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恐龙无处不有》优秀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恐龙无处不有》优秀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6 11:5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统编版 八年级下册
恐龙无处不有
阿西莫夫
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一探究竟。
导入新课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了解“板块构造”理论和“大陆漂移说”等科学知识。
3、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4、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学习目标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三巨头。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作者简介
骨骼(gé) 鸟臀目(tún)
岛屿链(yǔ) 驮着(tuó)
褶皱(zhě) 携带(xié)
覆盖(fù) 两栖(qī)
字音字形
①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②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③褶皱: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④携带:随身带着。
⑤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非常寒冷。
⑥覆盖:遮盖。
词语释义
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
整体把握
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
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
由此推断“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整体把握
找出本文的主旨句。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或“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整体把握
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说明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点明中心,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14):举例说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佐证大陆漂移假说,印证主旨。
第三部分(15):总结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说提供新的证据,结束全文,突出主旨。
整体把握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第3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举在南极及地球的其他大陆都发现了恐龙化石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合作探究
每一块大陆都有恐龙,是恐龙自己迁移过去的吗?
不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合作探究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而“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如果换成“迁移”,就不恰当了。
合作探究
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合作探究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的许多问题提供了答案,从而证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合作探究
第5段与第6段是通过什么方式联结的?有何好处?
通过一个设问句联结起来,能够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
合作探究
什么是“泛大陆”?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合作探究
第7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何效果?
第一句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一个“驮”字形象地说明板块运动的情况及对大陆的影响,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易懂。
后两句用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泛大陆及其形成和分裂的过程。
本段形象地说明了大陆板块“分—聚—分”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合作探究
请简述“泛大陆”最后一次的分裂过程。(注意时间词)
大约在2.25亿年前,泛大陆是完整的——在数百万年以后,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大约在5000万年前,印度向北移动,与亚洲相碰撞后,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合作探究
2.25亿年前
大陆是......
那时的恐龙......
热带 温带
大约在2亿年前
大陆是......
四部分
5000万年前
大陆......
现在
大陆成了......
第9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一句中“似乎”一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的?
“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陆地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似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合作探究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第11段括号里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括号里面的文字是举例补充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更令人信服。从中也表现了作者善于观察发现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合作探究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相碰撞,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
合作探究
“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第13段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作比较,将南极生物的命运同其他同类作比较,强调了南极的寒冷和南极生物的厄运,突出表现了地壳运动带来的巨大变迁。
合作探究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第14段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将南极洲比作“全球的大冰箱”,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冰雪覆盖的特点,突出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十分之九”准确、科学地说明了南极冰在全球冰中所占分量之大。
合作探究
作者由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一步步展开推理,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合作探究
恐龙和大陆漂移涉及到哪两个科学领域?
生物学和地质学。
合作探究
由生物学上的问题来说明地质学上的问题,这印证了本文哪句话的意思?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合作探究
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采用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发现问题——产生质疑——找到答案——得出结论)。
合作探究
题目为什么不直接用《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
用“恐龙无处不有”更吸引人、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学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写作特色
(1)逻辑严密,说理充分。
本文首先提出了说明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的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以此总领全文;然后用在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阐释“板块构造”理论,用具体事例支撑开篇提出的观点;最后点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证据。
写作特色
(2)语言严密准确,生动形象。
本文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体现在关键词语的运用上。如“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中,“大约”表示推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些动词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如“驮”“携带”等词,生动形象,把抽象的事理说得通俗易懂。
这篇科普文章重在说明事理,采用逻辑顺序,层层解剖,作者正是把化石和南极联系起来思考,才会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生存,如何越过大洋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点明主旨:不同科学领
域紧密相连
二、举例印证主旨
三、总结全文,突出主旨
恐龙无处不有
逻辑严密
说理充分
语言准确
生动形象
请再举出“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事例。
(1)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X射线,促进了医学发展。
(2)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现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拓展延伸
1、从括号中选择合适的词填空。
(1)是大陆在_____而不是恐龙自己在____。(迁移 漂移)
(2)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_____的迹象。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_____出四部分。(破裂 分裂)
(3)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_____,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_____。(稀少 减少)
迁移
课堂检测
漂移
破裂
分裂
稀少
减少
2、比较下面两句话与原文的区别,说说哪个表达效果好。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破裂了。
(原文: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原文说明这个泛大陆现在仍很牢固,只是出现一点要破裂的征兆、迹象,并非已开始破裂。改文不符合科学实际。原文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