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优秀课件(共6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大自然的语言》优秀课件(共6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6 11:52:3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61张PPT)
统编版 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为什么“鸭先知”、“河豚欲上”?因为它们能够感受到春天温暖的气息,因为它们听到了——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们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写的科学小品文:《大自然的语言》。
导入新课
1、训练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学习并积累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4、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学习目标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作者简介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背景链接
说明文
(1) 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叫做事物说明文;阐明事理,叫做事理说明文。
(2) 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③逻辑顺序。
(3) 说明语言:准确性、严密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在此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文体知识
(4)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①举例子:使说明具体、有说服力、通俗易懂。
②列数字:从数量上具体准确地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
③作比较: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④打比方:生动形象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⑤分类别:使说明有条理性(条理清楚)。
⑥作诠释:使说明通俗易懂。
⑦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
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⑧下定义:科学准确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⑨列图标:使说明直观简明(一目了然)。
文体知识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物候(hòu) 风雪载途(zài)
簌簌(sù) 草长莺飞(yīnɡ)
农谚(yàn) 刺槐(huái)
连翘(qiáo) 销声匿迹(nì)
字音字形
(1)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2)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孕育:怀胎生育。这里指生长。
(4)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5)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6)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7)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8)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象。
词语释义
“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物候现象。
整体把握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这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整体把握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整体把握
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整体把握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①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②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③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⑤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整体把握
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整体把握
第1段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标出有关词句。
写一年四季更迭的物候。
本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转入炎热的夏季——到了秋天——准备迎接。
条理十分清楚。
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1-3)
第1段文字好在哪里?
(1)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了一幅唯美的四季风光画卷。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沉睡”“苏醒”等,抓住了四季景物的特征。
(3)用词准确、生动、典雅。
例如:“萌发”一词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合作探究
“次第”生动地表现了花开得有秩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用词典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渐渐”贴切地表现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簌簌”把风吹落叶的声音表现出来,让人感到了秋天的肃杀;
“迎接”,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象是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载途”形象地表现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
合作探究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年年如是”的“是”是什么意思?“是”指代什么内容?
“是”,这。指代本段前面的内容。即:“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合作探究
概括第2段的内容。
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合作探究
第2段举了哪些例子?有什么作用?
列举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的道理。
合作探究
杏花开了——传语——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暗示——快种谷子;
布谷叫了——唱歌——割麦插禾。
“传语”“暗示”“唱歌”这几个词语好在哪里? 
都是拟人手法,好像这几种动植物都有人的思想感情,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农事,因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合作探究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两个短语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
不能。“草木荣枯”照应下文杏花开、桃花开,“候鸟去来”照应下文布谷鸟唱歌,上下文语序一致。
合作探究
前两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动、优美。
这样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为下文讲解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合作探究
前两段列举丰富的自然现象是为了引出什么内容?
物候——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合作探究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子,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即: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合作探究
第二部分是怎样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的?
第4段先指出活生生的生物是观测物候的“活的仪器”,它虽“复杂”,却“灵敏”;又指出观测的数据对农业的作用,“简便”而“易掌握”。
第5段则用具体的植物名称、具体的数字,具体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一段说明,一个实例,就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事理。
合作探究
第二部分(4-5)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合作探究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作比较。把生物和气象仪器进行比较,突出了通过生物观测物候的优点。
合作探究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句中的“可能”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
“可能”表示估计、推测,因为造成损失的原因很多,能注意到物候,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避免损失。如果删掉,语意就变成肯定的了,太绝对化了。“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合作探究
第三部分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是采用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说明顺序:从空间差异写到时间差异,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即纬度(南北)差异——经度(东西)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因素纬度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合作探究
第三部分(6-10)
第6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这是一个设问句,此句独句成段。
作用: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示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合作探究
第7-10段总体上来看,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合作探究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第7段这句话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具体有力地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合作探究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只”“就”二字可删除吗?为什么?
不能。
“只”突出相差较少,“就”表示春天短促,“只”和“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合作探究
“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合作探究
作者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为什么举两个例子?有必要吗?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合作探究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约”这个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合作探究
阅读第9段:什么叫逆温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
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比低处高的气层叫逆温层。
形成原因:冷空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出现时间及气候条件:一般出现山地秋冬两季,尤其是在这两季的早晨,天气晴朗,没有风。
合作探究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请你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一定”的表达作用。
“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合作探究
第10段说明了什么?在说明方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第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古今差异。写得简略,只用资料来说明这种现象。
合作探究
第四部分说明了什么?是怎样结束全文的?
这一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以表达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丰收的愿望,结束全文。
第11段首先说明物候学的性质:接近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然后分别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用“首先”突出其主要意义。其他
合作探究
第四部分(11-12)
意义用“对于”、“确定”和两个“可以利用来”略说四点。最后再说对山区农业发展的意义。
第12段,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的希望。结尾又提“大自然的语言”,紧扣了本文的标题。
合作探究
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为什么?
不能。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是按
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罗列的。“首
先”“对于安排……,确定……”“还
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为了便利”
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
合作探究
本文四部分内容之间什么内在的联系?
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做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四部分阐明研究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照应。
全文条理分明,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合作探究
科普说明文通常是深奥难懂的,本文却简单轻松地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科普知识,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首先,作者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易接受。
其次,作者在行文中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而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且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
合作探究
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
然后,作者大量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物候科学变得生动形象。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说明了这一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
题目用了拟人手法。“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显得新颖,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文章题目不能修改,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合作探究
(1)说明条理性强。
本文谋篇布局很讲究条理性。课文从具体现象入手,清晰而有条理地说明了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文章先从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接着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并号召人们要加强物候观测。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用了“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等词语,使文章显得条理分明,既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又体现了说明的科学性。
写作特色
(2)语言生动而准确。
第1段寓说明于描写之中,使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利用生动形象而又专业性的语言和诗情画意的描写,给物候下定义,更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说明时还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加以比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写作特色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用准确严谨又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物候学的有关知识,包括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体现出科学家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全文按照逻辑顺序进行了说明,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条理清楚,结构严密,给人深刻的印象。
课堂小结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运用逻辑顺序
多种说明方法
语言准确生动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的现象的理解。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拓展延伸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3)“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是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4)“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等是根据动物的行为预测天气情况。
拓展延伸
1、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    )
(2)绿草茂盛,莺儿啼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象。 (    )
(3)消失了声音,藏起了形迹。(    )(4)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    )
周而复始
课堂检测
莺歌燕舞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2、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 )
(2)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 )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
(4)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
举例子 作比较
课堂检测
举例子 作比较
举例子、列数字
引用
3、下列关于“物候”的说法,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B.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农谚中就可以了解到丰富的物候知识。
C.物候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D.影响物候的因素有: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C
课堂检测
4、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课堂检测
(1)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1) 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传语、暗示、唱歌”都是拟人手法,语言生动,好像这几种动植物都有人的思想感情,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农事,因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 举了很多具体的植物事例来进行说明,更加直观;且用词准确,如“迟十天左右”“迟五六天”“来得较晚”等,体现了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