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字当头熟中生巧——2023届高考复习宋词专题之青玉案
【一知堂】
青玉案,词牌名,又名“一年春”“西湖路”“青莲池上客”等。以贺铸词《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为正体,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韵。另有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双调六十八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等十二种变体。代表作品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等。
正体
格律对照例词:《青玉案·淩波不过横塘路》
中平中仄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
淩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楼花院,绮窗朱户,惟有春知处。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空题断肠句。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变体一
格律对照例词:《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三年枕上吴中路。谴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一、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开篇化用曹植《洛神赋》中的名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突显美人轻盈脱俗的姿态。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描绘了美人居住的环境,借此抒写了自己的想见而不得的怅惘。
“飞云冉冉蘅皋暮”,承接上片的“目送”:佳人的身影消失在远处,只看见天上的飞云缓缓移动。
这首词虚构了一个美人的形象,借写相思之情,抒发郁郁不得志的“闲情”。构思巧妙,立意新颖。
2、“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叠写三句闲愁,真绝唱!’”请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
【宋】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开篇第一句点明季节,描绘了雨后初晴、青山红树分外明丽的景色,与下文抒发旅行中的凄凉之情呼应。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与“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相近。
“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宁静安详而富有生活气息,让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
“回头谩凝睇”,“凝睇”,凝神而望。“谩”,徒然、空自。词人留恋“竹篱茅舍,酒旗沙岸”,离开后还频频回眸。
请赏析“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三、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宋】张榘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秋清晨,天边淡月,板桥浓霜,瑟瑟西风,枯叶漫舞,菊花含羞;悠远的鸡鸣声中,“的的”的马蹄,朝那宁静的山野之村行去:一幅荒村行旅图首先呈现于眼前。
B.“马蹄”三句,化用温庭筠《商山早行》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之意境,一辞一景,使本不相关的景物组合起来,构成一幅感情浓烈的图画。
C.“秋在黄花羞涩处”一句,“羞涩”二字极妙。以拟人、动作描写和双关手法写出黄花经一夜浓霜摧打,还没有抬起头来,有些羞答答、苦涩涩的情状,又表达出词人无限愁苦的心情。
D.时隔十载,词人旧地重游,已是物是人非,“身名都被儒冠误”。杜甫诗云:“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词人借杜甫诗意来表达自己的际遇,“身”与“名”都为儒冠所误,可见愤慨之深。
2.词作表现了作者复杂的感情。试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
【宋】黄公度
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回首高城音信阻。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
裛残别袖燕支雨,谩留得、愁千缕。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
①黄公度:南宋主战派。作此词时词人在泉南任职,秦桧假借君命令他速回都城临安。②裛(yì):沾湿。③燕支雨:夹着胭脂的泪水纷落如雨。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篇三句看似是词人在责怪晨鸡不懂离人之苦,实则是表达其不愿离家又不得不去的矛盾心理,这种迂回用笔的写法更具艺术表现力。
B. “霜桥月馆,水村烟市”采用列锦(即意象组合)的手法,对“霜桥”“月馆”等旅途的景物做了细腻描绘,通过画面的组接,营造了孤寂的氛围。
C. 词的结尾以景语作结,描写词人倚着栏杆悄然无语,独自伫立在暮色笼罩的长空之下。此处“无语”胜似有语,意境深远,含而不露。
D. 本词词风柔美,缠绵悱恻,采用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法,婉而多讽,尽显风雅遗风。所谓“气和音雅,得味外味者”,即此也。
2.清人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词是“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请结合该词简要分析。(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
黄庭坚
烟中一线来时路。极目送、归鸿去。第四阳关云不度。山胡新啭,子规言语。正在人。愁处。
忧能损性休朝暮。忆我当年醉时句。渡水穿云心已许。暮年光景,小轩南浦。同卷西山雨。
【注】
本诗作于崇宁三年(1104年),这一年黄庭坚被贬宜州。
山胡:一种善鸣的鸟,画眉科噪鹏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极日回望,只见云烟迷茫,唯有归鸿高翔远引。此时作者难免想象,要是能随归鸿北去,早日度越关山,到达宜州就好。
B.“第四阳关”化用了王维“西出阳关”句意,极言此地之荒僻遥远,行云都不再飞渡,而人却不得不跋涉渡越。
C.王勃的原诗用画栋珠帘,朝云暮雨来描摹膝王阁的胜景,凸显其雄奇高峻,本诗则借以描写想象中的暮年生活图景。
D.本诗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无论是云烟归鸿,还是山胡子规,其实都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一
1、B【为词人的想象之词】
2、确实是绝唱:(1)连用三个比喻,将无形的“闲愁”写得可见、可感、可触,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2)三个比喻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意象,而且富于独创性。“一川烟草”以面积广大比喻忧愁的深广;“满城风絮”以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广;“梅子黄时雨”以连绵不断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断绝。其想象之新奇,语言之妙绝,
赏析
本篇为相思怀人之词,是词人晚年退隐苏州期间所作。此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上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下片写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表现了幽居寂寞积郁难抒之情绪。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立意新奇,想象丰富,历来广为传诵。
上片写偶遇佳丽生起眷慕相思和无缘相见的惆怅之情。“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写美人走路的姿态,出自曹植《洛神赋》中的诗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只见她迈着轻盈的步伐,姗姗地走过横塘的道路,我一路目送她飘然远去,从一片芳尘之中追寻她的踪迹。“锦瑟华年谁与度”谓曰这锦绣年华可和谁共度?词人以反问的语气抒发了内心的怅惘之情。“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四句,写的是词人想象美人的去处的情景,是在月下桥边花院里?还是在有花窗的朱门大户?但却无从知道,于是感叹一声:“只有春知处。”大概只有春风才知道她的住处。含蓄地抒发了对美人的思恋之情。
下片则承上片词意,写春日迟暮美人不来的闲愁。“飞云”一句,是说词人伫立良久,直到暮色的四合,笼罩了周围的景物,才蓦然醒觉。“彩笔”一句,转写自身相思悲苦,提笔写下柔肠寸断的诗句。也有人认为题写“断肠句”的是美人,可备一说。接着,由“断肠句”引出下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试问”一句的好处在一个“闲”字。“闲愁”,即不是离愁,不是穷愁。也正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差堪比拟。后三句运用一系列的比喻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感情写得十分具体生动。这里的好处不仅是“梅子黄时雨”一句,因为词中的一问三叠答已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意象,而且富于独创性。古人描写闲愁的名句很多,但这样巧妙地援引博喻的,还没有先例。词人妙笔一点,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贺铸一生沉抑下僚,怀才不遇,只做过些右班殿臣、监军器库门、临城酒税之类的小官,最后以承仪郎致仕。将政治上的不得志隐曲地表达在诗文里,是封建文人的惯用手法。因此,结合贺铸的生平来看,这首诗也可能有所寄托。
贺铸为人耿直,不媚权贵,“美人”、“香草”历来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因此,作者很可能以此自比。居住在香草泽畔的美人清冷孤寂,不正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形象写照吗?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首词之所以受到历代文人的盛赞,“同病相怜”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当然,径直把它看作一首情词,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亦无不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对于封建时代的人们来说,都是“与我心有戚戚焉”。这一点正是这首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二
1、D【回头看,看家中的妻子,写的是乡愁】
2、同:表现手法上都是借景抒情,借助想象(虚写)抒发情感。
异:表达的感情不同:柳词是在离别之际,想象旅途中凄清冷寂的景色,表达依依不舍又无可奈何的悲伤之情;曹词想象自己夜间独宿孤馆,借雁声、残月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乡思的词。峰回路转,曲折尽致,读来只觉精神飞动,情韵无限。
“碧山锦树明秋霁 ”,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 。秋雨初晴,秋空如洗,显得青山红树分外明丽。锦树,指秋霜染红的树木。一肩行李,秋色如画,雨后的晴光更给这幅秋山行旅图增添了欢快的亮色。此词意在抒写旅愁,却先欢乐之景,遥映后文,以形成节奏的变化和情绪的跌宕。
“疑无地 。”行行之际 ,山路转陡,几疑路穷。
这种“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感觉,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奏 ,而旅行者的乐趣亦莫过于此。果然,“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这四句写忽然之间惊喜的发现。行文开合顿挫,饶有风致 。它看似景语 ,却包孕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先写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岸边迎风轻扬的酒旗,远处错错落落的烟村,宁静安详而富有人情味,使旅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然而眼前这如画的烟村,又不期然地成为思乡的触媒,于是正当惊喜凝望之际,一缕乡思又从心底萌生。
过片“ 凄凉只恐乡心起”领起下文。“凄凉”二字,形容一掬“乡心”的况味 ;“只恐”二字妙。拓开一步,欲防范而不能,似未然而实不期然而然。处此境地 ,“心”不由已 ,透过一层来写乡思之撩人,笔意更觉深挚。“凤楼远、回头谩凝睇。”凤楼,妇女居处。这里指家中的妻子。凝睇,凝神而望。谩,徒然、空自。这两句感叹路远人遥,视线难及,纵然回头凝望 ,也是徒劳 。这就点明了“乡心”的具体内涵 ,并对“ 凄凉只恐乡心起”作了第一层回应和铺染。接着运笔入虚,从望乡的怅惘转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 。“何处今宵孤馆里 ,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全从揣想着笔,身未一一经而心先历历想,念念及此,不禁黯然伤神。这是对“凄凉只恐乡心起”的第二层回应和铺染。“一声征雁”,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书,又自然会发出“雁归人未归”的感喟;“半窗残月”,则使人想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的梦后惆怅之情。总之,独宿孤馆,乡思盈怀,所闻所见,无不献愁供恨,催人泪下。这四句与上片“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四句遥相映照,前后相连相生,全词和谐化一。
这首词上片写景,而景中寓情,貌似明丽而实已为下文转写乡愁埋下伏笔。过片承转十分自然,直领下片 ,写来吞吐曲折,虚实错综,极尽铺染之能事。而此词更妙之处在于结句,既回应前文,又点句话了全篇。
三
1.C。解析:动作描写错。
2.①误入仕途的怨恨与懊悔。②被檄出郊的苦痛、郁闷与无奈。③对官场得势小人的讽刺警告。④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⑤对国家命运及个人前途的伤感。(每点2分,答满三点即可给满分)
译文:
西风萧瑟,溪桥边树枝头的枯叶被吹得零落纷飞,菊花也垂首自哀,尽显秋的荒凉。
风尘满身,前路漫漫,何处归程。坐骑蹄踏寒露,远处晨鸡报晓,天际淡然月影,身处荒村陌路,满怀孤寂。仕途坎坷,身心疲惫,十年后的故地重游竟有如此多的感慨,暂且饮尽杯中离别的酒,君不必轻狂得意,君不见六朝奢华也终付与一江流水,万千感慨尽因暮色天涯。
四
1. B【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对‘霜桥’‘月馆’等旅途的景物做了细腻描绘”说法错误,该词并未做细腻描写。】
2. 本词表面是写男女别愁,实则寓意深远。①起句写对“邻鸡”啼鸣、催促启程的责备,实际表达对“君命”(实为秦桧)的一种怨恨和不满;②旅途中词人一再回望、依依不舍,既表达对所恋之人的思念,又暗含对入京后前途命运的担忧;③鸿雁无情离去、家书阻隔(或倚栏独立无语),则表达了词人心中苦闷无处诉说的无奈和痛苦。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和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看清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清人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词是‘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请结合该词简要分析”,清人张惠言的意思是:非常注重描写民间歌谣里常见的那种男女离合悲欢之情,用来抒写贤人君子幽微郁结难以表达的心意,呈现婉转低回深微隐约的意态和情致。也就说本题是要求学生赏析本词是如何借助表面写男女别愁,实际上表达深远寓意。通读全词,可知本词是一首借伤别离以挥发胸中积忧的词。上阕写初登离途,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难以分舍,令人思恋。“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之句,以对报晓邻鸡的憎怨写出了不愿离别之心情。“回首高城音信阻”表达他登上离途后,回头远望那渐离渐远的高大城楼已不得见,音信阻绝。接下来“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中前两句写晓行夜宿,所经之处有浓霜覆盖的板桥、月光笼罩的驿馆、绿水环绕的村庄、烟雾蒙蒙的城市,无一处不使人加深思念、触景伤情。结合该词的创作背景,可知词中“催人去”的无情的“邻鸡”、看不见的“高城”、“思君”里的“君”,都有它的象征意义,前者是指不可抗拒的邪恶不正的势力;而“高城”与“君”则是指正义所在之处与高义之人。那么,起句写对“邻鸡”啼鸣、催促启程的责备,实际表达对“君命”(实为秦桧)的一种怨恨和不满。“回首高城音信阻。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写旅途中词人自己一再回望、依依不舍,既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又暗含对入京后前途命运的担忧。下片写身在离途,思归无计的痛苦。“裛残别袖燕支雨,漫留得、愁千缕”前句泛写离亲别友时常出现的情景:执手话别,泪落如雨,沾湿了衣袖。“燕支”即红色胭脂,女子用以妆饰面颊;“燕支雨”,指夹着胭脂的泪水纷落如雨。后面则是说:踏上了越去越远的离别路,心头别无所有,只留下斩不尽的愁丝千万条。“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是说:本想求助归飞的鸿雁捎去我的思念,但是冷漠无情的鸟儿却展翅高空渐飞渐远。到这里,愈来愈明显地看到词人是在借题发挥:表面上句句似乎都是写别家乡、别妻子、别父老,写要托归鸿给家人捎信言情,写自己仿佛是在应召赴京的途中;实则不然,词人在这里是跨前一步,想到时间的前面,他想到此次被召返京的不幸结局,必然是被秦桧迫害罢官免职,那时自己必然是含着不能辩解的冤情、谢皇恩辞帝京,返归故里;所以这里的“愁千缕”愁的便是奸相当道、国耻难消、自己壮志难酬;“归鸿”在这里象征飞向帝京的步步荣升之人;世态炎凉,人情浇薄,飞向帝京的“归鸿”怎肯为罢官归田的失势之人在君王面前呈上陈情表呢?结尾句“倚栏无语,独立长天暮”,既然厄运必然会到来,还有什么可说?倚着栏干悄然无语,独自伫立在暮色笼罩的长空之下。这里平淡地叙述,却把词人的无可奈何、孤寂惆怅、满腹愤慨欲诉无门的心情,无一遗漏地表达出来。】
五
1.A 【解析】作者并不希望早日到达宜州,宜州为作者贬谪之处,地方遥远,作者是无奈前去。目送归鸿,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
2.①思念家乡的愁苦。词的上阕以“目送归鸿”和“子规言语”写出了身处异乡难以排遣的思归之愁。②贬谪远地的悲伤。诗人被贬宜州,“云不度”写出了被贬路途遥远艰难,表达了仕途坎坷,前途黯淡的伤感;③强自开解的豁达。虽然境遇艰难,作者仍然告诉自己“忧能损性”“休朝暮”,表达了一种理性的自宽;④对闲适生活的期待。最后两句用“西山雨”“南浦云”来描绘想象中闲适的暮年生活,表达了期待与向往。(一点 2 分,任答 3点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