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三首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和插图,并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诗中描绘的景物,结合想象感受春天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难点:1.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提升合作学习能力。
2.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古诗。
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古诗是我们文学艺术瑰宝,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的古诗很多。比如,当我们看到这幅图,想起自己的妈妈时就会吟诵哪一首?(《游子吟》)
2.看到天上的月亮就会不由想起哪位大诗人写的哪首古诗?(《静夜思》)
3.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的《绝句》,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词
1.了解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传世。
2.读古诗,读出韵味。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3.学习生字。
rónɡ
融 部首:鬲/虫;笔画:16;组词:融化、融合;
造句:春天积雪融化,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yàn
燕 部首:灬;笔画:16;组词:燕子、燕雀;
造句:春天,燕子飞回来了。
yuān
鸳 部首:鸟;笔画:10;组词:鸳鸯;
造句:湖上有一对鸳鸯在嬉戏。
yānɡ
鸯 部首:鸟;笔画:10;组词:鸳鸯;
造句:这对鸳鸯绣得栩栩如生。
4.学习新词。
迟日:春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变湿软。
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三、再读古诗,理解大意,感受春之美
1.学习前两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迟日”春天白天变得长了。
(2)“春风”触觉描写,让人感觉温暖柔和;“香”嗅觉描写,花草飘香。
(3)诗意:在春天的太阳的照耀下,到处都呈现出一派明丽秀美的大好春光。温暖的春风挟带着百花和芳草的清香,一股又一股扑鼻而来。
2.学习后两句。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融”体现了泥土潮湿松软的状态。
(2)“暖”给人暖洋洋的感觉。
(3)“睡鸳鸯”展现了鸳鸯的慵懒之态。
(4)诗意: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洲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3.写燕子和鸳鸯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冰冻的泥土融化了,小燕子们飞来飞去地衔泥筑巢,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动态的美;河边的沙滩被太阳晒得暖暖的,一对对鸳鸯互相依偎着睡着了,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静态的美。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4.如果说《绝句》是一幅画的话,这幅画中主要有哪些景物呢?
(春日、江山、春风、花草、燕子、鸳鸯)
四、主题概括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美好动人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背诵《绝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3.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生字。
难点:反复吟诵,领悟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绝句》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大好春光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惠崇春江晚景》)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词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2.读古诗,读出韵味。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3.学习生字。
huì
惠 部首:心;笔画:12;组词:实惠、恩惠;
造句:这个饭店的饭菜既经济又实惠。
chónɡ
崇 部首:山;笔画:11;组词:崇高、崇拜;
造句:我崇拜那些不图名利、默默无闻的英雄。
lú
芦 部首:艹;笔画:7;组词:芦苇、芦花;
造句:鸭妈妈和鸭宝宝在芦苇丛中玩耍。
yá
芽 部首:艹;笔画:7;组词:发芽、豆芽;
造句:春风吹拂着大地,小草开始发芽了。
4.学习新词。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肉味鲜美的鱼,有毒性。
三、再读古诗,理解大意
1.学习前两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三两枝”指两三枝桃花。
(2)“鸭先知”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迫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3)诗意: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2.学习后两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蒌蒿”草名。
(2)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3)“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
(4)诗意: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3.读了前三句,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正是河豚欲上时”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5.诗人是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四、主题概括
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作者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了对早春的喜爱和礼赞之情。
五、布置作业
背诵《惠崇春江晚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读写古诗中的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想象画面,领悟古诗的意思。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早春的鸭子感受到了春水的温暖,那山间的初夏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学习下一首古诗。
2.作者简介
曾几(1084—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其诗风格清淡,词意明白,语言流爽轻快,形象较为生动,内容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亦有抒写爱国抗金之作。著有《茶山集》。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词
1.读古诗,读出韵味。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2.学习生字。
méi
梅 部首:木;笔画:11;组词:梅花、红梅;
造句:梅花那种不畏严寒的坚强品格令我十分敬佩。
xī
溪 部首:氵;笔画:13;组词:小溪、溪水;
造句:清澈的小溪在山间流淌。
fàn
泛 部首:氵;笔画:7;组词:泛舟、广泛;
造句:她在蒙蒙细雨中泛舟西湖。
jiǎn
减 部首:冫;笔画:11;组词:减肥、减少;
造句:坚持每天刷牙可以减少细菌滋生。
3.学习新词。
三衢:地名,在今浙江衢州一带。
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
却:再,又。
阴:树荫。
三、再读古诗,理解大意
1.结合课文注释,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曾几在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诗。
2.《三衢道中》是诗人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的?你从哪里知道的?
诗人是初夏时在三衢山游玩的。从“梅子黄时”得知的。
3.学习前两句。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1)“梅子黄时”出行时间:五月。
(2)“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
(3)“小溪泛尽却山行”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
(4)一“溪”、一“山”、一“泛”、一“行”,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5)诗意: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4.学习后两句。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阴”树荫。
(2)“不减来时路”游山归来的路,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
(3)“添得黄鹂四五声”写黄鹂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鹂的鸣叫声,为三衢山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4)诗意: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四、主题概括
这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背诵《三衢道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