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1.3人口合理容量同步测试(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河西走廊是甘肃西北部狭长冲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极其重视。下图示意河西走廊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相对古代西域其他地区,河西走廊富足的原因有( )
①南山北沙,驼队接踵②西域中原,降水丰富③黄沙漫漫,土地贫瘠④水源充足,绿洲呈串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影响该地人口环境承载力的最大限制性自然因素是( )
A.淡水资源 B.土地资源 C.矿产资源 D.交通落后
3.下列措施可以扩大该地环境人口容量的是( )
A.扩大耕地面积 B.增加外联交通
C.增加牲畜数量 D.加大矿产开采
【答案】1.D 2.A 3.B
【分析】1.据图可知,河西走廊南侧为山脉,北侧为沙漠,驼队要通过此地,必须从河西走廊经过,驼队接踵而过,为当地带来巨大的财富和机会,故①正确。西域一般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主要指新疆及其以西地区,河西走廊不属于西域中原,且该区域降水不丰富故②错误。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山麓地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故③错误。河西走廊有大量来自祁连山的高山冰雪融水,使得这里水源较充足,绿洲呈串状分布在祁连山山麓地带,故④正确,综上,正确的是①④,故选D。
2.影响地区人口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自然资源,所以D错误。该地远离海洋,降水少,水源是当地生产生活最大的制约因素,所以决定当地人口环境承载力的最大限制性自然因素是淡水资源。土地和矿产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故选A。
3.当地生态环境脆弱,盲目扩大耕地面积,会破坏生态环境,故A错误。增加外联交通可以与其它地区互通有无,从而增加资源储备,进而扩大环境人口容量,故B正确。当地气候干旱,增加牲畜数量,超过载畜量,会引发土地荒漠化,故C错误。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加大矿产开采,可能导致资源枯竭,影响当地的环境人口容量,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河西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名河西走廊,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古西北首府所在地,佛教东传的要道与第一站,丝路西去的咽喉,经略西北的军事重镇,中原名士躲避北方战火的栖息场所。自古以来就是富足之地、兵家必争之地。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可以通过连接祁连县与吉隆县的“祁吉线”体现,两侧地域面积大致相同,但是人口比例悬殊。“祁吉线”长期稳定,但是1978年以来东南半壁人口占比持续微降,西北半壁人口占比持续微增。下图为2010年青藏高原人口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造成青藏高原“祁吉线”长期稳定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历史 C.政策 D.经济
5.青藏高原东南半壁人口占比持续微降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合理容量下降 B.人口迁出较活跃 C.生育政策限制 D.经济水平下降
6.为实现青藏高原地区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大力发展西北半壁工业 B.扩大东南半壁种植业规模
C.将西北半壁人口大量向沿海地区迁移 D.适度发展东南半壁旅游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答案】4.A 5.B 6.D
【分析】4.“祁吉线”东南侧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更好,更适合居住;“祁吉线”西北侧自然环境恶劣,海拔高,空气稀薄,不适合人口居住,所以是由于自然环境差异导致的“祁吉线”长期稳定,A正确。“祁吉线”两侧历史、政策、经济虽有差异,但也是由于自然环境差异导致的,排除BCD。故选A。
5.人口合理容量不影响该地区的实际人口数量,排除A。人口迁出较多,导致东南侧占比下降,B正确。生育政策“祁吉线”两侧并没有差别,排除C。经济水平两侧都是持续向好发展,排除D。故选B。
6.大力发展工业和种植业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排除AB。西北人口大量外迁是人类让步与自然,而不是人与环境和谐发展,排除C。适度发展东南半壁旅游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可增加当地经济收入,提高经济水平,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环境承载力上升,人与环境和谐发展,D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总量、经济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科技水平、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的影响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人口容量
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8.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地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答案】7.C 8.A
【分析】7.环境人口容量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即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A正确;消费水平的高低,会使环境人口容量减小,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的影响,B正确;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人口数量不能超越环境人口容量,人口数量一旦超越环境人口容量,生态环境就会遭到破外,从而使环境人口容量减小,C错误;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C项符合题意,故选C。
8.图Ⅰ表示人口数量始终保持在环境人口容量以内,人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故人地关系最为协调,人地关系最理想;图Ⅱ由于在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超过了环境人口容量,造成了一定的环境破坏,之后人口数量控制在环境人口容量之内;图Ⅲ由于人口数量超过了环境人口容量,造成了一定的环境破坏,甚至导致了当地的环境人口容量变小,人地关系最不协调,人地关系最不理想。故三种模式人地关系由好到差的排序为ⅠⅡⅢ,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环境人口容量是用来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的概念。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而资源状况则是影响人口承载力大小的首要因素。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一个警戒值,所以不能超过环境人口容量。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回答下题。
9.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10000、6000、4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
A.8000 B.10000 C.6000 D.4500
10.对于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当于木桶短板效应的是( )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 C.黑龙江-矿产资源 D.内蒙古-水资源
【答案】9.D 10.D
【分析】9.根据材料“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环境人口容量应为最小值,4500,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0.根据所学知识和木桶效应原理,各省的人口合理容量应是最缺少的资源,四川省水力资源丰富,A错误;山东省气候资源优越,B错误;黑龙江省矿产资源丰富,C错误;内蒙古水资源缺乏,D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环境人口 容量的因素有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度趋势等。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的关系,其余各要素均为正相关。其中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因素。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不同指标下适度人口和最大人口的测算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指标人口 基于人均建设用地 基于人均居住用地 基于可供水资源 基于生态环境
适度人口(万) 63.80 83.20 72.36 70.18
最大人口(万) 106.20 113.40 210.35 106.33
11.该城市人口合理容量为( )
A.63.80万 B.83.20万 C.72.36万 D.70.18万
12.影响该城市环境承载力的主导因素是( )
A.人均建设用地 B.人均居住用地 C.可供水资源 D.生态环境
【答案】11.A 12.A
【分析】11.根据木桶理论可知,短板是决定性因素,表中显示适度人口和最大人口的短板均是人均建设用地,而基于从均建设用地下的适度人口为63.80万,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1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影响该城市环境承载力的短板为人均建设用地,表明影响该城市环境承载力的主导因素是人均建设用地,A正确;人均居住用地、可供水资源、生态环境都不是主导因素,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完成下面小题
13.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10000、6000、4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
A.4500 B.6000 C.8000 D.10000
14.我国东部地区环境人口容量较西部地区大,下列关于其成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科技水平较高 B.东部地区耕地资源、水资源更丰富
C.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东部地区人均消费水平更高
15.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资源丰富程度 C.人口的精神生活水平 D.人口受教育水平
【答案】13.A 14.D 15.B
【分析】13.由材料 “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可知,根据“木桶效应”原理,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取决于环境供养最小的人口数的因素,所以该地的人口容量为4500。故选A。
14.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容量的的因素。科技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东部地区科技水平较高,环境人口容量大,A不符合题意;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东部地区耕地资源、水资源更丰富,环境人口容量大,B不符合题意;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环境人口容量大,C不符合题意;人均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相关,东部地区人均消费水平高会导致环境人口容量较小,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15.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包括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等,其中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资源丰富程度。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总结)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趋势等。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的关系,其他各要素与环境人口容量是正相关的关系。
二、综合题
16.(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人口大国。2005年1月6日我国第13亿个公民在北京出生。1991年中国科学院发表报告《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主张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
某地区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1亿,进入人口的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公顷,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万公顷。
(1)目前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未来20年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什么?
(2)有人说,我国是人口大国,必然是人才强国,也必然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案】(1)森林 耕地 在城市、交通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积极开发宜农荒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控制人口数量。
(2)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未必是人才强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但劳动力要成为人才,需要通过发展我国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来实现。
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之一。但人口多也会带来资源紧张、就业压力大、社会不稳定等问题。只有发展经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结构优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分析】本题以本题我国某地的人口容量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人口容量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从表中数据可看出该区域的森林人均量是低于最低标准,故是当前最主要的限制因素为森林;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城市建设都将会大量占用耕地,使耕地人均量有可能低于最低标准,因此可知未来20年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耕地。解决措施:
在城市以及交通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积极开发宜农荒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此外,还要合理控制人口数量。
(2)看法一:我国虽然是人口大国,但未必是人才强国。的确我国的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是比较丰富的,这是众所周知的我国的基本国情。但劳动力要成为比较有用的人才,就需要通过发展我国科技、教育事业,通过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来实现。
看法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之一。但众多的人口也会导致资源紧张、就业压力大以及社会不稳定等一系列的问题。只有发展经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结构优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以此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点睛】第2题本题的开放性是比较强的,对题干中的观点持何种态度,都要能够自圆其说。
17.(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
运用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
【答案】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为提升人口容量,上海应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其人口容量就越大。上海应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
【分析】本题以上海市的人口容量为背景材料,考查了人口容量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为提升上海市的人口容量,上海应积极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加大宣传与教育,增强公民的节约用水意识。此外,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其人口容量就越大。为提升上海市的人口容量,上海应当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积极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和级,努力提高就业率和企业的生产效率。
【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此外,科技因素也是影响区域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西线调水能解决西北缺水问题,预计调水成功后,西北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可增加一个亿。而三峡水库的建设,淹没大量土地,百万移民需安置。下面左图为南水北调路线图,右图为三峡水库示意图。
材料二 我国西北地区通过滴灌、喷灌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使西北地区人口增加。
材料三 温哥华大学教授比尔里斯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全世界都像富裕的美国人和德国人那样生活和生产,那么我们为了得到原料和排放有害物质还需要20个地球。”
(1)材料一表明什么因素制约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请结合材料分析。
(2)材料二和三说明了哪两个因素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它们与环境承载力呈什么关系?
【答案】(1)资源。南水北调使西北地区的淡水资源增加,增大了环境承载力。
(2)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科技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材料二说明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增大环境承载力;消费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材料三说明人们的消费水平高,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多,使得环境承载力减小。
【分析】环境人口容量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区域最缺乏的资源。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很多,资源、技术、经济水平、消费水平等,分清各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详解】(1)根据材料一信息,水资源多少,制约西北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该地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与水资源量呈正相关。西线调水能解决西北缺水问题,预计调水成功后,西北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可增加一个亿,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使西北地区淡水资源增加了,增大了环境承载力。
(2)读材料,材料二、三说明了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材料二我国西北地区通过滴灌、喷灌等技术,这是科技水平的提高,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导致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从而使西北地区人口增加,扩大环境承载力。说明科技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扩大环境承载力。材料三富裕的美国人和德国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属于高消费、高消耗方式,会加速资源消耗速度,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多,使得环境承载力减小。材料三说明消费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人们的消费水平高,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多,使得环境承载力减小了。
19.(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漫画,完成下列问题。
(1)漫画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2)此图反映了 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它和环境人口容量有何关系?除此之外,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还有哪些?它们与环境人口容量又有怎样的关系?
【答案】(1)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适度的人口,一旦超过,资源和人口平衡就会被打破,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2)资源 呈正相关。科技水平呈正相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详解】(1)本题侧重对知识理解和读图分析能力的考查。由漫画可知:①人口在不断增多;②人均资源占有量在减少;③人口与资源的平衡受到破坏,人地矛盾逐渐激化。
(2)结合上题可知,漫画反映的人口容量与资源之间的关系,资源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关系;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有科技水平、生活与消费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其中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科技水平越高,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水平就越,地区开发程度越大,可以从区域外进口资源,所以人口容量就相应增大; 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呈负相关,消费水平提高导致每个人消耗的资源增大,人口容量会降低。
20.(2018·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18日,“第四届移民法论坛:出境入境管理法、中国和世界”在京举行,其中《移民法》很有可能将潜在移民分成若干类别,如熟练工人、工作移民和投资移民等。
材料二 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数据:美国人口共增长634万。美国人口普查局同时预计,美国人口在2050年将达到3.998亿,比四年前预计的人口数减少3 900万人。
材料三 下图为“美国人口及部分资源消耗所占世界比重图”。
(1)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受资源、__ __、__ __等因素影响。
(2)结合我国人口国情,说明《移民法》将潜在移民分类的原因__ 。
(3)美国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媒体称“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试运用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___。
【答案】(1)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2)有利于我国合理引进人才,降低我国环境承载压力 (3)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多能容纳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与资源数量呈正相关,而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美国人口基数较大,这种人口基数大的特点若再与人口快速增长相结合,必然会出现庞大的人口增长总量;若再与高消费结合,会给美国和全球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将使其环境人口容量减小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2)根据材料一的相关信息可知我国《移民法》很有可能将潜在移民分成若干类别,如熟练工人、工作移民和投资移民等。说明我国主要为了能够控制移民数量,合理引进和吸引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移民,从而减低移民对我国环境承载的冲积。
(3)根据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可知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多能容纳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与资源数量呈正相关,而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而美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较快,每年新增人口多,且美国为经济发达国家,生活消费水平较高,资源消耗大。美国虽然为资源大国但同时也是能源消费大国,这将对美国和全球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根据短板效应,其环境容量将减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1.3人口合理容量同步测试(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河西走廊是甘肃西北部狭长冲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极其重视。下图示意河西走廊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相对古代西域其他地区,河西走廊富足的原因有( )
①南山北沙,驼队接踵②西域中原,降水丰富③黄沙漫漫,土地贫瘠④水源充足,绿洲呈串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影响该地人口环境承载力的最大限制性自然因素是( )
A.淡水资源 B.土地资源 C.矿产资源 D.交通落后
3.下列措施可以扩大该地环境人口容量的是( )
A.扩大耕地面积 B.增加外联交通
C.增加牲畜数量 D.加大矿产开采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可以通过连接祁连县与吉隆县的“祁吉线”体现,两侧地域面积大致相同,但是人口比例悬殊。“祁吉线”长期稳定,但是1978年以来东南半壁人口占比持续微降,西北半壁人口占比持续微增。下图为2010年青藏高原人口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造成青藏高原“祁吉线”长期稳定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历史 C.政策 D.经济
5.青藏高原东南半壁人口占比持续微降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合理容量下降 B.人口迁出较活跃 C.生育政策限制 D.经济水平下降
6.为实现青藏高原地区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大力发展西北半壁工业 B.扩大东南半壁种植业规模
C.将西北半壁人口大量向沿海地区迁移 D.适度发展东南半壁旅游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的影响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人口容量
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8.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地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回答下题。
9.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10000、6000、4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
A.8000 B.10000 C.6000 D.4500
10.对于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当于木桶短板效应的是( )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 C.黑龙江-矿产资源 D.内蒙古-水资源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不同指标下适度人口和最大人口的测算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指标人口 基于人均建设用地 基于人均居住用地 基于可供水资源 基于生态环境
适度人口(万) 63.80 83.20 72.36 70.18
最大人口(万) 106.20 113.40 210.35 106.33
11.该城市人口合理容量为( )
A.63.80万 B.83.20万 C.72.36万 D.70.18万
12.影响该城市环境承载力的主导因素是( )
A.人均建设用地 B.人均居住用地 C.可供水资源 D.生态环境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完成下面小题
13.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10000、6000、4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
A.4500 B.6000 C.8000 D.10000
14.我国东部地区环境人口容量较西部地区大,下列关于其成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科技水平较高 B.东部地区耕地资源、水资源更丰富
C.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东部地区人均消费水平更高
15.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资源丰富程度 C.人口的精神生活水平 D.人口受教育水平
二、综合题
16.(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人口大国。2005年1月6日我国第13亿个公民在北京出生。1991年中国科学院发表报告《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主张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
某地区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1亿,进入人口的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公顷,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万公顷。
(1)目前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未来20年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什么?
(2)有人说,我国是人口大国,必然是人才强国,也必然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17.(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
运用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西线调水能解决西北缺水问题,预计调水成功后,西北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可增加一个亿。而三峡水库的建设,淹没大量土地,百万移民需安置。下面左图为南水北调路线图,右图为三峡水库示意图。
材料二 我国西北地区通过滴灌、喷灌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使西北地区人口增加。
材料三 温哥华大学教授比尔里斯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全世界都像富裕的美国人和德国人那样生活和生产,那么我们为了得到原料和排放有害物质还需要20个地球。”
(1)材料一表明什么因素制约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请结合材料分析。
(2)材料二和三说明了哪两个因素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它们与环境承载力呈什么关系?
19.(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漫画,完成下列问题。
(1)漫画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2)此图反映了 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它和环境人口容量有何关系?除此之外,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还有哪些?它们与环境人口容量又有怎样的关系?
20.(2018·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18日,“第四届移民法论坛:出境入境管理法、中国和世界”在京举行,其中《移民法》很有可能将潜在移民分成若干类别,如熟练工人、工作移民和投资移民等。
材料二 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数据:美国人口共增长634万。美国人口普查局同时预计,美国人口在2050年将达到3.998亿,比四年前预计的人口数减少3 900万人。
材料三 下图为“美国人口及部分资源消耗所占世界比重图”。
(1)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受资源、__ __、__ __等因素影响。
(2)结合我国人口国情,说明《移民法》将潜在移民分类的原因__ 。
(3)美国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媒体称“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试运用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