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材全解》2014届九年级化学教学案: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学教材全解》2014届九年级化学教学案: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4-03-10 17:50:46

文档简介

课题三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教学重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方法】 教学演练法。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原料呢?
下面我们学习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即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问题导思,产生学习兴趣。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由于化学方程式是计算的依据,所以化学方程式必须写准确,以保证计算准确。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议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
理解记忆。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3)
检查学生当堂知识掌握情况。独立完成检测题。及时反馈,了解教学目的完成情况。
附1:课堂练习一
1.写出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 ,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现有0.4克氢气在氧气燃烧可生成多少克水
2.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 ,计算各物之间的质量比为_______ ,那么,3.2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克二氧化硫.
附2;课堂练习二
3.在空气中燃烧3.1克磷,可以得到多少克五氧化二磷
4.电解1.8克水,可以得到多少克氢气
5.实验室加热分解4.9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附3;随堂检测
1.电解36克水,可以得到_____克氧气.____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44克二氧化碳.
2. 24.5克氯酸钾完全分解后可能得到_______克氧气.
3.8克灼热的氧化铜与足量的氢气反应后,可以得到_______克铜.
4.6.5克锌与足量的衡硫酸完全反应,可生成________克氢气.第五单元
课题 1━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
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学生:讨论、归纳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衡定律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铝箔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衡定律。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提供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衡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八、课后作业:书:P94 习题1-3
九、课后记:本节课以实验为引导,效果较好,学生接受难度不大。课题 2 ━ 化学方程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条原则,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比较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感受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简约之美;结合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的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求学的品质。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磁性小黑板、磁性卡片、试管、锌粒、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教学程序】
[提 问]:从一写到一万要花多长时间?
这是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走了捷径。在化学的学习中也有捷径可走。
[提 问]:大家知道哪些化学反应?怎样用无声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演排]: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锦囊妙计]: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比较分析,导入新课]: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一简便、国际化;化学方程式突出的特点: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概念),同文字表达式一样能告诉我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提问过渡]:既然化学方程式有这么多优点,如果能将前面所学的化学反应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多好!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呢?
[探究活动一]:尝试书写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
[比较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一:写;
[发现问题]:化学式前加不加数字?加几?
[直观信息]:观看水电解的微观拟人动画。
[分析]:两个水分子生成了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在水和氢气的化学式前加上数字2(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加在化学式前的数字叫计量数,寻找合适的计量数的过程就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书写步骤二:配。
[探究活动二]:数一数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中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关系
[提出问题]:为什么反应前后各原子数目相等?
[回顾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那么质量呢?
[研究活动三]:算一算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乘积。
[归纳分析]: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书写方程式的原则──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配平的目的就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使方程式中前后各原子的数目相等。怎样配平?
[探究活动四]:尝试配平两个化学方程式。
[讨论与交流]:配平的心得技巧。
[对比分析]:书写步骤三:注。
[探究活动五]:化学方程式纠错。
[展示评价]:展示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对错例的分析,找到另一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探究活动六]:能力升级,化学方程式拼装游戏。
[评价质疑]:评价小组合作成果。提出问题:反应中的信息是否都反映在方程式中?
[演示实验]:锌粒与稀盐酸的反应。
[分析讲解]:在氢气化学式后面加上“↑”表示生成的气体。
[演示实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提 问]:怎样标注反应中生成的沉淀?
[提 问]:是否只要生成了气体或固体都要标注箭头?
[交流讨论]:提供学习素材,分析箭头的使用原则。
[评价反思]:评价学生归纳的使用原则,反思前面所写水电解方程式的完整性。在求新知的过程中完善前面的学习成果。
[探究活动七]:课堂小结,知识的整理和归纳。
[学力升级]:学案1.2.
附:板书设计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书写步骤:
1.写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配平: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目相等
3.注明反应条件
★书写时应遵守:l.遵守质量守恒定律;2.尊重客观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