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如何刻画人物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死亡之约
戴希
贞观七年腊月初八,迎着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大雪,唐太宗李世民忽然驾临朝廷大狱。
大狱里关押着已判死刑、只等批准执行的390名囚犯。
此时,他们有人直勾勾地盯着唐太宗,有人眉头紧锁,有人不停地眨巴着眼睛……都不知道玉树临风、英俊潇洒的唐太宗,酒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我是李世民,今天问你们两个问题,你们要如实回答!”唐太宗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囚犯,“第一,对朝廷大狱给你们所定的罪行和罪责,你们可有异议?”
“皇上,我们一点不冤,我们认罪伏法!”囚犯们应声跪下。
“那好!第二,”唐太宗声如洪钟,“说说临死前,你们最后的心愿是什么?”
跪在最前面、家住京畿扶风的囚犯徐福林,赶紧连磕三个响头,抬起头哽咽着说:“皇上,我想回家,看看我的父母妻儿,与他们做最后的话别!”
“这个,”唐太宗仔细打量他一番,把目光转向其他囚犯,“你们呢?都不要顾忌,但说无妨!”
“皇上,我们也一样!”囚犯们迫不及待地叩头、高喊。
“既然这样,我和你们订个‘死亡之约’,可都愿意?”
“我们愿意!皇上。”
“好!”唐太宗点头,“第一,准许你们不受任何约束地回家,看望你们的父母妻儿!”
囚犯们颤抖了,他们的眼里都有泪光闪烁。
唐太宗威严地审视他们,又说,“第二,你们必须保证:来年九月初四晌午之前,一个不少,自行、准时地返回朝廷大狱,伏法受罪,主动送死!”
囚犯们一愣。他们相互看看,点头示意,高喊:“皇上,我们保证!”
户部尚书兼大理寺卿戴胄额上沁出豆大的汗珠,立即小心翼翼地靠近唐太宗:“皇上,这些囚犯可是杀人越货、罪大恶极之徒!他们丧尽天良、毫无人性。您放他们出狱,万一他们凶相毕露,或者逃之夭夭,怎么办?”
唐太宗轻轻拍拍戴冑的肩膀:“爱卿,诚心才能换忠心!我肯定他们不会辜负我对他们的信任!”
“这……”戴冑不由自主地摇头。“别说了!”唐太宗对他摆了摆手,然后毅然转向囚犯们:“此事已定!你们,都起来吧!”
霎时,囚犯们泪如泉涌,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起来。
牢门一开,囚犯们就像挣脱了牢笼的野兽,撒开双腿,没命地向家中奔跑。他们担心唐太宗变卦。可他们错了。
秋高气爽,惠风和畅。都城长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民众潮水般地涌向朝廷大狱所在的朱雀大街。一时间,150米宽的朱雀大街上人头攒动。人们踮起脚尖,好奇地张望,耐心地等待。
这是贞观八年九月初四,一个史无前例的死亡之约!
没人相信囚犯们守信用!他们来是想验证自己的猜想,是想亲眼看见唐太宗怎样应对突然的变故。
然而出人意料:那些个囚犯很快就接踵而至,返回朝廷大狱。他们个个昂首挺胸,人人精神抖擞。
人们目瞪口呆,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
晌午到了。清点人数,已返狱389名!还差1名?戴胄急了。“怎么办呢?皇上!”他小心翼翼地问。
唐太宗浓眉一皱:“再清点一次,查查有谁未到?”
又清点人数,依然是389名,未到者正是徐福林!消息传开,不仅看热闹的民众七嘴八舌,已返狱的囚犯们也开始咆哮了:狗日的徐福林,他怎么能出尔反尔?狗日的徐福林,他胆敢欺骗皇上?狗日的徐福林,他是混蛋、孬种……
“怎么办呢?皇上?”戴胄诚惶诚恐地靠近唐太宗。人们也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这边。
“等等吧!”唐太宗把右手一挥。
半个时辰过去,不见徐福林的踪影。人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囚犯们则怒目圆睁、咬牙切齿。
“怎么办呢?皇上!”戴胄又小心谨慎,问唐太宗。
“再等等吧!”唐太宗拍了拍戴胄的肩膀。
又半个时辰过去,依然不闻徐福林的声息。人们忧心如焚。囚犯们暴跳如雷。
“怎么办呢?皇上!”戴胄怯问。
就在这时,忽然有人高喊:“来了、来了!”
“来啦!”人们循着吱嘎吱嘎的车轮声望出,还真有一辆牛车由远及近,匆匆赶来。
很快,从牛车的车篷里探出一张男人的脸。这张脸消瘦、蜡黄、病恹恹的。狱吏定睛细看,不错,此人正是徐福林!
人们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囚犯们的怒容也渐渐消弭。
“说说吧,怎么来晚啦?”唐太宗端详着徐福林的脸。
“返回长安的路上,我突然病倒了。幸亏中途拦住了一辆牛车,就雇了它继续赶路。”福林喘着粗气,“我起了个大早,本想早点返狱伏法,哪料事与愿违。唉,我有罪,罪孽深重啊。皇上!”
“不,你能抱病返狱,精神可嘉!”唐太宗向徐福林投出赞许的目光。
徐福林挣扎了一下,要奔出牛车给唐太宗下跪。唐太宗走过去扶住他:“徐福林,你别动,就在车上待着。”
“现在怎么办?皇上!”戴胄毕恭毕敬地问。
囚犯们无可奈何地低下头。他们明白,真正的死期就要到了。
“怎么办?”唐太宗把囚犯们一一打量过,突然朗声宣布:“大赦所有囚犯,让他们自由回家!”
人们惊讶得把嘴张成了大大的“O”形。囚犯们也半晌回不过神来。等终于回过神来,就见他们五体投地地跪在唐太宗面前,热泪盈眶地高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风云突变,西域叛乱。贞观十四年唐太宗任命唐朝名将侯君集为西域远征军统帅,统领15万铁骑远征西域。闻讯,390名囚犯慷慨激昂、自愿请战。他们在侯君集的带领下,—路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最后全部血洒疆场、壮烈殉国……
西域转眼收复,大唐开始书写拓土开疆的壮丽史诗!
(原载《小说选刊》2015年第9期)
1.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小说是如何刻画人物的?请结合有关文字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烽火银花(节选)
宋文盛
那是一个春天的午后,张佳欣离开薛立宵居住的四合院,走了有二三百米的距离,看到村口有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正在比比画画地向路边放哨的儿童团打听着什么,张佳欣觉得这个外国人好像在哪儿见过,连忙走过去自报家门。看到D·安德森那因为惊奇而睁大的眼睛,她“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怎么会是你,小欣!”D·安德森吃惊地问道。
“怎么不会是我,尊敬的美国货币学家。”张佳欣调皮地反问道。
D·安德森高兴地张开双臂,和张佳欣拥抱在一起。
“我们好长时间没有见面,我们得好好聊一聊。”
“嗯,我也这么想。”
“你也知道我要会一会贵党的货币理论专家薛立宵先生,听说你刚从他那里过来,你得领着我去。”
“这也没有问题。”张佳欣笑了,“我正想听听您这位著名的美国货币学家的货币学说,好好地学习学习呢。美国纽约的华尔街是世界金融中心,从那里走出来的货币学家可是一个大宝贝。以后我还得要求我们北海银行总行的领导,请您来给我们讲讲课呢!”
薛立宵正在东厢房的炕上盘着腿写东西呢,此时传来了敲门声。薛立宵趿拉着鞋走到门口打开门一看,愣了:“小欣,你才走了多大一会儿,怎么又跑回来了?”
“薛老师,我在回培训班的路上遇到了一个来自美国的洋教授,他正在打听您呢,正好让我给碰上了,我就把他领到您这儿来了。”
薛立宵往外探了一下头,不由得一怔,果然是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人带着他的翻译站在门外等着呢。薛立宵立即请他们进了屋里。可是到东厢房一看,炕上,桌子上到处都摆满了书籍。薛立宵有点儿尴尬地说道:“你看看,你看看!屋子里乱得连个插脚的地方都没有。”
D·安德森道:“没有关系,没有关系!薛先生是做学问的。没有想到,薛先生就是在这样的农家土炕上做学问的。”
“要不这样,我们到屋外院子里谈吧,那里比这里宽敞。”薛立宵看着D·安德森和张佳欣,有点儿尴尬地建议道。
一场关于货币理论的高峰论坛,就这样在没有任何事先准备的情况下,在沂蒙山区的一个普通而僻静的农家小院子里开始了。
听了张佳欣对D·安德森先生的介绍以后,薛立宵笑了:“先生的大作我曾经拜读过,就是那篇《货币价值理论的比较研究》。真没有想到,今天竟然能一睹先生的风采,真是三生有幸。”
“这可真是想不到,薛先生是在哪里读的?”薛立宵的话一下子拉近了他和D·安德森先生这位远道而来的著名美国货币学家的心理距离。
“那是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以后,我在上海被捕入狱,在国民党的监狱里蹲了三年。在那里,我看了很多中外学者的政治经济学论著,也曾经读了您的论著,感到受益匪浅呀!”
“1927年到现在都快二十年了,薛先生的记忆力可真是非同常人呀!”D·安德森不由得感叹道。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先生的著作激发了我探讨货币理论的兴趣,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您也是我的老师。”
“哦,那太有趣了。”D·安德森一耸肩膀,笑了起来,“我总认为你们共产党人是不懂经济的,更不懂金融和货币。”
“那先生您是把我们共产党人的胸怀、视野和境界看得太狭窄了。”薛立宵接着说道,“我们共产党人是以建立世界上最完美、最理想的社会为目标的,要实现这一崇高的目标,就应该汲取世界上所有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开阔自己的视野,指导自己的实践,否则,岂不将南辕北辙,贻笑大方?”
张佳欣提起茶壶给D·安德森和薛立宵等人先后续上水,就又跑到隔壁院落,安排人去北海银行总行通知一下:D·安德森先生和他的翻译现在薛立宵的住处,让他们不要找不到人的时候着急;再就是过一会儿派人牵着马来接D·安德森先生及翻译,但是不要进到院落里,就在隔壁院子里等着,什么时候他们谈完了,什么时候张佳欣来通知他们接回客人。
“薛立宵先生,本人长期以来以货币研究为己任。这些年来,我去过许多国家,发现在战争期间的通货膨胀,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但是在同样的情况下,北海币却保持了币值的基本稳定。在一段时间里,我注意到在贵方的根据地北海币和法币的比价由1:2变成了1:6,使得人们纷纷批出法币,北海币逐渐占据了市场,根据地的物价也出现了大幅回落。这简直是一个奇迹!我对此现象已经关注了一个不短的时期了,在此我想请教薛先生,贵方是怎样创造这一奇迹的?”D·安德森问道。
薛立宵道:“谢谢D·安德森先生的关注,这说明了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货币科学同样是没有国界的。但是,在这里我要补充一点,那就是近期为了防止根据地物价的继续下跌,损害生产厂家和供货方的利益,我们加大了北海币的市场投放量,大力购进物资,从而扭转了物价持续下跌的局面,保持了根据地物价的稳定。”
“据我所知,贵党在山东发行的北海币一无金银做保证,二无外汇储备,三无美元、英镑等强势货币的支持,这可是和世界各国的货币都不一样的。这样的货币是怎样在动荡的战争环境中保持了币值的稳定的?太不可思议了!”D·安德森继续发问道。
“我们根据地的货币是有物资做储备的,而在根据地,物资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黄金、外汇。我们每发行一万元北海币,至少要用五千元来购买粮食、棉花、棉布、花生等重要物资。如果物价上升,我们就出售物资,回笼货币;反之则增加货币的投放量,收购物资。”
……
月亮升起来了,小小的四合院里洒满了一片月色,既明亮,又清新,夜来香散发出一阵阵淡淡的香气。
薛立宵和D·安德森的谈话还在进行,张佳欣早就把摆在小桌子上的餐具撤下,重新给他们续上茶水。
交谈不知进行了多久,此时看来已进入了尾声。
D·安德森看看手腕上的手表,有些依依不舍。
薛立宵概括地说道:“总之,我们北海币发行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三条:第一,货币发行的数量要适度;第二,货币发行要有重要的物资支持和保障;第三,要依据市场的情况来吞吐货币,实现货币和物资间的良性互动。”
D·安德森说道:“薛先生的货币理论,我是第一次听到,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这一趟不虚此行呀,谢谢薛先生。同时,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要请教先生。”
“请问薛先生,在我们美国能否也采用你们这个办法?”D·安德森诡异地笑着问道。
“哈哈哈哈!”薛立宵也笑了起来,“这个问题我暂时回答不了,美国是金融帝国,纽约的华尔街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D·安德森先生,你可是给了我一个世界性的顶级课题呀!”
D·安德森也大笑了起来,他站起身来,握着薛立宵的手,和他一起来到四合院的门外。北海银行总行派来的人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D·安德森回过头对薛立宵说道:“薛先生,今天的交谈令我感到特别愉快。回去后,我要把贵党的这个货币学说向我的同行进行介绍。下一次国际货币理论研讨会,我将邀请您来参加。”
D·安德森和薛立宵、张佳欣紧紧握手、拥抱,然后跨到北海银行总行同志牵来的马背上,策马而去。
2.小说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上,通过刻画薛立宵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领导人民在抗日根据地创办银行、发行货币,与日寇展开艰苦卓绝、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取得辉煌胜利的红色爱国主义这一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三、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重建学校
路遥
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
“我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讷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咂巴了一下嘴,对父亲说:“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万一……”
“万一怎?”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
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溜达着。
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
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战栗!
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
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五十章,有删改)
3.小说是如何塑造孙少安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蹦蹦跳跳的游戏
余华
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糖果、香烟、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
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可是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
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他的身体斜在那,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儿,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
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口,向里面张望。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林德顺问他:“买什么?”
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橘子说:“给我一个橘子。”
“一个橘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伸手拿了一个橘子:“多少钱?”
林德顺想了想后说:“给两毛钱吧。”
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
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橘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这位父亲就拿着橘子站在一旁,看着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我踩着啦!”
父亲才说:“快吃橘子。”
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橘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
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橘子皮,吃着橘子往父母中间走去。
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
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喊叫:“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男孩的声音清脆悦耳,在医院门口人群的嘈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脱颖而出:“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林德顺问他:“买一个橘子?”
他说:“给我一个面包。”
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孩子好吗?”
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孩子?”
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儿后,轻声说:“孩子死了。”
然后他走到妻子的面前,将面包给她:“你吃一口。”
他的妻子低着头,像是看着自己的脚,披散下来的头发遮住了她的脸,她摇摇头说:“我不想吃。”
“你还是吃一口吧。”她的丈夫继续这样说。
“我不吃。”她还是摇头,“你吃吧。”
他犹豫了一会儿后,笨拙地咬了一口面包,然后他向妻子伸过手去,他的妻子顺从地将头靠到了他的肩上,他搂住了她的肩膀,两个人很慢很安静地向西走去。
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倒霉的。很多年以前的一个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4.请举例分析本文是如何刻画孩子父亲这一形象的。
答案
1.①外貌描写。如写唐太宗“玉树临风、英俊潇洒”的外表。
②神态描写。如户部尚书兼大理寺卿戴胄额上沁出豆大的汗珠,立即小心翼翼地靠近唐太宗。
③动作描写。如唐太宗把右手一挥;徐福林挣扎了一下,要奔出牛车给唐太宗下跪。
④语言描写。文中随处可见,如唐太宗和囚犯、戴冑及徐福林的对话等。
⑤侧面烘托。如用人们的目瞪口呆烘托囚犯们的精神抖擞,用戴胄的诚惶诚恐烘托唐太宗的镇定自如。
2.①语言描写。薛立宵作为一名共产党的货币理论专家,他在“四·一二政变”的烽火硝烟中仍坚持补充知识、扩充视野。 ②环境的烘托。屋内凌乱,简陋的环境体现了货币专家薛立宵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仍怀着崇高的理想信念,潜心学习,为北海币的稳定做出巨大的贡献。 ③侧面描写。D·安德森对薛立宵的仰慕与追寻,见面后一次次的惊讶,发出一声声敬佩,以及离开时的邀请和依依不舍,都从侧面衬托出薛立宵过人的眼光,头脑与中国共产党金融政策的合理、作用之大。 ④对话描写。薛立宵和D·安德森的对话,体现了薛立宵自强不息,凭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在货币战争取得了辉煌胜利,体现了共产党人在动荡岁月中坚定崇高的精神。
3.本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着力塑造了孙少安这位明辨是非、依恋故土、热心为家乡做贡献的新农民形象。
干净利落的语言描写,表明少安不捐修庙钱的坚决态度,如“我不会出这钱”。
动作描写凸显少安对学校建设的关注,如走进破败老校、原二队饲养院,找朋友金俊武议事,蹲在山顶环视双水村。
心理描写则写出了少安决定投资办学的心理过程,如老学校勾起的回忆、伤感;决心与修庙唱对台戏,“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还有月夜环视双水村想到许多事情等。
4.①外貌描写:“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写出孩子父亲的疲惫和憔悴;②动作描写:“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搂着妻子的肩膀”等,表现了孩子父亲对孩子和妻子的疼惜和关爱,表明其有责任有担当;③语言描写:通过孩子父亲和林德顺、妻子的对话,表现她对妻儿的爱以及生活的拮据;④细节描写:“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表现出他的节俭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