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单元测试(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贵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校高二阶段练习)“胡焕庸线”是我国主要的人口分界线,由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并命名,多年来该线两侧人口比例一直稳定少变。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很多措施,试图打破“胡焕庸线”。下图为胡焕庸线及两侧人口、面积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例一直稳定少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计划生育政策 B.自然环境差异 C.地域开发程度 D.人口的迁移
2.我国下列省区,“胡焕庸现象”最明显的是( )
A.山东省 B.北京市 C.四川省 D.江苏省
3.下列措施可以有效缓解“胡焕庸线”东西两侧人口比例差异的有( )
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②加快扶贫攻坚计划③放开三孩政策④大力扶持西部高耗能产业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022·吉林·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有限责任公司高一阶段练习)“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形成我国“东多西少”人口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民族分布 C.国家政策 D.宗教信仰
5.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疆地区的人口分布格局未有太大的改变,是因为该地区的人口分布受制于( )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沙漠分布 D.铁路分布
(2022·浙江·高三阶段练习)读2002-2017年俄罗斯人口流动格局图。完成下面小题。
6.俄罗斯的人口流动表现为( )
A.2002-2010年人口流入区面积占比小 B.2010-2017年人口流动以强流出为主
C.2002-2017年人口弱流入区范围扩大 D.2002-2017年人口流动数量有所减少
7.2002-2017年期间均为人口流出的区域,其人口流出的主导因素为( )
A.矿产资源枯竭 B.气候条件恶劣 C.经济发展滞缓 D.环境容量变小
(2022·陕西·安康市教学研究室高三阶段练习)下表示意美国2000年、2016年三类地区人口占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年份 市区 郊区 乡村
2000 31% 53% 16%
2016 31% 55% 14%
8.表中郊区人口占比最高,主要是因为( )A.环境的质量优于乡村 B.城市化水平远高于市区
C.住宅区多且分布密集 D.生产生活成本较市区低
9.美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区域最可能是( )
A.郊区 B.乡村 C.特大城市 D.中小城市
10.美国乡村人口发展变化趋势导致未来乡村发展的趋势是( )
A.繁盛 B.缓慢 C.衰败 D.不变
(2022·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第二中学高二阶段练习)2021年5月11日,我国公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下表为部分地区人口年龄构成情况(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比重
1~14岁 15~64岁 65岁及以上
全国 17.95 68.55 13.50
山东 18.78 66.09 15.13
广东 18.85 72.57 8.58
贵州 23.97 64.47 11.56
西藏 24.53 69.80 5.67
新疆 22.46 69.78 7.76
11.广东与山东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差别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教育水平 B.经济水平 C.环境质量 D.人均寿命
12.西藏、新疆国土面积广大,但人口容量较低,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矿产资源缺乏 B.人口消费水平低 C.对外开放程度高 D.自然环境恶劣
13.“反向春运”是指年轻人将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来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节后再返乡。据此推断,2021年除夕前一周,“四老两小”机票订单显著增长的目的地可能是( )
A.山东 B.广东 C.贵州 D.西藏
(2022·陕西·南郑县大河坎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人口承载状况是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人口承载密度之比。下表示意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人口承载状况。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省级行政区域 广东 福建 海南 江西 湖南 广西 云南 重庆 台湾
人口承载状况 0.2~0.7 0.7~1.3 0.7~1.3 1.3~2 1.3~2 1.3~2 2~2.5 2~2.5 2~2.5
14.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下列省级行政区域中,环境承载力最大的是( )A.广东 B.台湾 C.广西 D.福建
15.上题省级行政区域环境承载力大的主要原因是( )
A.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达 B.耕地面积广,水资源丰富
C.消费水平低 D.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
二、综合题
16.(2022·山西·长治市潞州区第二中学校(长治市潞州区第二职业中学校)高一阶段练习)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的省级行政区名称。
(2)我国各地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具体说明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的特点。
(3)简要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建立的自然地理区位条件。
(4)分析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小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17.(2022·新疆·洛浦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口从________国家流向________国家。
(2)欧洲由________变为________。
(3)拉丁美洲由________变为________。
(4)20世界70年代以来,________和________(填地区)石油输出国,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成为________区。
18.(2022·江苏·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下图为美国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路线图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东北地区人口迁移路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中美两国目前同属于____人口增长模式,该模式主要在____(发展中/发达)国家。中国相较于美国,进入该模式更____(早/晚)。
(2)美国青壮年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____,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____。
(3)1980年以前东北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____,1985年后东北人口迁移路线转变的主导因素是____。目前的人口迁移趋势使东北地区的人口老龄化____(加重/减轻)。
19.(2022·湖南·岳阳市第四中学高一阶段练习)图甲是我国部分地区图,图乙是“A、B两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北京的环境人口容量远远大于拉萨,说出北京环境人口容量更大的主要原因。
(2)图乙中,B国从人口年龄结构可以看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什么 针对B国人口问题,请你提出合理解决措施。
20.(2022·安徽华星学校高一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 189.3万人,同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 228.1万人,其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841.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8.5%。
材料二专家根据北京经济发展水平和各类资源总量,估算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情况下可供养2 300万人,充分利用北京的各种资源,最多可容纳3 000万人。
材料三 2019年底,北京全市常住人口 2 153.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0万人。据报道,北京的常住人口连续三年减少,主要得益于北京市对人口的调控。
(1)简述北京市外来人口比重较大的原因。
(2)北京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为________万人,人口合理容量为________万人。
(3)北京人口并未达到专家预测的人口容量,但北京市仍然控制人口增长,分析其原因。
(4)从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角度,分析北京市未来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单元测试(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贵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校高二阶段练习)“胡焕庸线”是我国主要的人口分界线,由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并命名,多年来该线两侧人口比例一直稳定少变。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很多措施,试图打破“胡焕庸线”。下图为胡焕庸线及两侧人口、面积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例一直稳定少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计划生育政策 B.自然环境差异 C.地域开发程度 D.人口的迁移
2.我国下列省区,“胡焕庸现象”最明显的是( )
A.山东省 B.北京市 C.四川省 D.江苏省
3.下列措施可以有效缓解“胡焕庸线”东西两侧人口比例差异的有( )
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②加快扶贫攻坚计划③放开三孩政策④大力扶持西部高耗能产业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1.B 2.C 3.A
【解析】1.“胡焕庸线”东侧总体地形比较平坦,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利于人类生产生活,而西侧地形起伏大,气候比较干旱,水源短缺,土壤贫瘠,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所以该线两侧的人口比重一直稳定少变,主要原因是自然地理环境差异,B正确;而计划生育政策、地域开发程度、人口迁移都会随着时间而发生改变,可见与之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2.四川省西部为山区,中东部为盆地和平原,由于自然原因和开发程度的不同,中东部人口密集,西部人口稀少,“胡焕庸现象”最明显,C正确。山东省和江苏省地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差异不明显,“胡焕庸现象”不显著;北京地处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整体城市化水平高,区域间人口比例差别不大,ABD错误。故选C。
3.“胡焕庸线”西侧人口占比少,可通过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开展扶贫攻坚计划等措施,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吸引力,①②正确;通过放开三孩政策,东西两侧会同时出现人口增长,不能有效缓解“胡焕庸线”东西两侧人口比例差异;大力扶持西部高耗能产业发展会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不利于西侧人口比例提升,③④。综上所述,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政治、文化、战争等。
(2022·吉林·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有限责任公司高一阶段练习)“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形成我国“东多西少”人口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民族分布 C.国家政策 D.宗教信仰
5.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疆地区的人口分布格局未有太大的改变,是因为该地区的人口分布受制于( )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沙漠分布 D.铁路分布
【答案】4.A 5.B
【解析】4.我国东部地区主要以季风气候为主,降水较多,气候温暖湿润,地形起伏相对较小,适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承载力大,而西部地区降水少,地形起伏大,生态环境恶劣,不适于人类大规模生存,环境承载力小。所以形成我国东西部人口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是自然环境,A正确;民族分布、国家政策和宗教信仰对人类大规模的分布影响不大,BCD错误。故选A。
5.新疆地区地处内陆,气候较为干旱,水源是影响干旱地区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新疆的水源补给主要是高山冰川融水和少量的局部山地降水,在盆地的边缘形成绿洲,人口主要分布在绿洲地区,B正确;地形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错;新疆地区的人口分布格局未有大的改变,这与沙漠分布关系不大,C错;铁路分布也受制于绿洲分布,不是主要影响因素,D错。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河流和水源等);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就业状况,城市化水平,交通状况)等;开发历史长短等。
(2022·浙江·高三阶段练习)读2002-2017年俄罗斯人口流动格局图。完成下面小题。
6.俄罗斯的人口流动表现为( )
A.2002-2010年人口流入区面积占比小 B.2010-2017年人口流动以强流出为主
C.2002-2017年人口弱流入区范围扩大 D.2002-2017年人口流动数量有所减少
7.2002-2017年期间均为人口流出的区域,其人口流出的主导因素为( )
A.矿产资源枯竭 B.气候条件恶劣 C.经济发展滞缓 D.环境容量变小
【答案】6.A 7.C
【解析】6.根据左图2002-2010年人口流动状况可知,该时间段人口流出区域大,人口流入区(包括弱流入区和强流入区)域小,人口流入区面积占比小,A正确。根据右图2010-2017年人口流动状况可知,2010-2017年人口流动以弱流出为主,B错误。2002-2010年人口弱流入区范围较大,2010-2017年人口弱流入区范围较小,故2002-2017年人口弱流入区范围缩小,C错误。由图可知,图示弱流出区面积增大,流动人口增加,主要原因是俄罗斯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增大,国内各地就业机会和收入存在差距,导致2002-2017年人口流动数量有所增加,D错误。故选A。
7.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可开采量大,可开采时间长,A错误。气候条件相对稳定,变化不大,不会导致该时间段人口迁出,B错误。现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由于这些区域经济发展滞缓,就业机会和收入比其他地区少,导致人口发生迁移,C正确。该区域气候等环境条件变化不大,环境容量没有变小,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
2.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
3. 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2022·陕西·安康市教学研究室高三阶段练习)下表示意美国2000年、2016年三类地区人口占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年份 市区 郊区 乡村
2000 31% 53% 16%
2016 31% 55% 14%
8.表中郊区人口占比最高,主要是因为( )A.环境的质量优于乡村 B.城市化水平远高于市区
C.住宅区多且分布密集 D.生产生活成本较市区低
9.美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区域最可能是( )
A.郊区 B.乡村 C.特大城市 D.中小城市
10.美国乡村人口发展变化趋势导致未来乡村发展的趋势是( )
A.繁盛 B.缓慢 C.衰败 D.不变
【答案】8.D 9.B 10.C
【解析】8.相较于市区,郊区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土地租金、生产资料等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对产业的吸引力强,可吸引更多的产业集聚,D正确;郊区环境质量并不优于乡村;A错误。郊区城市化水平低于市区,B错误。郊区住宅区多,但分散分布,C错误。故选D。
9.据表分析可知,在美国三类地区中,2000年到2016年,乡村人口占比下降,郊区人口占比上升,结合上一题,说明乡村的劳动人口流入距离较近的郊区,而老年人口则留在乡村,故乡村的人口老龄化最严重。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由上题可知,劳动人口流入郊区,使得乡村人口老龄化严重,不利于乡村的发展,故未来乡村发展日益走向衰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随着乡村人口的人口迁移,乡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不利于乡村的发展,加速了乡村的衰败。
(2022·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第二中学高二阶段练习)2021年5月11日,我国公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下表为部分地区人口年龄构成情况(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比重
1~14岁 15~64岁 65岁及以上
全国 17.95 68.55 13.50
山东 18.78 66.09 15.13
广东 18.85 72.57 8.58
贵州 23.97 64.47 11.56
西藏 24.53 69.80 5.67
新疆 22.46 69.78 7.76
11.广东与山东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差别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教育水平 B.经济水平 C.环境质量 D.人均寿命
12.西藏、新疆国土面积广大,但人口容量较低,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矿产资源缺乏 B.人口消费水平低 C.对外开放程度高 D.自然环境恶劣
13.“反向春运”是指年轻人将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来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节后再返乡。据此推断,2021年除夕前一周,“四老两小”机票订单显著增长的目的地可能是( )
A.山东 B.广东 C.贵州 D.西藏
【答案】11.B 12.D 13.B
【解析】11.从图中可以看到山东省与广东省0~14岁人口比重大体相当,15~64岁广东省人口比重更大,65岁以上广东省人口比重更小,两省均处于东部沿海地区,两省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为接近,但老龄化程度山东省明显更高,这与广东省有大量人口迁入有关,广东省处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活力高,对劳动力需求较为旺盛,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往广东省,导致其老龄化水平相对较低;人口迁移与经济水平有关,但其核心在于广东省经济活力更好,对人口的吸引力更强,B正确,A错误。广东省老龄化水平低,主要是外来人口迁移的影响,与环境质量和人均寿命关系相对较小,C、D错误。故选B。
12.由所学知识可知,西藏位于青藏高原,气候高寒,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降水少,两地自然环境恶劣,导致人口容量较低,D正确。新疆矿产资源丰富,A错误。人口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人口消费水平低,人口容量越大,不符合题意,B错误。西藏、新疆两地位于我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较低,C错误。故选D。
13.反向春运一般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因有大量劳动力迁入,原本需从大城市回乡过年,但考虑购票困难以及其他因素,把在家乡的父母和孩子接来在自己所在的城市过年的一种现象,这类城市一般都是经济较为发达,经济活力较高,人口迁入数量较多;贵州与新疆在我国经济活力中稍差,地理位置并不优越,人口迁入数量相对较少, C、D选项错误。山东与广东经济活力较好,人口吸引力大,但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广东省劳动力人口比重更大,对人口的吸引力更强,故反向春运最可能的应是广东省,B正确,A错误。故选B。
【点睛】反向春运,就是和以往年轻人回家过年相反,而是由老人提前到子女工作地过年。把父母接到工作地过年,是大城市流行起来的过年"新常态"。很多大城市一临近春节,往往就"人去楼空",人际也罕至,车流也锐减。刚开始还能体会到生活空间陡增的舒适感,然而春节长假并非一两天就结束,服务行业的工作者大量返乡带来的生活不便,也就随之浮现出来。"反向春运"之后,能够保证部分人力资源的坚守岗位,这部分劳动力能让当地居民体验到春节长假的舒适感。
(2022·陕西·南郑县大河坎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人口承载状况是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人口承载密度之比。下表示意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人口承载状况。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省级行政区域 广东 福建 海南 江西 湖南 广西 云南 重庆 台湾
人口承载状况 0.2~0.7 0.7~1.3 0.7~1.3 1.3~2 1.3~2 1.3~2 2~2.5 2~2.5 2~2.5
14.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下列省级行政区域中,环境承载力最大的是( )A.广东 B.台湾 C.广西 D.福建
15.上题省级行政区域环境承载力大的主要原因是( )
A.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达 B.耕地面积广,水资源丰富
C.消费水平低 D.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
【答案】14.A 15.D
【解析】14.人口承载状况是指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人口承载密度之比,结合所学知识,备选项中的几个省级行政单位中,广东省人口最多,而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广东省的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人口承载密度之比最小,且小于1,说明实际人口密度还没有超过理论人口密度,说明其环境承载力大,故A正确,台湾、广西、福建的人口承载状况大于1,说明实际人口密度已经超过理论人口密度,BCD错误。故答案选A。
15.广东省环境承载力大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具有很大的聚居人口效应,故D正确,广东省矿产资源短缺,故A错误;广东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加之平原面积小,耕地不足,故B错误;广东省经济发达,消费水平高,故C错误。故答案选D。
【点睛】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
二、综合题
16.(2022·山西·长治市潞州区第二中学校(长治市潞州区第二职业中学校)高一阶段练习)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的省级行政区名称。
(2)我国各地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具体说明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的特点。
(3)简要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建立的自然地理区位条件。
(4)分析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小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答案】(1)西藏自治区、青海省。
(2)东部地区人多,西部地区人口少;平原地区人口多,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人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地区人口少;汉族居民集中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3)位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
(4)经济文化水平较落后;交通不便。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人口密度分布简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原因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运用能力,地理实践力的素养。
(1)本题设问简单,要求考生指出图中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的省级行政区名称,考生根据图例-人口密度判断即可,指出图中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的省级行政区名称省级行政区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
(2)根据所学知识,人口地理分布受地形、气候、经济发展、交通等因素的影响,由此可知我国人口地区分布的总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温湿地区多,干寒地区少;开发早的地区多,开发迟的地区少;沿江、海、交通线的地区多,交通不便的地区少。
(3)分析自然地理区位条件要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长三角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业发展和人口居住;长三角地区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宜城市建设、发展。
(4)分析社会经济原因要从经济发展、交通、文化、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西藏自治区地处边远地区,经济文化水平较落后,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交通不便,与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联系较少,人口密度小。
17.(2022·新疆·洛浦县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口从________国家流向________国家。
(2)欧洲由________变为________。
(3)拉丁美洲由________变为________。
(4)20世界70年代以来,________和________(填地区)石油输出国,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成为________区。
【答案】(1) 发展中 发达
(2) 人口迁出区 人口迁入区
(3) 人口迁入区 人口迁出区
(4) 西亚 北非 人口迁入区
【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特点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二战之后人口的主要迁出区为亚洲、南美洲、非洲等地区。人口的主要迁入区为北美洲、澳大利亚、西欧等地区,人口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二战之前欧洲主要为人口的迁出地,二战之后欧洲为人口迁入地,欧洲由人口迁出区变为人口迁入区。
(3)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二战之前拉丁美洲为人口的主要迁入区,二战之后拉丁美洲成为人口主要迁出区,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区变为人口迁出区。
(4)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地区成为石油输出地区,需要大批外籍工人开采原油,当地成为人口迁入区。
18.(2022·江苏·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高一阶段练习)下图为美国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路线图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东北地区人口迁移路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中美两国目前同属于____人口增长模式,该模式主要在____(发展中/发达)国家。中国相较于美国,进入该模式更____(早/晚)。
(2)美国青壮年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____,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____。
(3)1980年以前东北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____,1985年后东北人口迁移路线转变的主导因素是____。目前的人口迁移趋势使东北地区的人口老龄化____(加重/减轻)。
【答案】(1) 现代型##低-低-低 发达 晚
(2) 经济 气候
(3) 政治 经济 加重
【分析】本题以美国和我国东北地区人口迁移为背景材料,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和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1)人口增长模式是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率特点来分析的。中美两国目前同属于三低的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该模式主要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高-低-高的过渡型人口增长模式。中国相较于美国,进入该模式更晚。
(2)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据图可知,美国青壮年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从东北部向西部迁移,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西部新兴工业区,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据图可知,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向南部的墨西哥湾沿岸的阳光地带迁移,主导因素是气候因素。东北部纬度高,气候冷湿。美国东北部冬春季节经常因冷锋影响带来寒潮天气。
(3)据图可知,1980年以前东北主要是作为人口的迁入区,主要是国家有组织的支援边疆,开发资源等,主导因素为政治因素;1985年后东北作为了人口的迁出区,人口主要迁入京津、山东等地区,主要是经济因素影响。京津、山东等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吸引东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迁入京津、山东等地。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出东北,则使东北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加重。
19.(2022·湖南·岳阳市第四中学高一阶段练习)图甲是我国部分地区图,图乙是“A、B两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北京的环境人口容量远远大于拉萨,说出北京环境人口容量更大的主要原因。
(2)图乙中,B国从人口年龄结构可以看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什么 针对B国人口问题,请你提出合理解决措施。
【答案】(1)北京经济、科学技术更发达;北京对外交通更便利,对外开放程度更高;北京人口受教育水平更高。
(2)问题:人口老龄化。措施:适当鼓励生育;适当鼓励人口迁入;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弘扬尊老传统。
【分析】本题以我国部分地区图和A、B两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图为材料,涉及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受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等影响。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的关系,其他各要素与环境人口容量是正相关的关系。北京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科学技术更发达;北京是首都,航空、铁路等对外交通更便利,对外开放程度更高;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高等院校多,人口受教育水平更高。拉萨位于青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等等比较低。因此北京的环境人口容量大远远大于拉萨。
(2)图乙中,B国65岁以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20%以上,说明该国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措施:适当鼓励生育,增加婴幼儿数量;适当鼓励人口迁入,增加青壮年人口;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证老年人安度晚年;弘扬尊老传统。
20.(2022·安徽华星学校高一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 189.3万人,同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 228.1万人,其中,外省市来京人员为841.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8.5%。
材料二专家根据北京经济发展水平和各类资源总量,估算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情况下可供养2 300万人,充分利用北京的各种资源,最多可容纳3 000万人。
材料三 2019年底,北京全市常住人口 2 153.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0万人。据报道,北京的常住人口连续三年减少,主要得益于北京市对人口的调控。
(1)简述北京市外来人口比重较大的原因。
(2)北京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为________万人,人口合理容量为________万人。
(3)北京人口并未达到专家预测的人口容量,但北京市仍然控制人口增长,分析其原因。
(4)从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角度,分析北京市未来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
【答案】(1)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备;教育、医疗、交通等条件优越。
(2) 3 000 2 300
(3)北京经济发达,人口较多,生产生活对各类资源消耗量大,属于高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人口增长,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使环境人口容量下降。
(4)开发新能源﹐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等。
【分析】本题以北京市人口普查为背景材料,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容量的概念以及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可从经济水平、文化教育、交通通信、个人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北京市是我国的首都,经济发达,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工作岗位多,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当地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备;教育,医疗,交通等条件优越,生活质量水平高,吸引的人口多。
(2)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地区最佳的人口规模,即一个地区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才适宜;而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一般来讲,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结合材料可知充分利用北京的各种资源,最大可容纳的人口容量即环境承载力为3000万人。北京市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人口合理容量为2300万人。
(3)结合前面小题分析可知环境人口容量是本国家或地区容纳的最多的人口数;而要保持该地区良好健康的发展且人民生活质量较高是要人口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即人口合理容量。北京经济发达,人口较多,生产生活对各类资源消耗量大,尤其是北京市的水资源是其发展的短板;随着人口增长,对环境的破坏会加剧,会导致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使环境人口容量下降。因此北京市要控制人口增长。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北京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因此北京应开发新能源,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展,其人口容最越大。北京应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提高未来人口容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