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1.2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同步测试(达标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1.2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同步测试(达标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06 11:21:1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1.2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同步测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资源配置不同
C.劳动力素质不同 D.自然条件不同
【答案】A
【详解】产业结构差异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的,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必然造成其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A正确。故选A。
【点睛】产业结构指三次产业比重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2018·江苏·启东中学高三课时练习)区域发展阶段由低到高的排序,正确的是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工业化→综合发展
B.工业化→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综合发展
C.综合发展→工业化→以传统农业为主体
D.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综合发展→工业化
【答案】A
【分析】
【详解】区域发展阶段由低到高的排序,应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工业化→综合发展。故A正确。
3.(2019·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总体发展趋势为( )
A.不平衡-平衡-不平衡
B.平衡-不平衡-平衡
C.平衡-不平衡
D.不平衡-平衡
【答案】B
【详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B正确。
4.(2018·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
B.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多为集中分布的水田
C.长江三角洲的水稻种植一年三熟
D.长江三角洲的土壤以生产力较高的紫色土为主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本题难度不大,学生只要掌握我国区域地理的概况即可分析,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详解】长三角地区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A错误;该地区河网稠密,且气候温暖湿润,故耕地多为水田,B正确;该地区的水稻种植可一年两熟,C错误;该地区的土壤为红黄壤和耕作土壤水稻土,D错误。所以选B。
5.(2018·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以水产业为主 B.作物有水稻、油菜、玉米等
C.一年两熟至三熟 D.西部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
【答案】C
【分析】考查区域农业发展条件,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类型。
【详解】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活动以水田为主,A错误。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等,B错误。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 ,C正确。三角洲地区西部降水丰富,地形平坦,适宜发展种植业,D错误。故选C。
(2016·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回答问题。
6.图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连线正确的是
A.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D.④—山歌阵阵采茶忙
7.关于图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 B.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
C.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 D.⑤区土壤盐渍化普遍
8.关于图中各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B.②区河流春汛长于夏汛
C.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D.⑥区河流汛期短、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9.深秋时节,一旅游者从图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火车经过的区域是
A.从①到② B.从②到④ C.从③到⑤ D.从⑤到⑥
【答案】6.D 7.B 8.C 9.B
【解析】6.该区域为我国模式图,东西走向的虚线为秦岭-淮河线;①②之间的虚线为贺兰山一线;②与③、④与⑤之间的虚线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⑤与⑥之间的虚线大致与武夷山相吻合。①处大致为贺兰山以西的内蒙古高原,以畜牧业为主,A错误;②为黄土高原,与草原放牧景观不符,B错误;③为华北平原,翠竹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植被,C错误;④为四川盆地地区。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紫色土壤,湿热气候适宜茶树生长,与“山歌阵阵采茶忙”相吻合,D正确。故选D。
7.由上题分析可知,①区为温带荒漠区,A错误;②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B正确;③区为平原地形,少泥石流、滑坡灾害,C错误;⑤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土壤盐渍化普遍”不符合规律,D错误。故选B。
8.①区河流补给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水位季节变化大,A错误;②区河流降水集中于夏季,春季干旱少雨,B错误;③区河流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冬季结冰,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C正确;⑥区位于东南沿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河流汛期长,径流量季节变化大,D错误。故选C。
9.从题干可看出该旅游团从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的落叶林带到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的常绿林带并且穿越了一个大的山脉,通过分析可得出,从②区域的渭河平原到④区域的四川盆地之间穿越秦岭-大巴山地符合题意,B正确。故选B。
10.(2020·全国·高二单元测试)下图表示某河流流域范围,造成流域内Ⅰ、Ⅱ两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植被 B.气温 C.降水 D.地形
【答案】D
【详解】读图可知,Ⅰ区域为山地,地势起伏较大,水速较快;Ⅱ区域为平原,地势起伏较小,水速较慢,所以导致Ⅰ、Ⅱ两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D正确;其他因素均非主要因素。故选D。
【点睛】
(2020·全国·高二单元测试)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图,回答下面两题。
11.划分I、II、III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是( )
A.气候和地貌 B.土壤和气候
C.植被和土壤 D.地貌和植被
12.我国三大自然区与其区域内最突出的特征组合正确的是( )
A.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 B.青藏高寒区—“高”和“寒”
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寒冷干燥 D.青藏高寒区—冰川纵横
【答案】11.A 12.B
【解析】11.读图分析,I为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地势较低,降水较多;II为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地势较高,降水较少;III为我国的青藏高寒区,海拔高,气候寒冷。故划分I、II、III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是气候和地貌。故选A。
12.东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青藏高寒区海拔高,气候寒冷;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青藏高寒区的最突出特征不是冰川纵横。综上可知,B选项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征,属于基础必备知识的考查,难度小。
13.(2020·全国·高二单元测试)下列界线大致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的是( )
A.200mm等降水量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D.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
【答案】C
【详解】考查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四大区域中,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800mm等降水线通过的地方;温度带中,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干湿地区中,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2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是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2020·全国·高二单元测试)“渔光互补”是指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可以进行鱼虾养殖,光伏阵列还可以为养鱼提供良好的遮挡作用,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新模式。图为空中俯瞰“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据此完成问题。
14.下面适合发展“渔光互补”发电新模式的地区是
A.塔里木盆地 B.长江三角洲 C.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
15.“渔光互补”发电新模式可能会
A.降低大气温度 B.提高水体温度
C.加快浮游植物生长 D.增强地面辐射
【答案】14.B 15.A
【分析】14.结合图文信息可知,渔光互补是指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形成了“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新模式。因此该地应该位于光照较为充足、水域面积较广,能源需求量大的地区。塔里木盆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光照充足但降水少,水域面积少,A错误;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充足,河湖纵横,水域面积广,且能源需求量大,适合发展“渔光互补”发电新模式,B正确;华北平原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水域面积少,不适合发展“渔光互补”,C错误;东北平原地广人稀,能源丰富,不适合发展发展“渔光互补”,D错误。故选B。
15.“渔光互补”发展新模式遮挡阳光,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大气温度降低,A正确;光伏板遮挡阳光,水体降温,B错误;进入水体的阳光减少,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浮游动物生长速度减慢,C错误;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减弱,地面辐射减弱,D错误。故选A。
(2020·全国·高二单元测试)中国的秋天是美的,天高云淡,大地披金,层林尽染,硕果累累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每一个地方的秋色都有其值得品味的地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巨大,造就了不同区域秋色各有各的美下图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编单之蔷在微博中发布的“2019年中国赏秋路线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下列线路中能依次观赏到橡胶林一稻田一玉米一草原景观的是
A.广州一北极村 B.五指山一包头
C.连云港一喀喇昆仑山 D.拉萨一阿勒泰
17.沿广州一北极村线路向北,观赏玉米秋收的日期逐渐推迟,其原因是
A.降水逐渐减少 B.地势逐渐降低
C.热量逐渐减少 D.光照逐渐增加
18.沿连云港一喀喇昆仑山线路观赏秋景时游客发现郑州入秋时间一般在9月份而可可西里入秋时间一般在8月15日之前,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口分布
【答案】16.B 17.C 18.C
【分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特征的分析。
1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橡胶林位于海南、稻田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玉米分布在温带地区,草原景观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地区,因此从海南的五指山一到内蒙古的包头,依次可以观赏到橡胶林一稻田一玉米一草原景观,B正确,故选B。
17.玉米秋收时间的早晚主要取决于热量因素与地势高低、降水影响不大。从广州至北极村,随着纬度的不断增加,热量减少,进而导致观赏玉米秋收的日期逐渐推迟,C正确,故选C。
18.本题考查影响气候节气的因素,结合材料可知沿连云港一喀喇昆仑山线路观赏秋景时游客发现郑州入秋时间较可可西里迟,主要是由于可可西里为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较低,因此入秋时间较早,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
19.(2018·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为我国 地区,该地区主要地形 ;乙为我国 地区。
(2)从土地利用方面比较甲、乙两地,完成下表。
地区 土壤类型 耕地类型 人均耕地水平(与全国平均比较)


(3)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请简要分析为什么能形成商品粮基地(从自然、人文等方面分析)?
(4)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制约因素是什么 该如何解决
【答案】(1)东北 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2)甲:黑土 旱地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乙:水稻土 水田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地连片大面积分布;土壤肥力高;夏季高温多雨,水热配合好,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的生长需要。
(4)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易受低温、冻害影响。措施:培育耐低温良种;采取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措施等。
【分析】本题考查区域环境差异及影响。
【详解】(1)甲是我国的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广大,有我国最大的东北平原;乙是长江中下游平原。
(2)甲东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黑土广布,旱地为主农业;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乙长江中下游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发展水稻种植,水稻土为主;水田为主的农业;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东北地区发展成商品粮基地,从自然条件上看: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平坦,土地连片大面积分布,利于机械化作业;黑土广布,土壤肥力高;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热条件配合好,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的生长需要。
从人文条件看:地广人稀,本地粮食消费不多,商品率高,可提供较多的商品粮;东北地区重工业基础雄厚,可提供农业发展所需得各种农业机具,而大面积分布、地势平坦的耕地最适宜大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效率高。
(4)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不足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即容易发生低温、冻害。解决措施,主要是避免低温、冻害的影响入手,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温良种,提高作物抗冻能力;采取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措施等。
【点睛】东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主要是气候条件差异,纬度不同,热量条件不同;农业发展的差异主要是人均耕地面积差异,东北平原商品率高,长江中下游地区商品率低。东北发展成为商品粮基地,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形、土壤和气候;其主要的人文条件,是人均耕地面积、机械化、市场等。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不足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20.(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原经济区是以郑州为核心、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处中国中心地带,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郑州和开封位于中原城市群的核心,相邻仅有70公里。自从郑汴一体化构想提出实施以来,两地交通、金融、电信同城均已初步实现,一体化发展正迈向深度融合,力图在中原地区打造一个超级大都市。下图为中原经济区范围示意图。
(1)简述中原经济区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
(2)简述河南省积极推行郑汴一体化的意义。
【答案】(1)矿产、水能、旅游等资源丰富;公路、铁路发达,交通便捷;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农业基础较好;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享有国家优惠政策等。
(2)推行郑汴一体化有利于加强两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产业协调发展;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郑州在中原经济区中的龙头地位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原经济区区位优势以及城市一体化的相关知识。
【详解】(1)分析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地处中原,地理优势优越;郑州为省级行政中心,城市等级高,辐射带动作用强;交通便利,处于京广铁路与陇海铁路交会处;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基础好;国家政策支持;农业基础好,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础;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低廉;自然资源丰富等。
(2)推行郑汴一体化,有利于加强两个城市之间的联系,促进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减少区域内竞争,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能够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产业发展;能够更好的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会加快中原经济区城市群发展速度,会使得中原经济区城市群进一步成形,使得中原经济区更好实现等。
【点睛】
21.(2018·广西钦州·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房屋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各式各样房屋的出现,都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因此,房屋与地理环境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各地房屋建筑的不同,也构成了旅游资源的一大景观。西南边陲的竹楼就是一个例子。在我国西南崎岖的山林里,人们常会见到以竹子为主要材料的独立楼房—竹楼。竹楼的底层用二三十根柱子架空,四周敞开,可圈养牲畜和放置农具杂物。楼层分堂屋、卧室、廊和晒台四部分。堂屋中间有火塘,用来煮饭和夜间照明。廊上常铺席设椅,供坐卧乘凉。
(1)请解释西南边陲竹楼的结构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从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看竹楼具有________美,属于建筑类中的________。
【答案】(1)房屋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各式各样的房屋必然与地理环境相适应,西南自然环境气候湿热,地处热带地区,多竹林分布,高脚竹楼建筑能够起到防潮、防虫、防洪、凉爽通风的作用,以适应当地湿热环境。
(2)人工 民居
【分析】该题通过竹楼来考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详解】(1)房屋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各式各样的房屋必然与地理环境相适应,西南地区气候湿热,多竹林分布,建设高脚竹楼可以就地取材,原料丰富。而且西南地区气候湿热,高脚竹楼具有防潮、防洪、凉爽通风的作用。
(2)从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看竹楼反映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其独特的结构蕴涵着丰富的人工美,属于建筑类中的民居。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1.2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同步测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资源配置不同
C.劳动力素质不同 D.自然条件不同
2.(2018·江苏·启东中学高三课时练习)区域发展阶段由低到高的排序,正确的是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工业化→综合发展
B.工业化→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综合发展
C.综合发展→工业化→以传统农业为主体
D.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综合发展→工业化
3.(2019·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总体发展趋势为( )
A.不平衡-平衡-不平衡
B.平衡-不平衡-平衡
C.平衡-不平衡
D.不平衡-平衡
4.(2018·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
B.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多为集中分布的水田
C.长江三角洲的水稻种植一年三熟
D.长江三角洲的土壤以生产力较高的紫色土为主
5.(2018·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以水产业为主 B.作物有水稻、油菜、玉米等
C.一年两熟至三熟 D.西部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
(2016·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回答问题。
6.图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连线正确的是
A.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D.④—山歌阵阵采茶忙
7.关于图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 B.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
C.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 D.⑤区土壤盐渍化普遍
8.关于图中各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B.②区河流春汛长于夏汛
C.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D.⑥区河流汛期短、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9.深秋时节,一旅游者从图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火车经过的区域是
A.从①到② B.从②到④ C.从③到⑤ D.从⑤到⑥
10.(2020·全国·高二单元测试)下图表示某河流流域范围,造成流域内Ⅰ、Ⅱ两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植被 B.气温 C.降水 D.地形
(2020·全国·高二单元测试)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图,回答下面两题。
11.划分I、II、III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是( )
A.气候和地貌 B.土壤和气候
C.植被和土壤 D.地貌和植被
12.我国三大自然区与其区域内最突出的特征组合正确的是( )
A.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 B.青藏高寒区—“高”和“寒”
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寒冷干燥 D.青藏高寒区—冰川纵横
13.(2020·全国·高二单元测试)下列界线大致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的是( )
A.200mm等降水量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D.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
(2020·全国·高二单元测试)“渔光互补”是指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可以进行鱼虾养殖,光伏阵列还可以为养鱼提供良好的遮挡作用,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新模式。图为空中俯瞰“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据此完成问题。
14.下面适合发展“渔光互补”发电新模式的地区是
A.塔里木盆地 B.长江三角洲 C.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
15.“渔光互补”发电新模式可能会
A.降低大气温度 B.提高水体温度
C.加快浮游植物生长 D.增强地面辐射
(2020·全国·高二单元测试)中国的秋天是美的,天高云淡,大地披金,层林尽染,硕果累累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每一个地方的秋色都有其值得品味的地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巨大,造就了不同区域秋色各有各的美下图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编单之蔷在微博中发布的“2019年中国赏秋路线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下列线路中能依次观赏到橡胶林一稻田一玉米一草原景观的是
A.广州一北极村 B.五指山一包头
C.连云港一喀喇昆仑山 D.拉萨一阿勒泰
17.沿广州一北极村线路向北,观赏玉米秋收的日期逐渐推迟,其原因是
A.降水逐渐减少 B.地势逐渐降低
C.热量逐渐减少 D.光照逐渐增加
18.沿连云港一喀喇昆仑山线路观赏秋景时游客发现郑州入秋时间一般在9月份而可可西里入秋时间一般在8月15日之前,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口分布
二、综合题
19.(2018·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为我国 地区,该地区主要地形 ;乙为我国 地区。
(2)从土地利用方面比较甲、乙两地,完成下表。
地区 土壤类型 耕地类型 人均耕地水平(与全国平均比较)


(3)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请简要分析为什么能形成商品粮基地(从自然、人文等方面分析)?
(4)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制约因素是什么 该如何解决
20.(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原经济区是以郑州为核心、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处中国中心地带,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郑州和开封位于中原城市群的核心,相邻仅有70公里。自从郑汴一体化构想提出实施以来,两地交通、金融、电信同城均已初步实现,一体化发展正迈向深度融合,力图在中原地区打造一个超级大都市。下图为中原经济区范围示意图。
(1)简述中原经济区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
(2)简述河南省积极推行郑汴一体化的意义。
21.(2018·广西钦州·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房屋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各式各样房屋的出现,都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因此,房屋与地理环境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各地房屋建筑的不同,也构成了旅游资源的一大景观。西南边陲的竹楼就是一个例子。在我国西南崎岖的山林里,人们常会见到以竹子为主要材料的独立楼房—竹楼。竹楼的底层用二三十根柱子架空,四周敞开,可圈养牲畜和放置农具杂物。楼层分堂屋、卧室、廊和晒台四部分。堂屋中间有火塘,用来煮饭和夜间照明。廊上常铺席设椅,供坐卧乘凉。
(1)请解释西南边陲竹楼的结构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从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看竹楼具有________美,属于建筑类中的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