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53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很多地方凡是有地位的人是不愿做保长的,传统的绅士为了他在政治结构中的特殊作用不能进入行政机构。他一旦走了进去,唯一的自下而上的轨道就淤塞了。保长对于县长是下属对上司,他的责任是执行命令,不能讨价还价。为了维持这传统方式,当保长的常是社会没有声望的人,等于以前的乡约。可是事实上保长和乡约是不同的,乡约是没有权力的,而保长却有权力。以并不代表地方利益的人来握住地方的权力,而且他是合法的地方公务执行者,他有权来管理地方的公款,这变化在地方上引起的迷惑是深刻的。结果是地方上有地位的人和保长处在对立的地位而没有桥梁可通。
乡村里有声望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地方立场加入行政系统,较为合算。他当了保长之后还是可以支配地方自治事务。但是事实上,他的地位改变了,因为他不能拒绝上级命令,不能动用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这类地方也就完全成了下情不能上达的政治死角。
保甲制度不但在区位上破坏了原有的社区单位,使许多民生所关的事无法进行,而且在政治结构上破坏了传统的专制安全阀,把基层的社会逼入了政治死角。而事实上新的机构并不能有效地去接收原有的自治机构来推行地方公务,旧的机构却失去了合法地位,无从正式活动。基层政务就这样僵持了,表现出来的是基层行政的没有效率。
中央延长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目的是在有效促进政令。中央的政令是容易下达了,可是地方的公务却僵持了。中央下达的政令中,除了要钱要人之外,凡是要在地方上建设的事,好比增产等等,却因为地方社会结构的紊乱和机构的僵持,公文停留在保公所里,走不出来。在这种情形下,不论才能有多高,绝没有施展的机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重建》)
材料二:
改朝换代之际,地方纷乱,士家大族败亡,盗贼横行,灾害频发,传统的儒家纲常伦理和礼治秩序遭到破坏,张履祥的家乡也在所难免。张履祥以士人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一直以儒者肩负的时代使命来思考民生,关注社会问题,将学问与乡土社会生活相联系。他认为:“士为四民之首……既然整衣冠,挟书册,号为民首之人,当思言民首之言,行民首之行,处不愧为士君子,出不愧为士大夫,使人敬而爱之,则而效之。”张履祥说“王道本乎乡人”,“道”在乡人的日用之间。“乡”的积累构成国家,小“乡”是天下的前提,所以一乡之事即等同于天下、国家之事,张履祥在乡间推行礼治就是维持国家社会秩序。“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张履祥认为,“礼”不仅关涉到个人为人处世之修行,而且是治国平天下的一大关键,他在乡间提出各种应对社会问题的方案,致力于乡村社会的治理。
天下乱象纷呈,人民流离失所,导致民间教化不行,礼仪之事不复存在。乱世之际,许多世家大族选择避地自保,黄宗羲在《海市赋》中描述了自己在动荡岁月里的避地行为与心情:“二十年兮,无年不避,避不一地,念迁播之未定兮。”避地迁徙是人们在社会动荡时期无奈的选择,是士人不得不去想的一些自救方案。张履祥结合家乡情况,提出一个地方自保的方策,即“保聚”之法。
保聚之法的具体内容为:“严保甲,每十户为一甲,甲有长,十甲为一保,保有长。有约副一人,皆以众推。十保为乡,乡有约正,有约副二人,十乡为聚,聚有都约正,有约副四人,皆以众推。凡一户有事,一甲举之;一甲有事,一保举之;一保有事,一乡举之;一乡有事,一聚举之。”甲长、保长、约正、约副皆由众人推选,由当地有名望的精英担任,组织乡民为维护地方安全进行自发防御活动。张履祥提出的“保聚”制度同官府主张和实施的“保甲”制度非常接近。保聚的目的是“家与家相保,人与人相聚也……宗族邻里如故,皆保聚之力”。保聚之法实际上是以保甲制为基础,在甲、保、乡的基础上更好地汇聚地方社会力量以随时应对变乱,在被兵火摧残后能维系乡间基本的生活。
“保聚”之法,不仅能够聚合人心,还能发挥改革风俗的作用,张履祥在保聚之法中倡导恢复明初的礼治、乡约,目的是实现化民成俗、乡风淳朴,以礼为手段来约束、调节、规范民众的生活,以儒家德治教化来维护乡村的社会秩序。“用礼来规范基层社会,通过教化治理宗族,移风易俗,化同姓之亲以美天下之俗,从伦理层面来维护基层社会秩序。”事实上,在基层社会行保聚之法也是复兴古礼的一种方式,礼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乡村以礼入教化,以礼维持基层秩序,能使社会趋于有序,和谐安稳。
(摘编自李燕《张履祥乡村礼治社会的构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基于自身在政治结构中特殊作用的考量,地方凡有地位的人是不会去担任保甲制度下的保长之类职务的。
B .保甲制度既干扰了许多民生事务,又让上令不得下达,影响了中央集权,是基层行政僵化的重要推手。
C .因为传统的乡土社会能有效地应付人民的生活问题,所以张履祥才得以在乡村社会实施礼治,维持乡村秩序。
D .保聚之法和避地迁徙都是在社会动荡时期的自保的做法,但是前者更加积极有为,后者多少有些无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央政权通过保甲制度,试图延长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政令有效实施,但事实证明这个做法并不算成功。
B .不愿意去当保甲制度下的“保长”一类职务的地方乡贤,或许有可能愿意担任“保聚”之法下的甲长、保长等,护佑一方平安。
C .在天下混乱、人民流离、教化不行、礼仪不复之际,张履祥肩负时代使命,推行保聚之法,用礼来维护乡村社会秩序。
D .张履祥在保聚之法中复兴古礼,是因为明初的礼治、乡约是化民成俗,使乡风淳朴,从而规范民众生活的最佳选择。
3 .下列选项,和材料二张履祥的观念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北宋大儒张载,世称横渠先生,一生主张“实学”,强调经世致用,提出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B .明代王守仁本有“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的思想。泰州学派王艮进一步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C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州县衙门附近和广大乡里地区设置申明亭,进行以“申明法令”为内容的法律宣传和教化,强调使民知法守法,“此为先务不可后也。”
D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行为规范的力量是“传统”,“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效力更大”。
4 .张履祥提出的“保聚之法”和费孝通提到的“保甲制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2020年5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党对法治乡村建设的领导,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要求。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理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处理好“法治”和“礼治”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见解。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灯
师陀
黄昏从空中降下来了,降落到小城的屋背上和小胡同里了。卖煤油的远远从小胡同的转角上出现,肩上担着挑子。
“卖煤油啊!”梆!梆梆!他喊着,敲着木鱼。
胡同里没有人。一条狗望望他,接着又自行走开。有个门响着,有人从里头走出来。
“卖煤油的!”走出来的人站在门口台阶上喊,手里端着灯。
梆!梆梆!卖煤油的在台阶前面停住,挑子放到街沿上了。这是个装着架子的煤油桶,另一头配一口箱子,上面贴着红斗方,里头放的是各种杂货:火柴、香烟、纸、糖和烟丝。
买油的说:“打四两。”
“不说也知道。”卖煤油的接住灯。
卖煤油的用提子把油吊出来,量够了数目。
“自来火又涨价了?”
“又涨价了!”
卖煤油的并不高兴,比打油的还不高兴。他数过钱——梆梆!重新担起挑子。
“越涨越没利看!”他回头又加上一句,“你想想——馒头现在几个钱一斤?从前自来火三钱两盒,赚你一个;现在三十钱一盒,不说谎,赚你两个半制钱!”
在冷落的小胡同里,卖煤油的担着挑子,木鱼敲得动天响。他有他的调子:梆!梆梆!
他有他的老声音,从来不变的声音:“卖煤油啊!”挑子活跃地跳动着,他就这样顺着胡同走下去,一路上迎着他是开门关门的响声。
“喂,卖煤油的!”又有个小门打开,又有个声音向他喊。
这喊他的是个老太太,一听下面的谈话就知道。
“你真是上辈子烧香烧来的福气,老斋公,娶这么一房好媳妇,两天点一灯油!”卖煤油的看了看灯,一看他就准知道是新娘子的。
老太太喜欢得几乎把眼泪都流出来。
“会做活呢,”她说,“你给够数就好了!”
“老天爷是见证。”
当他们谈话时候,远远地又有一个人喊了。卖煤油的担起挑子,极和气地跟老太太分了手。
梆!梆梆!“卖煤油啊!”他喊着,尽量敲着木鱼。
这一盏是厨房里的灯,上面落了许多灰尘。喊他的是个中年女人,脸红红的,被烟熏得满眼泪。
“该吃饭了。”没有放下挑子,卖煤油的就笑着招呼。买油的并不直接回答。
“有铜版纸吗?”她问。
“有,有!”
卖煤油的赶紧打好油,赶紧到另一头打开箱子,或是说他的杂货店。
“今天又是记账吗?”
“又是的!”
“可是前面老早三吊多了?”
“四吊多终归要还你的——怕什么?跑了和尚跑不了寺!”
真没有办法!卖煤油的笑着叹口气,卖煤油的担起挑子,天渐渐暗下来了,小胡同里不再有人出现了。梆!梆梆!他顺着小胡同走下去,一路上喊着,比先前更响更急地敲着木鱼。所有的灯他都认识,只要摸摸他就知道是谁家的,甚至是谁用的。现在它们已经被点起来,光亮照耀着每间房子,不管是发霉的熏黑的整洁的倾倒的全照耀到了……梆!梆梆!木鱼越来越急,越响越远。最后只剩下空洞没有行人的小胡同,转个弯,他的影子随即消失在昏暗中。
可不是,他自己家里的灯也该点起来了。
一九四二年二月
(节选师陀《果园城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版,有删改)
【注】:《果园城记》是师陀抗日战争时期在沦陷的上海写成。“果园城”既是师陀的心灵栖息地,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寂静胡同深处,反复出现的这种“梆!梆梆!”声,是一种让胡同里的人听惯的声调,也是这里多年仍旧没有改变的事物。
B.“卖煤油的并不高兴,比打油的还不高兴”,其中“不高兴”是为了突出卖油者的心地善良,有替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没有私心。
C.《灯》里的胡同世界是作者的情感载体,不仅仅是诗意表达,这里既有诗意般的静谧安闲,也有底层百姓生活的窘迫。
D.卖煤油者对待不同顾客态度不同,或对顾客真诚而坦率,或对顾客夸赞而和气,或对顾客无奈而同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连用“降下来”“降落”等一系列动词呈现的动态场景,增加了故事背景的意境美,体现了古朴典雅的文风。
B.《灯》中的卖油者虽是小人物,卑微坚韧,身上却散发着“牧歌风味的悠闲”,在平凡琐碎中体现了良好的职业操守。
C.“灯”在文中具有象征意味。如“现在它们(灯)已经被点起来……”,这里的“灯”象征着百姓对生活的希望。
D.文中写了三个买卖煤油的片段,以点带面,反映出居住在胡同里的人们的生活境况,简洁的对话折射出人物的心理。
8.“梆!梆梆!”的木鱼声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6分)
9.著名学者马桂君评价本文时说道:散文化小说,可以从那些给予小说的规约中游离开来,拓展更宽松的活动余地,从而有针对性地表现作品一些非小说的特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散文化小说”的理解。(4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任何一种类型的文明均与特定的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种族、环境、时代以及各种文化传统均参与了文明的漫长积累。相对于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民族文化内部始终存在新陈代谢机制;但是,当众多民族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时,民族文化之间不存在高低优劣的通约原则。宽阔的世界舞台上, 每一种类型的文明都有赢得尊重的资格。
现代历史逐渐开启了每一个民族的大门——世界连为一体之时,恰恰是各种类型文明彼此交流之日。各个民族文化的取长补短恰逢其会。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场合,世界范围的文明交流并未伴随温情脉脉的气氛顺利展开。市场的开拓与占领成为打破民族边界的首要动力时,利益的交换乃至利益争夺不可避免地介入甚至支配文明交流,从而带来多方面的紧张关系。过往的历史并未提供多少乐观的例子。
恰恰在考察多种现代性的时候可以发现,西方一些国家的现代性是与帝国霸权和殖民历史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社会关系表明,利益的衡量成为一切衡量的核心,利益产生的严重冲突往往充当了战争的导火索。当坚船利炮成为对话的语言时,当丛林法则形象地演绎“落后就要挨打”的悲剧时,文明的交流可悲地沦为一个无足轻重的附庸,甚至构成一个反讽。相对于互惠互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种历史状况格外刺眼。
至少在目前,传统的国际关系、经贸体系或者文化交流网络均无法提供“人类”全面合作的稳固基础。从古老的宗教到近现代的阶级、民族、国家,各种重磅的概念无不存在明显的双重性质:这些概念既可以成为某些社会共同体认同的基石,也可以成为拒绝乃至排斥另一些社会共同体的藩篱。与此同时,诸如身份、族群、性别等另一些概念继续涌入。围绕两批概念形成的论述汗牛充栋,这恰恰证明两批概念涉及的问题均未过时。这些问题既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也是这个历史主题将要超越的内容。“人类” 作为一个整体——如果这种状况意味着新的机遇,那么,必须同时意识到新的要求。
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看法,只有当社会财富极大地丰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 条件”,这时的利益冲突才会消弭于无形。然而,尽管这种社会条件尚未形成,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仍然可 以划出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平台。这个区域可以相当程度地摆脱斤斤计较的利益交换乃至尖锐的利益冲突, 例如“文学共同体”对于各个民族文学的审美式兼容。审美既青睐个性的差异,同时又构造广泛的共鸣区 域。梅花之美并不排斥菊花,犹如国画之美并不拒绝油画。组建审美家族时,不同的面容闪烁出相互理解 的表情。诗与戏剧可以共存,音乐与雕塑并行不悖。各个民族文学的迥异风格亦作如是观。这也是中国作 家之所以能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理由。中国审美旨趣、中国气派、中国风范恰恰是“文学共同体”之 中最令人敬重的。
“文学共同体”的构造表明,文学的各种个性构成了非对抗性差异。审美不再负有开疆拓土、产品竞争和创造利润的职责,个性的非对抗性差异将摆脱利益的纠缠而成为相互补充甚至相互激赏的对象。审美的创造性劳动带来的巨大快乐不再是维持生存的额外负担,而是自由天性的发挥;这时的每一种个性将获得广阔的空间而不再屈从于利益的衡量。这也是“和而不同”的一种生动诠释。揭示“文学共同体”审美式兼容背后的依据,力图以隐喻的方式展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历史愿景令人向往的美好性质。虽然各种条件尚未完全具备,但是,如同“文学共同体”,某些领域的合作已经存在巨大的成功希望。
(摘编自南帆《以文学这门“世界语言”沟通心灵——文学视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不仅研究语言文字的艺术表征,也表达中国文化的内在属性。有鉴于西方作家对中国的种种表述常基于自身社会话语中所谓的“自传性”,因此文学研究更要全面综合, 注重与其他学科如经济、政治、历史、宗教、城市学、国际关系和科学的交叉研究。虽然文化无边界,但各国文化所固有的主观性都是独特的。中国文学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实的一种特殊体验,它包括一个人如何看待人类、对象、意识和自然并与之互动,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带来了一种以不同方式形成生命的存在的交替体验。
强化中国文学的主体性,要将文学融入中国的社会建设中,融入城市发展中,这是民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体现, 也是地方文化诉求的凝聚,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映照。只有将中国文学融入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之中,才能增强地方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先进性。举例而言,兴化“小说之乡”的别称,就是建立在这座苏中小城的小说传统与小说现实基础上的。中国四大名著就有三部与兴化有关,特别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就是兴化人。当地举办了施耐庵文学奖评选、兴化文学发展研讨会等活动,除了讨论作家作品, 还探讨城市的文化气质与文化资源,探讨文学会给这个城市带来什么,特别是会给这个城市的人民带来什么,它会以怎样的方式提升一个城市的品质,又会给民众带来多少幸福感与文化获得感。这样的融合,让共同体视角下的中国文学更加实在、扎实,更能体现中国文学对新时代中国发展内在属性的表达。
强化中国文学的主体性,要秉持“功夫在诗外”的理念,只有从文学外部、文学周边来看文学,才是真正的文学性。从文艺创作主体来说是自觉的文化意识,从大众来说则是百姓日用而不觉,中国文史智慧、人文关怀与道德传统仍然在今天的文学活动中起作用。要突出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中国文学是物质文化之外的精神和思想的结晶,包含了学术、创作、文史哲等各个领域的成果, 因此,需要强化中国文学的阐释力。具体来说,不仅要强调传达思想观念,还要强调传达方式的独特性,讲究辞章的特殊性,或者说是要找到最有特色的传达方式。
(摘编自刘云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维度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国家为了在文明交流中获得优势,往往会主动打破民族之间的边界,与相关的国家进行利益的交换乃至争夺。
B.就目前而言,传统的国际关系、经贸体系或者文化交流网络已经完全不能为人类实现全面协作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C.指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文学研究要关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同时也要尊重每一个国家文化的独立性。
D.中国文学包含各个领域的成果,要强化中国文学的阐释力,就是要突出创作主体的地位,描写要紧密地关注社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宗教、阶级、民族、国家等概念具备双重性质,可形成共识,制造障碍,故要赋予族群、身份新的使命。
B.审美具有差异性和共性,不同的艺术样式能够并行不悖,这为中国作家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基础。
C.文学个性的非对抗性差异会脱离利益的纷扰,成为彼此渗透、激赏的对象,审美创造性使个性获得空间。
D.增强地方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先进性,要将中国文学融入当代社会发展中,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下列论据不能论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冯至的《十四行诗集》与西方格律
B. 曹禺的《雷雨》剧作与三一律
C.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
D. 汪曾祺的《葡萄月令》与农书
4.两则材料都讨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新特点、新要求,请分别概括其内容要点。(4 分)
5.某市正在申报“世界文学之都”,申报组委会拟召开作家座谈会助力申报工作,座谈会主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文学何为”,意在引导本市作家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请结合材料,代组委会会长撰写发言提纲。(4 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①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湾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②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③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枧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说一件事情,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④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
⑤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妈妈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的长大了。
⑥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很兴奋的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苞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
⑦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
⑧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不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到这小姑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的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
⑨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竿子,照例将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三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听到这个话,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只静静的看着,看这不讲规矩的人,究竟钓了多少鱼去。她心里记着数目,回头好告给妈妈。
⑩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
钓鱼的是熟人时,三三常常搬了小小木凳子,坐到旁边看鱼上钩,且告给这人,另一时谁个把钓竿撇断的故事,到后这熟人回到磨坊时,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三三看着母亲用刀剖鱼,掏出白色的鱼脬来,就放到地下用脚去踹,发声如放一枚小爆仗,听来十分欢乐。鱼洗好了,揉了些盐,三三忙取麻线来把鱼穿好,挂到太阳下去晒。到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将说:“这是三三的鱼。”三三就笑,心想着:“怎么不是三三的鱼?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用大量笔墨介绍杨家碾坊及周围环境和碾米过程,交代了当地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关系,为下文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B.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内容,详写三三对钓鱼者的不同态度,略写三三吹唢呐、喂鸡等事情,情节安排详略得当,轻重合宜。
C.小说的叙事节奏富于变化。开篇以碾坊为中心交代环境,镜头切换迅速,叙事节奏很快;而以钓鱼为中心叙事是特写镜头,节奏较慢。
D.小说写水车“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十分形象,拟声词“咿咿呀呀”有着拟声似歌的音韵之美。
7.下列对本文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作者通过写三三生活的环境,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秀美、灵动的湘西少女形象。
B.“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吧。”“鱼是各处走动的,……怎么不能钓。”三三对潭边,钓鱼者的双重标准,展现出她的天真可爱。
C.小说中的“三三”和《边城》中的“翠翠”,无论是成长的环境,还是人物的性格,都有许多相通之处,她们都是沈从文独特审美的体现。
D.“三三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作者借助场景的转换加快叙事的节奏,也将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表现了出来。
8.沈从文笔下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请结合本文和《边城》,谈谈沈从文塑造女性形象的方法。(6分)
9.沈从文在谈及《边城》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请结合本文简析这种人生形式。(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53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A.“ 地方……”过于绝对,原文是“很多地方凡是有地位的人是不愿做保长的”,可见是“很多地方”,不是所有地方。
2.D.“ 最佳选择”说法不对,原文“张履祥在保聚之法中倡导恢复明初的礼治、乡约,目的是实现化民成俗、乡风淳朴”,可见原文并未和其他方法比较,谈不到“最佳选择”。
3.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 符合张履祥“以士人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一直以儒者肩负的时代使命来思考民生,关注社会问题,将学问与乡土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观点。
B. 符合张履祥“‘王道本乎乡人’,‘道’在乡人的日用之间”的观点。
C. 这是自上而下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法治。与张履祥的观点不一致。
D. 符合张履祥“‘礼’不仅关涉到个人为人处世之修行,而且是治国平天下的一大关键”的观点。
故选C 。
4.(1)保甲制度是政府行为,保长、甲长具有行政权力;保聚制度是民间自发行为,甲长、保长只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没有行政权力。(2)保甲制度中保长、甲长常是社会没有声望的人担任;保聚制度中甲长、保长则多由“当地有名望的精英”担任。(3)保甲制度使许多民生所关的事无法进行,把基层社会逼入政治死角;保聚制度能聚合人心,化民成俗,能约束、调节、规范民众生活,使社会和谐稳定。
5.(1)首先必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党领导下的“全面依法治国”,加强乡村法治建设。(2)其次也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礼”的积极作用,促进基层社会秩序的维护。(3)再次要重视听取来自基层特别是乡村里有声望者的意见和建议,畅通自下而上的轨道。
现代文阅读II
6.(3分)B
7.(3分)A
8.(6分)①“梆!梆梆!”声在文中多次出现,突出了胡同环境的寂静。
②用“梆!梆梆!”声串联起主要情节,并推动情节发展,胡同里有需求的人闻声开门购物。
③“梆!梆梆!”声体现主人公的职业特点,他是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叫卖的生意人;“梆!梆梆!”作为胡同里“从来不变的”声音体现卖油者虽身处困境仍奔忙求生计;常年飘荡在胡同深处的“梆!梆梆!”声也衬托出卖油者内心的孤独。
9.(4分)①小说语言平淡舒缓,散淡洗练。文字简洁洗练,少铺陈少夸饰,以此来表现小人物的真实生活,语言间充满着抒情特色。
②小说情节结构舒散。文章不追求情节的突转、延宕、起伏,也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语言简洁,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和人物的心理状况;文中仅用三个“梆梆”声串联起文章主要片段,叙事结构相对简单散淡。
③小说主题散淡。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叙述生活在貌似平静的胡同里的人物的琐事,来表现现实生活背后潜藏着深刻的历史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共4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C(A强加因果;B过于绝对,原句是无法提供“人类”全面合作的稳固基础;D张冠李戴,强化中国文学的阐释力,要强调传达思想观念等方法。)
2.(3分)A(“它们对族群、身份等新概念提出了新要求”无中生有,应是两种概念共同构成了这个历史主题将要超越的内容。)
3.(3分)D(不属于文学共同体的“和而不同”)
4.材料一:文学共同体的构建要尊重各民族文学的个性,也要兼顾各民族文学的审美共性。
材料二:构建文学共同体,中国文学要强化自身的主体性。(4分)
5.①挖掘民族审美资源,突出创作主体个性;
②主动融入城市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要;
③提升描写深度广度,关注人类普遍命运;
④讲究辞章艺术技巧,找到特色传达方式。(4分)
现代文阅读II
6.C(“开篇以碾坊为中心交代环境,镜头快速切换,叙事节奏很快”有误,此处镜头的切换并不快,视角徐徐展开,叙事节奏是缓慢的。)
7.D(“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无中生有。语境写出了三三慢慢成长的过程,交代三三如一般小孩慢慢长大的事实,没有表现“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
8.①深入细致的心理描写。三三心想着,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这段心理描写把一个小女孩内心的小小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边城》中的翠翠本来是满心欢喜地去看船,期待和傩送见面,没见到后无意识的自言自语:“人那么多,有什么三脚猫好看?”表现出翠翠的难过之情。②原汁原味的语言描写。翠翠对爷爷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写出了她的埋怨、娇嗔。 三三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写出了三三的小小任性和天真。③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的烘托。沈先生的笔下,有湘西世界美丽的山水景象: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还有奇特的风俗人情:男女对歌,唱小歌、端午节赛龙舟……这样的环境,塑造出了一个个有着山的秀美与水的灵动的湘西少女的形象。(答对一点计2分,答对三点计满分,细节描写、动作、神态描写等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人性美:如三三吹唢呐,踩鱼脬,可见其纯真可爱;赶逐横蛮无理的鸡,可见其天性善良;三三爱笑,小事可乐,可见其活泼开朗。这些都是人性之美的体现。②人情美:如妈妈成天全身都是糠灰,随着碾槽转,抚养三三长大;妈妈炒鱼待客,说这是三三的鱼。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出母女二人感情真挚。母亲对不讲规矩钓鱼的人非常宽容;钓鱼的熟人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母亲晒干了用来招待客人。这些细节多可以看出乡亲邻里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③有不讲规矩的人钓三三的鱼;母亲和三三在他们撇断了钓竿后,有一些小小的幸灾乐祸,母女同笑。这些细节说明作者没有过于美化人性,而是很自然地表现出一种不是完全理想化的人性。(答对一点计2分,答对三点计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