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 《冷和热》单元 4.水遇冷以后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冷和热》 课题 4.水遇冷以后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内容及要求 1.2 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3~4年级⑧观察并描述水沸腾或结冰的现象;了解一般状况下,水沸腾和结冰时的温度,知道温度是影响水沸腾和结冰 的重要因素。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知道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遇冷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 探究实践 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摄氏度时,水会结冰。 态度责任 安全使用冷冻装置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了解凝结和凝固的条件。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利用曲线图,分析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 准备 教师: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烧杯、铝箔纸、冰块、试管、试管夹、秒表
学生:记录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究温度。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 导入 猜谜导入,初步了解露水的形成 1.猜谜:小珍珠,真可爱,花儿草儿身上戴,太阳公公已一出来,急急忙忙都躲开。(露水) 2.提问:你见过露水吗?什么时候见过?那时的气温在一天中是高还是低? 3.小结:露水出现在气温较低的清晨或傍晚。 4.露水的形成:傍晚或清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在草叶上的小水滴,称为露水。 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回忆什么时候见过露水,初步了解露水形成的条件和原因。
二、 教学 过程 (一)探究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 1.设计实验 (1)用铝箔纸包住装有温水的烧杯口,在纸上开一个小洞。 (2)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直到水沸腾。 (3)在铝箔纸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温度较低的玻璃棒。 2.提问:玻璃棒上流下来的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 3.小结: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凝结。 (三)探究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和体积的变化。 1.设计实验 (1)在试管中加少量水,插入温度计,再记下水面的位置。 (2)把试管连同温度计放到加了盐的碎冰中,每隔1分钟读取温度,直到温度降到-2摄氏度时为止。 (3)观察试管中冰面与原来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2.绘制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 3.交流: (1)水开始结冰时温度时多少? (2)在水结冰过程中,温度是怎么开始变化的? 做水蒸气遇冷实验,观察并描述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通过讨论玻璃棒上流下来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知道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建立凝结概念。
三、研讨小结 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到0摄氏度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四、拓展 水是在自然界中唯一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创设情境,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凝结和凝固现象,知道水在自然界中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从而得出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五、练一练 选择题 1.水蒸气遇冷以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凝结。下列现象不属于凝结的是( )。 A.凌晨看到露水 B.装冰的瓶子外壁有小水滴 C.缸里的水结冰后水缸裂开 D.冬天遇到的雾天 2.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杯壁时( )成了水珠。 A.融化 B.凝结 C.蒸发 D.升华 3.冬天,挂在阳台上的衣服结了一层冰,太阳下冰融化成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和水都是无色、透明的 B.冰和水都会流动,都有固定的形状 C.冰和水状态不同,不是同一种物质 D.冰和水的体积是不变的 4.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 )时,水会结冰。 A.100℃ B.10℃ C.1℃ D.0℃ 5.水结冰时,体积会(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一定 二、判断题 1.水蒸气遇冷后会从气态变成固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 2.水蒸气是气态的水,露是液态的水,冰是固态的水。( ) 3.夏天时,野外草叶上的露水多出现在一天中温度较高的时候。( ) 4.冬天戴眼镜进入室内,镜片上会出现白雾,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水珠。( ) 5.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 ) 参考答案 1.C 2.B 3.A 4.D 5.A 1.× 2.√ 3.× 4.√ 5.√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4.水遇冷以后(课题) 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到0摄氏度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八、课堂反思
通过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水》的学习,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水的基本特征,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辨别等活动,了解水的特征。 经过本单元前三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准确测量水的温度,通过实验,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知道水受热以后,从固态变成液态,出现融化的现象。本课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凝结”和“结冰”的概念。四年级学生经过低年级的实验教学,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在明确关键点和注意事项后自己动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水的三种形态”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究其三者转换的条件,还未能真正了解。 通过欣赏清晰直观的露水画面,引导学生初识“露水”,揭示学生的前概念,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创设探究课堂。通过联系生活,唤起旧知,猜测露水成因,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在此基础上通过微课视频导入,揭晓露水形成原因。 承接课前“露水”微课视频,在知晓露水的成因后,师生一起设计实验,在课堂上制造“露水”,学生将所看所感转再次回归科学课堂上的实验探究,更加细致地观察到实验所产生的现象,进一步巩固理解了“凝结”的概念,加深了对露水的认识,丰富了认知。寻找生活中的凝结现象,都培养了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使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又应用于生活,回归于生活。