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赤峰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I卷、Ⅱ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本试卷上,否则无效。
第I卷(选择题,22道小题,共44分)
本卷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为某省2010年和2020年GDP排名前五位的城市常住人口占全省人口比重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据图可知,五城市中
A.人口均以自然增长为主 B.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C.产业发展方向趋于相同 D.常住人口数量均减少
2.甲城市常住人口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出现再城市化 B.增加社会失业率
C.加剧人地矛盾 D.加速人口老龄化
3.丁城市应对常住人口变化,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A.承接产业转移 B.改善环境质量 C.发展假日旅游 D.发展交通运输
我国东北地区冬春季节盛行西北风,大风频繁,再加上春季雨水较少,而田间万物复苏,裸露的土壤得不到植被的保护,土地表层上的肥沃黑土就会被风吹走。科研工作人员与当地村民一起运用免耕法对土壤进行修复和保护。免耕法是指不翻动或少翻动表土,并在土壤表面留下足以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的耕作方式。免耕法并非适合我国所有的地区。据此完成4-6题。
4.传统的秋季翻耕可能给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是
A.土壤病虫害增多 B.温室气体排放减少
C.河流含沙量减少 D.沙尘天气会增多
5.秋季免耕后可使土壤
A.保温性变差 B.含水量增加 C.孔隙度增大 D.有机质减少
6.我国较适合免耕法的是
A.华北平原北部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北平原北部 D.珠江三角洲地区
生态移民具有扶贫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作用。闽宁镇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西部,从2001年建镇以来,20多年间陆续接纳了来自宁夏西海固6个经济落后山区县的近6万移民,成为中国贫困地区通过对口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随着电视剧《山海情》(又名《闽宁镇》)的热播,越来越多的的人认识了闽宁。图2示意闽宁镇区位和样本村区位。据此完成7-9小题。
7.西海固6万余名移民迁往闽宁镇的主要原因是闽宁镇的
A.降水丰富 B.土壤肥沃 C.扶贫政策 D.经济发达
8.闽宁镇生态移民样本村的根本支撑因素是
A.较大的产业规模 B.较大的市场规模
C.较高的人口素质 D.发达的交通系统
9.最适合闽宁镇发展的产业类型是
A.大规模的粮食种植 B.大力发展葡萄种植
C.大规模的旅游产业 D.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加强中国与欧洲的经贸联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运是中欧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根据1995年、2005年和2015年中欧港口的节点度(以港口吞吐量和航线数量等指标衡量)及联系强度(反映港口间货物流量),确定各年份分级标准,绘制中欧航运网络核心组织结构图(图3)。在中欧海运贸易量总体增长的背景下,中国港口的相对地位明显提高,枢纽节点从无到有,形成了以南方港口为枢纽的网络组织结构。据此完成10-11题。
10.1995-2015年中欧航运网络系统中
A.中国枢纽节点网络辐射力增强 B.中国枢纽节点的数量持续增长
C.欧洲枢纽节点货物吞吐量减少 D.欧洲枢纽节点间联系强度减弱
11.2015年中国一端的一级一二级枢纽节点的组合是
A.香港港一深圳港、广州港 B.香港港一广州港、厦门港
C.上海港一天津港、宁波港 D.上海港一宁波港、深圳港
2021年11月5日晚,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出现“雷打雪”奇特景观。当地气象部门表示,这样的奇观是由冷暖空气交汇产生强对流,导致降雪时伴有闪电、打雷的天气现象。“雷打雪”发生时当地一般会出现逆温层。据此完成12-13小题。
12.“雷打雪”发生时
A.暖湿空气被迫下沉 B.强冷空气被迫抬升
C.大气水平运动显著 D.大气垂直运动显著
13.“雷打雪”发生前,当地
A.气温偏低、湿度偏大 B.气温偏高、湿度偏大
C.气温偏低、湿度偏小 D.气温偏高、湿度偏小
广州塔坐落于广州市海珠区,总塔高600米。湿地公园生态气象站位于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内,与广州塔的直线距离约为4.5km。图4示意2014-2018年广州塔121米(G3344)、526米(G3345)风速年均值及变化趋势,图5示意2016-2020年湿地公园生态气象站10米(G3101)风速年均值及变化趋势。据此完成14-16小题。
14.下列关于广州海珠区图示年份不同高度风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各高度风速均呈明显下降趋势 B.距离地面越近的地方,风速变化越小
C.广州塔121米处平均风速最小 D.广州塔526米处风速变化幅度最大
15.湿地公园生态气象站10米(G3101)风速年均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楼群狭管效应增强 B.湿地公园植被增多
C.城市建筑密度增加 D.副高控制时间增长
16.城市近地面风速减小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A.城市逆温现象加重 B.城市大气污染加剧
C.汽车排放尾气增加 D.城市热岛效应减弱
黄河中游和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降水高度集中,生态环境脆弱,2/3乡村人口外出打工。近年来,该地加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即通过工程机械措施,人工削斩山脚边坡,取土填沟、沟口筑坝,辅以排洪渠和边坡护理,将沟谷低产分散的耕地扩增为面积较大的良田。治沟造地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据此完成17-19小题。
17.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大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地表径流,提高地下水位 B.完善基础设施,减少人口外流
C.改造水热条件,实行高产稳产 D.缓解耕地不足,增加农民收入
18.治沟造地后为防止新造耕地大面积丧失,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是
A.合理设计排洪渠道,应对洪涝灾害 B.加固边坡护理工程,防范地质灾害
C.沟口筑坝坝上造林,减少风力侵蚀 D.取土填沟修筑道路,改善生产条件
19.制约当前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承载力有限 B.乡村空心化严重
C.植被覆盖率较低 D.灾害性天气多发
夏塔古道是古丝绸之路上最为险峻的天山峡谷通道,玄奘西行中的凌山(木札尔特雪峰)在峡谷的尽头。2021年署假,某地理研学团员在迎着木扎尔特雪峰行进的沿途中,用水印相机拍摄了一张行进时的照片(图6),团员们还发现两侧山坡上雪岭云杉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左侧山坡上仅零星分布,而右侧山坡上却漫山遍野。据此,完成20-22题。
20.根据照片中的地理信息,推测图中的人前进的方向
A.东南 B.西南 C.西北 D.东北
21.造成雪岭云杉在两侧山坡上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坡度 B.土壤 C.热量 D.水分
22.《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玄途径凌山时的见闻,译文摘要:山谷积雪,寒风凛冽,灾害多发,侵犯行人。由此经过,不能大声叫喊。稍有违犯,易引起狂风大作,沙石如雨,遭遇者大多丧命。推测文中的灾害及其多发的时间是
A.泥石流,春末夏初 B.雪崩,夏末秋初
C.泥石流,夏末秋初 D.雪崩,春末夏初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中亚五国与我国新疆的土地条件、气候条件和文化条件非常相似,但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中亚五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与中亚五国相比,我国拥有精湛的农业技术、管理优势和充足的资金,两者在农业贸易和农业生产方面具有互补性,这为两者开展棉花产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现实基础。新疆某集团与乌兹别克斯坦棉花产业的合作模式可以归为“订单+原棉进口”(图7所示),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设立办事处,建立棉花流通集散地与进口棉销售渠道,之后少部分棉花进入新疆阿拉山口的棉纱加工厂,加工成棉纱之后,直接出口国外,大部分棉花通过进口进入我国内地其他市场。
(1)说明与我国相比,中亚国家在棉花增产方面的潜力。(4分)
(2)简述“订单+原棉进口”模式对我国棉花产业的好处。(4分)
(3)请提出我国与中亚国家棉花产业合作的其他两种可行性模式,并加以说明。(6分)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挪威体育代表团成绩优异,以37枚数位列奖牌榜第一。挪威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境内多山地丘陵,多湖泊,年平均气温5.7℃,冬季可达5个月,多年平均降水量763毫米。峡湾是挪威最具代表性的景观,甚至连地质专家都将挪威称为“峡湾国家”,峡湾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图8为北欧部分地区1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
(1)描述图中1月份-5℃等温线在20°E以西的走向,并说明其形成原因。(10分)
(2)试从气候角度分析挪威成为“冰雪运动圣地”的原因。(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描述挪威西部沿海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4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曹娥江位于浙江东部,上游流经低山丘陵区,源短流急,山林破坏严重,中游河道弯曲,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曹娥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多发,20世纪50~70年代,各级政府在上游修建了多座水库;2007年,我国强涌潮河口地区第一大闸—曹娥江大闸(图9)竣工,大闸建成后,闸上将形成长90千米、相应库容达1.46亿立方米的带状河道水库。图10示意曹娥江流域分布图。
(1)结合水文、水系特征说明曹娥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4分)
(2)指出水库竣工后下游河床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3)推测河口大闸对曹娥江下游的有利影响。(4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寻乌位于赣东南边陲,地处武夷山与九连山余脉相交处,这里群山拱卫,古代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然而,在寻乌的群山中,却隐藏着许多造型奇特的古民居。一些规模较大的古民居,还建有密布箭孔的碉楼。在寻乌的山脉中,分布着富含硒元素的岩石,山中溪流将硒元素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山间盆地,最终形成了富硒土壤。适宜耕种的自然条件,在农耕时代吸引了一批批山外的百姓,他们纷纷迁移至此。他们耕田种地,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了家族的集聚,也为了防备旧时的匪患,这些迁入的居民,才修建了一座座防卫森严的巨型围屋(如图11所示)。
(1)分析吸引人们选择在寻乌的群山之中定居的自然原因。(6分)
(2)从外力作用角度描述富硒土壤的形成过程。(4分)
赤峰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参考答案(2023.1)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B C A D B A C A B A C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D B D C B D A B B D D
二、非选择题
23.(14分)
(1)中亚国家大多数地区光热充足,适合棉花生长;地广人稀,未利用土地较多;农业技术落后,棉花单产低,未来增产的潜力较大。(4分,答出两条即可,每条2分)
(2)该模式执行成本低,投资风险相对较小;能够满足我国国内市场对棉花的需求;可较好地稳定市场价格。(4分,答出两条即可,每条2分)
(3)在中亚建立棉花产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由我国企业提供生产资料和农业技术,指导当地种植和加工棉花,并在当地、国际市场上销售;在当地投资建设棉花纺织厂,由我国提供机械设备和生产技术,产品在我国和国际市场上销售。(6分,只有模式无说明每条2分;有模式并有说明,每条3分,只要符合认知、逻辑清楚即可)
24.(18分)
(1)南部东西走向(或与纬线平行);(2分)原因:1月份,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昼短,得到太阳辐射少,气温低。(2分)北部大致与海岸线平行(或东北西南走向);(2分)原因:受南北(东北西南)走向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阻挡,(2分)西风与北大西洋暖流对沿海地区影响明显,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相平行(2分)。
(2)纬度高,北大西洋暖流和盛行西风影响明显,冬季时间长,降雪多且积累时间长(必答2分);山地多,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地势低平地区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气温不会很低,适合户外运动。(2分,后两条,只要答出其中一条即可)
(3)冰川运动过程中刨蚀地表形成大量的u形谷(2分);冰川消退,海面面上升海水进入u形谷,形成峡湾(2分)(按逻辑表述)。
25.(14分)
(1)上游源短流急,且为扇状水系,在雨季能迅速汇集洪峰;河口为强涌潮地区,受潮汐影响较大,海水顶托,泄洪不畅;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大,泥沙淤积使中下游河床抬高,加剧洪涝灾害。(4分,答出两条即可,每条2分)
(2)河床抬高(2分)
原因:丰水期,河流下游来水量减少,径流对下游河床的冲刷减弱;枯水期,河流水位低,潮流带来的泥沙在下游河床淤积。(4分,每条2分)
(3)阻断潮流携带的泥沙补给河流,减少泥沙在河床淤积;阻断潮流涌入,改善河水的水质;为两岸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多的水资源;闸上形成带状河道水库,改善河流的通航条件。(4分,答出两条即可,每条2分)
26.(10分)
(1)群山环绕,安全性高;山间盆地分布有富硒土壤,土质好,利于耕种,且作物品质优;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良好;溪流流经,有丰富的生产、生活用水。(6分,答出三条即可,每条2分)
(2)富含硒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产生崩解;在溪流的搬运作用下到山间盆地,经过堆积作用,最终形成富硒土壤。(4分,言之有理即可,符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