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优秀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灯笼》优秀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6 11:52:0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2张PPT)
统编版 八年级下册
灯 笼
吴伯萧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而在作家吴伯箫的笔下,灯笼似乎又多了几分内涵,今天,我们来学习吴伯箫的散文《灯笼》。
导入新课
1、识记有关吴伯箫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2、以“灯笼”为线索,理清文章叙事脉络,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4、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 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吴伯箫从小因受家庭熏陶,又加之天资聪慧,十四岁便考入曲阜师范。1931年师大毕业,当老师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勤奋笔耕。他的散文常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引申出深刻的内涵。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与红》《北极星》《忘年》等文集中。
作者简介
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内心世界。
背景链接
灯笼,悬挂起来的或手提的照明用具。
以“灯笼”为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同时,“灯笼”也是文章的线索,全文是围绕“灯笼”来写的。
题目解说
神龛(kān) 争讼(sònɡ)
静穆(mù) 斡旋(wò xuán)
思慕(mù) 怅惘(chànɡ wǎnɡ)
褪色(tuì) 熙熙然(xī)
裴公(péi) 处境可悯(mǐn)
字音字形
词语释义
①焚身:焚烧身体。
②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③恐吓:威胁人,使害怕;吓唬。
④斡旋:调解周旋。
⑤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⑥熙熙然:指一副温和欢乐的样子。
⑦不甚了然:不是非常清楚即明白一点,但是不完全。
⑧破落户:从原来的名门望族败落下来的人家及其子弟。
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灯笼的?
课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情感和文化两个角度来写灯笼。
整体把握
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和想象联想具体有哪些呢?
(1)提着灯笼,迎回祖父。
(2)接过纱灯,上下灯学。
(3)乡俗还愿,红灯高照。
(4)跟着龙灯跑,伴着小灯睡。
(5)族姊远嫁,姊家衰败。
(6)在纱灯上描红。
(7)对宫灯的想象。
(8)联想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整体把握
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 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二部分(2-11):作者回忆自己记忆中有关灯笼的美好记忆和情节。
第三部分(12):结尾说“火”,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卒章显志。
整体把握
第1段作者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合作探究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第2段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极力铺陈由灯笼触及的“想起”之多,突出自己的记忆被灯笼充塞,流露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
合作探究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拟人,将“记忆”比作“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恋。
合作探究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总结自己和灯笼的关系,领起下文。
合作探究
第3段写道:“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作者思慕的是什么呢?
作者思慕的是儿时温馨、平和的生活,对祖父的牵挂,亲人间的深情。
合作探究
第4段单独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 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的亲情,引起下文对母亲的回忆,调整了文章节奏,使读者从上文打断的文字叙述中跳出来。
(2) 在内容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合作探究
第6段写村头挂灯笼有什么作用?
(1)有行好的意思。
(2)孤行客“四面虚惊”的时候得到慰藉。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
以唐明皇建灯楼为例,表现挂灯笼的风俗历史悠久。一个“恨”字,足见“我”对彩灯的喜爱之情。
合作探究
读第8段,说说你对“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一句的理解。
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以“朱门”为贵族宅邸的代称。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已褪,实际上写族姊家早已衰败。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人事的变迁。
合作探究
第10段提到宫灯有何作用?
想象宫灯的样子和宫灯下的景象,感受历史况味。
合作探究
“……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如何理解这句话?
“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意思是说和汉献帝的眼泪比,蜡泪就不算长了,加上“可悯”一词,写出了汉献帝遭遇之可悲,同时暗示了当时中国面临的险恶处境。
合作探究
为什么作者希望灯笼上写的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
昔日大将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表达自己做“灯笼的马前卒”的誓愿。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
承接上文,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句子开头,一个叹词,一个标点,句式短促却饱含深情。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自己的回忆,而是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合作探究
文章通过写灯笼这个微小的东西,来表达自己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这叫什么写法?
以小见大的写法。
合作探究
请分析文章中作者感情的变化。
这篇文章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到亲人的关爱,通过对宫灯的想象,体验到深长的历史况味。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的英雄事迹,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由个人的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最后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了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
合作探究
作者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此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做简要说明。
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
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
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
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
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
合作探究
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甘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合作探究
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第3段写“我”去接祖父以及听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
第11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结尾则抒情、议论。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合作探究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1)多用短句。
如“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多用短句,语言简净,但深含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读起来既有声韵之美,又有深厚的意味和情味。
(2)多用书面语。
如“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运用书面语,非常文雅,有韵味,有意境。
合作探究
(3)多引用古语。
有的是直接引用,并加引号,如第10段的唱词;更多的是间接引用,如“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陶渊明《桃花源记》)。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高度概括力、深厚的文化诗词涵养,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作者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自己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从情感、文化等不同角度表达了灯笼对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将本文的标题改成“童年趣事”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本文所写之事虽然包含了童年生活中的一些趣闻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带给人们沉重的情感体验的部分,如族姊家的没落、挑灯看剑的将军等,这些不能算是趣事。
合作探究
(1)从小处写起、小中见大。
本文的小中见大,体现为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由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也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写作传统。
(2)材料琐碎而主题集中。
这篇散文所述之事多而杂,细数有几十件,时间、地域跨度大,由灯笼连缀成篇。
写作特色
(3)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课文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自然交错进行,叙议有机结合,把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的灯笼贯穿在一起,表达情感层层深入,富有感染力。
(4)语言清新典雅而含蓄蕴藉。
本文以书面语表达为主,非常文雅,有韵味,有意境,这得益于作者所受的古典文化的熏陶。多用古语,有的直接引用,有的间接引用,显出作者读书多,积累丰厚,写作时信手拈来。
写作特色
本文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通过对宫灯的想象,体验到了深长的历史况味,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由个人的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感情变化明晰,结构非常严谨。
课堂小结
文化内涵
情感意蕴
板书设计
灯笼
小中见大
语言清新
将下面三个短句改为一个长句。
那见行者来的妖怪又吐上几口比先前更胜的火。
拓展延伸
那妖怪见行者来,又吐上几口,那火比先前更胜。
1、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
A.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B.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C.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
D.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
B
课堂检测
2、作者为什么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
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作者借灯笼来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从回忆中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课堂检测
3、作者借助“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对灯笼的喜爱;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国家深切的爱恋;以天下为己任,保家卫国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