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54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冲破了“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桎梏,根据中国的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以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按照这一标准,探源工程提出,在距今5500年前,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的社会上层之间,形成密切交流,形成了以对龙的崇拜、以玉为贵的理念、以持有某几类珍贵物品彰显其尊贵身份的礼制;在距今5100年到4300年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文明阶段。各个区域文明之间形成了“早期中华文化圈”。
夏王朝建立后,经过约200年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建造了同时期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都邑,形成择中建都的都城选址,形成择中立宫和中轴线的宫室布局理念,形成以范铸法铸造青铜器的工艺技术,形成以青铜器和玉礼器以及铃和磬等构成的礼乐制度,造就了王朝气象。这些礼器及其蕴含的观念向四方辐射,形成方位广大的中华文化影响圈,中华文化从距今5000年到4000年期间的各区域文明各自发展、交流共进,转变为由中原王朝引领的一体化新进程。
(摘编自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
材料二:
在殷墟发掘之前,王国维利用这里发现的甲骨文与文献相印证,确认了文献所载的商代先王世系。殷墟的发掘进一步证实了商代历史的可靠性,世界有关最早中国文明的认识也一直定格于此。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关最早中国文明的认识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突破了已定格的认识,为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提供了扎实的证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项目,经过20年的实施,已经成为中国考古学研究经典模式,学科发展的标杆。考古学泰斗苏乘琦在区系类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华文明探源的学科重大课题,强调要研究中华国家、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起源,并提出了“古国理论”,即古文化—古城—古国的三部曲,通过考古学文化、古代城址的研究来探索文明化进程。也正是在这个阶段,聚落考古的方法也被引入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古城研究更加系统化,以聚落体系的形式更充分地体现文明化进程。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明探源一直是中国考古学的核心任务。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这一任务的当代延续,
从外部关联来看,最近20多年,中国崛起是一个举世瞩目的现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正在实现的计划,文化自信逐渐成为时代强音,了解中华文明的由来是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考古学是一门以“增量历史”为主要特征的学科,其主流是通过持续不断的考古新发现增加新的信息。在中国近现代学术研究中,反思、批判或解构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一直是重要主题之一,这也是面对西方的文化优势的一种必然反应。
从学科内部关联来看,随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田野考古工作大幅度增加,有关中国早期文明的考古发现不断积累,尤其是良渚、陶寺、石峁、石家河等遗址的深入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早期中国文明模糊的面貌。在此过程中,科技考古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手段,而这又离不开科学硬件设施的大幅度改善与研究队伍的壮大。这个阶段也是中国互联网迅速发展时期,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扩展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社会影响与此同时,考古公园、博物馆等的建设极大地丰富了考古学的实践。简言之,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都在不断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使得该项工程不断滚动,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长期项目的典型代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所以成为典范还因为它回应了学科内外的重要关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需要理论、方法、材料的系统组织,而这在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其他领域并不常见。超然客公众号 文明探源涉及的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指标,如聚落体系的层次、墓葬的等级、手工业分工的程度,这种研究方式在逻辑上具有演绎的性质在文明起源的探讨中还借鉴了人类学与历史学、社会学的成果,在逻辑上具有类比的性质而中国考古学研究通常依赖归纳逻辑,因此,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拓展了中国考古学的研究路径,更充分地发挥了考古学在文明探源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为中国考古学的经典成功模式,
(摘编自陈胜前《从学术史角度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的中国方案是对“文明三要素”的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B.突破地域局限的二里头文化是中原王朝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一体化新进程的典型代表
C.“占国理论”与聚落考古等研究方法的运用,为中华早期文明史提供了扎实的证据.
D.王国维的殷墟研究将最早中国文明定格于商代,也就是说三皇五帝等说法是虚妄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关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文化的陈述论证了“中国方案”的科学性
B.材料一中二里头文明的特征造就了夏的王朝气象,外溢影响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C.进入新世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卓越成绩,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D.材料二阐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中国崛起、考古学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3.下列选项,最为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的一项是( )(3分)
A.红山文化中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唯玉为葬,而墓地越向边缘规格越低。
B.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当时已经开始栽培水稻,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活动。
C.大汶口遗址中出土了20多个扬子鳄的残骸,还有獐、斑鹿、麋鹿的残骨。
D.半坡遗址中发现有房屋遗迹45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大约一万件。
4.材料一、材料二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论述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4分)
5.依据材料,谈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原因。(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石碣[注]
茅盾
玉臂匠金大坚还没刻完半个字,忽地又是扑嗤一声的笑起来,抬头望他的秘密工作中的伙伴。
“金二哥,又笑,怎的?”
靠在太师椅上慢慢地摸胡子的圣手书生萧让轻声说。胡子,原来只有稀落落的几根,又很短,然而只要左手空闲着,萧让就总得去摸。
“萧大哥,你真是活像智多星吴用了!再过几天,我就管你叫智多星罢!”
玉臂匠金大坚简直的放下了刻字刀,双手按在石碣上呵呵大笑起来。
萧让得意地摇着头,随即把脸色放得更庄严:
“我说,金二哥,怨不得,吴军师,那样叮嘱我来。你只是心直口快!”
玉臂匠呆了一下,他收起了笑容,拿过刻字刀,低着头便又干他的一点一画的工作。
“慢着,金二哥,刚才,你又笑,到底为的甚么?”
“想到你和我躲在这里干这个,就要笑。”
“你真是!”萧让顿一顿。“呵,金二哥,不应该笑。我们这,是非同小可的大事,是水泊里的机密呀:全伙儿,一百单八位弟兄,就只有,你,我,吴军师,参预这机密。”
从工作中再抬起头来的金大坚本已有一句话冲到口边:正因为恁地,更加逗的人要笑呵!可是望见萧让的那样庄重的脸色,便不好说出来,只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算是百分之几的抗议。
这也瞒不过精明的萧让。料到这玉臂匠还有几分不了解吴军师的“策略”的奥妙,他萧让便觉得很有再切实叮嘱一番的必要。
然而要把吴用的“策略”解释明白也颇困难,他偷眼看他的伙伴,刀尖落在石头上发出“滋拉,滋拉”的声音,仿佛是金大坚的暗笑;然而金大坚当真并没笑,他在那里认真地工作。
这使得萧让心里略略安定一点。毕竟这位老朋友还可靠。摸着稀落落的几根短胡子,萧让再把军师吴用嘱咐过的话语想了一遍,然后轻声儿慢慢儿说:
“金二哥,你看,玉麒麟比宋大哥如何?”
“都是江湖上闻名的好汉呵!”
玉臂匠头也不抬的回答了。
“哦——金二哥;好歹,总有个,高下罢?”
只有急促的刀尖落在石面上的剥落剥落的声音代替了回答。
“众多兄弟,都说,玉麒麟,仗义疏财,一身好武艺,心地又直爽;宋大哥兀自佩服。金二哥,看来遮莫是玉麒麟强些罢。”
金大坚深觉得诧异,自己不是屡次承蒙他告诫莫要臧否水泊内的大头领么?今儿他自己亦犯了规么?和他的刻字技术同样地古朴的金大坚的心,忍不住暗笑;老没有机会发泄的几句话便脱口冲出来了:
“人总是成群打伙的。和卢员外亲近的一伙儿自然说卢员外好哪。”
“不,不,不!金二哥,是和卢员外出身相仿佛的人,才都说卢员外好。”
玉臂匠不很了解似的定睛瞅着萧让。
“金二哥,你总知道,我们一百单八人,不是一样的出身呀。如像白胜兄弟,他原是破落户泼皮;阮氏三兄弟,石碣村的渔民;孙二娘开黑店,公孙军师是游方道士,李俊、张横,做水面上的勾当:这算是一伙儿。五虎将的关胜、呼延绰,他们,原是朝廷命官,派来打梁山的;便是卢员外自己,先前何尝不是跟我们作对的?所以这是又一伙了。金二哥,现在,你该明白吴军师的妙计了罢?”
有这石碣,两伙人便会合成一伙儿么?这样的意思也曾在金大坚心中一动。但是不失自知之明的他素来知道自己的嘴巴不济事,所以还是不出声,只睒着眼睛,用半个脸笑。
突然萧让站起来,踅到房门口,在门缝里张望了一会儿,然后又回到金大坚身边,满脸庄重气象,凑着金大坚的耳朵急促地轻轻地说:
“二哥,俺水泊里这两伙人,心思也不一样。二哥,依你说,该是谁来做山寨之主?”
“哦!原来却是恁地!何不依了黑旋风的说法,爽爽快快排定了座位,却又来这套把戏,这石碣,害得俺像是做了私事,当着众兄弟面前,心里怪难受!”
玉臂匠再也忍不住了,当的一下,把刻字刀掷在石碣上,大声叫将起来。这一爆发,真是圣手书生萧让所不料的。他往后退了一步,学着军师吴用的神气,只管摸胡子。
“二哥,话虽如此说;事情,却不能如此办。也须叫人人心服呀。总得再找出些‘天意’来。这便是吴军师的神算妙计!”
“天意!天意渺茫,就叫我们来替‘天’行意?”
萧让沉吟着踱方步。他时时把眼光往金大坚身上溜,没有什么异样。滋拉滋拉地又在那里刻字,一条好臂膊上的肌肉突起来像是些榾柮儿。
总算放下一半心,萧让再回到太师椅上时,猛听得金大坚又掷过来一个怪问题:
“旁的不管,只是,萧大哥,我们算是哪一伙?”
萧让愕然了。军师吴用从来不曾和他谈到这个。仓卒间他搬不出吴用的话语来应付。很想说是属于宋大哥那一伙,可是又觉得碍口。
看见萧让也有对答不来的时候,金大坚却呵呵笑了。这笑像是一瓢冷水,浇得圣手书生毛发直竖。
“我们,——我,既不是赵官儿的什么将军,教练,教头,也不曾偷鸡摸狗,开黑店,大江心里请客官吃板刀面。我们是靠手艺过活的。我刻东岳庙的神碑,也刻这替天行道的石碣。就是这们一回事。提起什么天呀道呀地呀,倒是怪羞人呢!”
仿佛抖落了一口袋子的金钱似的,金大坚自己也不很相信竟会这样地滔滔发议论。他的拿着刻字刀的右手突在空中划一个圆圈,又兴奋地加了几句:
“看来我们水泊里最厉害的家伙还是各人的私情——你称之为各人的出身;我们替‘天’行的就是这个‘道’呢!”
萧让楞着眼睛,只能摸胡子。直到金大坚的刀尖和石头相触的声音再鼓动他的耳膜时,他这才醒过来似的率然问:
“是机密呢!金二哥?”
(有删改)
[注]本文是茅盾对《水浒传》的再创作。《水浒传》在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中描述,梁山泊英雄聚义后举办醮事,突然天门中开降下石碣,石碣上有“替天行道”字样及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座次。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萧让对金大坚的说辞,归根结底来自吴用,吴用虽然没有出现在现场,却在实际上主导着刻石碣这一件大事。
B.“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表现了金大坚对刻石碣这件事的抵触心态,他在内心深处不认同萧让所说的策略。
C.萧让解释吴用的策略时,从说话“慢慢儿”到“急促地”,后来“沉吟着踱方步”,显现出萧让内心的矛盾纠结。
D.玉臂匠金大坚对官员出身和绿林出身的好汉都不认同,因而对于刻石碣就能使两伙人“合成一伙儿”深感怀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金大坚萧让,虚写吴用和梁山泊人众。
B.玉臂匠金大坚和圣手书生萧让形成了对比衬托的关系,人物形象鲜明。
C.小说以萧让的视角进行叙述,通过萧让的所见所思刻画金大坚的形象。
D.小说叙事简洁,情节貌似简单,但人物交谈中呈现了复杂错综的内容。
8.金大坚的“笑”贯穿整个谈话过程,但“笑”这个表情所蕴含的感情却随着谈话不断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9.对于历史小说创作,茅盾认为“应当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所可能产生的人和事”“应当符合于这个历史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但同时又应“不为古事所拘,驰骋其想像吹进些现代的气息”。请据此对本小说进行分析。(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随着技术对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介入,人们的整体行为模式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而来的必然会是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的改变。
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并叠加在了原有的乡村工业化的基础上,以极为迅捷的发展步伐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模态。
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
最值得强调的是,工业或者机器、技术以及产业的下乡,更多还是属于经济或生计意义上的。此时,乡村生活的基调或其基本结构仍旧还是以农业为主、辅之以工业的。只是先前的那种"工"的存在会更多地体现在农业以外的手工劳作上,而现在的"工"则更多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乡村中的家庭结构依旧是相对稳固的,而乡村的工业化生产则是离土不离乡的模式,人们在农业的基底上借助乡村工业化去实现物质生活面貌的根本改观。
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一方面,留存在村里的人会因为更多精神性意义的触动而尝试生活样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使得乡村从精神意义上被重新塑造,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这种不同于农工相辅的"牛郎织女"模式的新式乡村发展模式、我们不妨称之为“桃花源模式”。这种模式更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旧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它是富有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无形地跟更多人所选择的闲暇生活的乡村旅游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更成为新时代里一种艺术以及艺术家的乡村介入的意义引领。而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而言,也是当下的人们在一种文化自觉意识的牵引之下的新乡村发展道路的选择。由此使得文化进入到了乡村,附带着城市人的休闲旅游进入到了乡村,同时那些艺术家们也因此而介入到了乡村的生活和建设之中来。
(摘编自赵旭东《从工业下乡到文化下乡》)
材料二: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就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里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耕种活动中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许多人住在一起的必要了。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而大多的农民是聚村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会结构与文化样态互为影响,后者会随着前者的改变而改变,前者会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而做出相应改变。
B.“三级两跳”是费孝通先生对我国乡村社会发展观察分析后做出的判断,是对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的形象概括。
C.属于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现象与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现象有本质的区别,对人类的贡献也有根本性的不同。
D.乡土性中国体现的不流动是从人与空间的关系着眼,孤立隔膜是从社区之间的关系着眼,这两个特点都是相对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过去的工业下乡到现在的文化下乡,农村经历了一个极大的质的转变,这也成为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新维度。
B.材料一认为工业下乡前乡土中国生活方式的模式类似于"牛郎织女"模式,这种模式较少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
C.在乡土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但在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却很常见。
D.费孝通所说的乡土社会的乡土性是指老根不常动,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住在一处的集团与其他集团之间是有隔膜的。
3.下列描述,最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的一项是( )(3分)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B.一轮满月升起来,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秋日的败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香雪手中那只发光的小盒子。(《哦,香雪》)
C.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保持着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乡土中国》)
D.夜幕降下,灯光亮起,与空中的明月交相辉映。民宿中的人们三三两两,或坐或躺,或闲聊或赏景,惬意极了!(《乡村月夜》)
4.费孝通将乡村发展喻为"三级两跳",请简要说明"两跳"及其转变特征。(4分)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请依据材料观点,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红袄
李海燕
奶奶并不看俩人的脸,只说了一句,回来了。其实奶奶不用看,也知道俩人脸上的憔悴和疲惫。
昨天,小远爸打电话来,妈,小远只是受了伤,已经无大碍,我和小远他妈明天回去。奶奶就明白他们打算瞒着她了。
两个人疲惫地坐了下来,奶奶问了那个姑娘。
你们见着那姑娘了
见着了。
那么大团长的千金能看上咱家小远
嗯嗯。儿子儿媳妇一起点头。
奶奶从炕上下来,步子有些蹒跚。她打开柜子,拿出那件大红袄。小远妈用手掩住嘴,眼泪就下来了。小远爸忙上前一步挡在小远妈的前面。
妈,红袄你不是做完了吗,又拿出来做啥
奶奶说,我把扣重新得一下,这个没襻好。
原来奶奶襻的是喜字扣。
今年春天小远回家探亲,告诉奶奶,他有女朋友了。奶奶刨根问底,是你们边防站里的女兵吗小远告诉奶奶,是他军校的同学。你俩相爱吗 小远被奶奶逗笑了,奶你也知道相爱呀咋不知道,奶天天看电视,在电视里我还看过你们边防站呢。那你看到我了吗 那倒没有,等你成了英雄,奶奶就能看到你了。
奶奶抱着大红袄回到炕上,开始动手拆那些缝好的襻扣。
那件大红袄,是奶奶为未来的孙媳妇做的。小远妈曾制止过,现在啥样的衣服都有卖的,妈您就别费心了。奶奶固执地说,我做的是我的心意,再说,我的孙子媳妇,那天必须穿我做的大红袄拜堂。
大红袄是绸缎面料,缓着本色的小朵玫瑰花,亮闪闪的。
奶奶开始重新襻扣。奶奶拿针的手微微颤抖。
屋子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只听见奶奶的针线缝合声。过了好一会儿,小远爸说,妈,不急着做,小远今年结不上婚,他女友小蕊明年才毕业呢。
奶奶头也不抬,做好了放着,我都是土埋脑瓜顶子的人了,万一……
妈,您能活一百岁呢。
又沉默了。
秋风在窗外纺着线,嘤嘤嘤地响。偶尔有一两片树叶刮过来,打在窗玻璃上,又被风旋走了。小远妈站在柜子那儿,看着墙上小远的照片,默默地掉眼泪。
儿子说,妈您歇会儿,睡个午觉,走一个星期了,我去地里看看庄稼啥时候能收。说完上前拉了拉小远妈。小远妈忙说,我也去。
奶奶抬头隔着玻璃窗,看着儿子儿媳的背影,眼泪噼里啪啦地掉了下来,我的小远,我的宝贝孙子,你成了英雄,奶在电视里看到你了·····老天爷呀,我都七十七岁了,咋不让我替我的小远死呢······你爸妈怕奶奶受不了,瞒着奶奶·····他们就你这一个孩子,他们比我还难
奶奶给大红袄重新襻好了扣,这次襻的是蝴蝶扣,然后整整齐齐地叠好,放进柜子里,在上面落了一把锁。从此,奶奶再也没打开过那口柜子,直到小蕊来。
小蕊来的那天,下着春天的第一场雨。清清瘦瘦的小蕊说她去北京,顺路来看看奶。小蕊还说,小远本来也想跟她一起回来的,但因为临时有任务,没回来。
小蕊说得真切,奶只好问小远的伤。小蕊说,跟过去一样活蹦乱跳了,就是想奶奶,让我替他抱奶奶。小蕊说完,抱住了奶奶。奶奶的眼泪在前面流,小蕊的眼泪在奶的身后流,俩人松开的时候,又是两张笑脸。
三天的时间,奶奶要小蕊跟她睡,一老一少两个爱着小远的女人,一唠就是大半宿,唠的都是小远。小蕊给奶奶讲她跟小远的相遇,从相知到相爱,说她这辈子就认准小远了。奶给小蕊讲小远小时候的事,从孩提时开始讲起,一件件一桩桩,几列火车都装不尽。
三天后,小蕊要走了,奶打开那口柜子,拿出那件大红袄,给你做的,试试合身不
小蕊把大红袄穿在身上。
奶奶上前抻抻前襟儿,拽拽后身儿,蛮好看的,喜庆,只可惜有点儿肥了。脱下来吧,以后奶给你做件合身的。
小蕊说,奶奶,我喜欢,给我吧。
小蕊抱着那件大红袄在前面走,小远爸妈和奶奶在后边送。出了村口,奶说她要单独送送小蕊。小蕊挽着奶奶,俩人慢慢地向前走着。走到村前那条小河边,小蕊说,奶回去吧。
奶奶说,我送你过河,再来就不容易了。
小蕊说,以后我会跟小远常来看奶奶的。
奶奶攥着小蕊的手,俩人过了河。奶奶说,走吧,孩子,过了前面那道坡,就是大道了。
小蕊上前抱住了奶奶,奶奶,我走了,您多保重。小蕊的眼眶再也关不住汹涌而至的泪水。她转身快步走去,不再回头看奶奶。
小萬—小蕊——
奶奶追了过来,小蕊站定。奶奶说,红袄还给奶奶吧,袄太肥,你太瘦,穿着累。
小蕊说,奶奶,我回去好好吃饭,袄就不肥了。
不给了,不给了。奶坚持要回了大红袄。
春风带着一股春天才有的湿润,从南边吹过来,吹湿了奶奶的眼睛。奶突然说,奶奶知道小远已经不在了,这么好的姑娘,怪就怪我家小远没福气啊。奶奶哽咽了。
小蕊憋着眼泪,一个劲儿地摇头。三天来,小蕊终于在奶的面前哭出了声音。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交代奶奶做大红袄的用意,展现了奶奶对孙子的疼爱与美好的期盼,反衬出此刻奶奶内心巨大的悲痛。
B.文中关于季节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时令,也显示了时间的推移,又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情绪。C.“奶奶拿针的手微微颤抖”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手法,意在表现奶奶因为年事已高,襻扣时很吃力。
D.“秋风在窗外纺着线,嘤嘤嘤地响”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秋风嘤嘤就像他们内心在啜泣、呜咽。
7.关于文中伏笔、照应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嗯嗯。儿子儿媳妇一起点头”表明在“小蕊爱小远”的事上儿子儿媳妇没有骗奶,为春天小蕊的到来埋下伏笔。
B.“你成了英雄,奶在电视里看到你了”与“等你成了英雄,奶就能看到你了”相呼应,交代了奶奶知道真相。
C.“奶奶打开那口柜子”与“在上面落了一把锁”相呼应,暗示了奶打算打开悲痛的心锁,开始直面孙儿的牺牲。
D.小蕊给奶奶讲她与小远的故事,目的是让奶奶相信小远还活着,呼应了“今年春天小远回家探亲”这一段的内容。
8.大红袄是小说的线索,随着情节展开,围绕大红袄,奶奶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 请简要概括。(6分)
9.“小蕊把大红袄穿在身上”这个情节有很强的艺术效果,请谈你的理解。(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54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D 王国维只是用甲骨文与文献相印证方法确认了文献所载的商代先王世系,并没有否定三皇五帝等说法。故不准确。
2.(3分)A 材料一关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进入文明阶段的判断依据是文明探源工程的中国方案,而不是“论证了‘中国方案’的科学性”。
3.(3分)A 依据文明探源的中国方案,礼乐与器具制度及其理念。
4.(4分)
①材料一阐释了文明探源的中国方案的内涵,并以夏王朝为例加以分析判断。②材料二从学术史角度分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大突破并成为考古学的经典之因。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
5.(4分)
①理论上,不断创新和引进新的考古理论,提出了“文明探源中国方案”;②实践上,运用新方法开展的田野考古为明晰中国早期文明提供扎实的证据;③科技考古的加持,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场馆的建设扩展了社会影响。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3分)
A(B项“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只是表现金大坚对萧让所说的“不应该笑”的“抗议”,并不是对刻石碣的抵触。C项显示的是萧让在说服金大坚的过程中的感情起伏,并没有内心的矛盾纠结。D项,金大坚没有对两伙人的出身不认同,他不认同的是因为出身不同而互相猜忌,更加不是因为不认同别人的出身而对刻石碣产生怀疑。)
7.(3分)
C(本文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叙述,并不是萧让的视角。)
8.(6分)
①谈话开始,金大坚的笑是单纯觉得刻石碣的工作瞒住众人,很是有趣。②萧让主动谈起卢俊义和宋江的高下时,金大坚忍不住暗笑,是对萧让行为的不解。③萧让谈及梁山泊众人出身不同时,金大坚“用半个脸笑”,流露出对萧让看法的不认同。④当萧让回答不出金大坚的质问时,金大坚“呵呵笑”,是用笑表达出内心的惯懑和对“刻石碣”策略的蔑视。
[第①点和第④点,每点2分;第②点和第③点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
①梁山泊内众人出身不同,所属阶级不同,自然会形成矛盾和猜疑,吴用通过刻石碣,借天意来排定座次,建立秩序,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②金大坚是工匠出身,性格单纯直率,正直有原则,因而他对于“刻石碣”的用心表示不满,符合人物性格。③茅盾通过“刻石碣”细节的再创作,用现代人的立场反观古事,指出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具有启蒙意义。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A【解析】“互为影响”错误,社会结构不会基于文化样态而做出改变。
2.C【解析】“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却很常见”错误。
3.D【解析】材料界定的是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强调的是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
4.①乡村发展的“第一跳”,指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作为农业辅助的手工劳作被机器大生产代替;“第二跳”指从工业化到信息化。②第一跳属于物质上的转变,是实际生活水平的提升;第二跳侧重思想观念与精神意识等文化上的转变,更多触及人们对于新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共 4 分。)
5.①新农村建设应以实现信息化为目标,注重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等文化意义上的追求。
②新农村建设中,留存在村里的人应以精神性意义上的追求为指引,尝试改变生活样式。
③要借鉴外来文化观念,积极构造新式乡村发展模式,使乡村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之地。
④要吸引更多的艺术家介入农村建设,提升乡村艺术和审美情趣,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胜地。
(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共 4 分。)
现代文阅读II
6.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意在表现奶奶因为年事已高,襻扣时很吃力”分析错误,应该是“意在刻画奶奶因小远牺牲而内心伤痛却又极力克制的状态”。
7.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目的是让奶奶相信小远还活着”说法错误,小蕊和奶奶睡在一起,互相唠小远,都是在表达她们对小远的思念。
8.①奶奶改大红袄的扣,思念小远,内心悲痛。②奶拿出大红袄给小蕊穿,追念小远,充满了对小燕的怜惜与喜欢。③执意要回大红袄,惋惜小远,希望小蕊获得幸福。(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比如回答“奶奶锁红袄,准备压制悲痛”,言之有理的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首先概括出文章围绕大红袄有哪些情节,再分析奶奶情绪的变化。
9.①情节上∶起到了情节转换过渡的效果,“穿上大红袄”既承接了前文奶奶为孙媳妇做大红袄的内容,又引出了结局奶奶借口要回大红袄,希望小蕊开始新的生活。②人物上∶“大红袄穿在身上”,是成就奶奶、小蕊彼此的心愿与梦想的仪式,展现了她们的内心世界。③主旨上∶这一情节的设置,是对英雄的告慰,是对善良人的美好祝愿与期许。(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