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荆门、宜昌、黄冈部分高中2023年高二元月诊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骨”是生物体最基本的间架,由于骨,一个生物体才能站立起来和行动。附在骨上的筋是一切动作的主持者,筋是我们运动感的源泉。敷在骨筋外面的肉,包裹着它们而使一个生命体有了形象。流贯在筋肉中的血液营养着、滋润着全部形体。有了骨、筋、肉、血,一个生命体诞生了。
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
许慎《说文》序解释文字的定义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文和字是对待的:单体的字,像水木,是“文”;复体的字,像江河杞柳,是“字”,是由“形声相益孽乳而浸多”来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
写字在古代正确的称呼是“书”。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表出“物象之本”,这也就是说物象中的“文”,就是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和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长短、大小、疏密、朝揖、应接、向背、穿插等等的规律和结构。而这个被把握到的“文”,同时又反映着人对它们的情感反应。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成为美学的对象了。
第二个主要因素是笔。书(繁体作“書”)字从聿,“聿”就是笔,篆文,像手把笔,笔杆下扎了毛。殷朝人就有了笔,这个特殊的工具才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也使中国画有了独特的风格。中国人的笔是把兽毛(主要用兔毛)捆缚起做成的。它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以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从殷朝发明了和运用了这支笔,创造了书法艺术,历代不断有伟大的发展,到唐代各门艺术都发展到极盛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独独宝爱晋人王義之所写的《兰亭集序》,临死时不能割舍,恳求他的儿子让他带进棺去。可以想见在中国艺术最高峰时期中国书法艺术所占的地位了。
这是怎样可能的呢?我们前面已说过是基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中国字在起始的时候是象形的,这种形象化的意境在后来“孽乳浸多”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暗示着。在字的笔画里、结构里、章法里,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于动作的关联。后来从象形到谐声,形声相益,更丰富了“字”的形象意境,像江字、河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闻汩汩的水声。所以唐人的一首绝句若用优美的书法写了出来,不但能使我们领略诗情,也同时如睹画境。诗句写成对联或条幅挂在壁上,美的享受不亚于画,而且也是一种综合艺术,像中国其它许多艺术那样。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材料二:
书法艺术是客观世界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一种反映,也就必然地要表现出书法家的某种思想感情。这是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美的感受是同人们对整个社会生活的看法,同人们的世界观、审美意趣和审美理想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深深地浸透着一定的思想感情。书法家以为什么美,什么不美,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是分不开的。所以,当书法家通过文字的书写而表现出他对客观事物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某种感受的时候,他也就同时表现了和这种美的感受相联系的某种思想感情。如王義之的《兰亭集序》,表现了一种平和、自然、含蓄的美,古人说它给人的感受是“志气和平,不激不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这种美,是同东晋相当一部分士大夫主张随顺自然、委运任化的道家思想分不开的。
书法艺术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在一些情况下还同书法家所写的文字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古人在论到唐代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时说:“观《中兴颂》则闳伟发扬,状其功德之盛;观《家庙碑》则庄重笃实,见,其承家之谨……”颜真卿书法的那种严整的结构和刚正的用笔,的确是同颜真卿所写的那些内容严肃的碑文互相配合的,给人一种凛凛然的严正的感觉,表现了还处于兴盛时期唐代统治阶级的一种崇高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客观事物的形体美和动态美是多种多样的,它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思想感情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王義之的《兰亭集序》和《丧乱帖》就有不同的美,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但不论怎样,书法家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始终不能脱离他对现实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感受,只能通过他对现实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反映而表现出来。如果脱离了对现实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反映,那就无从表现,即使表现了出来,也决不会为人们所欣赏。
(摘编自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书法家通过一定的书写方法与书写工具来表现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使汉字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
B.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认为,汉字的最初形态是象形字,而形声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发展而来的。
C.与西洋笔相比,中国毛笔具有历史悠久、用材独特等优势,这些优势使得中国书法在历代不断有伟大发展。
D.《兰亭集序》表现出平和、自然、含蓄之美,这与王義之受到道家随顺自然、委运任化的思想的影响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研究颜真卿《中兴颂》碑的拓本,我们可以了解他心中对物象的把握和理解。
B.象形性贯穿汉字发展的全过程,使汉字具有丰富的形象意境,可与绘画娘美。
C.只要认真感受客观事物的美,普通人也能写出《兰亭集序》这样的书法作品。
D.同一汉字在相同作者的不同作品中的写法未必相同,就因作者具体情感不同。
3.下列关于书法的观点,最适合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B.点画如高峰坠石,横画如千里阵云,竖画如万岁枯藤。
C.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
D.草书尤重筋节,若一溜直下,则筋节亡矣。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提出作者观点的方式上有何不同?各有什么论证效果?(4分)
5.《家庙碑》是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所书的碑,右边是一部分碑文的拓片,其内容为:“(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请结合两篇材料中的美学观点,简要分析这块拓片的书法艺术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咬莱根
朱湘
“咬得菜根,百事可作,”这句成话,便是我们祖先留传下来,教我们不要怕吃苦的意思。
还记得少年的时候,立志要作一个轰轰烈烈的英雄,当时不知在哪本书内发见了这句格言,于是拿起案头的笔,将它恭楷抄出,粘在书桌右方的墙上。并且在胸中下了十二分的决心,在中饭时候,一定要牺牲别样的菜不吃,而专咬菜根。上桌之后,果然战退了肉丝焦沙香干的诱惑,致全力于青菜汤的碗里搜求菜根。找到之后,一面着力的咬,一面又在心中决定,将来作了英雄的时候,一定要叫老唐妈特别为我一人炒一大盘肉丝香干摆上得胜之筵。
萝卜当然也是一种菜根。有一个新鲜的早晨,在卖菜的吆喝声中,起身披衣出房。看见桌上放着一碗雪白的热气腾腾的粥,粥碗前是一盘腌菜,有长条的青黄色的豇豆,有灯笼形的通红的辣椒,还有萝卜,米白色而圆滑,有如一些煮熟了的鸡蛋。这与范文正的淡黄齑,差得多远!我相信那个说咬得菜根百事可作的老祖宗,要是看见了这样的一顿早饭,决定会摇他那白发之头的。
还有一种菜根:白薯。但是白薯并不难咬,我看我们的那班能吃苦的祖先,如果由奈河桥或是望乡台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回家,我们决不可供些什么煮得木头般硬的鸡或是浑身有刺的鱼。因为他们老人家的牙齿都掉完了,一定领略不了我们这班后人的孝心;我们不如供上一盘最容易咬的食品:煮白薯。
如果咬菜根能算得艰苦卓绝,那我简直可以算得艰苦卓绝中最艰苦卓绝的人了。因为我不单能咬白薯,并且能咬这白薯的皮。给我一个刚出笼的烤白薯,我是百事可做的;甚至教我将那金子一般黄的肉统统让给你,我都做得到。惟独有一件事,我却不肯做,那就是把烤白薯的皮也让给你;它是全个烤白薯的精华,又香又脆,正如那张红皮,是全个红烧肘子的精华一样。
山茶、慈菇,也是菜根。但是你如果拿它们来给我咬,我并不拒绝。
我并非一个主张素食的人,但是却不反对咬菜根。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六百种,比他们多六倍。我宁可这六百种的莱根,种种都咬到,都不肯咬一咬那名扬四海的猪尾或是那摇来乞怜的狗尾,或是那长了疮脓血也不多的耗子尾巴。
(选自《中书集》,生活书店1934年10月版)
链接材料1:
朱湘(1904-1933),中国现代诗人。一生致力探索中国新诗创作和外国诗歌的译介,提倡诗歌的“形式美”。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人称“清华四子”之一,享有诗名。1929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执教于安徽大学。他为人外冷内热,性情孤傲、倔强,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1933年12月自沉于南京采石矶。他被鲁迅称为“中国济慈”,他的诗是不死的。
链接材料2:
古人云:性定菜根香。“咬得菜根,百事可作”,出自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咬得菜根”意味着耐得住清贫,吃得起苦,经得起磨砺;“百事可作”,正是因为有了“咬得菜根”的精神,再苦再累再烦的事,也吃得消,不再会有畏难情绪、半途而废等诸如此类情况的出现。这句祖先流传下来的名言,其意深刻,其理明白,可以说是一条“修身、治家、平天下”的座右铭。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记叙了作者少年时立志做英雄的旧事,既紧承了首段文意,又增添了行文的 意趣。
B.老祖宗也会摇“白发之头”,意在表明这顿早餐并不符合“咬得菜根,百事可作”的古训。
C.用煮白薯替代鸡和鱼作供品,自作者看来,更能表达对吃苦耐劳的祖先的敬重与 孝心。
D.把烤白薯的皮比作红烧肘子的红皮,而且不肯让人,足可窥见作者的独特喜好和个性。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点题,亮出“咬得菜根,百事可作”这一成语,既点明其是古训,又对其加以简单解释,言语简洁,表达直接。
B.一碗米粥,一盘腌菜,但是却被作者描写的色形味俱佳,加之与范文正的淡黄齑作比,足见作者是自得其乐,且乐在其中。
C.文中说,宁可吃这六百种的菜根,也不肯咬一咬猪尾、狗尾和耗子尾巴,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媚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愤世嫉俗的孤傲之气。
D.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构思精巧,颇具匠心。全文紧扣住“菜根”这一具体事物来赋意托情,从正面入题即兴运笔,笔调幽默。
8.请研究下面两句话中的加点词语,揣摩作者的心理,并简要分析。(4分)
①一定要牺牲别样的菜不吃
②致全力于青菜汤的碗里搜求菜根
9.这篇文章运用了寓庄于谐的手法,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此见众议以祥瑞为美事,频有表贺庆。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无祥瑞,亦可比德于尧、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有芝草遍街衢,凤凰巢苑囿,亦何异于桀、纣?夫为人君,当须至公理天下,以得万姓之欢心,此是大祥瑞也。自此后诸州所有祥瑞,并不用申奏。”
八年,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多大水。太宗以问侍臣,秘书监虞世南对曰:“春秋时,梁山崩,晋侯召伯宗而问焉,对曰:‘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乐,降服乘缦,祝币以礼焉。’梁山,晋所主也。晋侯从之,故得无害。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太宗以为然,因遣使者赈恤饥馁,申理冤讼,多所原宥。同年,有彗星见于南方,长六丈,经百余日乃灭。太宗谓侍臣曰:“天见彗星,由朕之不德,政有亏失,是何妖也?”虞世南对曰:“昔齐景公时彗星见,惧而修德,后十六日而星没。陛下若德政不修,虽麟凤数见,终是无益。但使朝无阙政,百姓安乐.虽有灾变,何损于德?”太宗曰:“吾之理国,良无景公之过。然自谓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颇有自矜之意,此吾之过也。上天见变,良为是乎?”魏征进曰:“臣闻自古帝王未有无灾变者,但能修德,灾变自销。陛下因有天变,遂能戒惧,反复思量,深自克责,虽有此变,必不为灾也。”太宗深嘉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灾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
B.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
C.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
D.今蛇见山泽/盖深山大泽必有龙蛇/亦不足怪/又山东之雨/虽则其常/然阴潜过久/恐有冤狱/宜断省系囚/庶或当天意/且妖不胜德修/德可以销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无祥瑞”与《石钟山记》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的“虽”意思相同。
B.“亦可比德于尧、舜”与《促织》中“宰严限追比”的“比”意思相同。
C.“虽麟凤数见”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意思相同。
D.“颇有自矜之意”与《陈情表》中“犹蒙矜育”的“矜”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以明君的清明之治与昏君的暴政之乱作对比,下令各州府不要再上报有关祥瑞之事。
B.陇右山峰崩塌,大蛇多次出没,虞世南以古喻今,认为修炼道德并施行仁政可消除灾变。
C.天降彗星久不灭,唐太宗虽有自责之语,但自认为能力挽狂澜,古来英雄没人能比得过他。
D.唐太宗从谏如流,无论是虞世南还是魏征,只要他们进谏的言论合乎情理,他大都能接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宗以为然,因遣使者赈恤饥馁,申理冤讼,多所原宥。
(2)但使朝无阙政,百姓安乐,虽有灾变,何损于德?
14.唐太宗在应对祥瑞和灾异时体现了其治国理政的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省试湘灵鼓瑟①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②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 ①这首诗是钱起进士及第之前的一首试帖诗。“湘灵鼓瑟”是考题,原指湘水女神弹奏古瑟。 ②楚客,指像屈原一样被贬谪的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开篇紧扣题目,开门见山,点出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
B.水神冯夷应歌起舞,楚客心有戚戚,他们均和湘灵瑟声产生共鸣。
C.诗人着力渲染瑟声弥漫在天地之间,天地为之悲苦,草木为之动情。
D.诗人运用想象写凄苦的瑟声,将湘灵的哀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16.结尾两句被誉为表现音乐效果的神来之笔,与白居易《琵琶行》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那些孩子在玩耍,他们变换着石子的阵势,说“这是在行军,那是牛群和羊群”但是,过路人只看到石子,不明白孩子心中的财富。
同样,享受黎明的人会在初现的晨曦中温暖身子。那个走向井边的人,因为口渴,把沉重的桶提上井沿。口渴,使他的步伐、他的双臂、他的眼睛都充满了意义,就像一首诗。有些人若不在辛苦中获得信仰,欢乐自然 ① ,不会找上他们。
我也注意到了那个人,他听音乐,却不用心。他叫人用轿子抬他去听,而不是自己走着去听。没有人爬上山坡,大好风景也无人欣赏。但让人抬着送上山顶,你看到的不过是平淡无奇的景物,你怎能赋予它实质的意义呢
一个对现状 ② 的人,必是经过努力后方能有气定神闲的享受——他走的每一步都是在调整山河,推平村庄的砾石路。这个景色起自他的胸臆,感受到的他的快乐也是孩子感受到的快乐——他排列了石子,建造了城市,于愿已足看到未经自己努力而成为风景的一堆石子,哪个孩子不会欢欣雀跃呢 我若不 ③ ,就不存在任何历险;我若不用尽心力,一切就没有意义。
我想说的是,你们没有权利不努力。因为,不做这件事,便要做那件事——你们必须长大。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结合材料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同是朝九晚五,有人下班后只想躺平,看综艺都觉得累,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人和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有时候可以大到离谱。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新研究表明,精力差别的原因, ① ,剩余多半来自疾病、生活和工作状态等。双胞胎研究显示,同卵双胞胎两人之间的精力差别明显低于异卵双胞胎,由于两种双胞胎的成长环境类似,区别只在于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更相近。但即使是基因非常接近的一对同卵双胞胎, ② ,这部分差异主要来自后天环境和状态影响,如受到很多疾病的影响,包括心脑血管病、焦虑症等。最后,精力水平还与生活和工作状态密切相关,如近年来,因“996工作制”积劳成疾的新闻并不鲜见。
如何改善精力水平 运动或许是很好的选择。研究证实,相对于经常运动的同龄人,运动不足的成年人感觉疲劳的可能性增加了64%。其实 ③ ,精力充足的人更有可能去运动,后天的锻炼通常又能改善精力。
21.下列四处省略号中用法与文中省略号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为了探求绘画之美,我辛辛苦苦踏过不少名山。觉得雁荡、武夷、青城、石林……都比不上这无名的张家界美。
B.“我从六岁起就跟人学小提琴,……我真正开始懂音乐还是我十三岁左右,我爱上了莫扎特奏鸣曲之后的事。”有一次,爱因斯坦这样回顾往事。
C.任海明欣喜若狂,冷光管微弱的亮光下,他看到一个满身满脸黑乎乎的人,蜷缩在铁架子上,并传来沙哑的天津口音:“我饿……我冷……快救我出去……”
D.刚擦时,紫鹃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就是以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
郭熙的绘画理论对我们为人处世也有启示。对象不同,境遇不同,人的态度或追求也会各异。如何看待世界上的人与事 有人赞成“高远”,有人赞成“深远”,也有人赞成“平远”。
请结合材料,从“高远”“深远”“平远”中任选一个或几个角度,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态度。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C(中国笔的优势在于“巨细收纵,变化无穷”,且中国毛笔的优势也不能“使得中国书法在历代不断有伟大发展”)
2.A(A项,根据材料一第五段“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可以推出;B项,“使汉字具有丰富的形象意境”是“形声相益”,而非“形象性”,而“可与绘画姬美”的是用书法写就的唐诗绝旬,而非“汉字”;C项,“只要…也能…”过千绝对,且根据材料二,《兰亭集序》的美与随顺自然、委运任化的道家思想分不开;D项,“因为作者具体悄感不同”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二,字的写法不仅与作者的具体感情有关,还与所写文字的思想内容有关)
3.C(A项出自东汉蔡邕《九势八字诀》,讲如何运笔,与两则材料的观点并无直接关联;B项取材于东晋卫夫人《笔阵图》,说明汉字笔画与自然物象的相似性,可作为材料一“书者如也”的论据;C项出自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强调人的德行(即“品”)对书法的影响,可作为材料二第一段的论据;D项出自清代刘熙载《书概》,讲草书的评价标准与运笔方法,与两则材料无直接关联)
4.①材料一由“生命体的骨、肉、筋、血”的比喻引出作者观点,这样写便于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说明汉字的“象形”特点。②材料二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样写立场鲜明,简明扼要,便千展开论证。(每答出 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答案示例:①字体方正圆厚,庄严雄浑,彰显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②碑文结构严整,用笔刚正,展现了中国毛笔书法独有的艺术魅力;③风格庄严笃实,让人能感受到颜惟贞地位的尊崇以及颜真卿对父亲的敬重之情。(每答出一点给2分。具体依据“生命体的感觉”“中国毛笔书法艺术”“书法家的思想感情”三个要点评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C(分析)用煮白薯替代鸡和鱼作供品献给祖先,只是作者的调侃与戏谑之语,并非为了表达敬重与孝心。
7.D(D项错在“正面入题”,文章应是反面入题,因为全文并没有通过生活趣事来从正面肯定吃苦成事的古训之意。)
8.①牺牲一词表现了作者当时既有决心又有痛苦的心理。作者选择只吃菜根,就要拒绝别样的菜的诱惑,这当然会痛苦;但牺牲的决然,又表明作者有决心。②搜求一词表现了作者的执着与专心的心理。青菜汤,本来就是青菜做汤,蔬菜固定不多,菜根就更罕见,如此情况下还要寻找菜根,可见执着;汤里翻找菜根,注定要专心专意。③这两个用词,足可以看见作者痛下专吃菜根的决心以及努力实现吃菜根的决然心态。(每点2分,判断和分析各给1分。)
9.①寓庄于谐是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说明事理,使人在轻松和愉悦中感其深刻的蕴含的艺术手法。②本文并不是肯定“咬得菜根,百事可作”不怕吃苦,经得起磨砺的古意,而是意在对虚伪与迷信的讽刺,这是令人深思的哲意。③但是作者表达的时候,却是反古意而行文,用诙谐幽默的笔调描述生活中的种种趣事加以揶揄,使古训显得那样滑稽可笑,勉励之功荡然无存。④在寓庄于谐中,鲜明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孤愤、狷介,特立独行的气质,发出了不与世同的呐喊,透露出一种冷到骨子里的坚持。(②③点各2分,①④点各1分。艺术手法的考察,应该先解释其含义,在结合文本分析,最后指出其作用。)
10.B(“冤狱”是“有”带出的宾语,“冤狱”之后宜断开;“德”是“不胜”带出的宾语,“修德”是动宾结构的短语,是下个句子的主语,“德”字之后宜断开。句子的大意是:现在蛇在大山、 大河被人发现,深山大河必潜藏着龙蛇,也不值得奇怪。勇外,崤山以东地区普降大雨,虽是寻常之事,但时间持续过长,恐怕民间有冤情,应当重新审理官可,或许可以顺从天意。而且邪不压正, 只要修炼道德就可以使灾害自然消失。)
11.B(A都是“即使”。B.原文“比”是“比较、相比”之意;《促织》中“宰严限追比”的“比” 指地方官严逼限期交税交差或交代问题,过期以杖责监禁方式继续追逼。C都是副词,表示多次。D“自矜”的“矜”是夸耀;“矜育”的“矜”是怜悯。)
12.C(“但自认为有力挽狂澜之力,古来蒙雄没人能比得过他。”错误,纂改文意。结合“然自谓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颇有自矜之意,此吾之过也。意思是自认为力挽乱世狂澜,古来英雄无人可比,所以志得意满,傲视古今,这是我的过失。”原文本意是唐太宗在分析自己的过失, 认为天降彗星是对自己的警告。)
13. (1)唐太宗认为对,于是派使者赈济抚恤饥饿的人,伸(申)张冤屈,审理诉讼,(得到) 原谅宽宥的人很多。
(2)只要让朝廷处理政事没有过错,百姓安居乐业,即使有灾害变故,哪会损害陛下的圣德 ((1)采分点:“然”,正确;“饥馁”,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饥饿的人;“宥”,宽宥、宽恕、饶恕;“所原宥”,名词性短语,所原谅宽恕的;句意,1分。“申理冤讼”译为“重新审理有冤情的案件”亦可得分。(2)采分点:“但”,只;“阙”,过错;“虽”,即使;句意,1分。)
14. ①以民为本(不好大喜功);②善于反省;③善于纳谏;④重视德政。(一点1分,答对三点满分。)
【参考译文】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我近来见人议论,认为上天呈现吉祥的征兆是美好的事情,频频上表庆贺。依照我的本意,只要能使天下太平,家家户户富足美满,即使上天没有吉祥的征兆, 也可比尧、舜的比较德行了。如果老百姓衣食不足,少数民族侵犯中原,纵然满大街都长着芝草,苑囿中有凤凰筑巢,又与桀、纣有什么差别呢 身为国君应当用至公无私的心治理好天下,以此来赢得百姓的拥戴。尧、舜在位时,百姓像对待天地那样敬重他们,像对待父母那样爱戴他们,不管什么事情,百姓都乐意去做,他们发号施令,百姓都乐意接受,这才是真正的吉祥征兆啊。从今以后,各州府如果发现有吉祥的征兆,不要再上报朝廷了。”
贞观八年,陇右一带发生山崩,大蛇屡屡出现,崤山以东及江淮地区也常常发生洪灾。唐太宗向大臣们询问此事,秘书监虞世南说:“春秋的时候,梁山崩塌,晋国国君召见大臣伯宗询问原因, 伯宗说:‘国家主宰着山川,因此出现山岳崩塌、河流枯竭,国君应该停止举行娱乐活动,不穿华丽的衣服,乘坐没有文饰的马车,陈列祭品献给神灵。’梁山,是晋国主祭的山。晋国国君听从了这个意见,因此晋国没有发生灾害。现在蛇出现在高山深泽,本来高山深泽一定潜藏着龙蛇,也不值得奇怪。另外,崤山以东地区的大雨,虽是寻常之事,但时间持续过长,恐怕是有冤案,应当审查在押的囚犯,或许可以顺从天意。而且歪邪不能胜过仁德,修炼仁德可以消除灾变。”唐太宗认为对,于是派使者赈济抚恤饥饿的人,伸(申)张冤屈,审理诉讼,(得到)原谅宽宥的人很多。同一年,有彗星出现在南方,长六丈,经过一百多天才消失。唐太宗对侍臣说:“天上出现了彗星,是因为我没有修好德行,处理政事有缺失,这是什么凶兆呢 ”虞世南说:“过去齐景公看见彗星,非常畏惧,因而修行德政,十六天后彗星就陨落了。陛下如果不能修行德政,即使麒麟凤凰屡次出现,终究是没有益处的。只要让朝廷处理政事没有过错,百姓安居乐业,即使有灾害变故,哪会损害陛下的圣德 ”唐太宗说:“我治理国家,确实没有齐景公那样的过失。不过我自认为自古以来能力挽乱世狂澜的英雄没有比得上我的,很有自我夸耀的意思,这是我的过错啊。如今上天出现灾变的征兆,确实是因为这样吧 ”魏征说:“我听说自古以来帝王没有谁没见过灾变的,但只要能加强修行仁政德行,灾变自然会消除。陛下因为上天有变故,便能警戒畏惧,反复思考反省,深切自责,所以即使有这种灾变,也一定不会成为灾害啊。太宗非常赞同他的话。
15.B(懂得湘灵的悲哀、心有戚戚的只有“楚客”。第三句一个“空”字,表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
16.①两首诗运用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方式来衣现音乐的感染力。“江上数峰青”以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来捋发湘灵寄批在瑟声中的哀怨之情;“唯见江心秋月白”,以江面的清冷来写琵琶女琴声的清冷幽怨。②两首诗运用留白手法表现余音袅袅。一曲终了,只有“江上数峰青”,余音不绝,含不尽之意于奢外。《琵琶行》中舫船无言、江面清冷、圆月高悬,给读者以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③两首诗以诗境突转表现音乐,都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之后,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又韵味无穷:“人不见”后以“江上数峰青”收结,诗境从虚幻世界猛然转换回到现实世界。琵琶声停,一切又归于静寂,诗境由音乐之境转换回现实世界。(以上三点答对任意两点即可满分。)
17.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 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③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④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⑤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⑥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本题答“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亦可。)
18.示例:①销声匿迹(无影无踪/销声敛迹)②心满意足(称心快意/知足常乐)③身体力行(躬行实践)(每空1分)
19.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辛苦所产生的意义比作一首诗,(1分)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辛苦与付出所具有的价值,以及让人产生的满足感与愉悦感。(2分)
20.这个景色起自他的胸臆,他感受到的快乐也是孩子感受到的快乐他排列了石子,建造了城市,于愿已足。看到一堆未经自己努力而成为风景的石子,哪个孩子会欢欣雀跃呢 (改出一处得1分,改出两处得3分,改出三处得4分)
【解析】此句有三处语病:①语序不当。“感受到的他的快乐”应为“他感受到的快乐”;②定语位置不当。“一堆”应提到“未经”的前面;③否定不当。“哪个孩子不会欢欣雀跃呢 ”的“不”应去掉。
21.A【解析】文中省略号“也有人还能去学编程、做兼职……”表示句子列举省略。A.用于标明同类词语或句子列举的省略;B.引用别人的话语时,略去的部分用省略号标明;C.表示说话断断续续;D.表示说话语意未尽。
22.示例:①有一部分是先天的/有一部分来自遗传因素②精力水平也可能出现很大差别③运动与精力相互作用(每处2分)
【解析】第①处,由前句“精力差别的原因”可知,空缺处是对前文进行解释说明,结合后文“剩余多半来自疾病、生活和工作状态等”可知,前文是“有一小半”;根据对双胞胎的解释可以推断出一个原因是基因或者遗传,再根据句式的一致性,谓语应用“来自”,因此填写“有一小半来自遗传因素”一类的句子。
第②处,由“但即使是基因非常接近的一对同卵双胞胎”可知,关联词是“也”;根据“这部分差异主要来自后天环境和状态影响”可知,即使是基因非常接近的一对同卵双胞胎精力也会有很大不同,因此填写“精力水平也可能出现很大差别”一类的句子。
第③处,概括后面两句的内容。后文说“精力充足的人更有可能去运动,后天的锻炼通常又能改善精力”,可见运动和精力是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因此填写“运动与精力相互作用”一类的句子。
23.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