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宁夏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5 14:5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宁夏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1秋·宁夏吴忠·八年级校考期末)20世纪30年代,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哪一事变为标志,东北人民首先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
A.九一八事变
B.双十二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2021秋·宁夏石嘴山·八年级统考期末)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之情,它创作的背景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南京沦陷
3.(2021·宁夏·统考模拟预测)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示威游行,一名女大学生正在演讲,她演讲的核心内容是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和平、民主、建国” D.打倒军阀,统一全国
4.(2022秋·宁夏中卫·八年级统考期末)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1931年,九一八事变 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B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 1937年,淞沪会战 抗战以来正面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D 1940年,百团大战 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A.A B.B C.C D.D
5.(2021·宁夏固原·统考一模)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下列因西安事变促成的“变化”是( )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由抗日反蒋变为一致抗日
C.张学良、杨虎城停止进攻红军,逼蒋抗日
D.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6.(2021·宁夏·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中国漫画家刘元创作于1938年的时政漫画。该漫画旨在告诉国人
A.分散力量,血战到底 B.齐心协力,战略反攻
C.团结御辱,全民抗战 D.游击战争,胜利关键
7.(2021·宁夏石嘴山·校考三模)“七七事变后,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动。”这段话强调( )
A.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中国由此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
C.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8.(2022·宁夏石嘴山·统考一模)1937年3月,陕甘宁边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后又明确宣布:“(地主)出租土地给农民,只要地租不苛刻,政府不加以任何干涉。”这一做法有助于
A.团结各阶级共同抗战 B.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C.打击国民党投降势力 D.结束国共十年内战
9.(2021秋·宁夏固原·八年级统考期末)抗日战争以来,以下最能反映日军野蛮暴行的是( )
A.血染卢沟桥 B.火烧圆明园 C.旅顺大屠杀 D.南京大屠杀
10.(2022秋·宁夏中卫·八年级统考期末)国家公祭鼎铭文:“国家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我国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武汉会战 B.淞沪会战 C.旅顺大屠杀 D.南京大屠杀
11.(2021·宁夏吴忠·统考模拟预测)在抵抗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中,中国无数英烈用生命和鲜血铸起一座座英雄的丰碑。下列属于近代抗日民族英雄的是
①邓世昌
②谢晋元
③林则徐
④杨靖宇
⑤戚继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
12.(2021秋·宁夏固原·八年级统考期末)2020年上映的爱国电影《八佰》再现中国守军坚守上海四行仓库,顽强抵抗的(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武汉会战
13.(2021秋·宁夏石嘴山·八年级统考期末)1938年,李宗仁对部下说:“我们在内战中搅了20多年……黑白不明,是非不分,败虽不足耻,胜亦不足武。现在真是天如人愿,让我们这些人这辈子有个抗日救国的机会。”这里的 “救国机会”是指
A.卢沟桥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台儿庄战役 D.长沙会战
14.(2022·宁夏吴忠·校联考模拟预测)1937年平型关大捷,重创日军1000多人;1940年百团大战毙伤日军20000余人。根据这些史实可知
A.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B.有力的支撑速胜论的抗战理论
C.扭转了抗战的战局 D.振奋了抗战军民的士气
15.(2021秋·宁夏中卫·九年级校联考期末)1940年9月6日《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社评中的“大规模的运动战”应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会战
16.(2021·宁夏石嘴山·统考二模)有学者这样评价某战役:是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战役。军事上,它沉重打击了日军在华北的“囚笼政策”,迫使日军不得不从正面战场抽兵华北,从而对正面战场形成战略支援。该战役是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辽沈战役
17.(2021秋·宁夏石嘴山·八年级统考期末)某同学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他在搜索引擎输入如下关键词,他最有可能正在学习的是
A.台儿庄战役
B.保卫大武汉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百团大战
18.(2022秋·宁夏石嘴山·八年级统考期末)某同学想通过看电影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下列影片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观看成,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②①③④
19.(2022·宁夏吴忠·校联考三模)下图可以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
A.农民积极参加工农革命军 B.抗日根据地力量迅速发展
C.大量农民不断涌入解放区 D.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形成
20.(2022·宁夏吴忠·校考一模)制作读书摘要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摘要(下图)旨在强调( )
A.中国共产党是团结抗日的中流砥柱 B.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证
C.民族团结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 D.敌后抗日根据地始终是抗日前线
21.(2021·宁夏银川·银川唐徕回民中学校考三模)从杨靖宇、赵一曼、左权、彭雪枫,到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从平型关、娘子关、到台儿庄、雪峰山;从东北抗联“八女投江”、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到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缅北中国远征军……不分党派、无论信仰,在英勇壮烈的东方主战场,抗战中的英雄已经写入了民族的英雄谱、标注出精神的天际线。材料主要说明
A.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团结抗战
B.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D.民族英雄的英勇壮烈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22.(2022·宁夏中卫·校联考模拟预测)刘大年《抗日战争时代》一书中记载:从“七七事变”到1945年的八年中,日本投入到中国关内战场的陆军,平均每年占总兵力的76.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主力仍分布在中国战场。中国能牵制日军的大量兵力主要是因为( )
A.中国战场是日军唯一的战场 B.中国拥有先进武器装备
C.中国实行全民族的持久抗战 D.苏联红军进驻中国东北
二、综合题
23.(2021秋·宁夏石嘴山·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日昨西安学生举行救国运动……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杨对时局宣言》(1936年12月12日)
(1)根据材料分析此事件是什么事变?又称为什么?
(2)中国共产党对此事件的态度如何?派谁到西安参加谈判?
(3)此事变的解决有何历史意义?
24.(2021·宁夏银川·银川市第三中学校考一模)材料一:下面四幅图片分别对应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四次侵华战争。
材料二:“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读材料一,任选一幅图,说出图片反映的是哪一次战争?并分析这次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名言的作者和材料一中的哪一幅图有关联?有何关联?
(3)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图二中的人物就是反抗列强侵略的民族英雄的代表。请写出英雄名字。并说说我们可以从这些英雄前辈身上学习和继承哪些优良品质和崇高精神?
25.(2021秋·宁夏固原·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
材料二 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材料三 日本新版历史教科书对于南京大屠杀,他们认为:“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队在1937年的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但是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也就是说,教科书进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而且几乎不会使读者注意到南京大屠杀这个问题。
(1)材料一叙述的“夺我东三省”局面发生在哪次事变后?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
(3)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认为如何使中日关系友好、正常的发展?
26.(2021秋·宁夏吴忠·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95年开始。沈阳市每年都会在9月18日呜响防空警报,以示不忘国耻。
材料二 2003年12月13日,由华侨捐资50万元铸造的高3米、重6.6吨,主题为“铭记历史教训,祈祷世界和平”的和平大钟在南京撞响66声。浑厚、凝重、悠扬的钟声久久回荡在冬日南京城的上空,向世界传达着热爱和平的心声。
(l)材料一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发生后,当时的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导致了怎样的后果?(2)材料二中“和平大钟”的撞响,是在向人们警示哪一历史事件?
在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有力地遏制了侵华日军的步伐。
(3)请列举1938年在正面战场和1940年在敌后战场各发生的一次著名战役。
(4)请写出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及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7.(2022·宁夏中卫·校联考模拟预测)近代,面对列强入侵,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9分)
材料一:三幅漫画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某位同学抄写的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的部分目录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第 第19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第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第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1)材料一中的三幅漫画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三次列强侵华战争?请指出这三次战争中国战败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分别通过哪些重大历史活动来“重建文化自信心”?
(3)材料三的目录出现了错误,请改正。
参考答案:
1.A
【详解】依据题干所给信息“20世纪30年代”、“东北人民首先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条湖事件”,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只有不屈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首先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A项符合题意;双十二事变即西安事变是1936年,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逼蒋抗日,不符合题意;1937年,日军在卢沟桥发动的七七事变,不符合题意;八一三事变是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发动的事变。由此分析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抓住信息“20世纪30年代”、“东北人民首先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是解题的关键,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而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首先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
2.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序幕,日军关东部队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18日炸毁了南满铁路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原计划挑衅中国军队,但中国军队并没有动作,日本便诬陷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进军入东三省。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此后东北三省被蹂躏、奴役达14年之久;也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历史均具重大影响。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中国国耻日”,A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3.B
【详解】根据题干“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结合所学可知,此事件指的是一二 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这就是著名的“一二 九运动”。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B项正确;“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排除A项;“和平、民主、建国”是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的内容,排除C项;“打倒军阀,统一全国”是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时期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推动了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故B项正确;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局部抗日战争的开始,排除A项;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自抗战开始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排除C项;百团大战发生于敌后战场,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西安事变促成的‘变化’”,可知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九一八事变;选项B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由抗日反蒋变为一致抗日,与西安事变无关;选项C张学良、杨虎城停止进攻红军,逼蒋抗日是西安事变的目的,不是影响。因此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所以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6.C
【详解】 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漫画中八路军、新四军、民兵和国民党军共同打击日寇。可见,漫画体现出的主旨是团结一致,共同抗日,C项正确;漫画体现出的是团结一致,不是分散力量,排除A项;战略反攻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的是不是游击战,是团结一致的抗日决心,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依据“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动”,可知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实行全民族抗战,为挽救民族危亡,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共赴国难,B正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也成为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的起点,AC排除;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D排除。故选B。
8.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7年是全面抗日战争前夕,此时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有利于团结地主阶级一致抗日,故选A;中共的这一做法是为了团结抗日,BCD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
9.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在攻占南京后,残忍杀害30多万无辜的中国民众,最能反映日军野蛮的暴行,故D符合题意;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故A不符合题意;火烧圆明园是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罪行,故B不符合题意;旅顺大屠杀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犯下的罪行,故C不符题意;故选D。
10.D
【详解】根据材料“国家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可知,1937年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四十多天的大规模屠杀。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屠杀民众超过30万以上,为祭奠这些逝去的民众,国家将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D项正确;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排除A项;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排除B项;旅顺大屠杀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占领军于1894年11月21日攻陷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对城内进行了四天三夜的屠杀,C项排除。故选D项。
1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抗击的是英国侵略者,③不符合题意;明朝时期,戚继光抗倭,抗击的是日本侵略者,⑤不符合题意,把包含③或者⑤的ACD项排除,故选择B。
【点睛】使用排除法解决本题。
12.A
【详解】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率孤军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故称“八百壮士”,A正确;据此分析,BCD都与淞沪会战无关,排除。故选A。
13.C
【详解】依据题干”1938年”“李宗仁”“抗日救国的机会”,结合所学知识,卢沟桥事变发生在1937年,时间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时间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故C符合题意。三次长沙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中1939年到1942年期间,时间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D
【详解】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朱敏战场所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抗战军民的士气,D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不能得出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的结论,平型关大捷不足以支撑速胜论的抗战理论,排除A项;抗日战争中日双方力量对比来看,日本是强国,当时我国也缺乏国际援助,在抗日战争防御阶段,日军准备充分,攻势凌厉,平型关大捷不足以扭转了抗战的战局,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据“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战事应是百团大战。1940年8月,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敌后战场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破袭重点是正太铁路,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1937年8月,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B项发生在1937年9月,是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D项发生在1938年6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6.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冀军区等共105个团20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河北山西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史称百团大战,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是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战役,C符合题意;平型关大捷是第一次大捷,不是规模最大的战役,A不符合题意;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领导的战役,B不符合题意;辽沈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役,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全面抗战以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本侵略。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彭德怀领导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取得胜利,百团大战是抗日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属于敌后战场的抗战,故D符合题意;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属于正面战场的抗战,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8.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按照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正确的排序是②①③④。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19.B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1937- 1940是抗日战争期间;由"共产党员”、” 人民军队”、"根据地”、 "根据地人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内容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力量的快速发展,B项正确;工农革命军是在土地革命时期,解放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AC项;材料仅能体现根据地抗日力量的发展,不能说明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20.A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了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打破日、伪军封锁奠定物质基础;1945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由此分析可知,图片中的事件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A正确;图片都是中国共产党主导的事件,不是国共合作,两党进行的事件,B排除;图片中的事件没有涉及民族团结的内容,C排除;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前线。D排除;故选A。
21.A
【详解】根据题干“不分党派、无论信仰,在英勇壮烈的东方主战场,抗战中的英雄已经写入了民族的英雄谱、标注出精神的天际线。” 等信息可知,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团结抗战,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22.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七七事变”后,中国进行了全民族抗战,牵制日军的大量兵力,支援了其它战场的反法西斯斗争,故C符合题意;二战中,日军还开辟了东南亚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的武器装备比日本落后,苏联红军进驻中国东北加速了中国战胜日本,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23.(1)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2)主张和平解决;周恩来。
(3)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详解】(1)根据材料“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日昨西安学生举行救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为了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为“双十二事变”。
(2)依据材料“日昨西安学生举行救国运动……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4.(1)图一 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二 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图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四 日本全面侵华,严重地侵犯、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分裂了中国。
(2)与图一有关联;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严重打击了英国走私鸦,英国人借此侵略中国。
(3)邓世昌;无所畏惧,英勇不屈,国家利益至上的爱国精神。
【详解】(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四次战争;图一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图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图四日本全面侵华,严重地侵犯、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分裂了中国;
(2)材料二名言的作者和材料一图一有关联,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严重打击了英国走私鸦,英国人借此侵略中国;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优良品质和崇高精神: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他们身上的具体事迹的角度去提炼优良品质和崇高精神,如无所畏惧,英勇不屈,国家利益至上的爱国精神。
25.(1)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政策
(2)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中华民族文明成果。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日本应正视历史,承认在二战中给亚洲国家带来的种种灾难;加强中日民间的交流与合作;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死灰复燃;
【详解】(1)依据材料一“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材料一叙述的“夺我东三省”局面发生在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了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了沈阳北郊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命令张学良将20万东北军撤出东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敌手,
(2)依据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从此,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
(3)依据所学可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中华民族文明成果。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依据材料三“‘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队在1937年的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但是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也就是说,教科书进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而且几乎不会使读者注意到南京大屠杀这个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认为要使中日关系友好、正常的发展,日本就应正视历史,承认在二战中给亚洲国家带来的种种灾难;加强中日民间的交流与合作;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死灰复燃。
26.(1)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敌手。
(2)南京大屠杀。
(3)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敌后战场:百团大战。
(4)1945年8月15日。意义: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九一八事变有关知识的识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城。不到半年时间,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2)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因此,材料二中“和平大钟”的撞响,是在向人们警示南京大屠杀。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春日军进攻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跟日军展开激战,最后,中国军队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因此,1938年在正面战场是台儿庄战役;1940年在敌后战场是百团大战。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点睛: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答问题的关键。解答第一问关键是获取材料一的“9月18日”。解答第二问的关键信息是“12月13日和南京”。解答第三问是识记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时间。解答第四问是正确识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和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27.(1)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经济落后。武器装备落后等。(答出其中1点即可得分)
(2)物质层面:洋务运动
制度层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精神层面:新文化运动。
(3)将《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改为第18课,将《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改为第19课。
【解析】(1)
战争:根据材料一漫画“《南京条约》”,并结合所学可知,漫画“《南京条约》”反映的是鸦片战争;根据材料一漫画“甲午大海战”,并结合所学可知,漫画“甲午大海战”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材料一漫画“洋人的朝廷”,并结合所学可知,漫画“洋人的朝廷”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共同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经济落后和武器装备落后等方面分析三次战争中国战败的共同原因。
(2)
物质层面: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前期中国为“重建文化自信心”,在物质层面上,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制度层面: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前期中国为“重建文化自信心”,在制度层面上,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进行了建立民主政治的尝试。精神层面: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前期中国为“重建文化自信心”,在精神层面上,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3)
改正:根据材料三“某位同学抄写的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的部分目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内容是按时间顺序描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所以应将《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改为第18课,将《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改为第19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