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桃花源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体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桃花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重点难点】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体会“桃花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查阅工具书,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列任务。
(一)了解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名 ,字 , 诗人,自号“ ”,世称“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 诗,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二)了解背景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当时统治阶级腐败,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长期处于战乱的环境中,中年以后又长期隐居农村,陶渊明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着切身的体会。于是,他以当时一些避乱事实和传说为素材,创作了《桃花源记》,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三)掌握文体
记 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类别 ① 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 描写旅行途中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 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④ 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
(四)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五)理解词句
1.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释义
舍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属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引凄异(《三峡》)
寻 ①寻病终
②寻向所志/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志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乃 ①见渔人,乃大惊
②乃不知有汉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古今异义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古义: 。今义:缘故;缘分。)
(2)芳草鲜美[古义: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3)豁然开朗[古义: 。今义:(思想、心胸、性格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4)屋舍俨然(古义: 。今义:形容很像。)
(5)阡陌交通(古义: 。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古义: 。今义:云彩,在空中悬浮的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物体。)
(7)妻子邑人(古义: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8)来此绝境(古义: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9)遂与外人间隔(古义: 。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10)无论魏晋(古义: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1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 。今义:延长,(时间)向后推迟。]
(12)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 。今义:不充足,不满(某个数目)。]
(13)得其船,便扶向路(古义: 。今义:搀扶,扶着,扶持。)
(14)寻向所志(古义: 。今义:方向。)
(15)未果(古义: 。今义:果实;结果。)
3.重点词语
(1)渔人甚异之 异:
(2)复前行,欲穷其林 前: 穷:
(3)便扶向路 ( https: / / baike. / doc / 7009746-7232628.html" \t "_blank ) 扶: 向: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5)悉如外人 悉:
(6)具答之 具:
(7)便要还家 要:
(8)咸来问讯 咸:
(9)皆叹惋 叹惋:
(10)诣太守 诣:
(11)欣然规往 规:
(12)后遂无问津者 ( https: / / baike. / doc / 4685580-4899467.html" \t "_blank ) 津:
(13)才通人 才:
(14)阡陌交通 阡陌:
【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中涉及的词语在此不再列举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4)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5)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二、探究案
阅读《桃花源记》,探究下列问题。
1.梳理文章结构,完成下列表格。
桃花源记 线索:①
② 桃花源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环境优美
进入桃花源 环境优美、⑤ 、自由快乐 幸福生活
③ 桃花源 尊老爱幼、⑥ 民风淳朴
④ 桃花源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增添了神秘色彩,⑦暗示故事是 的
再寻桃花源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副怎样的桃花林美景?有什么作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源的?有什么用意?
4.桃花源人见到渔人是什么反应,这些说明了什么?
5.桃花源人来此地及与世隔绝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源人“叹惋”的是什么?
8.如何理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的内在意蕴?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10.渔人“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11.渔人“处处志之”,太守派人寻找却“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12.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人对它心驰神往?
三、质疑案
1.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2.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
3.文中所描写的桃花源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你怎么评价这一社会理想?
参考答案
一、预习案
(一)潜 元亮 东晋 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田园
(二).①碑记 ②游记 ③杂记 ④笔记
(五)理解词句
1.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释义
舍 ①便舍船,从口入 舍掉,读“shě”
②屋舍俨然 房舍,读“shè”
属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②属引凄异(《三峡》) 连接
寻 ①寻病终 随即,不久
②寻向所志/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寻找
志 ①处处志之 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 标志,标记
乃 ①见渔人,乃大惊 于是,就
②乃不知有汉 竟然,居然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对,向
2.古今异义
(1)沿着,顺着。(2)新鲜美好。(3)开阔敞亮。(4)整齐的样子。(5)交错相通。(6)说。(7)妻子儿女。(8)与人世隔绝的地方。(9)隔绝、不通音讯。(10)不要说,更不必说。(11)邀请。(12)不值得,不必。(13)沿着、顺着。(14)先前的。(15)实现。
3.重点词语
(1) 异:对……感到惊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前:向前(方位名词做状语) 穷:尽
(3)扶:沿着,顺着 向:先前的 (4)延:邀请 (5)悉:全 (6)具:详细
(7)要:同“邀”,邀请 (8) 咸:全,都 (9)叹惋:感叹惋惜 (10)诣:拜访
(11)规:打算 (12)津:渡口 (13)才:仅仅,只 (14)阡陌:田间小路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芳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2)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3)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4)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5)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6)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7)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8)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9)村里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10)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记号。
二、探究案
1.①渔人的行踪 ②发现 ③做客 ④离开 ⑤和平安定 ⑥热情好客 ⑦虚构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里的景物描写富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描绘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
3.(1)自然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写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环境,描绘了一幅和平宁静、幽美淡远的村居图。
(2)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3)对比:外界的战乱纷扰、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与桃花源的生活美好安宁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4.(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人见到外人时的惊奇,表明他们与世隔绝之久。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淳朴真诚、热情好客,从侧面表现了桃花源内没有剥削压迫,人们和平安宁、丰衣足食。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避秦时乱”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暗含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暗腐朽社会的否定。
6.“具言”的内容:桃花源外社会的状况。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
7.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当今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当今外面的人们生活困苦不堪。
8.这句话虽只有12字,但意蕴深厚:渔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见闻遭遇不是文章叙述的重点,故而一笔带过,采用留白的方式,给读者留出想象的空间。后半句“皆叹惋”三字,表明桃源中人对渔人所讲现实世界生活遭遇的感叹惋惜,从侧面突出现实世界的黑暗。短短一句话,暗含着对比,暗含着想象,暗含着详略,越体会越有味,意蕴深厚。
9.暗示桃花源人不愿意被外面世界打扰的心理,也为下文渔人再寻找桃花源却寻而不得埋下伏笔,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
10.“如此”包含渔夫人“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入、出桃花源经历和见到的种种。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11.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是作者笔下的虚构世界,并非真实景象,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
12.作者笔下的桃花源:(1)自然环境: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2)社会环境: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安定平和。(3)社会风气:和睦共处,民风淳朴。(4)生活状况: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长幼有序。(5)精神状态:怡然自乐,自由幸福。
桃花源是一个自给自足、自由美好的人间仙境,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
三、质疑案
2.不多余。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成分,增添了文章的曲折变化。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又对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做了进一步的渲染与补充,这也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留给世人永远的期盼与无尽的神往。
3.文中描写了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而宁静淳朴的理想社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作者的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陶渊明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的。这种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幻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