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统编版 八年级下册
蒹 葭
《诗经》
金代诗人元好问十六岁那年去并州应试,路上有个捕雁的猎人说:“今早上抓了只大雁杀了,另外一只虽然挣脱了网,却只是悲鸣盘旋,不肯离开,最后竟然撞地而死。”元好问深为感动,买下两只大雁,合葬于汾水之上,垒上石头做标记,称之为“雁丘”,并写了一首词《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让人为之动容。
今天我们来欣赏《诗经》另一篇佳作《蒹葭》,看看主人公对待爱情又是怎样的态度。
导入新课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3、把握主人公追寻的过程,领会对伊人的柔情似水而又坚贞不渝的情感。
4、理解“伊人”形象的多义性,感受追寻是生命永恒的姿态。
学习目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念)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
作品简介
《诗经》三大基本内容:风、雅、颂。
(1)风:民间歌谣。
(2)雅:宫廷正乐。
(3)颂:祭祀歌辞。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陈其事。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借物譬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即托物起兴。
作品简介
赋
汉代乐府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比兴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论语》: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知识链接
蒹葭(jiān jiā) 溯洄(sù huí)
晞(xī) 湄(méi)
跻(jī) 坻(chī)
涘(sì) 沚(zhǐ)
字音字形
蒹葭 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 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芦苇
茂盛的样子
结成
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逆流而上
跟随、追寻
艰险
顺流而下
仿佛、好像
译文: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就站在水中沙洲上。
诗歌翻译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
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
中坻。
茂盛的样子
干
岸边
高而陡峭
译文: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露水没有
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的那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难登攀。顺流
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高地上。
水中高地
诗歌翻译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
中沚。
茂盛鲜明的样子
没有完,指还没有干
水边
弯曲
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
有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对河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弯曲。顺流而下
去追寻她,(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陆地上。
诗歌翻译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男子对所爱之人的苦苦追寻,却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的过程。
整体把握
诗歌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意象:苍苍芦苇、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难觅的伊人等。
意境:凄清、朦胧。
整体把握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忧郁,惆怅,迷茫。
整体把握
概括每章大意。
第一章: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第二章: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第三章: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整体把握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写出了怎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清景色,以景起兴,引起下文“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凄清寂寥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合作探究
白露由“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说明什么?
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时间的发展轨迹,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执着追求。
合作探究
主人公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他寻找了几处地方?
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合作探究
请分别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这些地方的特点。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长”、“跻”、“右”。
从道路的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表现主人公寻求意中人的艰难。
合作探究
主人公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请结合诗句回答。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不辞艰辛、矢志不移、执着追求。
合作探究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说明什么?
说明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写出了主人公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合作探究
这首诗的意境是怎样一步步加深的?
此诗采取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主人公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尽其意。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主人公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之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
合作探究
这首诗在艺术表达上注意了动静结合,试加以说明。
诗中景物描写都是静态描写,而主人公忽上忽下地寻找伊人,伊人忽隐忽现,忽远忽近是动态描写。
合作探究
诗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
为自己心爱的人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移的痴情青年男子的形象。
合作探究
“伊人”又是怎样的形象?
美丽、身姿绰约、缥缈、若即若离、若有若无、神秘。
合作探究
主人公痴迷而执着地追求纯洁美好爱情的品质和人们在生活中追求什么的品质很相似?
友情、理想、事业、学业、自由等等一切美好事物。
合作探究
你认为“伊人”是真有其人?还是有更深的意蕴?
有更深的意蕴,在诗中,伊人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人们对爱情、友情、理想、事业、学业、自由等等一切美好东西的追求,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合作探究
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在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四字为主,节奏鲜明;
偶句入韵,朗朗上口;
重章叠句,余音绕梁;
双声叠词,参差变化。
合作探究
《蒹葭》这首诗“美”在哪?
(1)朦胧美。
①主题朦胧:爱情、理想……
②意境朦胧:秋晨露重霜浓,伊人身份不确定,若隐若现,可望难求。
(2)含蓄美。
①没有直接抒情,只写主人公不断追寻时的热烈和焦急,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相思和失望的痛苦。
合作探究
②未刻画伊人和主人公的形象,结局给人想象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3)音乐美。
①重章叠句,反复咏叹,情感逐渐加深,极具感染力。
②每章用韵,具有音韵美。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首诗以清秋为背景,通过对实际情况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抒发了一个男子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对意中人强烈的思念之情,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忧伤和怅惘。揭示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1)以景起兴,借景抒情。
借以“芦苇”、“霜露”这些景物引出所咏的“伊人”。——兴
借“秋景”表达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焦急心绪,以及那种痴迷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
写作特色
(2)反复咏叹,感情凸显。
《蒹葭》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写“可望而不可即”的渴慕深情,但在重章复沓中景物有变化,感情也有所发展,这样就显得富于变化而无呆滞之弊。诗篇语言质朴,接近于当时的口语,但于质朴中又有蕴味,使人深感其朴素之美。
写作特色
(3)虚实结合,想象丰富。
诗中实写蒹葭、小洲、河流等景物,而所谓“伊人”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路远难寻心上人,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她”就在前面,用想象描绘出了他对恋人的强烈思慕渴求之情。
写作特色
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执著之意,感情淳朴、真挚。
诗中朦胧的意境、朦胧的人物、朦胧的主题,给予人们的美感非常丰富。堪称中国史上第一朦胧诗。
课堂小结
蒹葭、霜露、秋水——情景交融
在水中央的伊人——可望不可及
上下追寻的青年——执著追求
板书设计
蒹葭
朦胧美
含蓄美
音乐美
比较《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关雎》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
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雎》的
情感韵味更浓郁些。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
“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
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
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拓展延伸
1、用原文语句填空。
(1)蒹葭》中点明季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蒹葭》中表现男子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课堂检测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B.《蒹葭》分三章,每章的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议论。全诗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C.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D.古人作诗多一章化为三叠,即所谓的“一唱三叹”。本诗即有此特点,韵律悠扬,情感渐趋强烈。
B
课堂检测
3、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从内容上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
主人公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但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执着专一。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