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人性美、人情美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炉边(节选)
沈从文
大门前,因为宽敞,一些卖小吃的,到门前休息便成了例了。日里是不消说,还有那类在一把无大不大的“遮阳伞王”(那是老九取的名)下头炸油条糯米糍的。到夜间呢,还是可以时时刻刻听得一个什么担子过路停下的知会,锣呀,梆梆呀,单是口号呀,少有休息。这类声音,在我们听来是难受极了。每一种声音下都附有一个足以使我们流涎的食物,且在习惯中我们从各样不同的知会中又分出食物的种类。听到这类声音,我们觉得难受,不听到又感到寂寞。
一个敲小锣卖丁丁糖的又在门前休息了。我知道,这锣的大小,是正如我那面小圆砚池,是用一根红绳子挂在手上那么随随便便敲着的。许是有人在那里抽了签罢,锣声停下来,就听到一把竹签子在筒内搅动的响声了。又听到说话,但不很清楚。那卖糖的是一个别处地方人,譬如说,湖北的罢。因为常听他说“你哪家”;只有湖北人口上离不得“你哪家”,那是从久到武昌的陈老板的说话就早知道了。
在他来此以前,我似乎还不曾见过像那样敲着小锣落雨天晴都是满街满巷走着的卖糖的人。顶特别的是他休息到什么地方时,把一个独脚凳塞到屁股底下去坐,就悠悠扬扬打起那面小锣来了。我们因为欣赏那张特别有趣的独脚凳,白天一听铛铛的响声,就争着跑出去。六弟还有一次要他让自己坐坐看,我们奇怪它怎么不会倒,也想自己有那么一张,每天让我们坐着吃饭玩,还可以扛到三姨家去送五姐她们看。
大的木方盘内,分划成了许多区。每一区陈列糖一种。有的颜色式样虽相同味道却两样,有的样子不一样味道却又相同。有用红绿色纸包成三角形小包的薄荷糖,吃来是又凉又甜的。有成片的姜糖,味道微辣。圆的同三角形的各种果子糖,大的十枚五枚,小的两枚一枚。藕糖就真像小藕,有孔有节。红的同真红椒一般大的辣子糖,可以把尖端同蒂咬去,当牛角吹。茄子糖则比真茄子小了许多,但颜色同形式都同,把茶倾到茄子中空处再倒到口里去也很甜。还有用模子做成的糖菩萨:顶小的同一个拇指那么大,大的如执鞭的财神、大肚罗汉,则一斤糖还不够做一个。那湖北人,把菩萨安放在盘子正中,各样糖同小菩萨,则四围绕着陈列。大菩萨之间,又放了一个小瓶子,有四季花同云之类画在瓶上。瓶子中,按时插上月季、兰、石榴、茶花、菊、梅以及各样应时的草花。抽糖的签筒也拿出来了。签从一点到六点各六根,把这六六三十六根竹签管束在一个外用黄铜皮包裹描金髹过的小竹筒内。“过五关”的抽法是一个小钱只能得小菩萨一名。若用铜元,若过了三次五关以后,胜利还是属于自己,则供着在盘子正中手里鞭子高高举着的那位财神爷就归自己所有了。三次五关都顺顺当当过去,这似乎是很难;但每天那湖北人回家时那一对大财神总不能一同回家,似乎是又并不怎样不容易了。
等了一会,外面的签筒还在搅动。
六弟是早把神魂飞出大门傍到那盘子边去了。
我说,“老九,你听!”我是知道九妹衣兜里还有四十多枚小钱的。
其实九妹也正是张了耳朵在听。
“去罢。”九妹用目答应我。
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财产,又看着母亲老实温驯的说,“娘,我去买点薄荷糖吃罢!”
“他们想吃了,莫听他们的话。”
“我又不抽签,”九妹很伶便的分解,都知道妈怕我们去抽签。
“那等一会粥又不能吃了!”
本来并不想到糖吃的九妹,经母亲一说,在衣兜里抓数着钱的那只手是极自然的取出来了。妈又说必是六生的怂恿。这当然是太冤屈六弟了。六弟就忙着分辩,说是自己正想到别的事,连话也不讲,说是他,那真冤枉极了。
六弟说正想到别的事,也是诚然。他想到许多事情出奇的凶:那位像活的生了长胡子横骑着老虎的财神爷怎么内部是空的?那大肚子罗汉怎么同卖糖的杨怒山竟一个样的胖实!那个花瓶为什么必得四名小菩萨围绕?
签筒声停止后,那铛铛铛漂亮的锣声便又响着了。这样不到二十声,就会把独脚凳收起来,将盘子顶到头上,也用不着手扶,一面高兴打着锣走向道门口去罢。到道门口后,把顶上的木盘放下,于是一群嘴边正抹满了包家娘醋萝卜碗里辣子水的小孩,就蜂子样飞了过来围着,胡乱的投着钱,吵着骂着,乘了胜利,把盘子中的若干名大小菩萨一齐搬走。眼看到菩萨随到小孩子走尽后,于是又把独脚凳收起,心中装了欢喜,盘中装了钱,用快步的跑转家去罢。回家大约还得把明天待用的各样糖配齐,财神重新再做,小菩萨也补足五百数目,到三更以后始能上床去睡,……为那糖客设想着,又为那糖客担心着财神的失去,还极其无意思的嗔视着又羡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还不归家去的放浪孩子,糖客是当真收起独脚凳走去了。
“那丁丁糖已经过道门口去了!”六弟嗒然的说。
“每夜都是这时来。”我接着说。
“娘,那是一个湖北佬,不论见到了谁个小孩子都是‘你哪家’的,正像陈老板娘的老板,我讨厌他那种恭敬,”九妹从我手上把那本字课抢过手去,“娘,这书里也画得有个卖糖的人呢。”
妈没有做声。
湖北佬真是走了。在鸭子粥没有到口以前,我们都觉得寂寞。
1.这篇小说表现出浓郁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咐
孙犁
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水生嫂。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
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成天说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
女人说:“你想过家吗?”
水生说:“想过。”
女人说:“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一听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的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才说:“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介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得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摧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地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地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去打鬼子,打败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扑到水淀中央没有边际的冰场,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来,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到了目的地,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暖和暖和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1946年,有删改)
2.孙犁曾说“作品中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也正是那些焕发着劳动人民的人情美和人性美的地方”,本文中水生嫂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往往通过“最打动人心的”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爷子,别哭
郁凤
老爷子的痛风病又发作了。
他是我的公公,我先生的父亲,今年85岁。
等他在社区医院吊完水,我开车去接他。到了我们家楼下,我和婆婆小心翼翼地将他搀出车门,并准备搀他进楼道乘坐电梯。可是,他固执地让婆婆把拐杖拿给他,他要自己走。他两手紧紧抓着拐杖的龙头,努力地站直身子。可是身子却不由自主地前倾,所有的重心都托付在了那根细细的拐杖上。拐杖忽然摇摇晃晃、抖抖索索起来,而且越摇越快、越抖越厉害,他的身子也晃晃悠悠、摇摇欲坠。我和婆婆赶紧托住他两只胳膊,才止跌回稳。婆婆焦急地催他,“别老站着,往前走啊。”他竭尽全力,刚要抬起一条腿往前挪,另一条腿忽然一软,整个身子像个装了稻谷的布袋忽地沉了下去。我赶紧叉住他的胳膊,抱住他的腰。楼道就在眼前,进了楼道拐个弯就是电梯口,也就二三十步远。可是老爷子却一步也走不了。他的痛风是突然变得这么严重,家里没有准备轮椅。我环顾周围想找个人帮一下忙,可一个人影也没有。于是,我弯下腰,一咬牙,说:“我背你吧。”没等他同意,我便把他的两只胳膊往肩上一搁,腰一挺,蹭、蹭、蹭,三步并作两步直奔楼道。忽地,老爷子像个小孩儿一样,在我的肩上呜呜呜地哭了起来,边哭边说,“不要……放下……”我没理他,闷着头继续往前走,心想,又没几步,没关系的。我发现老爷子并不重,甚至有些轻飘飘的,跟他有些宽厚的外形并不相称。很快就进了楼道,到了电梯口,我放下他。他边流泪边不停地说,“怎么好意思……要你背……”我道:“别哭,小事。”
其实,老爷子的身体也没什么大毛病,就是经常痛风。痛风发作时,手指、脚趾、脚踝就会肿胀、疼痛。起先他会咬紧牙关忍着,不肯去就医。因为他是地道的农民,农村医保只报销一小部分的住院费用,门诊费用只能自理。他总舍不得我们为他花钱,于是就一忍再忍。忍的结果就是肿胀、疼痛变得更加严重。手肿痛得不能拿起筷子,不能穿衣服;脚不能走路。关节高高的隆起,皮肤被撑得又薄又亮,像吐尽了蚕沙快要吐丝做茧的蚕。这时候,他才肯去医院。挂上两三天的水,便会消肿止痛。不痛了,他就折腾着要回乡下老家,边唠叨边侍弄着他的青菜、他的韭菜、他的油菜、他的芹菜、他的大蒜、他的花生、他的黄豆、他的蚕豆……可是过不了几天,痛风就又发作,然后又再去挂水,于是老爷子变成了社区医院的常客。于是老爷子腰板越来越佝偻,腿脚越来越不灵,他终于才肯把床边蒙了一层浅灰的拐拿出来拄,可每次拄拐时,他总是倔强地极力挺直腰板。
老爷子年轻时身子骨很好。那时他是乡办企业的销售员,负责为企业销售水表。为了节约下运输的费用,他就在自行车后座的两边安装了两个很大的竹筐,然后把水表一只一只地码放在竹筐里,每次可以装进70多只,200多斤重。为了能及时把货物送到五六十公里外的客户手中,他便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带上几个馒头,迎着寒风,顶着烈日,淋着大雨,忍着饥渴,驮着沉重的水表,载着全厂的期望,载着全家的期望,一脚一脚地奋力踩着自行车的脚踏,向着目的地前行,前行。然后再披着星星、戴着月亮,一脚一脚地连夜踩回来。一趟又一趟,一天又一天。这样他每送一次货就可以有双份的收获,出差费和节省下来的运输费。这些费用,变成了孩子们身上的新衣,变成了孩子们的学费,变成了给家人遮风避雨的一砖一瓦。可是送货的路并不平坦。有一次,从桥上下坡时,他连人带车俯冲下去,装满货物的自行车从他身上翻越过去。他爬起来一看,自行车的前叉断了。他竟然只蹭破了点皮。还有一次,他被一辆疾驰的汽车撞飞了几十米,浑身血肉模糊,一条腿粉碎性骨折。在医院躺了几十天,他竟然顽强地站了起来。后来企业改制了,他下岗了。腿断了,工作没了,他倔强地自我安慰说:“天无绝人之路。”于是,他又变成了地道的农民,他又用他的勤劳他的汗水从泥土里收获了黄灿灿的麦子、沉甸甸的稻子、圆溜溜的豆子;他又用这些麦子、稻子、豆子养了一群咯咯乱叫的鸡子、游来游去的鸭子、体肥膘壮的猪子和家中三个可爱的孩子。
日渐衰老的老爷子添了个爱哭的毛病。他浑浊的眼睛会经常流泪:为自己的老者无能,为自己没有退休工资,为自己不能再有任何的收入,为自己不断地看病花钱,为当年没有钱买保险……记得,我曾经买回了一辆轮椅送给他。他摸摸崭新的轮椅,老泪纵横,“又让你们花钱……”我责怪道:“别哭,小事。”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常常安慰他:”您是投了保险的,而且是高额保险,那就是你的儿女。现在我们能做的一点点小事都是您应得的回报,您不用有任何的愧疚。”
细细思量,像老爷子这样倔强的父亲又何止他一个!想当年,他们的腰板何其硬!他们的力量何其强!他们的勇气何其壮!他们的血性何其刚!想当年,他们曾闯荡江湖豪情万丈,他们曾顶天立地山河气壮,他们曾鲜衣怒马无限风光,他们也曾爱妻怜子柔情满腔……可如今,他们的腰板不再挺直,他们的力量不再强大。然而当年的刚毅、当年的血性却依然深深地镌刻在他们的衰弱骨子里,残存在他们浑浊的眸子里,汇聚在他们易落的泪水里……
老爷子,别哭!您在我们心中永远那么高大,那么能干,那么情深义重。
(有删改)
3.本文充分表现了人性和人情的美好,结合文章内容加以阐释。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看麦熟
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 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 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咱关中俗话说“麦梢黄,女看娘”呀!这种风俗辈辈沿袭。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一一家家屋中都是这样。 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被馨香浸透。
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
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急切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地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不都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乐了。
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她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啊!
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
(取材于刘成章同名散文,有删改)
4.文中说“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其实作者笔下的所有人物都带有人性美和人情味,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
1.①兄妹三人贪念美味和哥哥怂恿妹妹的场景,表现出儿童的天真无邪;②母子、兄妹之间的理解、默契,表现出家人之间的温馨;③糖客对小孩子“你哪家”的询问、兄妹三人对糖客的设想与担心,表现出陌生人之间的淳朴善良。
2.示例:①“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通过一系列表情和动作的细节,写水生嫂喜极而泣,折射出久别重逢后女人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②“女人一听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的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才说: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一“呆”一“低”一“仄”写出女人终于将丈夫盼回家,刚见面,就有听到丈夫明天就要离开的消息时,难掩失落。但虽有千般不舍,仍然深明大义,把对丈夫的深情眷恋深藏心底。③“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的喘了两口气”这是水生嫂第二次“呆”,这一细节写出她的心绪复杂。难舍又必须舍;不忍别离,又深明大义,亲自送别。④到了目的地,水生上了岸,水生嫂“呆呆站在冰床上”“忍住泪,笑着说”这是水生嫂第三次“呆”,分别时刻,无法执手相看,无语凝噎。此处通过对水生嫂神态细节的描写等,塑造了水生嫂既深爱丈夫又深明大义支持丈夫参战的形象。
3.(1)老爷子虽然体弱多病但不愿给儿女带来负担,表现了家庭成员间体贴和关爱。(2)老爷子不愿让人背着上电梯,遭遇车祸又站起来,表现了人生在灾难和困境中的坚强。(3)给老爷子买拐杖,送老爷子看病,背起老爷子进电梯等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孝敬。(4)老爷子一辈子不忘土地和庄稼,表现了劳动者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土地的珍惜。
4.(1)婆娘们勤劳,孝顺,善良;(2)丈夫、公婆通情达理,善良;(3)娘温和善良,爹严厉而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