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156(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156(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4 20: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56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书院萌芽、肇始于唐代,定型、兴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最终在清末因学制改革而从制度层面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教育制度创新的产物,书院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逐渐积淀凝练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精神价值,这就是书院精神。虽然不同时代、不同书院的书院精神各有异同,但总体而言,书院精神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成人之道”为主旨,重视人格养成的人文精神。从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到众多书院的学规、书院记等各类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书院对人格修养、品德养成的高度强调;第二,担当天下、传道济民、教化社会的经世精神。书院要培养的,是具有高度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致君泽民能力的经世之才,而不是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天崩地解,落然无与我事”的陋儒;第三,穷本探源、极深研几、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书院士人穷理尽性,关注对大本大原问题的探究,致力于深入的理论探讨,努力为重建秩序、安顿人心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不囿成说、不断超越、与时偕行、引领学术思潮的创新精神。书院独特的氛围,自由的学风,激发了士人的创新意识。宋代以后中国思想史上的几次学术创新,都是与书院相联系的;第五,有教无类、自由讲学、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许多书院招收学生不拘一格,没有出身、地域限制。同时邀请不同学派学者讲学论辩,包容、接纳不同的学术观点。第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质疑问难的自主精神。书院在尊师重道的同时,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将老师视为学生求学问道的同路人,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疑难之处,师生互相探讨论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书院最为核心的功能和主要目标是人才培养,提出了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与以科举功名为目标的“俗学”分野,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在宋代前期,因为国家对人才需求的迅速扩大而官学不振,书院教育定位于从数量上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但办学模式上仍趋同于官学,衡量书院办学成就的标准也主要是学生在科举考试中的表现。但是到南宋时期,在士人学子愈发热衷于科举功名,追求功利之风日益炽盛的情况下,不少有识之士对当时教育的弊病进行了理性而深刻的反思。朱熹曾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朱熹基于儒家的教育理想,思考教育的宗旨,指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明理修身、经纶世务,而不是谋取声名利禄。而当时主教岳麓书院的大儒张栻也在《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一文针砭时弊,对学子殷殷劝勉:“侯之为是举也(指刘珙重修岳麓书院),岂将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明确提出了以“成就人才,传道济民”为导向的教育宗旨与目标。这些教育理念的提出,重塑了书院教育的灵魂,提升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品质,使书院教育得以回归根本,面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肖永明《古代书院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材料二:
光明智库:历史上,书院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是思想、文化、观念交流碰撞的地方,可以说是名家大儒荟萃,群星竞相闪耀。历史上的传统书院缘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给现代教育带来哪些启发?
吴国富:传统书院教育具有如此大的魅力,首先在于它关注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其次,书院教育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与适用于一时一地、一个行业、一个方面的知识技术教育迥然有异。书院教育使人在由过去、现在、未来构建起来的人类历史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在由芸芸众生、各行各业构建起来的人类社会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最后,书院教育为教育者、受教育者赋予了充足的发展可能性,使其心智不断得到开发,也使其热情不断得到激发,因而能够吸引众多名家大儒投身于这一事业。
肖永明:传统书院带给现代教育很多启发。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书院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无论是在自然环境的选择、人文环境的营造方面,还是在教育内容、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形式方面,传统书院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书院教育的这些传统反映了教育的本质,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不应因时代的变化而湮灭,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宝贵资源。现代教育如果抛弃这些宝贵传统,其损失是无法想象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记者《传统书院: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清朝末年的学制改革使得延续了千余年的书院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复存在。
B.书院精神主要体现在书院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等方面。
C.书院巨擘朱熹和张栻都反对书院教育只是教学生识记阅读、学习写写文章以求取功名利禄。
D.书院教育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它可以使人在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中能够看到自己的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和嵩阳书院,都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格修养和品德养成。
B.书院秉承“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经世致用”的育人理念,这使得书院在学术领域极富有创新精神。
C.如果不是朱熹、张栻等人提出不同于“俗学”的理念,书院教育的灵魂难以回归根本。
D.传统书院教育的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符合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因而值得现代教育深入挖掘。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书院精神”的一项是( )(3分)
A.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C.行坐必依齿序;疑误定要力争。
D.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4.针对光明智库的问题,吴国富和肖永明回答有什么不同?(4分)
5.请结合材料对下面的文化现象加以分析。(4分)
江苏无锡著名的东林书院的讲堂——“依庸堂”。大堂立柱上的对联是明代重修书院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题写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千古绝对,静静地悬挂在依庸堂大堂左右,彰显了中国书院文化的风骨,成为无数读书人的座右铭。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悬棺
肖江虹
十四岁那年,我有了属于自己的棺材。
不止我,在我们燕子峡,所有的男娃到了十四岁,都会有一口属于自己的棺材。我们燕子峡管棺材叫“老家”,我的“老家”是蛊镇的王木匠做的。
太阳还未当顶,远远就看到了那口棺材,被浑浊的河水挟裹着,蹦跳着往下游来了。来辛苦大喊一声:落河咯!十多个光丝丝的汉子跃入水中,沿着绳子一字排开,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横冲直撞过来的棺材。
上得岸来,湿漉漉的男人们沿河立成一排。来辛苦一声吼:“跪咯!”
扑通,沿河的肉身全都矮了半截,齐诵:“河神松手,族人得走。”这一拜是为了感谢河神在众人接棺时的高抬贵手。我八岁还是九岁那年,也是这样一群汉子在这里接棺,下去了十个,上来了八个。河神收走了两个。依旧要跪拜,但没有人哭,也不会有人哭。我们燕子峡的男人天生就不会哭,生离死别,火烧房塌,饥寒浸体,顶天了,也就猛一跺脚,大吼一声,出出气完事!
从此刻起,我未来的人生将和我的父辈祖辈们一样,大多数光阴会在燕王宫那面高耸入云的岩壁上度过。
在我的记忆中,燕王宫似乎一直都这样高,那些幼时觉得高不可攀的沟沟坎坎、尖山峭壁,随着自己年岁和攀爬本领的增长,它们都在一天天矮下去。只有燕王宫,一直都觉得它还是那样高。
太阳急痨痨下到山的那一面,一行人才到了燕王宫崖下。两扇峭壁,左面是天梯道,右面是悬棺崖。天梯道直通燕王宫,抬眼看去,崖壁上那些巴掌大小的红布条在风里左右摇晃。燕子峡的攀岩人每攀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系上一块小小的红布,做个标记,下一次爬过这里,解下来,然后把它系在更高的地方。那些飘在风中的红布,有些簇新,有些已然泛白。簇新的,是比我年纪稍长的新手;泛白的,这一生都没法再继续攀爬了。立在壁间,一个恍惚,一次错误的转身,甚至一闪念的走神,人就成了断线的风筝。十之十死,归宿地就在对面的悬棺崖,那里有他们十四岁时就已经置放好了的黑漆老家。
从上往下细数,悬棺一共十一层,代表了十一代,每层都密密麻麻一字排开。最上的几层,已经枯朽残破,还有散了架的,隔上几年,燕子峡的攀爬好手们会上去收拾一回。选个好日子,腰上别着篾条,噔噔上去,把那些散架的棺木并拢,捆牢。先人是见不得光的,那会散了魂灵。
把棺木放下,我的父亲来辛苦对着悬棺崖点上香蜡纸烛,把昨夜母亲煮熟的刀头和一升山谷端出来放好。然后把我唤过去,并排跪在崖前。
来辛苦高喊:
“列祖列宗,来畏难十四岁,成人了,根据燕子峡的规矩,他从今天开始就算是真正的攀岩人了。从今往后,他就要在对面的崖壁上行走了,列祖列宗要拿只龙眼观照住他。我晓得,悬崖路上无老少,运气不好,我就把他送过来。今天是来畏难老家升崖的日子,祖宗保佑,万事顺遂。”
…………
正午时分,燕子峡和曲家寨的男女老少全都聚集在了燕王宫下。每颗仰着的脑袋上都布满了阴霾,随着头顶鹰燕鸣叫声的逐渐凄厉和宏大,悲伤在人群中波澜起伏。
乌云般围着燕王宫盘旋的鹰燕群,在撕心裂肺的鸣叫声中逐渐分成了两股,一股开始上升,继续盘旋;一股逐渐下降,笔直飞向对面的悬棺崖,在崖间掉了一个头后徐徐升高,一直升到崖顶。突然,突前的头燕一声尖啸,燕群对着天梯道急速俯冲过来,它们越飞越快,越飞越快,仿佛离弦之箭,在人群头顶拉出一道黑色的轨迹后,天梯道的崖壁上就响起了接连不断的砰砰声响。瞬时鲜血迸射,炸裂的鹰燕顺着岩壁往下掉,仿佛一道宽大的黑色瀑布。
崖下的人群,没一个作声。鹰燕撞崖时飞溅的鲜血雨点一样打在人们的脸上,手上,衣服上。长久满含哀伤的静默,任凭血雨漫天。
漫长得令人窒息的沉闷声响后,崖前的地面上堆积了厚厚一层鹰燕的尸身。
空中的燕群还在鸣叫,声音越发凄厉,它们一直在盘旋。
天地瞬时安静了,只剩下人群粗重的喘息声。
送咯!忽然有人高喊。
送咯!所有人高喊。
就是这样,鹰燕三年一次的殉崖。燕群中那些老弱,失去了觅食护崽的能力,就会选取一个日子,拼尽最后的残力,集体撞崖死去,把燕王宫更多的空间腾出来,留给那些可以继续繁衍生息的后代。
殉崖燕群的后事,处理过程总是沉闷的。
一群壮汉在崖壁下架起了七八个柴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死去的鹰燕一个一个捧上柴堆。一个细娃抓起一只鹰燕的腿,倒提着摇晃着过去,远远把死去的扔上柴堆。很快他就为自己的轻佻付出了代价,啪的一声脆响,脸上多了五道暗红。捂着脸待在原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乡人肃穆的神情,没敢哭出来。
点燃火堆,噼里啪啦的大火烧了起来。
足足燃了一个上午,最后剩下一堆堆黑灰。把黑灰装进袋子,十多个汉子把袋子绑在腰间,噔噔上了燕王宫。汉子们在宫门的崖壁上站成一排,从袋子里抓出黑灰,往半空一扬,高喊:回去咯!
崖下的跟着高喊:回去咯!
风卷着黑灰,在半空中纷纷扬扬,很快就消失无踪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接棺”的描述无比动人心魄,艰辛的生活重担已提前落在少年稚嫩的肩上。
B.故事背景所在地燕子峡,表面是鹰燕的家,实际寓意着像鹰燕一样的当地百姓。
C.小说中描写了一派原始蛮荒的自然景象、严酷的生存环境和奇异的民风民俗。
D.小说展示了边远地带不为人知的陋习,构建了悬棺这种神秘的地方文化奇观。
7.关于文中鹰燕殉崖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弱鹰燕通过殉崖的方式让生命得以传承,让我们读到了人类生存的困境,也看到了希望。
B.当地人对鹰燕的集体殉崖有着某种崇拜,埋葬鸟尸也有成套的规矩和禁忌,仪式感很强。
C.该部分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反映了万物有灵、万物平等的朴素自然观念。
D.文中对殉崖燕群后事处理的过程描写得非常细腻,场面很沉闷,人们心中充满了悲观。
8.“重死轻生”观念看似与尊重生命的现代价值观大相背离,然而在本篇小说中却体现得那么自然。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对此简要分析。(6分)
9.有学者认为,作者肖江虹以家乡贵州修文县为地域、文化背景的民俗小说,《悬棺》在题材与主题、语言、手法等方面,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与特色。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共同富裕的关键问题在于财富创造与财富共享。数字经济是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天然具有创造财富的作用,但并不能自然地实现财富共享的功能。
数字经济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改善服务等方面创造数字红利。从数字经济中收获数字红利的机制是,数字技术降低个人、企业和公共部门间的获取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了贸易、就业、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可及性和包容性。数字技术通过消除信息障碍、提高要素使用效率、革新产品和商业模式,实现更加包容、高效和创新的发展,产生消费者福利。数字红利主要有三种:经济增长红利,互联网能扩大贸易、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并促进竞争;就业创造红利,数字技术促进自主创业、自营职业和灵活就业,为女性、残障人士、贫困人口和边远居民找工作提供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政府服务红利,数字技术推助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更高效回应民需,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数字经济带来的“鸿沟”是令人担忧的。数字经济发展中有三类“鸿沟”。一是数字鸿沟。数字鸿沟反映在技术富有者和技术贫穷者之间存在的不平等。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的“城乡数字鸿沟”,以及居民之间的“代际数字鸿沟”。比如,有些老年人、偏远地区的人口,以及数字素养较低的人口难以享受数字经济的红利。数字鸿沟将产生新的机会不平等,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二是"鲍莫尔病"。
1967年,鲍莫尔提出,某个或某些领域的技术进步可能导致整个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增速放慢,因为进步部门的生产率相对快速增长将导致停滞部门出现相对成本不断上升。数字经济的生产效率提升潜能要高于传统经济,数字经济行业发展速度远超传统产业,行业领先的平台发挥“蒲公英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好的城市形成良性循环,数字化转型滞后的行业和城市、乡村的发展越来越艰难。地区、行业和群体间初次收入分配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三是马太效应。数据驱动的数字经济创造了发展新机遇,但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所谓的涓流效应,反而是"赢者通吃"导致一些领域出现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产生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如果大型互联网平台得不到有效规制,互联网巨头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垄断阻碍创新,平台之间相互屏蔽,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不平等问题。
发展数字经济是"双刃剑",国家或地区只有缩小各种各样的"数字鸿沟",克服"鲍莫尔病",才能充分释放数字经济的红利。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充分激发数字经济在创“富”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建立数字经济“带后富”“帮后富”的机制,应对技术进步冲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
(摘编自欧阳日辉《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
材料二:
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应着眼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通过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新机遇,推动产业变革,打造竞争新优势。虽然我国数字经济增速世界第一、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但同世界数字经济强国相比,我国数字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实现从数字大国向数字强国的升级,必须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坚持产业攻关模式,培育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平台企业和供应链企业,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型数字经济抢占发展新赛道。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打通经济梗阻。夯实基础,推动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落地,深入推进“东数西算”工程等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以5G网络、国家产业互联网等为抓手的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推进形成从局部地区先发到全域蓬勃的新态势,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数字经济,利用互补互促效应协同推进区域发展:引导"数据富裕地区"对"数据匮乏地区"施行倾斜性资助,以较好平衡数据要素资源配置和区域发展。
完善共享数字红利的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创新研发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加快数字人才培养步伐。推进数字便民、惠民、富民,在提供多元化数字生产、工作、生活、产品消费等应用场景,不断扩展人民共享数字红利空间的同时,持续提升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重点民生领域数字化水平,协同优化城乡公共服务。
(摘编自张丽君、巩蓉蓉《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推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
材料三: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字技术能扩大贸易、提高经济资本利用效率,促进市场竞争,从而赋能经济增长、促进财富创造,实现财富共享。
B.数字经济在创造数字红利的同时,也带来种种“鸿沟”,可能扩大初次收入分配的差距,造成新的不平等问题。
C.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正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新阶段迈进,此时要做强数字经济,以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D.我国数字经济正迅猛增长,但要抢占发展新赛道,必须坚持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字技术促进下,女性、残障人士、贫困人口和边远居民找工作机会变得更多。
B.一般来说,数字素养较高的人,比数字素养低的人更能享受到数字经济的红利。
C.实现从数字大国向数字强国的升级,更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D.与其他领域相比,教育、医疗等重点民生领域数字化水平偏低,需要持续提升。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从数字经济是"双刃剑"的角度,分别分析了数字经济的三种"红利"与三类"鸿沟",着重讨论了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B.材料二从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完善共享数字红利机制三方面,论述通过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C.材料三借助表格分析了不同群体的数字素养,从中可知群体的数字素养与其从事的职业、学历背景和收入水平,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D.三则材料都认同数字素养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其研究成果为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智慧。
4.请简要概括由材料三得出的两条结论。(4分)
5.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材料的理解。(4分)
江苏省沙集镇东风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06年起,当地政府顺势应时,完善硬件设施,加强宣传引导和网络培训,吸引农民投身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家具网销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截至2017年,这个仅有1180户人的村庄有了2000多个网店、378个家具工厂,人均纯收入11年间翻了10多倍。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高山流水遇知音
冯梦龙
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伯牙是个风流才子,一日,行至汉阳江口,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不多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炒内,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弹出一曲。曲犹未终,指下“刮刺”的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大惊,叫童子去问船头∶“这位船所在是甚么去处”船头答道∶“偶因风雨,停泊于山脚之下,虽然有些草树,并无人家。”伯牙惊讶,想道∶“是荒山了。若是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吾琴,所以琴声忽变,有弦断之异。这荒山下,那得有听琴之人?”忽听岸上有人答应道∶“舟中大人,小子乃樵夫也。因打柴归晚,值骤雨狂风,潜身岩畔。闻君雅操,少住听琴。”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左右的,叫他去罢。”那人不去,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出言谬矣岂不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
伯牙见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个听琴的亦未可知。走近舱门,回嗔作喜道∶“崖上那位君子,既是听琴,可知道我适才所弹何曲?”那人道∶“小子若不知,却也不来听琴了。方才大人所弹,乃孔仲尼叹颜回,语入琴声。其词云∶‘可惜颜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到这一句,就绝了琴弦,不曾抚出第四句来,小子也还记得∶'留得贤名万古扬。'"伯牙闻言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隔崖遥远,难以问答。”命左右∶“请那位先生登舟细讲。”此人上船,果然是个樵夫∶头戴筹笙,身披莪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踏芒鞋。手下人下眼相看∶"咄!那樵夫下舱去,问你甚么言语,小心答应,我老爷官尊着哩!”樵夫却是个有意思的,道∶“列位不须粗鲁,待我解衣相见。”除了斗笠,头上是青布包巾脱了蓑衣,身上是蓝布衫儿搭膊拴腰,露出布荽下截。那时不慌不忙,将蓑衣、斗笠、尖担、板斧,俱安放舱门之外,脱下芒鞋,漓去泥水,重复穿上,步入舱来。官舱内公座上灯烛辉煌,樵夫长揖而不跪,道∶“大人,施礼了。”俞伯牙是晋国大臣,下来还礼,恐失了官体,既请下船,又不好心他回去。伯牙没奈何,微微举手道∶“贤友免礼罢。”叫童子看坐的。童子取一张机坐儿置于下席。伯牙把嘴向槛夫一努,道∶“你且坐了。”那樵夫亦不谦让,俨然坐下。
伯牙见他不告而坐,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不问姓名,亦不呼手下人看茶。默坐多时,怪而问之∶“适才崖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言∶“不敢。”伯牙道∶“我且问你,既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此琴何人所造抚他有甚好处”正问之时,船头来禀话“风色顺了,月明如昼,可以开船。”伯牙分付∶“且慢些!”樵夫道∶“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凰来仪。伏羲氏知梧桐乃树中之良材,夺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令人伐之。取中一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微、羽。尧舜时操五弦琴,歌‘南风’诗,天下大治。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乃雅乐之好处也。”
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犹愚是记问之学。伯牙将断弦重整,沉思半晌,抚琴一弄,其意在于高山。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将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樵夫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只两句,道着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以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 先生高名雅姓?"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贱字子期。"伯牙道∶"下官俞瑞,仕于晋朝,因修聘上国而来。”子期道“原来是伯牙大人。”伯牙推子期坐于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点茶。茶罢,又命童子取酒共酌。
伯牙开言又问∶“先生声口是楚人了,但不知尊居何处?”子期道∶“离此不远,地名马安山集贤村,便是荒居。”伯牙点头道∶“好个集贤村。”又问∶“道艺何为?”子期道∶“也就是打柴为生。”伯牙微笑道∶“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该僭言。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廊庙,垂名于竹帛却乃赍志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窃为先生不取也。”子期道“实不相瞒,舍间上有年迈二亲,下无手足相辅,采樵度日,以尽父母之余年。虽位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之养也。”伯牙道∶“如此大孝,一发难得。”二人杯酒酬酢了一会。
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又问子期∶"青春多少?"子期道∶"虚度二十有七。"伯牙道∶“下官年长一旬。子期若不见弃,结为兄弟相称,不负知音契友。”子期笑道∶“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国名公,钟徽乃穷乡贱子,怎敢仰扳,有辱俯就。”伯牙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下官碌碌风尘,得与高贤结契,实乃生平之万幸。若以富贵贫贱为嫌,觑俞瑞为何等人乎?"遂与子期顶礼八拜。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今后兄弟相称,生死不负。拜罢,复命取暖酒再酌。兄弟相称,彼此谈心叙话。正是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
(收录于冯梦龙《警世通言》,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改编自“高山流水”的典故,歌颂文人雅士超尘脱俗的友谊。《滕王阁序》“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也化用该典故来表达自己结交胜友的欣喜快慰。
B.本文出自明代话本小说,主要以韵语格言俗谚等来描状情景、评论小说人物、舒缓叙事节奏、抒发情志心声,间杂一些散文化句式增加语言的自由灵动感。
C.小说情节既有平稳的展开、演进,又有突然的变奏、巧合,可读性强。例如,开头写伯牙抚琴却遇弦断,设置悬念,后文接着就写荒山江岸边与子期相遇。
D.小说的虚构性在这篇作品中体现得很突出,比如俞伯牙和钟子期顶礼八拜结为兄弟这一情节,就是史料中没有记载,而由作者为了表达主题而虚构出来的。
7.文中伯牙对子期的称呼前后发生了多次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得知荒山下听琴之人乃一村野樵夫,伯牙嗔怪讥笑,“山中打柴之人”这一称呼暴露了伯牙有一定的封建等级观念。
B.闻子期出言不俗且颇通琴曲,伯牙惊喜邀见,“崖上那位君子”“先生”的称谓出于对子期难掩的好奇和欣赏。
C.子期入舱揖礼,伯牙以“贤友”“你”相称,显得友善亲切,民主、平等的新思想战胜了原有的封建等级观念。
D.敬称对方“子期先生”,谦称个人“下官”,是因为伯牙感佩于子期对“瑶琴”的了解和对“高山流水”的领会。
8.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6分)
9.冯梦龙《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有言“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意思是说,志同道合、意气相投者,称得上知音。请结合文本说说俞伯牙与钟子期这对千古“知音”“声气相求”的具体表现,这对我们当代的友情观有何启示?(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56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A(原文中讲的是“从制度层面”退出历史舞台。)
2.B(强加因果。)
3.D(这是苏秦讲的话,表现他对“金钱和权力”“功名利禄”的热烈追求,与书院精神相悖。)
4.⑴吴国富紧扣传统书院有吸引力的原因,从三个方面作出回答。(2分)
⑵肖永明紧扣传统书院给现代教育的启发,重点谈继承并深入挖掘传统书院的宝贵传统。(2分)
5.①顾宪成劝勉读书人既要读书,又要关心天下大事。
②这是传统书院精神中“担当天下、传道济民”精神理念的体现。
③东林书院要培养的,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备致君泽民能力的经世之才。
④这是古人对读书人的告诫与要求,在当下也有启迪意义。
现代文阅读II
6.D(小说侧重于挖掘以悬棺为代表的民俗背后的文化渊源,以及世代沿袭这些民俗的人们的思想观念。D项说法偏颇,偏离文本主旨)
7.D(D项“人们心中充满了悲观”错误。文中对殉崖燕群后事处理过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敬畏大自然的观念,小说中人们对燕群殉崖有着某种崇拜,并没有表现出悲观的色彩)
8.①“轻生”。文中人们有一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情,一种看淡人生、视死如归的胸怀。他们接棺时面对死者的坦然,在悬崖峭壁之间爬上爬下时的态度无不如此。②“重死”。小说中的两寨人们对死亡的有着某种憧憬,对死亡有着深深的敬畏感。小说对人们围绕着悬棺风俗计划、操作他们的身后事的描写,以及鹰燕殉崖、对殉崖鹰燕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重死”的观念。(每点3分)
9.①题材与主题:小说展示了信念坚守与现实妥协、存在与消亡等的二元对立与最终和解,写出万物有灵,“万物平等”的观念。②语言:小说具有鲜明的贵州地方方言特征,用词很接地气,人物对话口语色彩浓厚,语言营造出一种浓烈的贵州风味与气场。③手法:象征与隐喻,小说中的燕子峡,表面是鹰燕的家,实际寓意着像鹰燕一样的当地百姓,鹰燕实际上是当地人不畏死亡、顽强不屈信念的象征。(每点2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A【解析】“从而……实现财富共享”有误,原文明确指出“……并不能自然地实现财富共享的功能”。
2.(3分)D【解析】“与其他领域相比……水平偏低”于文无据。
3.(3分)A【解析】并没有“着重讨论……”。
4.(4分)
①不同职业中,企业管理者的平均数字素养最高,农民最低;②学历越高,平均数字素养越高;③数字素养越高,平均收入水平越高。
【解析】4分,每写对一条得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4分)
示例一:①数字经济是经济增长的新动能;②贫困村东风村11年人均纯收入翻10多倍,主要得益于政府顺势而为,投入数字经济建设与发展。
示例二:①数据驱动的数字经济创造了发展新机遇;②东风村完善硬件设施,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发展数字经济,创造了村庄产业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机遇,实现了由贫困村向富裕村的蜕变。
【解析】4分,观点2分,结合材料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II
6.【答案】B 散文化的句式才是主要叙事语体。
7.【答案】C “此人上船,果然是个樵夫”“俞伯牙是晋国大臣,下来还礼,恐失了官体,既请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伯牙没奈何……”“把嘴向樵夫一努”只叫童子看坐、不问姓名等细节,说明此时伯牙称呼子期“贤友”“你”是出于一种失望与怠慢,而非亲昵与平等。
8.【参考答案】①创设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增添真实感。交代了伯牙子期相遇是在一个山明水静的中秋之夜,雨后明月,皎洁如新。
②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烘托人物形象。清新雅洁、风月无边的江山胜景,侧面表现伯牙不顾路遥览胜探奇的风流不俗,也烘托了荒山江岸边樵夫子期的淡泊高雅。
③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传奇色彩。若非疾风暴雨,伯牙不会泊舟崖脚,子期亦不会潜身岩畔,自然也就不会有抚琴遇知音的传奇故事。
④渲染气氛,吸引读者阅读。小说开头展现一幅旷远清画、静谧明洁的江山夜景图,氛围自然恬淡、幽远迷人,令读者沉醉好奇,遐思翩翩。(一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
【解析】考查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环境背景、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读者感受等角度展开思考。
9.【参考答案】
(1)原因∶①二人都精通音律,兴趣相投。伯牙鼓琴,子期能详述曲词;伯牙抚琴曲调高绝,非常人所能领会,子期却能尽道其中“高山”之意、“流水”之志。二人意趣一致,相知相惜。(2分)
②二人都重义轻利,淡泊高雅。伯牙看重贤才雅志,不以富贵贫贱为嫌,与樵夫子期结拜兄弟,真诚备至;子期虽富有才学,却不以三公之尊为志,而以奉养双亲为念,孝顺至诚。二人志同道合,超凡脱俗。(2分)
(2)启示∶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义相交,地久天长。交友宜以志趣思想为考量,志趣相投、价值观相同,才能和谐相处、共同进步若是以身份贵贱、经济利益为考量,那么只能沦为互相利用的工具,当利用价值不再,就会彼此离散。(2分)
(伯牙子期成为知音的原因,4分,一点2分。启示2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