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单元测试(达标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单元测试(达标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06 11:43:5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单元测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2·湖北·襄阳三中高一阶段练习)撒哈拉荒漠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
A.气候炎热 B.降水少 C.矿产贫乏 D.地势起伏大
2.(2022·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下列地区中,属于人口分布稠密区的是( )
A.大洋洲 B.亚洲东部、南部地区
C.撒哈拉沙漠地区 D.北极地区
(2022·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有关其分布共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处于中、低纬度 B.多濒临海洋 C.经济高度发达 D.多为平原地形
4.图中⑤⑥⑦⑧四地人口稀少,其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
A.⑤—湿热 B.⑥—干热 C.⑦—冷湿 D.⑧—高寒
(2022·云南·昌宁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某区域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5.人口密度在100人/km2以上的地区都分布在( )
A.高海拔地区 B.高纬度地区 C.中低纬度地区 D.内陆地区
6.图中M处,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寒冷 B.干旱缺水 C.气候湿热 D.海拔较高
(2022·安徽·天长市炳辉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从1亿多增加到2.21亿。2010年以后,我国流动人口的年均增速降为2%,并且从2015年开始,流动人口在增速下降的同时规模也开始减小,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总量为2.47亿。下表示意2000-2015年我国4类流动人口构成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类流动人口构成/% 2000年 2010年 2015年
乡—城流动 52.2 63.2 48.9
城—城流动 20.8 21.2 37.9
乡—乡流动 18.6 12.7 7.1
城—乡流动 8.4 2.9 6.1
7.2000-2015年我国4类流动人口( )A.乡-城流动人口数量保持减小趋势 B.城-城流动人口数量显著增多
C.乡-乡流动人口数量保持减少趋势 D.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保持增加趋势
8.改革开放后,促使我国4类流动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人口政策 C.婚姻家庭 D.自然因素
9.目前,我国乡-城人口流动对城市的影响是( )
A.降低城镇化水平 B.环境承载力降低
C.推动工业化发展 D.人口老龄化加剧
10.(2022·新疆喀什·高二阶段练习)读德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指数的季节性变化图,则10月份德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指数出现最高峰的原因是( )
A.因秋收往返于城乡之间
B.为春季开销积攒资金
C.工业旺季劳动力需求大
D.天气温和,适宜工作
(2022·河北邢台·高一阶段练习)下图为“某城市2021年人口容量木桶效应示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该城市2021年的人口容量为( )
A.85.4万 B.97.3万 C.105.6万 D.351万
12.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
A.科技发展水平 B.对外开放程度 C.资源状况 D.生活消费水平
13.(2022·江西·武宁尚美中学高一阶段练习)关于人口增长、资源、环境污染相关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与资源呈负相关,与环境污染无相关关系
B.人口增长与资源无相关关系,与环境污染正相关
C.人口增长与资源和环境污染均无相关关系
D.人口增长与资源呈负相关,与环境污染呈正相关
(2022·江苏·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高一阶段练习)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十分必要和紧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人均物质消费量 B.自然资源数量 C.人均粮食消费量 D.科技发展水平
15.下列地区中,单位土地面积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的是( )
A.珠江三角洲 B.东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青藏高原
二、综合题
16.(2022·山西·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高一阶段练习)读世界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人口数)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角度简述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2)说明欧洲西部人口稠密的原因。
17.(2022·云南·易门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为2017年海南岛人口分布统计图,图2为2012~2017年海南省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
(1)概括海南岛的人口分布特征。
(2)2015~2016年海南省净迁入人口____(增加或减少),说明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____。
18.(2019·河北·永清县一中高一阶段练习)下图为“我国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图”(图甲)和“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图乙),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习惯上,当一个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时,说明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从图甲中可以看出,我国的 等省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试分析这些地区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2)以图乙为依据,分析我国人口分布有何特点,10年间其发展趋向如何,试简要说明原因。
(3)近年来,三个地带中出现了“中部塌陷”(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现象,中部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9.(2022·云南·罗平县第二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我国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黑河—腾冲—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界线,完成下面小题。
(1)与黑河一腾冲一线西北侧区域相比,黑河一腾冲一线东南侧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较大的主要原因
(2)为了提高黑河一腾冲一线西北侧区域环境人口容量,最应采取哪些措施?
20.(2020·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说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正相关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相关因素: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单元测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2·湖北·襄阳三中高一阶段练习)撒哈拉荒漠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
A.气候炎热 B.降水少 C.矿产贫乏 D.地势起伏大
【答案】B
【详解】撒哈拉荒漠地区气候炎热,不适合人类居住,但是同纬度的地区均是气候炎热,A错误;撒哈拉荒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沙漠广布,人口稀少,B正确;撒哈拉荒漠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如北部非洲的石油,C错误;撒哈拉荒漠地区地势起伏较大,但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如南亚是人口密集区,地势起伏大不是撒哈拉荒漠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1)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气候的作用可用气温和降水两个指标来说明。除大陆内部的干旱区以及高山区以外的温带地区,水热条件适于作物生长和人民生活,所以成为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2)海拔高度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一般说来,山间盆地,谷地,向阳坡,山麓地带等部位适宜居住和发展农业生产,人口相对集中。(3)水体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一是为人类提供水源,二是为人们提供方便的交通条件。地球上的人口稠密地区差不多都沿河沿海分布。(4)土壤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温带地区及三角洲地带,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恒河,尼罗河以及湄公河三角洲,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5)矿产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采矿中心对人口具有强烈的吸引作用,有时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淘金热引起的大量移民。许多因开发资源而集中了大量人口的地区,也往往因资源枯竭使人口骤减。
2.(2022·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下列地区中,属于人口分布稠密区的是( )
A.大洋洲 B.亚洲东部、南部地区
C.撒哈拉沙漠地区 D.北极地区
【答案】B
【详解】大洋洲开发历史较短,撒哈拉沙漠地区和北极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因此这些地区都不是人口稠密区,排除ACD;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优越,开发历史悠久,属于世界人口最为稠密地区,B符合题意。故选B。
(2022·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有关其分布共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处于中、低纬度 B.多濒临海洋 C.经济高度发达 D.多为平原地形
4.图中⑤⑥⑦⑧四地人口稀少,其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
A.⑤—湿热 B.⑥—干热 C.⑦—冷湿 D.⑧—高寒
【答案】3.C 4.D
【解析】3.读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都处于中低纬地区,多在沿海地带,多为平原地区,这些为四地人口稠密的共性,不符合题意,ABD错误。①②是中国和印度,为发展中国家,③④是西欧和美国,为发达地区,所以经济高度发达不是四地的共性,C符合题意。故选C。
4.⑤地位于北非撒哈拉沙漠,气候干旱,所以人口稀少,A错误;⑥地位于南美的亚马逊平原,气候湿热,所以人口稀少,B错误;⑦地为南极大陆,气候干冷,所以人口稀少,C错误;⑧地为青藏高原,气候高寒,所以人口稀少,D正确。选D正确。
【点睛】人口分布是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条件(如纬度、海拔、距海远近等)对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20世纪以来,随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
(2022·云南·昌宁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某区域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5.人口密度在100人/km2以上的地区都分布在( )
A.高海拔地区 B.高纬度地区 C.中低纬度地区 D.内陆地区
6.图中M处,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寒冷 B.干旱缺水 C.气候湿热 D.海拔较高
【答案】5.C 6.A
【解析】5.由图可知,人口密度在100人/km2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亚洲东部和南部、北美洲东部地区,为中低纬度地区,C正确,B错误。这些地区主要为可流的中下游平原及沿海平原,A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由图知M地地处北极圈以北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A正确,C错误。M地受北半球极地东风迎岸风的影响,降水丰富,B错误。M地地处西西伯利亚平原,海拔较低,D错误。故选A。
【点睛】人口分布是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条件(如纬度、海拔、距海远近等)对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20世纪以来,随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
(2022·安徽·天长市炳辉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从1亿多增加到2.21亿。2010年以后,我国流动人口的年均增速降为2%,并且从2015年开始,流动人口在增速下降的同时规模也开始减小,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总量为2.47亿。下表示意2000-2015年我国4类流动人口构成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类流动人口构成/% 2000年 2010年 2015年
乡—城流动 52.2 63.2 48.9
城—城流动 20.8 21.2 37.9
乡—乡流动 18.6 12.7 7.1
城—乡流动 8.4 2.9 6.1
7.2000-2015年我国4类流动人口( )A.乡-城流动人口数量保持减小趋势 B.城-城流动人口数量显著增多
C.乡-乡流动人口数量保持减少趋势 D.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保持增加趋势
8.改革开放后,促使我国4类流动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人口政策 C.婚姻家庭 D.自然因素
9.目前,我国乡-城人口流动对城市的影响是( )
A.降低城镇化水平 B.环境承载力降低
C.推动工业化发展 D.人口老龄化加剧
【答案】7.B 8.A 9.C
【解析】7.由材料可知,2000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1亿多,2010年2.21亿,2015年2.47亿。经过计算,乡-城流动人口数量2000年0.522亿,2010年1.397亿,数量上涨,A错;城-城流动人口数量2000年0.208亿,2010年0.469亿,2015年0.936亿,数量显著增多,B对;乡-乡流动人口数量2000年0.186亿,2010年0.28亿,2015年0.175亿,数量先升后降,C错;城-乡流动人口数量2000年0.084亿,2010年0.064亿,数量减少,D错。故选B。
8.我国不同时期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不同,根据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后,促使我国4类流动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是为了更高的收入到经济更发达的地方务工,A对;人口政策是我国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的人口流动主要因素,B错;婚姻家庭是促使人口流动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导因素,C错;自然因素不是现代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D错。故选A。
9.我国乡-城人口流动会提高城镇化水平,A错;在可承受范围内,人口多少不会影响环境承载力高低,B错;农村流向城市的人口给城市带来充足的劳动力,推动城市工业化的发展,C对;流向城市的多为青年人口,会降低城市的人口老龄化水平,D错。故选C。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
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10.(2022·新疆喀什·高二阶段练习)读德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指数的季节性变化图,则10月份德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指数出现最高峰的原因是( )
A.因秋收往返于城乡之间
B.为春季开销积攒资金
C.工业旺季劳动力需求大
D.天气温和,适宜工作
【答案】A
【详解】由图可知,10月份是秋季,秋收时节,德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指数出现最高峰的原因是因秋收往返于城乡之间,A正确;为春季开销积攒资金不是流动指数高的原因,故B错误;工业对劳动力需求没有季节性变化,C错误;天气温和,适宜工作与流动指数高无关,D错误。故选A。
【点睛】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时,要注意以下原则:(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2)重具体:对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它们的原因和动力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2022·河北邢台·高一阶段练习)下图为“某城市2021年人口容量木桶效应示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该城市2021年的人口容量为( )
A.85.4万 B.97.3万 C.105.6万 D.351万
12.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
A.科技发展水平 B.对外开放程度 C.资源状况 D.生活消费水平
【答案】11.B 12.C
【解析】11.根据人口容量木桶效应,人口容量是由“短板”劳动就业制约的,其数值为97.3万,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包括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程度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四步法分析区域环境人口容量:(1)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一个区域的资源状况包括矿产、水、耕地、气候等方面,一个地区的资源越丰富,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大。(2)考虑科技、经济等条件:科技发展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等,会影响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而一个地区的上述条件好,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大。(3)考虑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地区的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从其他区域调入资源,提高本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4)考虑该区域的消费水平:一个区域的消费水平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越高,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13.(2022·江西·武宁尚美中学高一阶段练习)关于人口增长、资源、环境污染相关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与资源呈负相关,与环境污染无相关关系
B.人口增长与资源无相关关系,与环境污染正相关
C.人口增长与资源和环境污染均无相关关系
D.人口增长与资源呈负相关,与环境污染呈正相关
【答案】D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的数量从1900~2002年是迅速地增长,而环境污染的曲线也是迅速地增长,资源的数量是在不断地减少,说明出现了人口增长与资源呈负相关,与环境污染呈正相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2022·江苏·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高一阶段练习)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十分必要和紧迫。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人均物质消费量 B.自然资源数量 C.人均粮食消费量 D.科技发展水平
15.下列地区中,单位土地面积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的是( )
A.珠江三角洲 B.东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青藏高原
【答案】14.B 15.A
【分析】14.结合所学可知,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自然资源数量,B正确,ACD均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故选B。
15.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自然资源状况,还有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等,四个地区中珠江三角洲自然条件最优越,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最高,故单位土地面积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发程度、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自然资源等。
二、综合题
16.(2022·山西·怀仁市大地学校高中部高一阶段练习)读世界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人口数)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角度简述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2)说明欧洲西部人口稠密的原因。
【答案】(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地区以及近海地区。
(2)地形平坦;大部分地区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条件适宜;经济较为发达,工农业水平高,交通条件便利,人口密集。
【分析】本题考查人口的分布特点以及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1)
过冷过热的地方不适宜人类居住,中低纬度的平原地区,热带地区的高原也适合人类居住;平坦的地形利于人类聚集、生存;沿海地区有利于港口发展;人口分布在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以及近海平原地区。
(2)
西欧地区,整体地型平坦,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人类生存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该地区经济发达,工业与交通发达,进一步吸引人口迁入,故人口密集。
17.(2022·云南·易门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为2017年海南岛人口分布统计图,图2为2012~2017年海南省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
(1)概括海南岛的人口分布特征。
(2)2015~2016年海南省净迁入人口____(增加或减少),说明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____。
【答案】(1)人口分布不均,沿海多,内陆少;平原多,山区少;沿交通线分布;海口、三亚等大城市人口多。
(2) 增加 提供劳动力;有利于资源开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1)
海南省中部为山区,沿海地区较为低平,人口主要在海口、三亚以及环岛的交通线分布,山区分布较少。
(2)
根据图表标注净迁入人口为正,有大量劳动力进入海南,此地区资源在有充足劳动力的情况下更利于其被开发。此外,经济活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海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如旅游业发展,第三产业比重提高。
18.(2019·河北·永清县一中高一阶段练习)下图为“我国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图”(图甲)和“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图乙),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习惯上,当一个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时,说明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从图甲中可以看出,我国的 等省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试分析这些地区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2)以图乙为依据,分析我国人口分布有何特点,10年间其发展趋向如何,试简要说明原因。
(3)近年来,三个地带中出现了“中部塌陷”(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现象,中部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粤、津、苏、沪 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平均寿命延长;②人们的生育观念转变;③实行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年轻人比重下降。
(2)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10年间这种分布不均衡的趋势在加剧。东部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不高,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快,经济活力强,吸引了大量人口,造成人口密度的增加。
(3)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原本落后的西部的投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部。
【详解】整体分析:本题通过地理统计图考查我国人口问题的区域差异以及形成原因、人口分布特点以及成因,掌握统计图的规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要读懂“玫瑰形”人口图,在7%(65岁以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为进入老龄化)圈以外的是进入老龄化的省区,这些省区出现人口老龄化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2)将图乙中1990年和2000年人口分布状况对比可看出:人口东部多、西部少;2000年东西部人口差距比1990年更大;主要原因是东部经济发达,人口从中西部迁到东部地区。
(3)要联系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进行分析。
【点睛】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们生育观念先进,出生率低,同时东部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发达,平均寿命延长,所以老龄化严重;但是东部地区因为外来劳动力较多,所以人口增长主要是机械增长,从而导致东西部人口差距增大。
19.(2022·云南·罗平县第二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我国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黑河—腾冲—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界线,完成下面小题。
(1)与黑河一腾冲一线西北侧区域相比,黑河一腾冲一线东南侧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较大的主要原因
(2)为了提高黑河一腾冲一线西北侧区域环境人口容量,最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区域开放程度高;科学技术水平高
(2)恢复和治理生态环境
【分析】本题以我国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涉及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和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1)
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可以从资源、科技、区域开放程度、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等方面分析。读图可知,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主要是因为东南部地区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地处季风气候区,气候暖湿,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东南侧区域濒临海洋,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东南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科技水平较高,所以环境容量大。
(2)
黑河-腾冲一线西北部,气候比较干旱,水资源短缺,西北部生态环境恶劣,要想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就要恢复和治理生态环境。
20.(2020·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说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正相关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相关因素: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资源 科技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开放程度 居民受教育水平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分析】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容量的基本因素,属容易题。
【详解】人口容量受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趋势等因素影响。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的关系,其他各要素与环境人口容量是正相关的关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