庄市台儿庄)人。19
24年出生,1945年与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新歌剧《白毛女》,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他的作品以政治抒情诗为主,擅长从比较开阔的角度反映时代的重大问题,并以在生活中提炼的某种思想作为构思的线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作品有《回延安》、《放声歌唱》等。
作者简介
1940年,诗人到延安,在这里学习、生活、工作,与当地军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56年,诗人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延安,目睹了延安的巨大变化,内心无比兴奋,因此写下了这首抒彩浓郁的诗。
写作背景
信天游,又名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一带
的民歌,这种民歌形式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
成,一节(或一段)只有两句,长的可以接连数
十段,同用一曲调反复演唱,正所谓“信天游,
不断头”。短的只有一节。无论长短都是本节
押韵,因而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常采用比兴
手法,多用叠字、衬字、铺排等表现手法。诵
读歌唱时,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转的韵味和艺术
魅力。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
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信
天游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知识链接
比兴: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源于《诗经》中赋、比、兴。“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
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比如: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知识链接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
(2)登时:立刻。
(3)糜(méi)子: 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4)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5)白羊肚(dǔ)手巾:白毛巾。因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 所以有的地方把白毛巾叫作“白羊肚手巾”。
读音释义
《回延安》共分为五个部分,试着在“延安”前面加一个字,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____延安→____延安→____延安→____延安→____延安。
整体把握





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第二部分,回忆当年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第三部分,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新貌。
第五部分,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并展望美好的未来。
整体把握
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情感的线索是什么?
全诗以诗人离别十年后重返延安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为线索。
整体把握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整体把握
怎样理解诗歌开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的“莫要”和“莫把”这两个词语?
“莫要”“莫把”是两个表祈使语气的词语,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时无法控制的激动心情,为下文写诗人在延安的所见、所感做铺垫。
合作探究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是实写还是虚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虚写,用梦境写心境,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思念之深。
合作探究
分析“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的表达效果。
“千声万声”所表现的是连声呼唤。“千”“万”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呼唤声之多,表达了对延安的思念之深。
“母亲延安”直接把延安称作母亲,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延安的关系揭示了出来。
合作探究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
“笑”“招”,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
河流、村庄、旗帜也热情地欢迎诗人的
到来,体现了诗人重回故地的无限喜悦
之情。
合作探究
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
“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
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思念之情。
“唱”“笑”和“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扑”字更加洗练,准确而又强烈地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和喜悦之情。
合作探究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在诗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连举两个地名,表现出延安人民当年欢送、今日远迎,情意殷殷;诗人深感延安人民的深情,觉得回到了久别的家中,自然地引到忆写当年的延安生活。
合作探究
第二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有什么作用?
(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运用比兴,以“树”起兴,并喻指诗人与延安亲人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连用三个“亲”字,表达诗人对延安的感受。
合作探究
(2)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运用比兴手法,用上句引起下句,写诗人如羊羔一般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母亲对诗人的养育之恩,表达诗人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合作探究
(3)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运用比兴,以“糜子”“谷”起兴,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指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写延安在生活、思想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热爱、眷恋之情。以上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手把手儿”写出了延安母亲对诗人的无私教诲,表现了延安母亲对诗人走上革命道路的深刻影响。
合作探究
第三部分是怎样表现亲人相聚情景的?
①环境的烘托与渲染:“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写出延安人的热情好
客。
②形象典型。诗歌选取了老爷爷、中青年
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代表写出了延安人
的贡献和成长。
③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方法。如:“一口
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从侧面反映了双方相聚畅谈的热闹气氛。
合作探究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喘”有什么表达效果?
“喘”表达了老爷爷听到诗人到来的消息后急忙赶来的情态,表现了延安人民对诗人的热烈欢迎
合作探究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兴的写法,上句起兴,又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活画出小孩儿天真活泼的形象,显示了明朗欢乐、无拘无束的气氛。
合作探究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夸张,通过“千万条腿”“千万只眼”与“不够我走”“不够我看”的对照,从侧面突出了延安的变化之大,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和急于看遍延安城的迫切心情。
合作探究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诗人在延安城“走”“看”,开启下文描写延安新貌。
内容上突出延安城在诗人心中鲜明生动的形象。
合作探究
延安的新面貌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找出相关诗句并加以赏析。
具体体现在: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运用排比和叠词,富有陕北地方方言的特色,突出延安城一派整齐优美、兴旺发达的景象。“披彩虹”“迎春风”运用拟人的手法,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合作探究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今昔对比,“换新衣”赋予“母亲延安”以人的情态,形象地概括了延安十年间的巨大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延安旧貌换新颜的欣喜之情。
合作探究
第五部分,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合作探究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兴的表现手法,先说杨家岭的红旗,以引起下文叙说革命事业在延安发展的旺盛之势。
合作探究
赏析: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照”字揭示革命思想有着照亮前路的作用,“喊”字有一种锐不可当的气势,赋予延河以人的行为,寓意革命形势大发展。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表明延安哺育了一代代英雄,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以此结尾有什么作用?
“身长翅膀”“脚生云”,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诗人幻想能自由飞翔,可以再回来看望延安母亲。
照应题目与诗歌开头,使结构更完整,再次抒发了诗人对延安母亲的眷念之情,意味深长。
合作探究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延安人民的什么特点?
热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合作探究
文章在说到延安时,为什么多次把延安称作“母亲”?
因为延安哺育了诗人,哺育了千千万万的革命者。把延安称作“母亲”,形象生动,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敬爱之情。
合作探究
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一步步升华的?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合作探究
这首诗,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1)直接抒情: “革命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我”与延安永远有割不断的感情。“身张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盼望能常回延安、能见到亲人、能看到延安的大发展。
合作探究
(2) 通过动作描写抒发情感:“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中一“抓”一“贴”这两个动作,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以及热爱延安的强烈感情。
(3) 通过语言描写抒发情感:“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一句中通过语言描写说明延安父老为保卫延安立下了功劳,诗人发自内心地向他们慰问、敬礼。
合作探究
(4) 通过场景描写抒发情感:“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写亲人相见的场面,表达了回延安与亲人团聚的喜悦之情。
合作探究
这首诗的叠字运用得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还有表情态和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叠语并加以分类,体会这些词语的特色。
表事物的:树根根、羊羔羔等。
表数量的: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等。
表情态的: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
合作探究
表颜色的:白生生等。
叠字的大量使用,体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给人一种自然淳朴之感,对形象、生动地抒发诗人热爱延安、赞美延安的强烈感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首诗诗人采用“信天游”这一民歌形式记下回延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1)运用动词,准确恰当
诗歌多用动词,以细致入微的动作来刻画母亲延安的形象,表现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比如“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中,“抓”字生动地表现“我”回到延安后,迫不及待地一把“抓”住延安黄土的情态;“贴”字形象地描绘出“我”和延安土地、延安人民心连心的血肉深情。
写作特色
(2) 巧用比兴、拟人、夸张手法,生动形象。
比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运用了比兴手法;“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拟人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运用夸张手法。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母亲延安的形象更加丰满,也将诗人对延安深厚的革命感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写作特色
(3)运用叠词和口语,地方色彩浓郁。
这首诗成功地运用叠词和口语化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比如“几回回”“羊羔羔”“白生生”“几辈辈”“莫要”“登时”,这些叠词、陕北口语与“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相契合,构成了一幅极具地方特色的画卷。
写作特色
《回延安》采用了民歌体信天游的形式,运用了多种手法,向读者生动描绘出陕北民俗风情,通过作者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了头戴白羊肚手巾、腰缠红飘带的,欢快的击打着腰鼓迎接诗人,使得文章带有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读来使人身临其境,倍感亲切,文章通过运用动词、使用比兴、擅用修辞、多用叠词等方法,加深了情感的表达,歌颂了哺育诗人成长的延安及人民。
课堂小结
回延安——抒写感触
忆延安——追忆生活
话延安——描绘场景
看延安——描画新貌
祝延安——展示征程
板书设计
回延安
热爱延安人民
热爱革命事业
积累运用比兴手法的名句。
(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论语》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拓展延伸
1、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1)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______(A.搂
住 B.搂定 C.抱住)宝塔山。
(2)满心话______(A.立刻 B.马上 C.登
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3)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______
(A.养活 B.养育 C.哺育)我长大。
B
课堂检测
C
A
2、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 )
(2)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 )
(3)延河滚滚喊“前进” ( )
(4)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 )
夸张
比喻
拟人
借代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