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谈话导入
1.世界上的画有很多,但是能称得上“名扬中外”的作品是很少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欣赏一幅真正名扬中外的画!
2.作者简介
张择端(约1085—114),字正道,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存世作品《清明上河图》。
3.清明上河图简介。
闻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此画为绢本长卷,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字。
择(zé) 宫(ɡōnɡ) 摊(tān) 贩(fàn)
吏(lì) 驴(lǘ) 乘(shènɡ) 笼(lónɡ)
栏(lán) 貌(mào)
2.学习多音字。
笼 lóng(笼子)
lǒng(笼罩)
乘 shènɡ(千乘之国)
chénɡ(乘车)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解这幅画的画名、作者、年代、大小及画面的内容。
画名:《清明上河图》
作者:张择端
年代:北宋时期(距今八百多年)
大小: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
画面内容:北宋汴梁热闹场面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用“”画出这幅画卷中都描写了什么?谈谈你看过这段后的感受?
“农民”“船工”“生意人”“道士”“医生”“摊贩”“官吏”“读书人”……
人物众多;张择端下了很大功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所以名扬中外。
2.再读第3自然段,思考:第三段描写了哪个地方?都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1)“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总写)
(2)“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运用排比的修辞,表现了形状样子各不相同的人。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3)“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内容丰富,画技高超。
3.细读第4自然段,思考:第4自然段和前两段描写的角度一样吗?
(1)“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局部特写)
(2)再读一遍这个场景描写,说一说这幅画怎样?(传神)
4.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说说这幅画有什么价值?这一段在课文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5.说一说: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你想说什么?
这不愧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中华文化真绝!
中国人真了不起!
五、主题概括
本文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北宋时期的普通百姓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六、课外作业
把近期了解到的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整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