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试(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06 10:57:1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试(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某区域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图示区域人口密度大小的因素不包括( )
A.地形 B.河流 C.气候 D.经济发展水平
2.下列关于该区域人口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B.老龄化问题突出 C.饥饿贫困 D.劳动力短缺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胡焕庸线”(如下图)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又称“黑河一腾冲线”,是指我国黑龙江省黑河市与云南省腾冲县的连线,是划分我国东南、西北半壁及人口分布差异的界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胡焕庸线”西北半壁的人口远少于东南半壁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面积较小 B.生态环境脆弱 C.生育政策严格 D.矿产资源缺乏
4.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南半壁人口迁往西北半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 B.环境 C.政策 D.宗教
5.当前,为增加西北半壁的人口,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 B.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C.增加资源的开采力度 D.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个省级行政区2000年-2019年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以及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和城镇化率的变化情况。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甲、乙两个省级行政区老龄化程度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甲行政区城市化水平高,出生率高 B.甲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条件好
C.乙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迁出多 D.乙行政区常住人口基数小,新生儿数量少
7.甲与乙两个省级行政区最有可能是( )
A.山东与浙江 B.广东与重庆 C.辽宁与西藏 D.四川与上海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据百度地图迁徙大数据显示,2021年春运返乡期全国总体迁徙规模大幅下降,迁徙规模指数较去年下降50%,较2019年下降47%。黑龙江、北京等十个省份降幅排名前十,均超过55%.各一线城市的迁徙情况亦然,在人口迁出方面,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的迁徙规模指数均较2020年农历同期大幅下降。但同时春节期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成都、重庆等地城内出行强度高于过去两年,保持着较高活跃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春运返乡是造成人口大规模迁移的重要原因,但是2021年春运迁移规模却大幅度下降,其中主要原因是( )
A.各产业部门春节加班不放假,导致从工人员无法还乡
B.交通运输压力过大,限制春节期间人口流动
C.国家“原地过年”的号召和政策
D.随着经济发展,春节回家过年的思想有所转变
9.2021年春节期间,部分城市市内出行强度较高,人流流向最可能的去处是( )
A.学校 B.医院 C.公园 D.工厂
10.根据百度地图统计(下图),2021年春节还出现了下图中的十大热门迁出城市,下列对此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这些城市交通便利,利于人们出行,导致春节期间迁出人口较多
B.东部地区气候适宜,经济发达,人口分布集中
C.东莞市、佛山市城市化速度较快,吸引人口迁入增多
D.这些城市疫情防护工作得力,保证人民健康外出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结合表格,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人)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东北地区 105100 23000 229
长江中下游地区 88600 22000 395
青海、西藏 10000 1000 4
11.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
)A.自然资源 B.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 D.消费水平
12.下列关于青海、西藏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人口容量大②交通便利,气候湿润,人口容量大③生态脆弱,人口容量小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可增大环境人口容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3.表中“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体现了人口容量的( )
A.临界性 B.相对性 C.警戒性 D.稳定性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灾后重建规划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下图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区人口超载类型的分布图。其中第Ⅰ类:资源环境承载力差且受灾极重的山区县;第Ⅱ类: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虽然受灾严重,但原有人口容量较大,尚能满足当前需要;第Ⅲ类:与灾害的关联度较弱,原有的环境承载力较弱,造成人口超载。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灾后该区域环境人口容量( )
A.茂县趋于合理 B.平武县没有变化 C.汶川县小于北川县 D.汶川县进一步下降
15.为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北川今后应( )
A.放弃灾毁耕地 B.大力开发梯田 C.加强对外联系 D.提高消费水平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图1为“2016年北京市人口密度分布图”。图2为2018年北京常住人口年龄比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
(2)结合北京市常住人口年龄比例构成,说出北京市现在面临的人口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构成表。
指标 人数(万) 比重(%)
常住人口 2170.5 100
常住外来人口 822.6 37.9
0~14岁人 219.1 10.1
15~59岁人 1610.9 74.2
60岁及以上人口 340.5 15.7
材料二 2010年北京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结合材料一分析,北京市是否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北京市外来人口来源的特点。
(3)简述外来人口大量迁入给北京市带来的影响。
(4)近20年来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______,产生这种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____。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东省处于京津唐和长江三角洲的中间地带,人口迁移明显。1860年东北地区开禁放垦,以山东人为主的移民迅速涌入黑龙江等省份,形成“闯关东”现象。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受“儒家思想”影响,山东省人口迁移以省内为主,大多从落后地区迁向发达地区。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山东省的迁移人口总量达891.18万人,其中省内的县、市区内的迁移人口有869.33万人,省区际间的迁移人口有21.83万人。下表为第五次人口普查迁移人口受教育程度统计(山东与全国对比)(单位:%)
山东省内 全国省内 山东省外 全国省区际间
初中以下 51.31. 55.56 70.75 76.30
高中、中专 32.41 28.60 16.54 14.28
大专以上 16.28 15.84 12.71 9.42
(1)说明1860年以后黑龙江省吸引山东人口大量迁入的原因。
(2)描述第五次人口普查山东省人口迁移特点。
(3)分析山东省人口迁移以省内为主的原因。
19.(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截止2011年10月底经过综合治理,新疆塔里木河已实现连续17个月不断流,一度断流的下游地区草木复苏,生态趋于好转。
材料二:南疆人口分布图。
(1)据图分析南疆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2)有人认为新疆地广人稀,应大量迁入人口,你觉得合理吗 试说明理由。
20.(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宁夏部分县级行政中心的环境承载力图(单位:万人)
材料二 “十二五”期间,宁夏启动规模宏大的生态移民工程,35万中南部干旱缺水 交通不便的山区群众将从“不适宜居住地区”逐步搬迁至移民新村,展开新的生活篇章
(1)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中心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资源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2)宁夏环境承载力分布的总体特征为由_________向_________方向递增,其形成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位面积上我国东南沿海人口容量大,宁夏地区人口容量小,造成二者差异的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为____________
(4)通过生态移民,可使宁夏中南部地区的人口密度________,环境压力________,自然环境条件得以________,使人口承载力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试(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某区域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图示区域人口密度大小的因素不包括( )
A.地形 B.河流 C.气候 D.经济发展水平
2.下列关于该区域人口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B.老龄化问题突出 C.饥饿贫困 D.劳动力短缺
【答案】1.B 2.C
【分析】1.图示地区为北美北部地区,人口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候(如北部高纬度地区气候严寒,人口密度小)、地形(如西部高原高山区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密度小)及经济发展水平(如五大湖和大西洋沿岸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从图中来看,河流影响较小。故选B。
2.该区域属于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老龄化问题突出,劳动力短缺。经济发达,饥饿贫困问题较少。故选C。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①地形:如平原和低山丘陵区,人口较密集。②气候:如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居住。③河流:如人口最早大多聚集在河流附近。④淡水资源:如干旱区的人口分布大多依水源分布。⑤矿产资源:如矿产资源丰富会吸引人口集聚。⑥自然灾害:如自然灾害频发地,人口数量少。
(2)社会经济因素:①交通:如交通便利处人口较多。②开发历史:如开发历史早,经济水平较高,人口多。③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水平高,人口密度大。④政治因素、宗教、习俗、政策等。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胡焕庸线”(如下图)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又称“黑河一腾冲线”,是指我国黑龙江省黑河市与云南省腾冲县的连线,是划分我国东南、西北半壁及人口分布差异的界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胡焕庸线”西北半壁的人口远少于东南半壁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面积较小 B.生态环境脆弱 C.生育政策严格 D.矿产资源缺乏
4.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南半壁人口迁往西北半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 B.环境 C.政策 D.宗教
5.当前,为增加西北半壁的人口,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 B.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C.增加资源的开采力度 D.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答案】3.B 4.C 5.D
【分析】3.“胡焕庸线”西侧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形崎岖,气候较干旱,生态脆弱,自然条件差,东侧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以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自然条件好,故B正确,由图可知,“胡焕庸线”西北半壁面积占比56.2%,大于东南半壁,A错;我国生育政策没有明显的东西差异,C错;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D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4.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有组织地从东部地区的城市,调出各种人员支援内地和边疆的建设,鼓励大批农村人口,从东部稠密地区,移往地广人稀的东北和西北,所以东南半壁人口迁往西北半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政策。经济因素引发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A项与题意不符;环境因素产生移民主要是由环境质量差的地区向环境优越地区迁移,我国西北半壁生态环境脆弱,故B项与题意不符;宗教因素对我国人口迁移影响不大,故D错。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5.“胡焕庸线”西北半壁,交通落后,资金、技术、人才匮乏,水资源严重不足,发展工业和农业的条件较差,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故A错;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对增加西北半壁的人口影响不大,故B错;加大资源开发力度短期内可行,但未来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该措施不可取,C错;“胡焕庸线”西侧气候较为干旱,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生态环境脆弱,因此要提高该地区人口密度,应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大该地区的人口承载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分布是社会现象,深受社会经济规律支配;其次,自然环境也对人口的分布有重大影响;此外,开发历史的长短、移民活动,以及政治动乱、战争和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人口政策等,都会影响地区人口增长和人口移动,也会在人口的地理分布上表现出来。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个省级行政区2000年-2019年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以及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和城镇化率的变化情况。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甲、乙两个省级行政区老龄化程度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甲行政区城市化水平高,出生率高 B.甲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条件好
C.乙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迁出多 D.乙行政区常住人口基数小,新生儿数量少
7.甲与乙两个省级行政区最有可能是( )
A.山东与浙江 B.广东与重庆 C.辽宁与西藏 D.四川与上海
【答案】6.C 7.B
【分析】本题以两省区的人口情况图为材料设置两 个试题,涉及人口 迁移及其影响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读图及人口迁移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6.由图可知,,甲省级行政区老年人 比重小,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乙省级行政区老 年人比重大,人口老龄化程度高。A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出生率越低,人口老龄化现象越严重,故A选项错误;B医疗条件好,应该老龄化现象严重,故B选项错误;C由图可知,甲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少于常住 人口,说明迁入的人口多(经济发达),迁 入人口主要是65岁以下的人口,所以老年人比 重小,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乙省级行政区户籍 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其经济发展水平 低,人口迁出多,迁出人口多为青壮年,所以 老年人比重大,人口老龄化程度高,故C选项正确;D人口老龄化程度是看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与人口基数大小关系较小,故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C。
7.由图可知,甲省级行政区迁入人口多,人 口超过了1亿,经济发展水平高,应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乙省级行政区迁出人口多,经济发 展水平低,应位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最有可能是广东与重庆,故B正确,山东和浙江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所以A错误;目前辽宁人口以迁出为主不符合甲省区特征,西藏人口不会大量迁出,不符合乙的特征,故C错误;四川的经济发展水平比上海的低,故D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人口迁移对调整人口分布、劳动力盈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新资源的开发、经济文化区的建立、民族和种族的融合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据百度地图迁徙大数据显示,2021年春运返乡期全国总体迁徙规模大幅下降,迁徙规模指数较去年下降50%,较2019年下降47%。黑龙江、北京等十个省份降幅排名前十,均超过55%.各一线城市的迁徙情况亦然,在人口迁出方面,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的迁徙规模指数均较2020年农历同期大幅下降。但同时春节期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成都、重庆等地城内出行强度高于过去两年,保持着较高活跃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春运返乡是造成人口大规模迁移的重要原因,但是2021年春运迁移规模却大幅度下降,其中主要原因是( )
A.各产业部门春节加班不放假,导致从工人员无法还乡
B.交通运输压力过大,限制春节期间人口流动
C.国家“原地过年”的号召和政策
D.随着经济发展,春节回家过年的思想有所转变
9.2021年春节期间,部分城市市内出行强度较高,人流流向最可能的去处是( )
A.学校 B.医院 C.公园 D.工厂
10.根据百度地图统计(下图),2021年春节还出现了下图中的十大热门迁出城市,下列对此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这些城市交通便利,利于人们出行,导致春节期间迁出人口较多
B.东部地区气候适宜,经济发达,人口分布集中
C.东莞市、佛山市城市化速度较快,吸引人口迁入增多
D.这些城市疫情防护工作得力,保证人民健康外出
【答案】8.C 9.C 10.C
【分析】8.受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国家发出“原地过年”的号召,以减少大城市人口流动。人们响应这号召,回乡过年的人数大大减少,从而使城市春节期间,外迁人口规模大大减小,故C项正确。排除A、B、D选项。
9.由于响应号召留在原地过年的人口增多,春节不返乡,市内过年游玩忙,流向城市公园、旅游景点的人口增多,故C项正确。排除A、B、D选项。
10.图表中没有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所以交通便利,不是这些城市今年春节期间迁出人口较多的原因,A项错误。图中成都市、西安市均位于西部地区,B项错误。从图示可知,东莞市、佛山市这些位于珠三角的城市都成为今年外迁人口较多的城市,是因为这些城市城市化速度比较快,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因此春节期间外迁回乡的较多,故C项正确。不是这些城市疫情防控工作做得力,恰恰相反,面对较高比例的人员流动量,这些城市和地区的疫情防控难度相对较大,需做好全面、合理的防控部署,D项错误。故选C。
【点睛】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人口迁移中经济原因是主要的,如为摆脱贫困和失业,改善生活,或为发财致富,谋求事业成功等。此外,政治、宗教、文化及战争和灾荒也可能导致迁移。 政治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政策、政治变革及战争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结合表格,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人)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东北地区 105100 23000 229
长江中下游地区 88600 22000 395
青海、西藏 10000 1000 4
11.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
)A.自然资源 B.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 D.消费水平
12.下列关于青海、西藏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人口容量大②交通便利,气候湿润,人口容量大③生态脆弱,人口容量小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可增大环境人口容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3.表中“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体现了人口容量的( )
A.临界性 B.相对性 C.警戒性 D.稳定性
【答案】11.A 12.D 13.C
【分析】11.表中数据表明,年生物量越大,可承载人口数量越大,反映了生物资源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生物资源属于自然资源,A正确;表格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科技水平、开放程度高于东北地区,但可承载人口少于东北,表明主导因素不是开放程度和科技水平,BC错误;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地区消费水平高于青海、西藏,但可承载人口多于青海、西藏,表明主导因素不是消费水平,D错误。故选A。
12.青海、西藏地域广大,资源丰富,但科技水平低,对外开放程度低,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①错误、③正确。青海、西藏地区受地形限制,交通不便利;气候以高寒为特点,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容量小,②错误。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取得环境和经济效益,能供养更多的人口,增大环境人口容量,④正确。故选D。
13.人口容量有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没有稳定性,排除D。相对性是指,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科技水平下,人口容量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人口容量也不相同,表中“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没有反应出人口容量的相对性,排除B。临界性是指,如果某地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容量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如果实际人口超出人口合理容量,则表明这种协调发展将受到破坏。而警戒性是指,人口容量并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人口容量,相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表中“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是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反映的不是人口容量的临界性,而是人口容量的警戒性,一旦超过后,会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不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A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等。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的关系,其他各要素与环境人口容量是正相关的关系。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灾后重建规划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下图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区人口超载类型的分布图。其中第Ⅰ类:资源环境承载力差且受灾极重的山区县;第Ⅱ类: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虽然受灾严重,但原有人口容量较大,尚能满足当前需要;第Ⅲ类:与灾害的关联度较弱,原有的环境承载力较弱,造成人口超载。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灾后该区域环境人口容量( )
A.茂县趋于合理 B.平武县没有变化 C.汶川县小于北川县 D.汶川县进一步下降
15.为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北川今后应( )
A.放弃灾毁耕地 B.大力开发梯田 C.加强对外联系 D.提高消费水平
【答案】14.D 15.C
【分析】14.通过读取图上四县的人口超载类型,结合题干文字情境,汶川、茂县、北川属于第Ⅰ类县,受灾重且环境承载力差,地震灾后,其环境人口容量将进一步下降,AC错误,D正确;平武县属于第II类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虽然受灾严重,但原有人口容量较大,尚能满足当前需要,环境人口容量还是受到一定的影响,B错误。综上所述,故选D。
1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对外开放程度,既有正相关的因素,也有负相关的因素。对北川县来说,地震灾后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利于该地提高环境人口容量,C正确;应逐步恢复灾毁耕地,适当开发缓坡的梯田,降低消费水平,A、B、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趋势等。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的关系,其他各要素与环境人口容量是正相关的关系。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图1为“2016年北京市人口密度分布图”。图2为2018年北京常住人口年龄比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
(2)结合北京市常住人口年龄比例构成,说出北京市现在面临的人口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答案】(1)由中心城区向郊区减少,人口密度差异大。影响因素:地形、经济发展、交通、发展历史等 。
(2)面临的压力:①就业压力;②人口老龄化。对策: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②建立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发展养老院和家政服务等;③关心和照顾老人,实现老有所养。
【分析】本题以2016年北京市人口密度分布图和2018年北京常住人口年龄比例图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结合图示可知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各地区人口密度差异大;集中在中心城区,向郊区减少。
(2)结合北京市常住人口年龄比例构成判断存在的人口问题及解决的措施;从北京市常住人口年龄比例构成上看:第一个问题是北京市目前15~64岁人口占79%,偏多,存在劳动力就业困难,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第二个问题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10.79%,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关心照顾老年人。
【点睛】
1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构成表。
指标 人数(万) 比重(%)
常住人口 2170.5 100
常住外来人口 822.6 37.9
0~14岁人 219.1 10.1
15~59岁人 1610.9 74.2
60岁及以上人口 340.5 15.7
材料二 2010年北京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结合材料一分析,北京市是否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北京市外来人口来源的特点。
(3)简述外来人口大量迁入给北京市带来的影响。
(4)近20年来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______,产生这种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____。
【答案】(1)不存在。北京市15~59岁人口所占比重为74.2%,说明劳动力充足。
(2)(地理位置)邻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省份比例高。
(3)利:丰富社会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减缓人口老龄化;等。弊:治安混乱、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
(4)从农村到城市、从贫困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 我国城乡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分析】本题以材料为背景,考查人口迁移及其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解读图表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北京市是否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主要看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力比重。从材料一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表中可知,北京市2170.5万,常住人口有1610.9万人处于15~59岁,相当于劳动力占总人口的74.2%,说明劳动力充足,因此不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
(2)题意表明,北京市外来人口来源的特点应根据材料二进行归纳描述。从2010年北京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图中可知,河北省占比21.1%,比重最大,表明北京市的外来人口中邻近省份比例高;河南、山东、四川、湖北等省份为人口大省,这些省份在北京市外来人口比重较大;河北、河南、山东、安徽、黑龙江、湖北、山西、辽宁、吉林等省份在在北京市外来人口比重较大,这些省份位于我国中东部。
(3)外来人口大量迁入给北京市带来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叙述。从有利方面来看,外来人口大量迁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外来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迁入减缓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外来人口大量迁入丰富社会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从不利方面来看,外来人口大量迁入增加了城市人口压力,使得北京市城市化问题更加突出,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社会管理压力加大等问题。
(4)近20年来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向沿海、从欠发达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相对于农村、内地地区,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更加活跃,提供的就业机会更多,收入更高,生活条件更好,吸引人口流入的动力更强,因此产生这种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城乡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东省处于京津唐和长江三角洲的中间地带,人口迁移明显。1860年东北地区开禁放垦,以山东人为主的移民迅速涌入黑龙江等省份,形成“闯关东”现象。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受“儒家思想”影响,山东省人口迁移以省内为主,大多从落后地区迁向发达地区。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山东省的迁移人口总量达891.18万人,其中省内的县、市区内的迁移人口有869.33万人,省区际间的迁移人口有21.83万人。下表为第五次人口普查迁移人口受教育程度统计(山东与全国对比)(单位:%)
山东省内 全国省内 山东省外 全国省区际间
初中以下 51.31. 55.56 70.75 76.30
高中、中专 32.41 28.60 16.54 14.28
大专以上 16.28 15.84 12.71 9.42
(1)说明1860年以后黑龙江省吸引山东人口大量迁入的原因。
(2)描述第五次人口普查山东省人口迁移特点。
(3)分析山东省人口迁移以省内为主的原因。
【答案】(1)政策支持;黑龙江省耕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人口稀少或地广人稀。
(2)规模大;以省内县、市区人口迁移为主;迁移人口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迁移人口受教育水平略高于全国。
(3)山东省沿海或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省内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迁移距离短,费用低;受儒家思想影响大。
【分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等,同时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体现了对地理学科素养的考查。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迁入区吸引人口迁移的原因。“1860年东北地区开禁放垦”,表明当时的人口迁移有政策支持;根据所学可知,黑龙江省耕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长期禁止开垦,当地人口稀少,地广人稀,对山东人口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2)本题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山东省人口迁移特点。“2000年山东省的迁移人口总量达891.18万人,其中省内的县、市区内的迁移人口有869.33万人”,体现了山东省人口迁移规模大,且以省内县、市区人口迁移为主;据表可知,初中以下人口迁移占比较大,其次是高中、中专学历,表明迁移人口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据表可知,山东省内、外,初中以下人口迁移占比均比全国同类占比低,高中、中专及大专以上占比比全国同类高,表明山东迁移人口受教育水平略高于全国。
(3)分析山东省人口迁移以省内为主的原因。山东省地处东部沿海,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省内就业机会多;“大多从落后地区迁向发达地区”,表明省内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人口迁移数量大;省内迁移,迁移距离短,交通等费用低;“受“儒家思想”影响,山东省人口迁移以省内为主”,表明山东的人口迁移受儒家思想影响大,人们不愿意离开家乡太远。
19.(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截止2011年10月底经过综合治理,新疆塔里木河已实现连续17个月不断流,一度断流的下游地区草木复苏,生态趋于好转。
材料二:南疆人口分布图。
(1)据图分析南疆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2)有人认为新疆地广人稀,应大量迁入人口,你觉得合理吗 试说明理由。
【答案】(1)特点:主要沿河流和山麓绿洲分布。原因:水源充足,地形平坦,物产丰富。
(2)不合理。新疆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小,大量人口迁入,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剧土地荒漠化。
【分析】本题考查了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及环境人口容量,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从图中可看出,南疆人口主要沿河流和山麓绿洲分布;原因在于南疆深居内陆降水少,水资源短缺,河流沿岸和绿洲地区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农业生产条件好,物产丰富。
(2)某地是否适合大量迁入人口,要充分考虑其环境承载力。新疆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小;如果大量迁入人口,会导致其生态环境恶化,加剧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故不应该大量迁入人口。
【点睛】
20.(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宁夏部分县级行政中心的环境承载力图(单位:万人)
材料二 “十二五”期间,宁夏启动规模宏大的生态移民工程,35万中南部干旱缺水 交通不便的山区群众将从“不适宜居住地区”逐步搬迁至移民新村,展开新的生活篇章
(1)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中心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资源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2)宁夏环境承载力分布的总体特征为由_________向_________方向递增,其形成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位面积上我国东南沿海人口容量大,宁夏地区人口容量小,造成二者差异的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为____________
(4)通过生态移民,可使宁夏中南部地区的人口密度________,环境压力________,自然环境条件得以________,使人口承载力________
【答案】 水资源 自东南 西北 黄河流经宁夏的西北部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 科技水平 降低 变小 改善 增大
【分析】本大题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环境承转力分布特征及成因、人口迁移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解读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详解】(1)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图中显示,临近黄河的地区环境承载力较大,远离黄河的的地区环境承载力较小,因此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中心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资源因素是水资源
(2)读图可知,宁夏东南部的彭阳、泾源、隆德环境承载力小,而西北部平罗、灵武、青铜峡等地区环境承载力大,因此宁夏环境承载力分布的总体特征为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增,因为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中心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资源因素是水资源,因此形成宁夏环境承载力分布的总体特征的原因为黄河流经宁夏的西北部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
(3)单位面积上我国东南沿海人口容量大,宁夏地区人口容量小,造成二者差异的社会经济因素有科技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宁夏地区与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差异应是科技发展水平,因此造成二者差异的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应为科技水平
(4)材料信息表明,宁夏启动规模宏大的生态移民工程,35万中南部干旱缺水 交通不便的山区群众将从“不适宜居住地区”逐步搬迁至移民新村,通过生态移民,可使宁夏中南部地区的人口密度降低,环境压力变小,自然环境条件得以恢复和改善,从而使人口承载力增大。
【点睛】环境承载力: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影响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资源、技术、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