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广东省部分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
历史考试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2.汉武帝初期,十三部刺史为丞相属吏,由"司直(丞相下属官员)督刺史",而到汉武帝晚期,刺史则改由御史大夫统领,由御史中丞“督部刺史”。这一变化
A.提高了刺史的政治地位B.折射出中枢权力的调整
C.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力度D.旨在规范监察部门职权
3.胡饼(类似今天的烧饼)是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烤制面食,味道香美且易于携带。魏晋时期,无论是在大都市还是在边远乡村,胡饼都深受民众青睐。据《晋书》记载,王羲之被权臣选为女婿时,就正躺在胡床上大嚼胡饼。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A.民族交融得到加强B.汉人胡化风气盛行
C.社会等级日渐弱化D.外来食物占据主导
4.从唐到宋,中国古代城市完成了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革命性"的转轨。"坊"曾是专门的居民区,"但大约从北宋后期开始及南宋前期,'坊'已只是街、巷的雅称、别名"。唐宋城市的变化
A.反映了宋代城市管理的混乱B.不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D.规范了城市商贸活动秩序
5.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颜元认为,"读得书米,口会说,笔会做,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学问有诸已与否,须临事方信","口笔之不足为凭,只能办事人可用"。这些观点
A.具有鲜明的科学实践精神B.提倡“经世致用”学风
C.推动了明清社会思想转型D.坚守“格物致知”思想
6.表1所示为19世纪80年代初《申报》对当时中国招商局集股兴办企业的报道。这些报道折射出
A.政府加强了对股份制企业的扶植B.近代金融体系日益得到完善
C.“实业救国”得到国人热烈响应D.更多民间资本流向近代企业
7.1919年3月,邓中夏等人组织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并把人力车夫、产业工人作为启迪反帝反封建觉悟的首选对象,甚至五四运动后,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还深入工矿企业,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这表明
A.国民觉悟得到提升B.救亡之路出现转向
C.无产阶级力量壮大D.新型政党开始筹建
8.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着手进行海关税务人员的"国产化"。至1937年,海关各口岸的税司已由1929年的仅8名中国人上升到有三分之一的职务由中国人担任。这一举措
A.折射出国民革命的深化B.废除了西方列强在华特权
C.体现了民族主义的倾向D.顺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9.1944年9月,毛泽东认为"对敌斗争的办法,主要还是挤",要"多打胜仗,巩固自己,挤小敌人","在可能条件下,应乘虚尽量消减深入根据地内之伪军、顽军及敌军小据点,扩大根据地”。这说明
A.敌后战场转入了反攻B.国共间矛盾进一步激化
C.根据地急需得到巩固D.革命统一战线规模扩大
10.1979年2月,《人民日报》刊登了广东省中山县小榄公社某社员通过自主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使得1978年全年家庭总收入超过10700元的事迹。之后“农民万元户”作为公开报道的流行语在全国一度流行起来。该报道
A.旨在肯定家庭生产责任制B.表明农民已经摆脱了贫困
C.助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意在激发农民的致富欲望
11.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凡是私有财产丢失,负责保管私有财产的管理者便会受到相应处罚,并被要求对财产丢失者进行赔偿。”由此可知,古巴比伦
A.立法注重服务现实生活B.极力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C.确立了"以法治国"原则D.财产私有制度开始确立
12.图1所示为米开朗琪罗最著名的雕像之一《摩西》。摩西是人类中最受神恩宠的先知,他是犹太人的最高领袖,他是战士、政治家、诗人、道德家、史家、希伯来人的立法者。由此可见,米开朗琪罗
A.主张建立民族国家B.具有英雄主义情结
C.崇尚自由平等精神D.要求摆脱宗教束缚
13.1905年,提拉兑曾讲:“如果英国殖民当局采取俄国的镇压力法,那么印度公民将采用俄国的办法。俄、德、爱尔兰等国的近代历史都向我们表明,人民对司瓦拉吉(自主)的希望是不能被暴君所压制的。"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印度
A.民族革命得到国际援助B.国大党放弃了改良主义主张
C.民族民主意识已经觉醒D.无产阶级主导民族解放斗争
14.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后,某报刊评论说:"这场军事比赛的麻烦在于,它进入了加赛局,而德国既没有替换的投球手,也没有代打。"此观点意在说明
A.德国开始丧失战争主动权B.美国参战使态势发牛逆转
C.两军事集团力量趋向平衡D.美国决定了战争胜负走向
15.表2所示是1925年苏联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主要经济领域所占比重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私人经济受到严厉压制B.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
C.国民经济结构出现失衡D.国家控制着经济命脉
16.“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很难做到与世隔绝、独善其身,相反,全球的跨国性使得应对问题的新模式应运而生,即通过调动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应对。”由此可知,“新模式”的产生
A.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兴起B.有利于提高全球治理能力
C.旨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D.打破了西方霸权主义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17.有同学为研究宋代科举制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摘编自余保中《宋代科举制对社会分层和垂直流动的作用探析》
材料二
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
——摘编自【宋】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三
是时天下学者,杨(忆)、刘(筠)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愈)文者。
——摘编自【宋】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宋代科举制度的价值。(6分)
(2)简述宋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影响。(6分)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宋代科举制度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2分)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若夫西洋诸国,恃智力以相竞。我中国与之并峙,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使西人不敢蔑视中华。
——摘编自1885年薛福成《筹洋刍议·变法》
材料二
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土耳其天下陆师第一而见削,印度崇道无为而见亡,此其明效也。故今日之教,宜先开其智。武科弓刀步石无用甚矣。
——摘编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材料三
我中国地大物博与美(国)同,而吾国家产之富、矿质之丰,比之美国过之无不及。劳力之人工,我即四倍于美国。我国所欠缺者,资本也、才能也。偿我能得此两要素,则我之实业发达,不特可与美国并驾,全当四倍于美国。
——摘编自孙中山《中国实业如何发展》
材料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还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使国家更加富强,使人民更加富裕,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走和平发展道路。
——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
是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2013年1月28日)
简析材料一、二、三中“富强”内涵变化的时代背景。(6分)
(2)指出材料四中“富强”内涵的新变化,并简述其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自1760年到1800年,40年的时间,英国的城市人口比重由10%上升到20%,属于城市化的早期阶段,上升速度是缓慢的。在1801~1851年这50年内,英国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由20%上升到50.2%,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英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在这个阶段中,不仅纺织业的发展是城市化前进的重要动力,随着蒸汽机的普及,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且还出现了一批由交通运输业带动的城市。自19世纪20年代第一条铁路建成到19世纪50年代铁路网的形成,英国仅用了30年的时间,在此期间,英国与铁路发展配套的各行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摘编自牟元军《论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法国城市化进程与西欧大陆其他各主要国家步调一致,均呈低速增长之势。据研究,法国城市的发展几乎完全局限于大城市内部的扩张,所增加的城市人口中有80%集中于人口在4万以上的大中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在法国相当迟缓。
——摘编自沈志强《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法国城市化双重动力解读》
材料三
国内学者普遍将19世纪至20世纪初德国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15~1840年是城市化兴起的准备阶段。第二阶段:1840~1871年是德国城市迅速发展的
阶段。第三阶段:1871~1913年是德国城市化极大繁荣和发展的时期。德国的中小城市多,分布较均匀,人口过于集中的大城市少。1871年德国城市人口为1479万,占总人口的36.1%,1910年城市总人口已达3897.1万,占总人口的60%,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摘编自陈秋霖《德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等
(1)概括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晚期英、法、德城市化的各自特点。(9分)
(2)简析影响近代西欧城市化发展的要素。(5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关于大国崛起的原因,史学界有以下几种观点。
——摘编自阮建平《大国强盛与领袖意志——大国崛起领袖因素透析》等
围绕材料,选择一种观点或者自拟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史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高三历史考试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春秋战国、秦朝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从湘西里耶秦简能够看到秦朝文字古隶书,可以看出秦朝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故选D项;材料没有明确安阳出土玉器的品级,不能说明这些玉器为商王专有的,因此不能据此得出商朝的统治中心在河南安阳,故排除A项;材料中北京燕国都邑遗址出土的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用途不详,不能据此得出西周时期青铜器大量用于农业生产的结论,故排除B项;根据齐国都邑临淄出土的战国时期刀、剑、载、箭等兵器可得出当时兼并战争颇为激烈的结论,但诸侯争霸属于春秋时期,故排除C项。
2.B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刺史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刺史由丞相统领改为由御史大夫统领,说明丞相失去了监察职权,反映了中枢权力的调整,故选B项;材料中刺史隶属关系的变化,无法说明其政治地位的提高,故排除 A项;材料没有涉及刺史对地方监察力度的加强,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监察部门职权的变化,无法说明是规范职权,故排除D项。
3.A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汉族人民喜爱胡饼,且王羲之"在胡床上大嚼胡饼",说明汉族民众深受少数民族食物文化的影响,这是民族交融得到加强的结果,故选A项;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入不足以说明汉人胡化风气盛行,故排除B 项;虽然胡饼被民众普遍喜爱,但这不能说明社会等级弱化,故排除C项;胡饼只是食物中的一种,民众普遍喜爱它,但不能说明外来食物占居主导,故排除D项。
4.C 【解析】本题考查唐宋时期城市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坊由唐代的专门居民区变为宋的街、巷名称,说明政府放松对城市商业的控制,这有利于城市工商业活动的开展,从而促进了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故选C项;从严格控制城市居民到放宽城市居民的活动,不等于城市管理的混乱,故排除 A项;对城市商业控制的放松,有利于居民从事商贸活动,从而也有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故排除B项;对城市居民控制放松,会导致商贸活动的市场化和碎片化,从而增加规范城市商贸活动秩序的难度,不能据此说明规范了城市商贸活动秩序,故排除D项。
5.B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启蒙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顶元观点中的“行”“临事”“办事”“用”等都有实践的意义,这实际上是在提倡“经世致用”学风,故选B项;虽然材料强调学问要用到实处,但“科学”精神无法体现,故排除 A项;明清时期社会思想虽有所新发展,但并没有转型,故排除C项;"格物致知"是宋代理学所倡导的认知方法,与材料观点相反,故排除D项。
6.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早期股份制企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中的“竞投股分”“奇货可居”“不须一两月”可知,当时更多民间资本流向近代股份制企业,故选D 项;材料反映的是民间资本购买股票,而不是政府扶植股份制企业,故排除 A项;近代金融体系以银行为重要平台,此时中国还没有产生近代银行,因此不能说近代金融体系得到完善,故排除 B项;“实业救国”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产生的救国思潮,此时还没有产生,故排除C项。
7.B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邓中夏等人将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对象定位为下层工人阶级,说明当时开始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体现了救亡之路出现转向,故选B项;提升国民觉悟是"平民教育讲演团"的宗旨,但不能说明国民的觉悟得到提升,故排除 A项;材料只体现了进步知识分子和工人结合加深,并不能说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故排除C项;虽然邓中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创始人,但材料现象并不是在筹建政党,故排除D项。
8.C 【解析】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的海关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将海关税务人员实现“国产化”,说明国民政府具有打破列强控制海关的强烈愿望,体现了民族主义倾向,故选C项;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故排除 A项;材料现象不能说明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前的举措,故排除D项。
9.A 【解析】本题考查敌后战场转入反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的“挤”说明敌后抗战进入主动进攻阶段,且“扩大根据地”又说明这种“挤”具有反攻性,反映了当时敌后战场转入了反攻,故选A项,排除D项;抗战后期国共矛盾并没有被进一步激化,且材料反映的主要是对日伪作战,故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发生在国民革命时期,故排除C项。
10.C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的“自主发展”“家庭副业”说明该社员成为“万元户”的原因是有了生产自主权,这对当时以扩大农民生产自主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助推作用,故选C项;报道并没有涉及家庭生产责任制,且当时家庭生产责任制并没有全面展开,故排除 A项:材料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全部农民摆脱了贫困,故排除 B项;虽然该报道可能会激发农民致富的愿望,但这并非该报道的目的,故排除D项。
11.A 【解析】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注重保障“人”的私有财产,这说明古巴比伦立法注重现实生活,故选 A项;拥有私有财产的人不一定是奴隶主,也可能是平民,因而不能说古巴比伦极力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以法治国”,不能说明确立了该原则,故排除C项;材料只能说明维护财产私有制度,但不能说明财产私有制度开始确立,故排除D项。全科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
12.B 【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摩西是圣经中的希伯来人的首领和民族英雄,画面中摩西肌肉外露、充满力量,表现的是一种神圣的威力、不可征服的力量,说明作者具有英雄主义情结,故选B项;根据画中信息无法得出作者主张建立民族国家、崇尚自由平等精神、要求摆脱宗教束缚,故排除A、C、D三项。
13.C 【解析】本题考查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面对英国殖民者的镇压,印度人民要通过俄国式革命的方式进行抗争,以实现民族独立解放,这体现了近代民族民主意识,故选C项;提拉克借鉴、吸取国际斗争的经验,并非印度民族革命得到国际援助,故排除A项;题干只是国大党激进派代表提拉克的主张,并不代表国大党放弃了改良主义主张,故排除B项;提拉克所在的国大党属于民族资产阶级政党,故排除D项。
14.B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使战争胜利的天平倾向协约国一方,故选B项;材料强调了两大军事集团力量发生变化,但不能说明战争主动权开始变化,故排除 A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德军事集团出现失衡,而不是趋向“平衡”,故排除C项;美国参战虽影响了战争胜负,但不等于决定了战争胜负,故排除D项。
15.D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的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并没有占到相应经济领域的多数,说明国家掌握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仍占主体,即国家掌握着经济命脉,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私人经济受到压制,相反新经济政策期间国家鼓励发展私人经济,故排除 A项;材料信息中没有经济总量的变化,不能说明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故排除 B项;材料中的比重是按所有制划分的,无法说明国民经济结构出现失衡,故排除C项。
16.B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化与全球治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新模式指的是通过国际各种力量共同应对跨国问题,这显然有利于提高全球治理能力,故选B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新模式顺应了全球化发展,故排除C项;“打破了西方霸权主义政策”与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现状不符,故排除D项。
17.(1)价值:
材料一是宋代两个年份中举人数及其所占当年全国总人数的比例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宋代科举录取的规模变化、社会阶层流动程度等问题。(2分)
材料二是文人笔记中对科举后择婿的描述,可用于研究宋代科举对婚姻观念的社会影响,但要区别文人创作与历史真实,需要其他史料进行印证。(2分)
材料三是欧阳修关于科举对文化影响的评论,可用于研究科举考试的形式、内容及时人对科举问题的认识,也可用于研究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情况。(2分)
(2)影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大大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对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导向作用。(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类型:考古资料、宋代话本小说等文学作品、宋代绘画资料、民间传说、宋代不同时期状元的文字及文集、礼部组织科举的档案记录、地方和中央的科举考场及阅卷遗址及遗存等。(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科举制度,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可据材料一中的数据变化,得出可研究宋代科举规模的变化及社会阶层流动程度;据材料二中“榜下捉婿”得出可研究科举对宋代婚姻等社会观念的影响;据材料三中的“时文”“未尝有道韩(愈)文者”,得出可研究科举对前代文学或文化传承的影响。第(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社会阶层流动、社会观念、文化传承等角度说明影响。第(3)问,用来研究历史的史料类型众多,可列出考古资料、小说等文学作品、民间传说等史料。
18.(1)时代背景:两次鸦片战争战败,洋务派看到了西方军事技术的先进,欲借西方物质文明来维护清王朝统治;甲午中日战争后,洋务运动最终破产,受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维新派欲借开民智,实现兴民权的民主政治;辛亥革命扫除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实业救国思潮成为主流。(6分)(2)新变化:富强既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要保障人民富裕和维护世界和平。(2分)
意义: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有利于中国的和平!掘起和中华民族影响力的增强。(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富强”观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维新派兴民权的主张和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等说明“富强”内涵变化的时代背景。第(2)问,先据材料中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更加富裕""走和平发展道路"等说明"富强"包括了民族复兴、人民富裕和维护世界和平等新内涵,再结合这些新内涵,从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有利于中国和平崛起等方面说明意义。
19.(1)特点:
英国: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纺织业和交通运输业带动城市兴起;率先实现城市化。(3分,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
法国:城市化存在区域不均衡性;城市化低速发展;以大中城市为主。(3分,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德国: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小城市多;城市分布较均匀;国家统一后发展迅速。(3分,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
(2)要素:具体国情;政治制度;政治局面;工业化水平;社会环境。(5分,答出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欧城市化,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紧扣材料一、二、三信息,分别从英、法、德三国城市化起步、发展速度、区域分布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第(2)问,综合材料一、二、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具体国情、政治制度、政治局面、工业化水平、社会环境等角度作答即可。20.示例
观点:科技创新是决定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2分)
论述: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期,英国是世界技术发明的中心,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等,使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开展,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进而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19世纪晚期,英国依赖广阔的殖民地获取利润,丧失了技术革新的进取心,而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则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引领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科技创新促使这两国快速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产值分别跃升至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成为新的世界工业强国。(8分)
总之,大国崛起依靠科技创新,而技术发明和广泛运用又推动了大国崛起。(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大国崛起,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首先,要明确答题任务:"选择一种观点或者自拟一个观点""论述";第二步,阅读材料,可以选择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如“科技创新是决定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也可以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观点,如“大国崛起是政治、经济与科技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步,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述;第四步,进行总结性概括和升华,得出结论。特别注意,严格落实题目中的“要求”,做到规范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