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1.2人口迁移同步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1.2人口迁移同步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06 10:50:2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1.2人口迁移同步测试(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受生活成本和工作负担等因素影响,在一线城市接纳众多外来人口的同时,也涌现出“逃离北上广深”的现象。如图示意2020年“逃离北上广深”的人口工作地点的选择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逃离北上广深”的人口在选择工作地点时,可能主要考虑( )
①产业发展水平②对外交通条件③与家乡之间的距离④与一线城市的距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厦门虽然环境优美,但吸引的“逃离北上广深”的人口较少,主要是因为厦门( )
A.地理位置偏僻 B.自然灾害较多 C.经济规模较小 D.基础设施落后
【答案】1.A 2.C
【分析】1.由图可知,“逃离北上广深”的人口选择的城市多为二、三线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因为这些城市产业发展水平较高,能够在此找到合适的工作,①正确;我国交通事业已经有了飞跃,大部分地区对外交通条件都比较优越,②不是主要因素;很多人口出于探亲方便等方面的考虑,选择在离家乡较近的省会城市而不是一线城市工作,③正确;虽然排名前几位的迁入城市均离一线城市较近,如东莞、苏州、佛山,但这不是该类人口流入这些地区的主要原因,流入这些地区的主要原因仍然是当地产业发展水平较高,④错误。①③正确,故选A.
2.厦门地处东南沿海,地理位置较好;台风等自然灾害对人口迁移影响较小;厦门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城市基础设施不可能落后;厦门城市规模小,相对经济体量有限。C正确,故选C。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家庭、文化教育、城市公共服务都多种因素,“逃离北上广深”是高房价、入户门槛、教育学位、生活成本等多种因素共同的结果。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人普”)结果公布,“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人户分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民的经常居住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二者不一致。这也为本次人口普查带来困难,全国700多万名普查员将在同一天走入千家万户,逐人逐项开展普查登记,并全面采用电子化方式开展,直接实时上报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造成广大务工人员“人户分离”的主要原因有( )
①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 ②婚姻因素 ③严格的户籍管理 ④教育水平的区域差异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4.“人户分离”现象包括两种形式,是指“有户(籍)无人”和“有人无户(籍)”,下列地区中,“有人无户(籍)”现象相对普遍的是( )
A.重庆市 B.上海市 C.河南省 D.黑龙江省
5.“七人普”中,通过细致划分普查区域、运用大数据比对核查等方式,确保普查登记真实准确、不重不漏。在下列技术中,为细致划分普查区域提供资料的主要技术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 C.北斗导航系统 D.数据可视化
【答案】3.D 4.B 5.A
【分析】3.由于广大务工人员的户籍与常住地不一致,造成“人户分离”,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导致务工人员难以在务工地入户,区域经济的发展差异,使大量务工人员外出务工,造成“人户分离”,①③正确,婚姻、教育水平对“人户分离”影响不大,故选D。
4.有人无户(籍)”应该为经济发达区,外来务工人员多,但户籍不在,与其他城市相比,上海是我国发达的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多,出现这种现象普遍,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要对普查的区域进行细分,要了解该区域的人口密度,合理分配任务给普查员,必须进行区域的人口数量统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用到地理信息系统,通过该技术对区域人口进行初步统计,合理划定区域,A正确。遥感只能获得影像资料,并不能获取人口信息,不能为细致划分普查区域提供资料,B错误。北斗主要是定位功能,数据可视化不是地理信息技术,不能为细致划分普查区域提供资料,CD错误。故选A。
【点睛】“人户分离”反映了我国流动人口多,流动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往往是经济因素。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城市群在中国城镇化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快速城市化时期的主要人口流入地。下图为2017年我国五大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示意图(线条越粗表明流入人口占比越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示人口流动的特点是( )
A.中部地区是人口的主要流出地 B.珠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以省内为主
C.内陆城市群人口吸引范围大于沿海城市群 D.东北地区外流人口主要流入长三角城市群
7.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分布状况反映了地理( )
A.要素综合性 B.环境复杂性 C.空间邻近性 D.条件相似性
8.沿海城市群流入人口的长期居留(5年以上)和定居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收入 B.公共服务 C.环境质量 D.户籍门槛
【答案】6.A 7.C 8.D
【分析】6.图示显示,人口流出地区主要集中于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中部地区是人口主要的流出地,A正确;珠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包括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等省人口,以省际间流动为主,B错误;内陆城市群,只吸引周边省区的人口,范围小于沿海城市群,C错误;东北地区外流人口主要流入京津冀城市群,D错误。故选A。
7.图示表明,人口往往流入到邻近的城市群,比如东北流出人口,流入到地域相近的京津冀地区,较少流入到长三角和珠三角,其他流出区域也有类似的特征,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群为了限制人口的无序流入,设置了严格的户籍门槛,导致长期居留和定居的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D正确;沿海城市经济收入高,公共服务完善,环境质量较好,是人口迁移的拉力,与题意不符,A、B、C错误。故选D。
【点睛】中国当前人口迁移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经济,一般由农村迁移到城市,由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迁移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近年来,全国流动人口的回流现象逐渐显现。回流人口具有一定的年龄和空间差异,我国中部地区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下图为2016年流动人口回流意愿与年龄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有关各年龄段流动人口回流意愿及主要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75~79岁回流意愿高,落叶归根思想 B.30~34岁回流意愿低,受教育水平低
C.55~59岁回流意愿高,体力限制 D.15~19岁回流意愿高,亲情目的
10.下列关于中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回流产生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进行产业转型 B.消除贫困差距 C.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D.改善当地环境质量
11.针对人口回流现象,流入地政府应( )
A.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扩大农业用地的比重
C.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D.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
【答案】9.C 10.A 11.D
【分析】9.由统计图可知,75~79岁回流意愿较低,A错误;30~34岁回流意愿低,受教育水平高,B错误;55~59岁回流意愿高,年纪较大,体力限制,C正确;15~19岁回流意愿高,主要是学习的需要,D错误;故选C。
10.大量人口回流,且大部分有一技之长,自主创业,有利于促进地方产业转型,A正确;贫困差距不会因人口回流而消除,B错误;会增加人地矛盾,C错误;可能会加重环境污染,D错误;故选A。
11.回流人口是普通的农民工为主,素质相对低,不适合发展高新技术,A错误;回流人员一般创业为主,应扩大工业用地或第三产业用地,B错误;环境承载力是相对稳定的,政府无法提高,C错误;政府应关注回流人员的社会保障,使其乐业安居,D正确。故选D。
【点睛】回流人口增多,在我国逐渐显现,受多种因素影响,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是主要原因,其次,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也刺激部分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再次,东部地区生活成本上升,房价贵等因素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数据显示,人户分离(户籍和住址不在一个地方)人口为49276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出现人户分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异
C.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D.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13.人户分离现象包括有户(籍)无人和有人无户(籍)两种形式。下列地区中,有人无户(籍)现象相对普遍的是( )
A.上海市 B.黑龙江省 C.贵州省 D.河南省
【答案】12.B 13.A
【分析】12.我国的人户分离现象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了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故A错误,B正确;生育观念和人均耕地对人户分离的影响较小,C错误,D错误。故选B。
13.上海为我国东部地区直辖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有大量的务工人员涌入,有人无户现象比较普遍,A正确;黑龙江,贵州,河南,位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发达地区务工现象突出,有户无人现象更为普遍,B、C、D错误。故选A。
【点睛】我国现阶段影响人口迁移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人口迁移的规律是由农村迁往城市,由经济水平低的地区迁往经济水平高的地区。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2014~2018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增长情况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我国农民工总量增速总体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是( )
A.农村人口数量减少 B.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C.城市就业机会减少 D.农业生产比重提升
15.农民工形成的人口移动( )
A.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B.是有组织、有计划的 C.定居少,短期流动多 D.受环境因素影响大
【答案】14.B 15.C
【分析】14.读图可知,我国农民工虽然总量增速总体下降,但总数仍然不断增加,不能反映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减少,A错误;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增加,故我国农民工总量增速总体下降,B正确;读图可知,我国农民工虽然总量增速总体下降,但总数仍然不断增加,说明城市就业机会没有减少,C错误;我国农业生产总值虽然不断增加,但比重呈下降趋势,D错误。故选B。
15.农民工形成的人口移动一般属于国内人口迁移,A错误;是自发性质的人口移动,B错误;农民工一般技能有限,且大部分没有完全脱离农业生产,故呈现定居少,短期流动多的特点,C正确;农民工总体收入相对较低,环境因素对农民工移动的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
【点睛】“民工流”的变化:一方面东部沿海招工难,出现“民工荒”,另一方面民工找工作难,纷纷返乡或向中西部转移,出现“回流”现象。原因主要是:(1)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偏低;(2)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内地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民工流动方向的改变。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德国净移民人口与总人口增长图。
材料二德国失业人口与大型城市群的人口比例图。
(1)描述德国1960—2010年人口增长特点。
(2)分析2006年德国净移民人口总数下降的可能原因,并指出2009年以后德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3)评价移民对德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1)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人口增长较快;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人口减少;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增长缓慢。
(2)2006年失业人口比例出现高峰,说明该年经济萧条,就业机会减少;人口主要迁往大城市。
(3)有利:增加劳动力;缓解人口老龄化。
不利:影响社会安定;与当地人竞争就业岗位;加重社会负担。
【分析】本题考查了德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人口迁移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详解】(1)根据图示总人口和净移民人口曲线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人口增长较快,以自然增长为主;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总人口减少;1980年后,人口自然增长是负值;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缓慢增长;人口增长的动力主要为国际移民。
(2)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读图可知,2006年德国失业人口比例出现高峰,说明该年德国经济萧条,就业机会减少,收入水平降低,从而导致德国净移民(迁入)人口总数下降。读图可知,2009年以后,德国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群人口比例增加,失业人口比例下降,说明大城市就业岗位增大,人口主要迁往大城市。
(3)移民对德国的影响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有利影响:移民进入德国,会给德国带来劳动力,有利于活跃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德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不利影响,随着大量人口的迁入,也会给该国的就业、交通、环境等带来压力,如影响社会治安,加重环境污染,加剧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年均增长0.57%;流动人口为2.6亿人,比2000年增加1.2亿人,增长81%;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05.2。
材料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年龄构成
0-14岁人口 222459737人 占16.60%
15-59岁 939616410人 占70.14%
60岁及以上人口 177648705人 占13.26%
注: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2000年上升6.3个百分点
城镇人口 66557万人 占49.68%
农村人口 67415万人 占50.32%
注:与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反映出我国人口的特点。
(2)从材料中可看出,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是现代型模式,形成这种模式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这种模式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什么负面影响?
(3)针对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我们可通过哪些措施来解决?
【答案】(1)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减缓(或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城镇人口比重大幅上升、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
(2)原因: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较低生育率;二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寿命大大延长,死亡率下降。负面影响:老龄人口比重大,社会负担加重等。
(3)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健全社会养老福利体系;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的家庭养老模式;适当延长老年人退休年龄等。
【分析】本大题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为材料,涉及我国人口的特点、增长模式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后果、因采取的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由材料“十年增加7390万人,年均增长0.57%”反映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缓慢,但增加总人数多。由材料“流动人口为2.6亿人,比2000年增加1.2亿人,增长81%”反映出,我国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由材料“出生人口的性别比是105.2”,反映出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由材料“60岁及以上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比2000年上升6.3个百分点”,反映出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由材料“与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反映出城镇人口比重大幅上升。
(2)从材料中可看出,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模式,现代型的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我国形成现代型模式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出生率下降;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完善,人们的生育观念的转变。同时,养育子女的成本提高,人口素质的提高及教育年限的延长,女性育儿时间推后均导致出生率下降;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老年人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我国老龄化问题不断凸显,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导致社会负担加重,社会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适应;家庭养老功能减弱;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的需求突出等问题。
(3)针对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鼓励生育,提高出生率;从国外引进劳动力,缓解我国劳动力不足;我们可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减轻社会负担;建立健全社会养老福利体系,保障老年人生活;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的家庭养老模式;适当延长老年人退休年龄,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点睛】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华北地区农民纷纷前往东北地区谋生、定居,该现象被称为“闯关东”。“闯关东”以山东人最多。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增长迅速,导致了两地间人口迁移方向的逆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材料三:“闯关东”路线示意图。
(1)影响山东人“闯关东”和“雁南飞”现象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大量人口“闯关东”对关东地区的环境会带来哪些问题?
(3)简述“雁南飞”现象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4)简述“雁南飞”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1)“闯关东”:山东人多地少,东北平原人少地多,山东旱涝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或答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雁南飞”:改革开放后,山东工农业经济增长迅速,对外贸易发展快,人均收入增长快,拉力大于推力。(或答经济因素)
(2)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受到严重破坏;黑土肥力下降;湿地减少。
(3)有利: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交流。不利:增加了交通、卫生、教育、环保、住房等的困难。
(4)有利:加强对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
不利:人才外流、劳动力短缺,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带来的影响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根据材料和史实“明清时期,华北地区农民纷纷前往东北地区谋生、定居,该现象被称为“闯关东”。“闯关东”以山东人最多“,可知“闯关东”主要指山东农民往东北迁,山东人多地少,东北平原人少地多,我国东北地区有辽阔的土地、茂密的森林,史称“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山东旱涝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或答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增长迅速,导致了两地间人口迁移方向的逆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现象”说明“雁南飞”是东北人往山东迁,原因是改革开放后,山东工农业经济增长迅速,对外贸易发展快,人均收入增长快,拉力大于推力。(或答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闯关东”的人主要是农民,来到东北后,对东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垦,使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受到严重破坏;长期耕作,黑土地出现黑土冲刷,有机质在大量减少,黑土肥力下降;过度围垦湿地,使湿地减少。
(3)雁南飞,指由东北迁往山东,对于迁入地山东来说,有利的是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迁入的人口在当地主要参与第二产业和经商,同时也会在当地进行消费,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两地的人员、信息的流动,促进了思想、文化交流。但同时也使山东人口大量增加,增加了交通、卫生、教育、环保、住房等的困难。
(4)雁南飞,东北人口大量外迁,对东北来说,人员和信息的流动,也加强对外联系;农村人口大量外迁,对农业土地的压力减少,缓解人地矛盾。同时也有利于加快东北地区土地流转,使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但是流出的多是青年劳动力或者是学生,会造成人才外流,东北地区老龄化加速,劳动力短缺,从而进一步影响经济发展。使东北地区的发展缺少创新和活力。
【点睛】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表,回答问题。
表:1996—1999年广东省的区域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
区域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元 经济发展年均速度/% 区域人口迁移/万
迁入 迁出 净迁移
珠三角 25 725.6 15.4 196 141 55
两翼 7 623.8 14.9 158 124 34
山区 5 408.5 10.6 116 105 11
全省 11 728.0 14.7 470 370 100
全国 6 546 10.0
说明:珠三角指珠江三角洲,两翼指广东省的东、西部地区,山区指广东省东北部、北部和西北部山区。
(1)说出广东省区域人口迁移的特点,简述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2)评价该省人口迁移对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影响。
【答案】(1)特点:全省人口呈净迁入;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明显,珠三角净迁入人口最大,两翼为次,山区最少。原因:经济因素对广东的人口迁移起主导作用。广东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生活条件好,吸引大量外省人口迁入;珠三角最发达,迁入人口多,而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相对较缓慢的山区迁入人口较少。
(2)有利:该省带来丰富的劳动力、人才和消费,促进该地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利:给城市带来交通、住房、治安、环境等各方面压力增加。
【分析】本题以表格材料为载体,考查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和影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表中数据,从整体特点和区域差异两方面分析说明。广东省全省人口迁入大于迁出,呈净迁入状态;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明显,表中数据显示,珠三角净迁入人口最大,两翼次之,山区最少。原因: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广东省整体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生活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善,吸引外省人口迁入;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最早,经济最发达,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大,迁入人口多,山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速度相对较缓慢,导致山区迁入人口较少。
(2)影响类问题,要从有利的和不利的两方面进行评价,从有利的方面看:全省人口迁入大于迁出,给该省提供丰富的劳动力、人才,使消费人口增多,促进市场的繁荣,促进该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从不利的方面看:大量的人口涌入,会出现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治安混乱、环境问题严重等城市化问题。
【点睛】
20.(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大型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当时东北地区为什么能吸引如此多的人迁入。图示为我国东北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图。
材料二山东某中学生小明调查“家族人口迁移”情况时,了解到他的爷爷在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1990年又从东北迁回山东,称为“雁南飞”。
材料三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省高2/3,可到了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
(1)由材料--可知,1980年前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东北地区,这里突出的自然资源优势有哪些
(2)1985年后人口迁移又从东北迁回山东,称“雁南飞”现象,其产生原因是什么
(3)分析“雁南飞”现象给山东带来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答案】(1)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高,木材蓄积量大;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开采条件较好。
(2)一是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增加,由人口净迁出省变为了净迁入省。二是移民自身受到迁返故地的潜在意识和亲情、乡情吸引。
(3)有利影响:为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不利影响:加重了山东省的就业压力,加大了人地矛盾。
【分析】本题以我国东北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图及相关材料为载体,主要考查我国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知识,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
(1)由图可知,1980年前人口主要迁往东北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有肥沃的黑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森林覆盖率高,木材蓄积量大;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如家庭婚姻)、环境因素、国家政策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改革开放后,山东经济发展较快,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超过了黑龙江,人口大量迁入。
(3)由材料三可知,“雁南飞”主要是经济收入的差异,1985年后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导致人口大量迁入东,带来的影响,分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有利影响是增加了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利影响是加重了山东省的就业压力,加大了人地矛盾,同时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对交通、住房产生压力,可能加剧环境问题。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1.2人口迁移同步测试(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受生活成本和工作负担等因素影响,在一线城市接纳众多外来人口的同时,也涌现出“逃离北上广深”的现象。如图示意2020年“逃离北上广深”的人口工作地点的选择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逃离北上广深”的人口在选择工作地点时,可能主要考虑( )
①产业发展水平②对外交通条件③与家乡之间的距离④与一线城市的距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厦门虽然环境优美,但吸引的“逃离北上广深”的人口较少,主要是因为厦门( )
A.地理位置偏僻 B.自然灾害较多 C.经济规模较小 D.基础设施落后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人普”)结果公布,“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人户分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民的经常居住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二者不一致。这也为本次人口普查带来困难,全国700多万名普查员将在同一天走入千家万户,逐人逐项开展普查登记,并全面采用电子化方式开展,直接实时上报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造成广大务工人员“人户分离”的主要原因有( )
①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 ②婚姻因素 ③严格的户籍管理 ④教育水平的区域差异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4.“人户分离”现象包括两种形式,是指“有户(籍)无人”和“有人无户(籍)”,下列地区中,“有人无户(籍)”现象相对普遍的是( )
A.重庆市 B.上海市 C.河南省 D.黑龙江省
5.“七人普”中,通过细致划分普查区域、运用大数据比对核查等方式,确保普查登记真实准确、不重不漏。在下列技术中,为细致划分普查区域提供资料的主要技术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 C.北斗导航系统 D.数据可视化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城市群在中国城镇化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快速城市化时期的主要人口流入地。下图为2017年我国五大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示意图(线条越粗表明流入人口占比越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示人口流动的特点是( )
A.中部地区是人口的主要流出地 B.珠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以省内为主
C.内陆城市群人口吸引范围大于沿海城市群 D.东北地区外流人口主要流入长三角城市群
7.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分布状况反映了地理( )
A.要素综合性 B.环境复杂性 C.空间邻近性 D.条件相似性
8.沿海城市群流入人口的长期居留(5年以上)和定居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收入 B.公共服务 C.环境质量 D.户籍门槛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近年来,全国流动人口的回流现象逐渐显现。回流人口具有一定的年龄和空间差异,我国中部地区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下图为2016年流动人口回流意愿与年龄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有关各年龄段流动人口回流意愿及主要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75~79岁回流意愿高,落叶归根思想 B.30~34岁回流意愿低,受教育水平低
C.55~59岁回流意愿高,体力限制 D.15~19岁回流意愿高,亲情目的
10.下列关于中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回流产生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进行产业转型 B.消除贫困差距 C.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D.改善当地环境质量
11.针对人口回流现象,流入地政府应( )
A.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扩大农业用地的比重
C.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D.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数据显示,人户分离(户籍和住址不在一个地方)人口为49276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出现人户分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异
C.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D.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13.人户分离现象包括有户(籍)无人和有人无户(籍)两种形式。下列地区中,有人无户(籍)现象相对普遍的是( )
A.上海市 B.黑龙江省 C.贵州省 D.河南省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2014~2018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增长情况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我国农民工总量增速总体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是( )
A.农村人口数量减少 B.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C.城市就业机会减少 D.农业生产比重提升
15.农民工形成的人口移动( )
A.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B.是有组织、有计划的 C.定居少,短期流动多 D.受环境因素影响大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德国净移民人口与总人口增长图。
材料二德国失业人口与大型城市群的人口比例图。
(1)描述德国1960—2010年人口增长特点。
(2)分析2006年德国净移民人口总数下降的可能原因,并指出2009年以后德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3)评价移民对德国产生的影响。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年均增长0.57%;流动人口为2.6亿人,比2000年增加1.2亿人,增长81%;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05.2。
材料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年龄构成
0-14岁人口 222459737人 占16.60%
15-59岁 939616410人 占70.14%
60岁及以上人口 177648705人 占13.26%
注: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2000年上升6.3个百分点
城镇人口 66557万人 占49.68%
农村人口 67415万人 占50.32%
注:与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反映出我国人口的特点。
(2)从材料中可看出,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是现代型模式,形成这种模式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这种模式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什么负面影响?
(3)针对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我们可通过哪些措施来解决?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华北地区农民纷纷前往东北地区谋生、定居,该现象被称为“闯关东”。“闯关东”以山东人最多。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增长迅速,导致了两地间人口迁移方向的逆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材料三:“闯关东”路线示意图。
(1)影响山东人“闯关东”和“雁南飞”现象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大量人口“闯关东”对关东地区的环境会带来哪些问题?
(3)简述“雁南飞”现象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4)简述“雁南飞”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表,回答问题。
表:1996—1999年广东省的区域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
区域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元 经济发展年均速度/% 区域人口迁移/万
迁入 迁出 净迁移
珠三角 25 725.6 15.4 196 141 55
两翼 7 623.8 14.9 158 124 34
山区 5 408.5 10.6 116 105 11
全省 11 728.0 14.7 470 370 100
全国 6 546 10.0
说明:珠三角指珠江三角洲,两翼指广东省的东、西部地区,山区指广东省东北部、北部和西北部山区。
(1)说出广东省区域人口迁移的特点,简述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2)评价该省人口迁移对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影响。
20.(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大型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当时东北地区为什么能吸引如此多的人迁入。图示为我国东北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图。
材料二山东某中学生小明调查“家族人口迁移”情况时,了解到他的爷爷在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1990年又从东北迁回山东,称为“雁南飞”。
材料三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省高2/3,可到了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
(1)由材料--可知,1980年前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东北地区,这里突出的自然资源优势有哪些
(2)1985年后人口迁移又从东北迁回山东,称“雁南飞”现象,其产生原因是什么
(3)分析“雁南飞”现象给山东带来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