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核舟记》优秀课件(共6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核舟记》优秀课件(共6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6 11:57:2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63张PPT)
统编版 八年级下册
核舟记
魏学洢
白色的沙粒上雕刻有10只3毫米左右的螃蟹——这就是微雕艺术。
导入新课
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展示。
导入新课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疏通文意,理解全文。
2、掌握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学习本文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4、体会作者情感,认识我国微雕艺术的卓越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目标
魏学洢(1596-1625),字子
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
散文家。其一生短暂,好学善文,
著有《茅檐集》。
作者简介
苏轼游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 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文中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其中的名句。
知识链接
罔不(wǎng)  糁之(sǎn)
黍(shǔ) 轩敞(chǎng)
箬篷(ruò)   多髯(rán)
衣褶(zhě) 矫首(jiǎo)
椎髻(jì) 右趾(zhǐ)
壬戌(rén xū) 虞山(yú)
诎(qū) 篆章(zhuàn)
字音字形
(1)罔不/因势象形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
(4)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朗读停顿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 径寸之木, 为宫
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 因势
象形,各具情态。尝 贻余核舟一,盖大苏 泛赤
壁云。
奇妙精巧

直径一寸
雕刻
模拟
曾经
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人物以及飞禽走兽、树木山石,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的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顺着,就着
无不、全部
泛舟
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语气助词,无义
疏通文意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奇, 高可二黍许。中
轩敞者为舱, 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 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零数、余数
大约
上下
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译文:核舟首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遮盖着。旁边开了小窗户,左右各四扇,共有八扇。打开小窗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小窗,只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高起而宽敞
疏通文意
打开
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缓缓地

用颜料等涂上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 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
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
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高高的帽子
横幅的书画卷子
位于
两腮的胡子
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多的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鲁直在他的左边。苏、黄共同欣赏着一幅横幅的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轻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指画幅的右端。
指画幅的左端
说话
疏通文意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其两膝相比者,
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 类弥勒,袒胸露乳,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略微倾转(身子)

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靠近
译文: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敞开胸脯,露出胸膛,拍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他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左膝支起来,挂着念珠的左臂就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不相类似
同“屈”,弯曲

分明的样子
敞胸露怀
疏通文意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
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
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
船桨
锥形发髻
同“横”
撑船的人
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桨的左右各有一名撑船的人。右边撑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像是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左边撑船的人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有一个壶,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好像……的样子
好像大声喊叫的样子
疏通文意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 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 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清楚明白
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译文: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题写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一笔一画清楚明白,颜色是黑的。还刻有一个篆字图章,刻的字是“初平山人”,颜色是朱红的。
船顶
朱红
篆字图章

疏通文意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
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
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竟然
长而窄

译文:总计一条船,刻有五个人,八扇窗,一个箬篷,一支桨,一个炉子,一个壶,一幅手卷,一串念珠;刻有对联、题名和篆文,共三十四个字。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然而,可是
加重惊叹语气
挑选
疏通文意
1、通假字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与“纵”相对)
(3)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文言积累
2、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箬蓬,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3)中峨冠而多髯者(峨冠,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椎髻仰面(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5)石青糁之(糁,名词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现用作动词,涂染的意思)
文言积累
3、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表判断)
(2)省略句
①卧右膝,诎右臂支船(省略主语“佛印”)
②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介词“于”)
(3)倒装句
①细若蚊足(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若蚊足
细”)
②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其相比两膝者”)
文言积累
4、古今异义
(1)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3)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5、一词多义
(1)奇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特)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文言积累
(2)为
①为宫室(动词,雕刻)
①中轩敞者为舱(动词,表判断,是)
(3)其
①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
②其船背稍夷(那)  
(4)可
①高可二黍许(大约)
②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文言积累
从题目不难发现,这篇文章所要介绍的是“核舟”,为什么叫作核舟?请从文中一句话来说明。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整体把握
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大苏泛赤壁。
整体把握
课文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
(1) “舟尾横卧一楫”船桨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
(2) 由“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整体把握
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什么?
嘻,技亦灵怪矣哉!
整体把握
概括第1段的段意。
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和核舟的由来。
合作探究
第1段有个词语是全文的文眼,你能找到吗?
奇巧。
合作探究
第1段中,哪些方面突出了“奇巧”二字?
(1)所用原料体积小;
(2)雕刻物品种类繁多;
(3)所雕刻物件构思巧妙,情态逼真。
合作探究
第2段的内容是什么?
第2段说明核舟大小,结构布局,依次写了船舱、船篷、小窗、栏杆和对联。
合作探究
文章先介绍了核舟体积,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体积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比,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从而突出了说明中心。
合作探究
第2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主要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合作探究
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十六个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刻上它们,暗示核舟所刻的是“大苏泛赤壁”,使“核舟”内涵丰富。
合作探究
用“//”给第3段文字分层并概括各层的主要意思。
……//苏黄共阅一手卷……//佛印……。
第一层:总述船头上的三个人。
第二层:说明苏黄共阅手卷。
第三层:介绍佛印的神态与动作。
合作探究
作者在介绍船头时用了一系列方位词,请找出来,想一想这些方位词有何作用?
“中、右、左、右、左、左、右、右、左。”
用“中”“右”“左”三个方位词分别交代船头的人物及他们的位置,突出了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后用“左”“右”描绘苏、黄的姿态、神情和动作,表现了二
合作探究
人的友好关系和相互切磋、谈论时的神情。进一步显示了王叔远雕刻刀法的奇巧,也表明了作者观察之细腻,描写之逼真。
合作探究
船头仨人的神态有何不同?
前二人是士大夫兼诗人、学者,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显得拘谨,严肃;后者是僧人,不拘礼节,放浪形骸。
合作探究
想象一下当时苏轼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时的情景。
正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时,三个知心朋友暂时把身边琐事放在脑后,乘一叶扁舟荡漾在大江之上,江面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清风吹来,荡起层层涟漪……
合作探究
说说第4段的大意。
介绍船尾部分,着重刻画了舟子的动作、神情。
合作探究
描写“舟子”的动作、神情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有异,右边的舟子突出他“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和“若啸呼状”的悠闲自在;左边的舟子突出“视端容寂”的平静神态。但两人的神情动作均表现了一种共同的氛围——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
合作探究
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作者作这样的描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突出“大苏泛赤壁”的“泛”。
合作探究
第4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拟人:舟尾横卧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合作探究
最后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5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顶部的雕刻。
第6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合作探究
第5段哪些地方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合作探究
第6段哪句话集中反映了作者对雕刻者精湛技艺赞美?
“嘻,技亦灵怪矣哉!”
合作探究
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地点数和说明?
强调了核舟的体积虽小,但所刻之物十分丰富,让读者对小小核舟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技亦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的感受。
合作探究
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呼应。
内容上突出中心,让人回味。
合作探究
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总述王叔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第二部分(2-6):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第一层(2-5):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第二层(6):介绍舟的顶部。
第三部分(7):对核舟总结、评价。
合作探究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具体说一说。
(1)空间顺序:中——头——尾——背;
(2)逻辑顺序:
①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船顶。
②先主后次——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
合作探究
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正面先写船舱的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能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写景名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合作探究
正面最后写船尾的原因:用两舟子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与船头情景相互响应。
合作探究
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试结合下列句子做具体分析。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合作探究
这句话可谓“微言大义”,短短的一句话,将雕刻者所处的朝代、姓名、以及雕刻所使用的材料的大小、表现范围之广和作品设计之妙等都表现了出来,体现了语言的简洁性。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合作探究
句中的“约”“许”都是约数,表示“大约”“上下”的意思,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
(3)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合作探究
这两句写两个舟子的动作、情状,一人“若啸呼状”写出其悠闲;一人“视端容寂”写出其专注,描写引人入胜,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性。
合作探究
主 旨
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述,说明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在括号里补充量词,说说古代汉语数量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文言文中可直接用数词+名词、或名词+数词;
现代文中一般用数词+量词+名词。
合作探究
一( )手卷
篆章一( )
一( )舟
为人五( )
为窗八( )





(1)以空间为顺序,层次清楚、主次分明。
(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
写作特色
综观全文,这既是一篇简洁、严谨的说明文,更是一篇气韵生动的艺术美文。文中诸多细节,作者不仅处理得井井有条,准确细致,而且笔触生动,韵味十足。读来仿佛亲见核舟的细节和全貌,充分感受到雕刻者巧夺天工的技艺;也让我们想象飞驰,不仅得以想见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深厚的情谊和高蹈脱俗的举止,而且自己也仿佛置身于当年的赤壁之下,经历了那个传为千古美谈的夜晚。
课堂小结
总:概说核舟之奇巧,引出由来
船体设计大小和格局
分 船中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船背雕刻者的题款和着色
总:总括核舟,发出赞叹
板书设计
核舟记
构思巧妙
技艺高超
本文与《桃花源记》是不是一种文体?
不是一种文体。
从对象上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表达方式上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拓展延伸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用说明性语言简要介绍画面的内容。
画面的主体是一本打开的书,书的封面写有“一本好书”字样,封底写有“一生财富”字样。书的下面露出三双脚,分别代表成年男子、成年女子和一个孩子,他们共同阅读这本书。
拓展延伸
1、用原文语句填空。
(1)引用《赤壁赋》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突出苏东坡形象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末揭示中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技亦灵怪矣哉
课堂检测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船头上的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人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A
课堂检测
3、“奇巧”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奇巧”二字是文眼,统领全文,表现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之精湛,文中对核舟的具体说明都是围绕着雕刻者雕刻技艺的“奇巧”展开的。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