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部分示范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汕头市部分示范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5 08:4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汕头市部分示范高中2023届高三元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应该具有历史、思想、诗性三个方面的创造性特征,是史、思、诗的结合体。在历史层面,呈现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时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像,具有“史”的风范;在思想层面,具有深广的思想蕴含或特殊精神内涵,闪烁“思”的光芒;在诗性层面,提供前人没有提供的原创性艺术经验,体现作家对世界独特的艺术审美观照,是一个人心沟通、诗心沟通、文心沟通的审美结晶体。经典文学是作家对文学对象有思想深度的审美审视与独特而生动的艺术表达。经典既是一个实在本体,也是一个关系本体,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可阐释空间,经典延传是一个被不断阐释与建构的过程。文学经典研究,就是要从史、思、诗的结合中,深入揭示经典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史”的特质,要求重返经典文学现场;“思”的特质,呼唤关于文学内蕴丰富性、复杂性的现代对话;“诗”的特质,则回应重返文学本体研究的诉求。
经典的形成常常需要漫长时间的检验,许多经典作家的作品都是经过若干时代的阅读、阐释和淘洗之后才存留下来的,那些只经过少数人或者一两代人认可的作家作品还很难成为经典。对现代文学经典的重释,是对新文学传统意义的再发现,对现代文学思想文化资源、艺术资源的再激活。当代文学的理论建构与创作实践,都需要从传统文学经典包括现代文学经典中汲取养料,获得新机。
(摘编自王泽龙《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重释的路径探究》)
材料二:
在我们的文学经典作品序列中,有一部分属于红色文学经典。红色文学经典是经过大浪淘沙的历史积淀和千锤百炼的时光筛选,留存下来的旨在传承红色精神基因的作品,而且是那些最具代表性、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感召力与思想引领力,总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绽放新光彩、释放新能量、彰显新魅力。
“红色经典”的现实主义创作立场对当下文学写作具有镜鉴意义,即文学书写如何紧扣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以精神方式参与国家和民族聚力前行的历史进程。
以《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为代表的红色经典小说,聚焦自晚清末年到20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的系列重大事件,以宏伟的史诗格局和磅礴的精神气势,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中国人民抗敌御侮、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波澜壮阔的革命进程,钩沉出中华民族在困厄中破旧立新、求变图强、不断创新的历史发展逻辑。
“红色经典”弘扬英雄主义精神的思想导向,对当下文学创作具有引领意义,即文学书写如何精彩阐释生命个体与国家、人民、时代之间的意义联系,以弘扬中华儿女“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红色经典”所塑造的那些忠于革命信仰、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面对敌人屠刀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英烈形象,那些将卫国安邦的责任扛在肩上、面对火海刀山和流血牺牲也万死不辞的解放军英雄将士形象,飞扬着生命激情,辉耀着中华魂魄,为当代文学英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光彩。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的审美功能,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示民族力量、弘扬民族精神的深厚文化意义。
“红色经典”提供的宝贵艺术经验对当下文学创作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即文学书写如何有机整合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守成与创新、笃实与空灵、明晰与隐晦、纯粹与杂糅等艺术思维和审美风格,建构一种具有民族文化鲜明辨识度的文学符号。
实事求是地说,以今天的审美眼光来看,一些“红色经典”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艺术手法运用等方面,的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对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方式的基本遵循,对中国优秀文学传统和民间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创新,对多种创作方法和艺术形式的融会贯通,以及在现代汉语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丰富与工整,值得认真总结学习,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优秀文学作品在艺术构造上都有独到的匠心,从文本结构的创建、故事情节的铺叙到文化意蕴的彰显,从叙述方式的选择、表现手法的穿织到语言文字的运用,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历史是不能忘却的,“红色经典”的精神财富更不能抛弃。国族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面向未来,我们的作家既需要以笔为旗,立足大地、仰望星空,又要以笔为犁,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以坚实的思想质地、雄浑的艺术旋律、沉厚的史诗风格和鲜活的审美魅力,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
(摘编自李掖平《彰显超越时空的思想穿透力——谈“红色文学经典”的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典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可阐释空间,这与其延传是一个被不断阐释与建构的过程密切相关。
B.文学经典必须经过若干时代的阅读、阐释和淘洗之后才形成,经一两代人认可的作品无法成为文学经典。
C.“红色经典”对当下文学创作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镜鉴、引领及启示意义。
D.“红色经典”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感召力和思想引领力,在新时代可以助力中华民族培根铸魂,彰显新魅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角度与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强调了阐释与传承文学经典的重要性。
B.“红色经典”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将随时代的发展被不断阐释与建构,被赋予新的精神内涵。
C.当代文学要建构具有民族文化鲜明辨识度的文学符号,需从传统文学经典包括“红色经典”中汲取养分。
D.“红色经典”旨在传承红色精神基因,因此其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及艺术手法运用等方面难免存在局限。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符合“红色经典”内涵的一项(3分)
A.茅盾的《子夜》描写民族工业资本家和买办金融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1930年前后中国动荡复杂的社会面貌,表明了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前途。
B.巴金的《家》描写20世纪20年代初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美好生命的摧残,歌颂了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C.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描写东北地区一个村子从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农村暴风骤雨般的阶级斗争。
D.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表现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中国当代的城乡社会生活,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4.《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也是世人所公认的文学经典,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其成为经典的原因。(4分)
5.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在“红色经典”中的表现。(4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 ”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 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儿。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听不见的人。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老乡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听不见,还不会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撤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 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老乡。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提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伍原没看到任何路标,想喊不能喊、不敢喊,是因为担心会暴露自己。
B.“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正是这样死寂的环境让伍原几近崩溃。
C.那“一小点儿黄黄的光”虽然微弱,但是让伍原不再孤独并燃起了希望。
D.老乡听不见还不会说话,这让伍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陷入绝望之中。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不只一次写到伍原的“泪水”,既串联起了前后的故事情节,也让伍原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纯粹和单一。
C.“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作者用“不飘忽不移动”的灯光,象征着伍原坚定不移的信念。
D.文中对人物的刻画符合其身份特征,对迷路孤独的伍原多用心理描写,对“听不见不会说”的老乡多用动作描写。
8.本文情节一波三折,请简要概括文中波折,然后分析其效果。(6分)
9.有评论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避重就轻地跳过革命的宏大叙事,婉转着墨于时代大背景的间隙,于杯水微澜之处反映出时代特点。”请结合本文分析其创作的这一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0~14题。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诸儒或曰:“古代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祀,席因菹秸。”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太山阳至颠,立石颂德: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徙三万家骊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三十七年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始皇二十余子,少子胡亥最爱,请从,上许之。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日/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
B.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
C.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日/死而以行为溢/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
D.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日/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谥,即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古代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B.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意思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举行。
C.阳,古人多用“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用“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文中“上自太山阳至颠”指从泰山的南坡一直到达顶峰。
D.崩,中国古代称皇帝或皇太后的死亡。《礼记·曲礼》中有这样的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王兼并六国,改称号为“皇帝”,自称为“朕”,追尊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废除谥号制度。
B.秦始皇准备到泰山封禅,有的儒生认为要用蒲草包裹车轮,使用草席,最终秦始皇没有采纳。
C.秦始皇在上林苑中修建阿房宫,在东海边上竖巨石,迁大量百姓到骊邑和云阳,加重了他们十年的赋税。
D.秦始皇活埋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始皇长子扶苏劝谏,始皇为之大怒,便派扶苏到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
(2)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14.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本文看,你赞同贾谊的观点吗?为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拟秋怀诗
清·蒋士铨
文字何以寿?身后无虚名。
元气①结纸上,留此真性情。
读书确有得,落笔当孤行。
数语立坚壁,寸铁排天兵。
苟非不朽物,谁复输精诚?
入隐出以显,卓荦②为光明。
庶几待来者,神采千年生。
【注释】①元气:指人的精神,精气。②卓荦:卓越,突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句“文字何以寿”,劈头一问,警醒有力;同时勾引全诗,立意鲜明,引人深 思。
B.五、六两句翻用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句意,又与之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C.“入隐出以显,卓荦为光明”两句申明夙志,即使归隐,也要为着光照乾坤的大业。
D.诗歌最后两句收束全诗,展望身后,充满自信,是曹丕所谓“声名自传于后”的 境界。
16.著书立说是古人认为的“三不朽”之一。如何才能使文章“不朽”呢?请结合本诗加以分析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谈及自己改革的决心:“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屈原《离骚》中也有同样的思考,他用“_____,______”两句劝说国君要废除旧习。
(2)《蜀道难》中李白为渲染蜀道奇险的气氛,用“_______”夸饰山峰之高,又用“_________”衬托绝壁之险。
(3)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奖牌设计融入了中国玉璧元素,“玉”质细而坚硬、温润而有光泽,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如 “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刷屏”时代,“读书”何为?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从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入手。一方面,阅读的重要目的在于求知。阅读形式的进阶,以前所未有的程度丰富了知识内容的打开方式。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不仅打通了书本与书本之间的障壁,更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知识的______________、规律的举一反三,籍由“跳转来源”“相关推荐”等方式,由点及面、串珠成链,为读者带来一场又一场“说走就走的探索遨游”。
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朱熹有云,“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留白处的掩卷长思、声画落幕后的_______________,都在一次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充盈着读者的精神家园。而以此为基础,阅读行为本身的另一种魅力也更加凸显: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怀与气质,让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这种魅力,正是____________的快餐式阅读、_____________的流量化内容所不能给予读者的独特馈赠。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融会贯通 意味深长 浮光掠影 蜂拥而至
B.融会贯通 别有深意 走马观花 一拥而入
C.触类旁通 意味深长 走马观花 蜂拥而至
D.触类旁通 别有深意 浮光掠影 一拥而入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让思考的力量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
B.让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怀与气质
C.以思考的力量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怀与气质,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
D.以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
20.下列选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就象煤的形成,付出了好多好多而形成的才是一点点。
B.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C.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D.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由笔画构成的独体结构和以笔画且比笔画高一层次的偏旁构成的合体结构共同组建成了汉字结构。旧称合体字的左方为偏,右方为旁。由于汉字结构复杂,现在习惯上将合体字的左右、上下、内外的任何一部分统称为偏旁。
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在形声字中,偏旁又分为形旁和声旁。形旁与整字的意义有关, ① ,例如“江、河、湖、洋”的形旁都是“氵”(水),而声旁分别是“工、可、胡、羊”
合体字中偏旁与部首的区别是, ② ,但并非所有的偏旁都是部首。换句话说,部首是用来作为排列和检索汉字依据的特殊的偏旁。因而在合体字中, ③ ,例如“讲”字,偏旁是“讠”和“井”,部首为“讠”。在独体字中,没有偏旁只有部首,例如“升”字,没有偏旁,部首为“丿”;又如“生”字,也没有偏旁,部首为“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以“汉字结构”开头的几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材料一:黑死病大瘟疫夺去了当时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近2500 万人。西班牙流感造成当时世界人口约四分之一的5亿人感染,1700 万至5000万人死亡。据不完全统计,新冠病毒目前已造成全球近5亿人感染,600多万人死亡,新冠疫情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在5.8万亿至8.8万亿美元之间。
材料二: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家达33个,投入军队超过7000万人, 15 亿人被卷入战争,有1000多万人丧生,2000 万人受伤;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多达60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4万多亿美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以“瘟疫与战争”为主题,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说法武断,与原文意思不符。材料一第2段原文的表述是“那些只经过少数人或者一两代人认可的作家作品还很难成为经典”,并不排除其最终成为经典的可能。)
2.D(强拉因果,红色文学经典存在局限性并非因其要传承红色精神基因,而是因为时代环境、创作主体、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3.D(《平凡的世界》描写的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当代社会生活,根据材料一“只经过少数人或者一两代人认可的作家作品还很难成为经典”;《平凡的世界》描写的是普通人的曲折人生,其 “红色精神基因”并不鲜明突出。)
4.《红楼梦》①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时代与社会生活变迁,具有“史”的风范;②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末路的规律),闪烁“思”的光芒;③突破了传统小说人物刻画及情节设计的固化模式,体现曹雪芹对世界独特的艺术审美观照;④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检验,得到多数人的认可。(每个要点各1分共4分,前三个要点要能分别答出《红楼梦》在史、思、诗(审美)三方面的表现,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①隽永的美:“红色经典”独特的艺术构思及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意蕴深远的审美魅力。②永恒的情:“红色经典”再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御侮、建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等波澜壮阔的画面,充满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爱国主义激情。③浩荡的气:“红色经典”塑造了面对敌人屠刀坚贞不屈、卫国安邦万死不辞的革命英雄群像,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浩然正气。(三个要点共4分,答出一点给1分,二点给3分,三点给4分,“隽永的美”侧重艺术美,“永恒的情”侧重爱国情,“浩荡的气”侧重正气、革命英雄气概等,意思答对即可,能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6.D【解析】“这让伍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有误,伍原虽然绝望,但还是尽力想办法让老乡知道自己的身份,如“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
7.B【解析】纯粹和单一”有误,这里应该是让人物形象更为真实,也更加立体而丰富。
8.波折:①当伍原不知该往哪里走陷入听天由命的绝望时,看到了那如豆的一小点儿光,燃起希望。②当伍原靠近灯光发现老乡认为能顺利完成任务时,却发现老乡听不见也不会说,陷入新的困境。③当伍原苦于没有好的方法让这个聋哑老乡明白自己身份,不知如何摆脱窘境,疲惫至极甚至大哭绝望时,忽然老乡用手摸他的头、帽子来确认身份,最终帮他指路。
效果:①加快行文节奏,制造紧张的气氛。②扣人心弦,引发读者对伍原命运的关注,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可读性。③丰富了人物形象,伍原在一次次波折中,有过欣喜、失落,甚至绝望,但始终不忘自己身上的责任。(每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结合材料,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茹志鹃在这篇小说中跳过了“革命的宏大叙事”,没有描写某次大的战役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选择了一个迷路的战士伍原的经历来写。②在这抗战的大背景下,伍原个人的这次经历就是“杯水微澜”,但他身上的责任感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又是那个时代许多共产党人和八路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优秀品质。③伍原和老乡的沟通虽然充满曲折,但问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这样的事情在整个时代中虽然不起眼,但也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战争年代让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C(“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庄襄王为太上皇”是“追尊”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AD;“死而以行为谥”,“以······为”固定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本句译为:追尊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并颁布制书说:“从前君王死后,依据他生前的事迹行为定谥号,这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王,实在不应该。)
11.D(“大夫曰不禄,士曰卒”错误。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故选D。)
12.C
(“加重了他们十年的赋税”错误。原文是免除了他们十年的赋税和徭役。)
13.(1)每个人的想法各不相同,秦始皇认为他们的想法很难施行,由此便贬斥儒生。
(2)那些儒生们都诵读经书效法孔子,现在您却要用重法惩罚他们,我担心天下不安宁。
得分点:(1)“乖异”,不一致,背离;“以”,认为;“绌”,贬斥。(2)“诵”,诵读;“法”,效法;“绳”,动词,惩罚。
14.贾谊的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分)
同意,结合本文,主要体现在(1)穷奢极欲,徭役过重(2)法律严苛,施行暴政。(2分)
C(“即使归隐,也要为着光照乾坤的大业。”理解有误,入指归隐,出指出仕。)
16.[参考答案]诗人认为要使文章不朽,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要有真情实感,即“元气结纸上,留此真性情”;(2)要确有所得,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发前人之所未见,即“读书确有得,落笔当孤行”;(3)要简洁凝练,寥寥数语即可“立 坚壁”,“寸铁”即可“排天兵”。(每点2分)
[试题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诗歌首句发问,“文字何以寿?”,后文即是回答。回答共有六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前四句是内容上的要求,后一句是形式上的要求。本题难在从具体诗句中提炼出观点。
17、(1)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
(2)“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8.(3分)C(融会贯通:指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触类旁通: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的其他事物。意味深长:指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别有深意:指别有一种深层的意思。浮光掠影:指见识肤浅,印象不深刻。走马观花:形容不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只是粗略地观察,比喻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蜂拥而至:像一窝蜂似地拥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一拥而入:指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语境强调的是流量化内容很多,像一窝蜂似地拥来。此处应选“蜂拥而至”。故选C。)
19.(3分)D(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介词不当,此处应该是“以思考的力量”,强调凭借“思考的力量”。二、语序不当,“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应该是在“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之后,先是“信息浪潮中”再是“笔墨世界中”,层次从外到内,强调思考的力量。再者,“以思考的力量”统摄后面的所有的内容。三、搭配不当,“滋养”与“气质”不搭配。故选D。)
20.(3分)D(横线句“不仅打通了书本与书本之间的障壁”中“障壁”是比喻造成隔阂的东西,该句使有了比喻修辞手法。D项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
21.(6分)①声旁与整字的读音有关②部首一定是偏旁③既有偏旁也有部首
22.(5分)汉字结构由独体结构与合体结构组成,独体结构由笔画构成,合体结构由笔画和比笔画高一个层次偏旁构成。
23.(60分)
参考立意:
1.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构建人类(或地球)命运共同体。
2.为了远离战争与疫情,让我们“携起手来”构筑全球防线。
3.灾难之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4.灾难面前,人类只有团结互助,才能使世界更加和平、健康地发展下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